正在阅读:

直播回顾|厄尔尼诺叠加全球变暖,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直播回顾|厄尔尼诺叠加全球变暖,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2021年高温所造成的劳动力经济损失,超过当年全年国防预算的总支出。

来源:视觉中国

世界气象组织7月宣布,热带太平洋地区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预计今后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将进一步升高,可能在5年内出现创纪录高温。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水平,极端高温事件频发趋强。今年以来,中国不同城市的高温天气都创下历史纪录,而与此同时,洪水灾害也在发生。

7月24日,界面新闻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 、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副主任张弛以及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CEO张弓联合举办了一场直播,探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监测气象灾害,各主体又如何应对极端天气。

在直播中,张弛介绍道,和历史基期水平(1986-2005)相比,在2021年全国每个人平均都多忍受了7.85个热浪天,如果在海南、广西和广东等地,居民受到的影响程度会更大。高温热浪天也会造成死亡人口数逐年增加,这其中70%以上都是老年人。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对经济也造成了很大损失。张弛谈道,由于高温而损失的劳动力时长在2021年已经达到了330亿个小时,相当于经济上直接和间接损失高达2858亿美元,占到中国当年GDP的1.68%,“也就是说,2021年高温所造成的劳动力经济损失,比当年全年国防预算的总支出还要高。”

厄尔尼诺叠加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更加异常

魏科在直播中介绍道,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太平洋中东部热带海水异常偏暖,一般是从赤道的中太平洋一直往东到赤道的东太平洋,空间尺度很大。厄尔尼诺现象在圣诞节前后最强,所以南美洲的秘鲁渔民将厄尔尼诺现象称作“圣婴”。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

“厄尔尼诺就像一个熊孩子,会导致全球很多区域出现极端的天气现象。”魏科表示,厄尔尼诺主要有几个特点:首先,厄尔尼诺具有周期性,大概在2到7年之间波动;其次,厄尔尼诺的海温条件虽然已经形成,但如果在7月之后强度逐渐减弱,那就不能称为一次完整的厄尔尼诺现象;第三,厄尔尼诺有一定的春季预报障碍,在春季时,厄尔尼诺经常面临着方向性的选择,海温继续走高还是降低在预报上都存在难度。

然而,不同于厄尔尼诺具有周期性,全球变暖是一个长期的变化趋势,魏科表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全球日益变暖的世界,并且变暖的幅度越来越高,现在已经比100年前的温度大概高了1.2摄氏度左右,“这种幅度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因此,在谈论今年的气候变化时,厄尔尼诺现象叠加史无前例的全球变暖,会带来波动更强的气候异常。

魏科认为,极端天气的种类非常多,除了高温、降水还有各种山火和台风,每个极端天气的形成原因都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如果极端天气反复出现并且强度越来越大,这就不能只将其看成是由大气中的自然过程所导致,而是由于全球变暖,“在全球变暖的基础上,厄尔尼诺会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

极端天气对农业影响更加复杂

农业生产中很重要的一个说法是“看天吃饭”,天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年的产量。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CEO张弓在直播中讨论道,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通常会造成环太平洋地区天气异常,进而影响到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

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CEO张弓

但厄尔尼诺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更为复杂,张弓表示,厄尔尼诺在导致太平洋西侧雨量减少的同时,也会导致太平洋东部地区的雨量增加,从而使相关区域农产品产量增加。以我国为例,在厄尔尼诺发生时,会出现长江流域降水增多、华北地区降水减少的可能,具体天气表现还会受到其他气候系统的干扰,因此各地影响也难以一概而论。

而对于全球变暖来说,它带来了整个天气系统的不稳定,各种极端天气不断发生,张弓认为这对农作物的生产是很不利的,“这给农作物种植的实际过程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虽然我们可以根据天气去调整种植节律,但总体来说,这种过于频繁的极端天气,对于农作物是非常不利的。”

张弓表示,应对极端天气发生的核心行动就是要快速地对天气状况作出反馈。对于政府来说,首先要提高农业气象的重要性,把更多的气象预测预警技术运用到农业当中,从而调整农事操作;对于农户来说,更重要的是关注新技术的引入,更容易地接收到气象信息。

此外,张弓在直播中提到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的农业保险国家,保费规模最大,这其中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政府支持的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政府出大头、农民出小头,实际上是一种惠农措施”;第二类是巨灾类型的农业保险,主要涉及到经济作物,比如橡胶、蔗糖和果树等,保证在遇到一些特大风险时可以给农民兜底。

高温天气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需加强适应性措施

高温等极端天气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挑战。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副主任张弛在直播中提到,高温天气会直接导致身体血液循环的加快,进一步加重心脏和血管负担,造成血液粘稠度的增高,更容易引发心脏病、心肌梗死以及脑卒中,还有热射病。“因此,它对于身体调节机制未发育完善的人群比如儿童,还有身体调节机制相对不是很好的人群比如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风险会更高。”张弛谈到。

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副主任张弛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群,即户外工作者。张弛表示,他们长时间地暴露在极端天气当中,并且无法自主进行时间上的选择,如果一旦患有热射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致死风险会达到60%到80%。对于普通人来说,张弛分享的数据显示,今年与2021年相比,居民户外安全时长的损失增加了48%,也就是说户外安全活动比原来更不安全了。

在适应性措施上,张弛谈到政府可以加强预警措施,开展全国范围内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的评估,帮助不同部门制定协调措施,开放一些公共设施,比如图书馆、购物中心和社区中心等,让没有适应措施的脆弱人群有地方避暑;企业层面上,面临极端天气时要为员工尤其是户外工作人群提供高温补贴以及高温防暑的措施;对于有影响力和发声渠道的人群,可以帮助脆弱人群争取相应发声机会;而在个人层面上,对于极端天气气象预警要有更多的认知,在收到高温等气象预警后,要及时去凉爽的地方避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直播回顾|厄尔尼诺叠加全球变暖,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2021年高温所造成的劳动力经济损失,超过当年全年国防预算的总支出。

来源:视觉中国

世界气象组织7月宣布,热带太平洋地区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预计今后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将进一步升高,可能在5年内出现创纪录高温。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水平,极端高温事件频发趋强。今年以来,中国不同城市的高温天气都创下历史纪录,而与此同时,洪水灾害也在发生。

7月24日,界面新闻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 、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副主任张弛以及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CEO张弓联合举办了一场直播,探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监测气象灾害,各主体又如何应对极端天气。

在直播中,张弛介绍道,和历史基期水平(1986-2005)相比,在2021年全国每个人平均都多忍受了7.85个热浪天,如果在海南、广西和广东等地,居民受到的影响程度会更大。高温热浪天也会造成死亡人口数逐年增加,这其中70%以上都是老年人。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对经济也造成了很大损失。张弛谈道,由于高温而损失的劳动力时长在2021年已经达到了330亿个小时,相当于经济上直接和间接损失高达2858亿美元,占到中国当年GDP的1.68%,“也就是说,2021年高温所造成的劳动力经济损失,比当年全年国防预算的总支出还要高。”

厄尔尼诺叠加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更加异常

魏科在直播中介绍道,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太平洋中东部热带海水异常偏暖,一般是从赤道的中太平洋一直往东到赤道的东太平洋,空间尺度很大。厄尔尼诺现象在圣诞节前后最强,所以南美洲的秘鲁渔民将厄尔尼诺现象称作“圣婴”。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

“厄尔尼诺就像一个熊孩子,会导致全球很多区域出现极端的天气现象。”魏科表示,厄尔尼诺主要有几个特点:首先,厄尔尼诺具有周期性,大概在2到7年之间波动;其次,厄尔尼诺的海温条件虽然已经形成,但如果在7月之后强度逐渐减弱,那就不能称为一次完整的厄尔尼诺现象;第三,厄尔尼诺有一定的春季预报障碍,在春季时,厄尔尼诺经常面临着方向性的选择,海温继续走高还是降低在预报上都存在难度。

然而,不同于厄尔尼诺具有周期性,全球变暖是一个长期的变化趋势,魏科表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全球日益变暖的世界,并且变暖的幅度越来越高,现在已经比100年前的温度大概高了1.2摄氏度左右,“这种幅度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因此,在谈论今年的气候变化时,厄尔尼诺现象叠加史无前例的全球变暖,会带来波动更强的气候异常。

魏科认为,极端天气的种类非常多,除了高温、降水还有各种山火和台风,每个极端天气的形成原因都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如果极端天气反复出现并且强度越来越大,这就不能只将其看成是由大气中的自然过程所导致,而是由于全球变暖,“在全球变暖的基础上,厄尔尼诺会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

极端天气对农业影响更加复杂

农业生产中很重要的一个说法是“看天吃饭”,天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年的产量。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CEO张弓在直播中讨论道,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通常会造成环太平洋地区天气异常,进而影响到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

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CEO张弓

但厄尔尼诺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更为复杂,张弓表示,厄尔尼诺在导致太平洋西侧雨量减少的同时,也会导致太平洋东部地区的雨量增加,从而使相关区域农产品产量增加。以我国为例,在厄尔尼诺发生时,会出现长江流域降水增多、华北地区降水减少的可能,具体天气表现还会受到其他气候系统的干扰,因此各地影响也难以一概而论。

而对于全球变暖来说,它带来了整个天气系统的不稳定,各种极端天气不断发生,张弓认为这对农作物的生产是很不利的,“这给农作物种植的实际过程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虽然我们可以根据天气去调整种植节律,但总体来说,这种过于频繁的极端天气,对于农作物是非常不利的。”

张弓表示,应对极端天气发生的核心行动就是要快速地对天气状况作出反馈。对于政府来说,首先要提高农业气象的重要性,把更多的气象预测预警技术运用到农业当中,从而调整农事操作;对于农户来说,更重要的是关注新技术的引入,更容易地接收到气象信息。

此外,张弓在直播中提到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的农业保险国家,保费规模最大,这其中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政府支持的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政府出大头、农民出小头,实际上是一种惠农措施”;第二类是巨灾类型的农业保险,主要涉及到经济作物,比如橡胶、蔗糖和果树等,保证在遇到一些特大风险时可以给农民兜底。

高温天气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需加强适应性措施

高温等极端天气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挑战。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副主任张弛在直播中提到,高温天气会直接导致身体血液循环的加快,进一步加重心脏和血管负担,造成血液粘稠度的增高,更容易引发心脏病、心肌梗死以及脑卒中,还有热射病。“因此,它对于身体调节机制未发育完善的人群比如儿童,还有身体调节机制相对不是很好的人群比如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风险会更高。”张弛谈到。

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副主任张弛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群,即户外工作者。张弛表示,他们长时间地暴露在极端天气当中,并且无法自主进行时间上的选择,如果一旦患有热射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致死风险会达到60%到80%。对于普通人来说,张弛分享的数据显示,今年与2021年相比,居民户外安全时长的损失增加了48%,也就是说户外安全活动比原来更不安全了。

在适应性措施上,张弛谈到政府可以加强预警措施,开展全国范围内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的评估,帮助不同部门制定协调措施,开放一些公共设施,比如图书馆、购物中心和社区中心等,让没有适应措施的脆弱人群有地方避暑;企业层面上,面临极端天气时要为员工尤其是户外工作人群提供高温补贴以及高温防暑的措施;对于有影响力和发声渠道的人群,可以帮助脆弱人群争取相应发声机会;而在个人层面上,对于极端天气气象预警要有更多的认知,在收到高温等气象预警后,要及时去凉爽的地方避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