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16年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7% 延续上行走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16年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7% 延续上行走势

2016年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延续上行走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最新公布的一项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结构性转型的背景下呈现出复苏态势,但仍需推动改革来提升经济活力。

12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延续上行走势。

对于PMI数据的回暖,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分析称,PMI升至两年来的高点,主要呈现几个特点。

一是生产和市场需求进一步回升,企业采购意愿增强。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为53.9%和53.2%,分别比上月上升0.6和0.4个百分点,均创今年高点。采购量指数为52.9%,连续两个月上升。

“消费品制造业扩张继续加快也影响了PMI走势。消费品制造业PMI为53.2%,比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PMI均在53.0%以上,延续了较快的扩张态势。”赵庆河解读称。

此外,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PMI为53.2%和52.5%,分别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1.5和0.8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PMI均在52.0%以上。

他还指出,进出口有所改善,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为50.3%和50.6%,分别高于上月1.1和0.7个百分点,双双回升至临界点以上,且为年内高点。

分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PMI为53.4%和50.1%,分别比上月上升0.9和0.2个百分点,均高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7.4%,低于上月0.9个百分点,继续位于收缩区间,降幅有所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PMI出现了小幅度的扩张,但仍伴随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赵庆河指出,一是反映原材料价格和运输成本上涨的企业比重超过三成,为近三年的高位。二是近期人民币汇率出现较大波动,进口原材料成本有所增加,对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影响较大。

此外,小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仍明显不如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PMI为47.4%,低于上月0.9个百分点,继续位于收缩区间,而且降幅有所加大。大、中型企业PMI为53.4%和50.1%,分别比上月上升0.9和0.2个百分点,均高于临界点。

当天同时公布的财新中国通用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凸显了当前中国经济的一系列复杂性。

12月1日公布的财新中国制造业PMI,11月录得50.9,较10月回落0.3个百分点,显示制造业扩张速度有所放缓。

来自财新的数据显示,11月,中国制造业产量进一步增长,此轮产出扩张期已持续五个月。11月产出增速环比放缓,但整体仍属可观。增产的厂商普遍表示,新接业务量增加。

数据称,与产出一样,新订单增速环比亦放缓,整体处于小幅增长。许多受访厂商反映,内需转强是最近新业务增长的动力。新接出口业务量在11月大致趋于平稳,结束10月轻微下降态势。

财新网在报道中援引财新智库莫尼塔宏观研究主管钟正生的分析表示,产出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出现回落,但投入价格指数和产出价格指数再次加速上涨,达到五年来最高水平,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11月中国经济继续好转,但较10月已降温,库存和用工状况都显示企稳基础并不扎实,警惕后期经济转冷风险。”他指出。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尽管数据趋于稳定,但趋稳的基础并不牢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

报告指出,防范风险应是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缓释风险要和稳增长协调并进,要明确“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的逻辑顺序,稳增长是缓释风险的前提,是保就业、惠民生的底线,同时,经济增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释债务风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16年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7% 延续上行走势

2016年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延续上行走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最新公布的一项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结构性转型的背景下呈现出复苏态势,但仍需推动改革来提升经济活力。

12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延续上行走势。

对于PMI数据的回暖,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分析称,PMI升至两年来的高点,主要呈现几个特点。

一是生产和市场需求进一步回升,企业采购意愿增强。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为53.9%和53.2%,分别比上月上升0.6和0.4个百分点,均创今年高点。采购量指数为52.9%,连续两个月上升。

“消费品制造业扩张继续加快也影响了PMI走势。消费品制造业PMI为53.2%,比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PMI均在53.0%以上,延续了较快的扩张态势。”赵庆河解读称。

此外,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PMI为53.2%和52.5%,分别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1.5和0.8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PMI均在52.0%以上。

他还指出,进出口有所改善,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为50.3%和50.6%,分别高于上月1.1和0.7个百分点,双双回升至临界点以上,且为年内高点。

分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PMI为53.4%和50.1%,分别比上月上升0.9和0.2个百分点,均高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7.4%,低于上月0.9个百分点,继续位于收缩区间,降幅有所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PMI出现了小幅度的扩张,但仍伴随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赵庆河指出,一是反映原材料价格和运输成本上涨的企业比重超过三成,为近三年的高位。二是近期人民币汇率出现较大波动,进口原材料成本有所增加,对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影响较大。

此外,小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仍明显不如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PMI为47.4%,低于上月0.9个百分点,继续位于收缩区间,而且降幅有所加大。大、中型企业PMI为53.4%和50.1%,分别比上月上升0.9和0.2个百分点,均高于临界点。

当天同时公布的财新中国通用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凸显了当前中国经济的一系列复杂性。

12月1日公布的财新中国制造业PMI,11月录得50.9,较10月回落0.3个百分点,显示制造业扩张速度有所放缓。

来自财新的数据显示,11月,中国制造业产量进一步增长,此轮产出扩张期已持续五个月。11月产出增速环比放缓,但整体仍属可观。增产的厂商普遍表示,新接业务量增加。

数据称,与产出一样,新订单增速环比亦放缓,整体处于小幅增长。许多受访厂商反映,内需转强是最近新业务增长的动力。新接出口业务量在11月大致趋于平稳,结束10月轻微下降态势。

财新网在报道中援引财新智库莫尼塔宏观研究主管钟正生的分析表示,产出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出现回落,但投入价格指数和产出价格指数再次加速上涨,达到五年来最高水平,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11月中国经济继续好转,但较10月已降温,库存和用工状况都显示企稳基础并不扎实,警惕后期经济转冷风险。”他指出。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尽管数据趋于稳定,但趋稳的基础并不牢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

报告指出,防范风险应是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缓释风险要和稳增长协调并进,要明确“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的逻辑顺序,稳增长是缓释风险的前提,是保就业、惠民生的底线,同时,经济增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释债务风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