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不是潘金莲》制片人胡晓峰:戏骨值得最佳男配,有点小遗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不是潘金莲》制片人胡晓峰:戏骨值得最佳男配,有点小遗憾

“我认为你自己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我告诉你就是我强加在你身上,你自己感受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作者:小木匠

冯小刚凭借《我不是潘金莲》摘得第53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同时带着这些疑问编剧帮记者专访了这部电影的幕后大管家——胡晓峰,听他聊一聊电影背后的故事。

他点燃了第一支烟,聊起这部电影的开始,“和小刚是拍《夜宴》的时候认识的,他当时就说特别喜欢《1942》,后来隔了几年,他说《我不是潘金莲》这个本子也特别好,我们就决定拍摄这部电影了”。

谈故事,胡晓峰表示,《我不是潘金莲》故事本身最打动自己的是它的寓言性质。由一个打官司的故事,牵扯出社会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各种延展。电影中,由李雪莲打官司所牵连出的各级领导,以及他们身边形形色色人物的表现,是写实又有寓意的。

电影本身有非常真实的细节,但同时用一个荒诞的故事来引申,演绎出中国社会的怪诞和矛盾:“在我们这一代甚至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领导就是父母官,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从人情社会向法制社会过渡,所以在过渡期中产生了这样的故事。”这是故事本身的美感。

他点燃了第三支烟,聊起这部电影的现在,“电影上映以后看到很多不同的意见,我为什么愿意听到这些关于电影的反馈呢,对于我来说,每一次这么多的反馈都是对未来电影拍摄的借鉴,做电影就是一直在学习”。

胡晓峰,当代电影知名制片人,与张艺谋、吴宇森和冯小刚三位导演都有过深度合作。

主要作品:《秋菊打官司》、《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夜宴》、《赤壁》(上、下)、《非诚勿扰》(一、二)、《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私人订制》《我不是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是一个社会缩影

配角戏精彩,但也有点小遗憾

编剧帮 《我不是潘金莲》这个故事最打动您的是什么?

胡晓峰:《我不是潘金莲》把一件事说成了另外一件事,两件事说成五件事,但是震云从来没离开这条主线。小说特点很明显,看着不经意、繁琐,其实能很强势地打动你,作者本身的语言风格,文字也非常有力量,幽默是体现在故事的架构上。

首先从背景上,基本勾画出了这个社会的一个面。它已经具备了一个寓言性质,通过打官司,表达了另外一个道理,把生活大体的风貌非常丰富的展现出来,不单单指的是时间,时间的长短只是一个过程,这里面牵扯的各级领导,包括他们身边各方面的人。

其次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多是从十年前发生,一直持续到现在的一个故事。

编剧帮 那您的意思是说,他表达的是一个群像?

胡晓峰: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的感受到这个作品给人的力量,里面确实写到了政府官员不能只向自己负责,要向人民负责,不能只想自己的帽子,不想在自己的位置应该尽的责任。但这样不是在批评领导吗?文艺作品用善良、真实的细节,非常幽默的、荒诞的提出这些现象,这是编剧本身的魅力。

荒诞是很重要的,因为李雪莲打官司是没有道理的,离婚本是夫妻两个人的事,难道需要县里面、市里面去管吗?但是这个故事又有巧妙的和政府官员拉在了一起,在我们这一代甚至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领导就是父母官,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从人情社会向法制社会过渡,所以在过渡期中产生了这样的故事。

编剧帮 围绕在李雪莲身边的28个男人的配角戏成为一大亮点。

胡晓峰:这部作品成功除了范冰冰的完美创作外,也得力于这些男配角,他们的表演各有特色,非常到位。因为这是一个南方发生的故事,我唯一有点遗憾的是,他们说的是南方话,有的地方有点南腔北调,如果是普通话,可能会更好。但受限于演员的时间和档期,不可能有更长的时间去体验生活。《秋菊打官司》是我参与的第一部电影,印象特别深,和巩俐去乡下体验生活,时间比较充裕。昨天和一个演员聊天,他也有提到,一个演员,方言不是他的母语,是非常吃力的,对他的表演是减分的。一般观众看一遍或两遍可能会围绕台词内容、人物形象、演员表演,基本上就忽略了这点。

编剧帮 选角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

胡晓峰:还是我们要选择谁比较合适,根据片中每个人物的性格,不同的级别,考虑他们之间的搭配。有经验的演员看完剧本以后,他会对自己所扮演的人物有一个形象感,一举一动、眼神、说话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设计,我们只需要调配好。因为都是很成熟的演员,自己都会掌握分寸,会调整的非常好。

年轻演员就不一样,因为没有那些生活,有了那些生活也不知道怎么表现,你不能仅仅和他说,你甚至要教他。年轻演员就是真听真看真感受,最好不要设计,因为你设计的可能不对,所以在选角上,成熟的演员和年轻的演员确实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你也不能怪他们,他们确实没有这样的生活,没演过那么多戏。

所以,演员要多去实践,从实践中提高;其次,聪明,也就说,你一说他就明白,之后还能表现出来。

第三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更加客观

圆型画幅为了形式更好地服务内容

编剧帮 因为本片是以女性视角展开的,旁白部分是否考虑过用范冰冰配音?

胡晓峰:我觉得以一个第三者来讲述他们打官司的进程和心情,使得影片从表面上看会更客观。很轻松并不较劲,娓娓道来。导演在配音的时候没有带特别多的语气,就像一个说书人一样,不以甲乙双方谁对谁错作为主要视角,这样大家就会比较客观的看待这件事情。

编剧帮 圆型画幅的使用会不会舍弃或者放弃一些好的东西?

胡晓峰:会有这个考虑,当然这是一种形式。在选景的时候,导演提出了这个看法,当时大家意见不一,包括我和震云老师也有这样的担忧。

圆,我也能理解,不论是代表中国的符号也好,从审美角度也好,从创新的角度也好,或者说故事特别中国化,圆是中国的标志之一,我们也讨论过国画也不都是圆的啊,后来有所转变是因为这个故事,内容特别重要!正常屏幕拍也没问题,但是,为了形式和内容搭配上,用圆也未必不行。我们尊重导演的创作,他特别坚持,必有他的原因。

后来我也有信心的原因是什么呢?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有人陆续来探班、看片,我也会观察他们的反应,一开始就楞了一下,慢慢已经被形式忽略了,这得力于震云的本子和台词,以及演员的表演。内容让你忘记了形式,进到情节里,故事里,人物里。《我不是潘金莲》的故事本身非常中国化,选择圆形这样一个中国的符号,与故事的内核更搭配,而事实也证明了这种选择的正确性。

但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就是要衡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果不是潘金莲个故事,随便拍一个圆就没有道理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很难碰到一个这么典型的中国故事。

编剧帮 从制片角度来讲,原型画幅有什么挑战?

胡晓峰:在前期筹备没有定论的时候,我们花了100多万去做试片,一般试片就是两三天,几万块钱的事,试试机器,试试镜头,做个样片,调调色,看看影调,棚里拍拍,室外拍拍,找找感觉,但我们这个不行,试片去了三四十人,就像一个小摄制组一样。

后来我和摄影师说,咱们实验就是50%和50%的占比,既要拍最典型的符合圆的画面,也要拍场景中拍圆不太好看的那些场景。第一次是我和小刚一起看的,他说,怎么样啊,我说,对观众挺有挑战的。包括拍的前几天都是既拍圆的又拍正常荧幕的,摄影师天天找我,最好的角度只能有一个,圆的布光和正常的布光不一样,我们也没有那么长的拍摄周期。

从创作角度上来讲,圆,是给导演、摄影提出了创作难度。从制片角度讲,在经过摸索,找出方法后是省力量的。因为圆的面积比较小,宽银幕四五个人都得带上,大银幕几百人,这个两百人就够了,组织者控制场面也会相对轻松一点。只是不同的表达方式,从摄影,从布光,从调度,从演员的表演,和正常荧幕不是特别一样,差不多十天左右,我看到了他们找到了一些方法,比如尽量减少拍特写,基本上都是中景等等,都是在实践中,导演、摄影摸索出拍这部电影的一种方式。

波澜起伏都蕴藏在每个细节之中

你感受的就是我要表达的

编剧帮 片中灰蒙蒙的天气,下着雨,画面基本上偏青色和暗黄色,您认为电影的暖色是什么?

胡晓峰:当然我们不能以温度作为暖的一个标准,比较触动我的地方,比如说影片最后,雪莲道出了真正打官司的原因,她是很平缓的说的,就像说别人的故事一样,高级就高级在大家都在以为她在因为房子无理取闹,突然发现她是为了那个没有出生的孩子。这笔画的特别有力量,特别让人理解一个女人为什么这样做,终于把这个事弄清楚了。

从这一点上是有人文关怀的,至于打官司的整个过程就想让它客观一点,没有主观的去表现谁好谁坏,谁积极,谁被动,作品好就好在这些地方,不会觉得我们有意的让他波澜起伏,这些波澜起伏都蕴藏在每个细节之中。

编剧帮 秦玉河的死是一个意外吗?

胡晓峰:就是意外,电影里确实没有隐喻。(哈哈)

编剧帮 本片视线比较宽,信息量很大,无论是人情还是法制,现实主义还是冯氏幽默,艺术还是商业等相关讨论层出不穷,您觉得本片的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胡晓峰:我认为你自己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我告诉你就是我强加在你身上,你自己感受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因为每个人的经历、身份、生活环境、心情都不同,就是一个圆的事,360度全方位就会提出不同的感受和想法,有些是分析出来的,有些是直观感受出来的。比如说,秦玉河的死是不是意外,就是一种斗转!文学作品必须有这种突发事件,故事本身就荒诞的,所以高级作品必须让故事合情合理,又能有突发的事件发生,生活也是这样,特别复杂。

编剧帮 作为幕后“大管家”,从《活着》《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以及接下来的《芳华》都是贴近时代和生活的,给人留下很多思考。为什么会选择这些影片?

胡晓峰:我觉得我们这波人,首先是想做自己喜欢的,另外就是自己有感受的。到我们这个年龄,特别想做一部和自己青春有关的电影。我们到了这个年龄,去回忆我们年轻的那个时代,我们认为是美好的,是单纯的,同样有爱情,有性格,有理想,简简单单。

但我不排除做商业片,比如说,今年也有可能做一个非常商业的片子,我也在选择,但是我不把商业片和艺术片截然分开,我觉得好的艺术片也有商业性,好的商业片也有艺术性。

编剧帮 您认为如何在挣钱和求道之间取得平衡?

胡晓峰:我在做一个项目之前,会把它想得特别清楚,怎么做这件事情,怎么平衡艺术和商业?在没有任何约束的前提下,喜欢这个剧本,这是初心,也是最根本的地方。

一个剧本,为什么会看第二遍,第三遍,一边看就会一边想它的商业性,如果我做,我会怎么做,通过调整、拍摄,或者其他的商业因素,能够加入进来,有些商业元素进不去,就要用其他方法来帮助它实现,达到一个你既做了自己喜欢做的电影,又想好了怎样够辅助它做好的目的。

得到了艺术和市场的认可,我很欣慰

年轻人还是要有创造力

编剧帮 从筹拍、成片到改档,用了多长时间?对于您来说,感受是怎么样的?

胡晓峰:一年的时间,11月15号首映,去年11月14号开的机。其实,开始做这个题材,我就做了思想准备,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现在已经很好了,终于和观众见面了。小刚也说了,还要感谢电影局领导,不论怎么说,我觉得能够成功放映,反应很好,昨天,《我不是潘金莲》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获得最佳导演奖,以及观众票选最受欢迎剧情片。既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又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也就是得到了艺术和市场的认可,作为制片人,我很欣慰。

编剧帮 该片从筹拍到上映从来不缺话题和关注度,您比较在意的是哪方面?

胡晓峰:我比较爱看他们对电影的评论,接受反应,而且有一些关于艺术方面的,更希望看一看。电影上映以后看到很多不同的意见,我为什么愿意听到这些关于电影的反馈呢,对于我来说,每一次这么多的反馈都是对未来电影拍摄的借鉴,做电影就是一直在学习。

编剧帮 之前看您的采访,您说过冯小刚导演生气了就大声嚷嚷出来,张艺谋导演生气了转头就走了。

胡晓峰:我觉得都无可厚非,嚷嚷出来也没错,转头走了也没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表达方式,但是有一点,它们都是非常执着,追求完美的人。

编剧帮 对于您来说,进入你们的摄制组有哪些条件和标准?

胡晓峰:他们一般都是学院毕业的,或者从国外学习回来的,我选择人的第一标准是他热爱电影,不太看重钱;其次,就是本身的能力,摄影有摄影的能力,美术有美术的能力,制片有制片的能力。年轻人还是有创作和激情,或者说是梦想,达到了就成功了,没达到享受过程也是开心的。有的时候,大的方向是要顺势而为,顺其自然,但是具体到每一件事的时候,还需要自身严谨、努力认真地完成。

谢谢,胡晓峰老师的回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不是潘金莲》制片人胡晓峰:戏骨值得最佳男配,有点小遗憾

“我认为你自己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我告诉你就是我强加在你身上,你自己感受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作者:小木匠

冯小刚凭借《我不是潘金莲》摘得第53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同时带着这些疑问编剧帮记者专访了这部电影的幕后大管家——胡晓峰,听他聊一聊电影背后的故事。

他点燃了第一支烟,聊起这部电影的开始,“和小刚是拍《夜宴》的时候认识的,他当时就说特别喜欢《1942》,后来隔了几年,他说《我不是潘金莲》这个本子也特别好,我们就决定拍摄这部电影了”。

谈故事,胡晓峰表示,《我不是潘金莲》故事本身最打动自己的是它的寓言性质。由一个打官司的故事,牵扯出社会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各种延展。电影中,由李雪莲打官司所牵连出的各级领导,以及他们身边形形色色人物的表现,是写实又有寓意的。

电影本身有非常真实的细节,但同时用一个荒诞的故事来引申,演绎出中国社会的怪诞和矛盾:“在我们这一代甚至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领导就是父母官,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从人情社会向法制社会过渡,所以在过渡期中产生了这样的故事。”这是故事本身的美感。

他点燃了第三支烟,聊起这部电影的现在,“电影上映以后看到很多不同的意见,我为什么愿意听到这些关于电影的反馈呢,对于我来说,每一次这么多的反馈都是对未来电影拍摄的借鉴,做电影就是一直在学习”。

胡晓峰,当代电影知名制片人,与张艺谋、吴宇森和冯小刚三位导演都有过深度合作。

主要作品:《秋菊打官司》、《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夜宴》、《赤壁》(上、下)、《非诚勿扰》(一、二)、《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私人订制》《我不是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是一个社会缩影

配角戏精彩,但也有点小遗憾

编剧帮 《我不是潘金莲》这个故事最打动您的是什么?

胡晓峰:《我不是潘金莲》把一件事说成了另外一件事,两件事说成五件事,但是震云从来没离开这条主线。小说特点很明显,看着不经意、繁琐,其实能很强势地打动你,作者本身的语言风格,文字也非常有力量,幽默是体现在故事的架构上。

首先从背景上,基本勾画出了这个社会的一个面。它已经具备了一个寓言性质,通过打官司,表达了另外一个道理,把生活大体的风貌非常丰富的展现出来,不单单指的是时间,时间的长短只是一个过程,这里面牵扯的各级领导,包括他们身边各方面的人。

其次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多是从十年前发生,一直持续到现在的一个故事。

编剧帮 那您的意思是说,他表达的是一个群像?

胡晓峰: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的感受到这个作品给人的力量,里面确实写到了政府官员不能只向自己负责,要向人民负责,不能只想自己的帽子,不想在自己的位置应该尽的责任。但这样不是在批评领导吗?文艺作品用善良、真实的细节,非常幽默的、荒诞的提出这些现象,这是编剧本身的魅力。

荒诞是很重要的,因为李雪莲打官司是没有道理的,离婚本是夫妻两个人的事,难道需要县里面、市里面去管吗?但是这个故事又有巧妙的和政府官员拉在了一起,在我们这一代甚至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领导就是父母官,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从人情社会向法制社会过渡,所以在过渡期中产生了这样的故事。

编剧帮 围绕在李雪莲身边的28个男人的配角戏成为一大亮点。

胡晓峰:这部作品成功除了范冰冰的完美创作外,也得力于这些男配角,他们的表演各有特色,非常到位。因为这是一个南方发生的故事,我唯一有点遗憾的是,他们说的是南方话,有的地方有点南腔北调,如果是普通话,可能会更好。但受限于演员的时间和档期,不可能有更长的时间去体验生活。《秋菊打官司》是我参与的第一部电影,印象特别深,和巩俐去乡下体验生活,时间比较充裕。昨天和一个演员聊天,他也有提到,一个演员,方言不是他的母语,是非常吃力的,对他的表演是减分的。一般观众看一遍或两遍可能会围绕台词内容、人物形象、演员表演,基本上就忽略了这点。

编剧帮 选角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

胡晓峰:还是我们要选择谁比较合适,根据片中每个人物的性格,不同的级别,考虑他们之间的搭配。有经验的演员看完剧本以后,他会对自己所扮演的人物有一个形象感,一举一动、眼神、说话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设计,我们只需要调配好。因为都是很成熟的演员,自己都会掌握分寸,会调整的非常好。

年轻演员就不一样,因为没有那些生活,有了那些生活也不知道怎么表现,你不能仅仅和他说,你甚至要教他。年轻演员就是真听真看真感受,最好不要设计,因为你设计的可能不对,所以在选角上,成熟的演员和年轻的演员确实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你也不能怪他们,他们确实没有这样的生活,没演过那么多戏。

所以,演员要多去实践,从实践中提高;其次,聪明,也就说,你一说他就明白,之后还能表现出来。

第三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更加客观

圆型画幅为了形式更好地服务内容

编剧帮 因为本片是以女性视角展开的,旁白部分是否考虑过用范冰冰配音?

胡晓峰:我觉得以一个第三者来讲述他们打官司的进程和心情,使得影片从表面上看会更客观。很轻松并不较劲,娓娓道来。导演在配音的时候没有带特别多的语气,就像一个说书人一样,不以甲乙双方谁对谁错作为主要视角,这样大家就会比较客观的看待这件事情。

编剧帮 圆型画幅的使用会不会舍弃或者放弃一些好的东西?

胡晓峰:会有这个考虑,当然这是一种形式。在选景的时候,导演提出了这个看法,当时大家意见不一,包括我和震云老师也有这样的担忧。

圆,我也能理解,不论是代表中国的符号也好,从审美角度也好,从创新的角度也好,或者说故事特别中国化,圆是中国的标志之一,我们也讨论过国画也不都是圆的啊,后来有所转变是因为这个故事,内容特别重要!正常屏幕拍也没问题,但是,为了形式和内容搭配上,用圆也未必不行。我们尊重导演的创作,他特别坚持,必有他的原因。

后来我也有信心的原因是什么呢?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有人陆续来探班、看片,我也会观察他们的反应,一开始就楞了一下,慢慢已经被形式忽略了,这得力于震云的本子和台词,以及演员的表演。内容让你忘记了形式,进到情节里,故事里,人物里。《我不是潘金莲》的故事本身非常中国化,选择圆形这样一个中国的符号,与故事的内核更搭配,而事实也证明了这种选择的正确性。

但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就是要衡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果不是潘金莲个故事,随便拍一个圆就没有道理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很难碰到一个这么典型的中国故事。

编剧帮 从制片角度来讲,原型画幅有什么挑战?

胡晓峰:在前期筹备没有定论的时候,我们花了100多万去做试片,一般试片就是两三天,几万块钱的事,试试机器,试试镜头,做个样片,调调色,看看影调,棚里拍拍,室外拍拍,找找感觉,但我们这个不行,试片去了三四十人,就像一个小摄制组一样。

后来我和摄影师说,咱们实验就是50%和50%的占比,既要拍最典型的符合圆的画面,也要拍场景中拍圆不太好看的那些场景。第一次是我和小刚一起看的,他说,怎么样啊,我说,对观众挺有挑战的。包括拍的前几天都是既拍圆的又拍正常荧幕的,摄影师天天找我,最好的角度只能有一个,圆的布光和正常的布光不一样,我们也没有那么长的拍摄周期。

从创作角度上来讲,圆,是给导演、摄影提出了创作难度。从制片角度讲,在经过摸索,找出方法后是省力量的。因为圆的面积比较小,宽银幕四五个人都得带上,大银幕几百人,这个两百人就够了,组织者控制场面也会相对轻松一点。只是不同的表达方式,从摄影,从布光,从调度,从演员的表演,和正常荧幕不是特别一样,差不多十天左右,我看到了他们找到了一些方法,比如尽量减少拍特写,基本上都是中景等等,都是在实践中,导演、摄影摸索出拍这部电影的一种方式。

波澜起伏都蕴藏在每个细节之中

你感受的就是我要表达的

编剧帮 片中灰蒙蒙的天气,下着雨,画面基本上偏青色和暗黄色,您认为电影的暖色是什么?

胡晓峰:当然我们不能以温度作为暖的一个标准,比较触动我的地方,比如说影片最后,雪莲道出了真正打官司的原因,她是很平缓的说的,就像说别人的故事一样,高级就高级在大家都在以为她在因为房子无理取闹,突然发现她是为了那个没有出生的孩子。这笔画的特别有力量,特别让人理解一个女人为什么这样做,终于把这个事弄清楚了。

从这一点上是有人文关怀的,至于打官司的整个过程就想让它客观一点,没有主观的去表现谁好谁坏,谁积极,谁被动,作品好就好在这些地方,不会觉得我们有意的让他波澜起伏,这些波澜起伏都蕴藏在每个细节之中。

编剧帮 秦玉河的死是一个意外吗?

胡晓峰:就是意外,电影里确实没有隐喻。(哈哈)

编剧帮 本片视线比较宽,信息量很大,无论是人情还是法制,现实主义还是冯氏幽默,艺术还是商业等相关讨论层出不穷,您觉得本片的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胡晓峰:我认为你自己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我告诉你就是我强加在你身上,你自己感受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因为每个人的经历、身份、生活环境、心情都不同,就是一个圆的事,360度全方位就会提出不同的感受和想法,有些是分析出来的,有些是直观感受出来的。比如说,秦玉河的死是不是意外,就是一种斗转!文学作品必须有这种突发事件,故事本身就荒诞的,所以高级作品必须让故事合情合理,又能有突发的事件发生,生活也是这样,特别复杂。

编剧帮 作为幕后“大管家”,从《活着》《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以及接下来的《芳华》都是贴近时代和生活的,给人留下很多思考。为什么会选择这些影片?

胡晓峰:我觉得我们这波人,首先是想做自己喜欢的,另外就是自己有感受的。到我们这个年龄,特别想做一部和自己青春有关的电影。我们到了这个年龄,去回忆我们年轻的那个时代,我们认为是美好的,是单纯的,同样有爱情,有性格,有理想,简简单单。

但我不排除做商业片,比如说,今年也有可能做一个非常商业的片子,我也在选择,但是我不把商业片和艺术片截然分开,我觉得好的艺术片也有商业性,好的商业片也有艺术性。

编剧帮 您认为如何在挣钱和求道之间取得平衡?

胡晓峰:我在做一个项目之前,会把它想得特别清楚,怎么做这件事情,怎么平衡艺术和商业?在没有任何约束的前提下,喜欢这个剧本,这是初心,也是最根本的地方。

一个剧本,为什么会看第二遍,第三遍,一边看就会一边想它的商业性,如果我做,我会怎么做,通过调整、拍摄,或者其他的商业因素,能够加入进来,有些商业元素进不去,就要用其他方法来帮助它实现,达到一个你既做了自己喜欢做的电影,又想好了怎样够辅助它做好的目的。

得到了艺术和市场的认可,我很欣慰

年轻人还是要有创造力

编剧帮 从筹拍、成片到改档,用了多长时间?对于您来说,感受是怎么样的?

胡晓峰:一年的时间,11月15号首映,去年11月14号开的机。其实,开始做这个题材,我就做了思想准备,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现在已经很好了,终于和观众见面了。小刚也说了,还要感谢电影局领导,不论怎么说,我觉得能够成功放映,反应很好,昨天,《我不是潘金莲》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获得最佳导演奖,以及观众票选最受欢迎剧情片。既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又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也就是得到了艺术和市场的认可,作为制片人,我很欣慰。

编剧帮 该片从筹拍到上映从来不缺话题和关注度,您比较在意的是哪方面?

胡晓峰:我比较爱看他们对电影的评论,接受反应,而且有一些关于艺术方面的,更希望看一看。电影上映以后看到很多不同的意见,我为什么愿意听到这些关于电影的反馈呢,对于我来说,每一次这么多的反馈都是对未来电影拍摄的借鉴,做电影就是一直在学习。

编剧帮 之前看您的采访,您说过冯小刚导演生气了就大声嚷嚷出来,张艺谋导演生气了转头就走了。

胡晓峰:我觉得都无可厚非,嚷嚷出来也没错,转头走了也没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表达方式,但是有一点,它们都是非常执着,追求完美的人。

编剧帮 对于您来说,进入你们的摄制组有哪些条件和标准?

胡晓峰:他们一般都是学院毕业的,或者从国外学习回来的,我选择人的第一标准是他热爱电影,不太看重钱;其次,就是本身的能力,摄影有摄影的能力,美术有美术的能力,制片有制片的能力。年轻人还是有创作和激情,或者说是梦想,达到了就成功了,没达到享受过程也是开心的。有的时候,大的方向是要顺势而为,顺其自然,但是具体到每一件事的时候,还需要自身严谨、努力认真地完成。

谢谢,胡晓峰老师的回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