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高温难耐,集中供冷前景如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高温难耐,集中供冷前景如何?

在“双碳”政策的指引下,集中供冷无疑是未来的一个新趋势。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范剑磊

文|家电网

对于“集中供暖”相信大家已经不陌生,那么如果夏天也“集中供冷”呢?

近期,多地高温持续,空调负荷不断增加,为了应对高温,全国多个城市开始探索“区域集中供冷”,广州图书馆、济南CBD片区……都开始实行区域集中供冷。

从“集中供暖”到“集中供冷”,低碳生活正在形成大趋势。那么集中供冷到底效果如何?能否推广至普通百姓家?未来是否会对空调市场形成打击?

破纪录高温“催热”集中供冷

根据欧盟委员会气候机构哥白尼的报告,刚刚过去的7月是有史以来最热的7月。上个月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6.96度,比上一个创纪录月份2019年7月高出0.33度。其中,地中海地区、美国南部和西部以及亚洲部分地区等地的气温远高于40度,最高温度超过50度。

而在中国,多地也在遭受高温困扰。加上“双碳”政策的推行,“集中供冷”的概念开始越来越多进入人们视野。

2004年,广州大学城“开城”,即启用“区域集中供冷”,让首批入驻的师生们享受夏日清凉。该项目总投资达8.5亿元,供冷建筑面积约352万平方米,是当时全球供冷量最大的区域供冷项目之一。目前,深圳前海、广州大学城、北京中关村、济南中央商务区等地都有区域集中供冷。

集中供冷的原理就是利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通过电制冷的方式或热水制冷的方式产生低温冷水,然后把冷水送到终端,再通过风机装置送出冷风。比如广州图书馆,就是靠冷站过来的两条一进一出冷水管进行供冷。

据了解,广州图书馆采取的“集中供冷”方法延续自广州大学城的“冰蓄冷”技术:每个冷站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进行制冷,白天再融冰供冷,通过输送管道将冷冻水输送到各用户终端,转化为冷气,给人们带来清凉。

据广州城投集团大学城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大学城区域集中供冷项目相比传统的中央空调、VRV空调系统和分体空调,可以降低空调峰值负荷至少30%。

不过,除了电制冰,也有像济南这样通过热驱来进行集中供冷的——通过集中供热管道把高温高压的水蒸气输送到制冷站,驱动制冷机组进行制冷,再将产生的低温冷水输送到用户,通过风机吹出冷风。

除这两种主流供冷方式外,还有磁制冷、声波制冷等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

铺开仍有挑战

虽然集中供冷越来越受到瞩目,但是现在大部分的集中供冷设施还是集中于供应CBD、工业园区、大学城、地铁等公共区域,缓解这些地区此前大量安装空调带来的热岛效应。况且,集中供冷也存在失败的案例。

作为一项复杂工程,集中供冷具备规模经济特征:用的人越多,客单价越便宜,用的人越少,客单价越贵。如果不能规模化推广,就有可能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比如,曾于2000年落地的山西省太原市集中供冷项目,涉及太原火车站等三个场所,总供冷面积4万多平方米,每年集中供冷时间为6月末至8月末。但因冷源电厂转型升级、供冷面积多年没有增加等原因,2014年就暂停了。

同样,广受瞩目的济南集中供冷也曾试过在居住小区进行过推广。以位于济南南部的一处集中供冷住宅——舜玉花园小区为例,供冷从6月15日至9月15日,收费模式和价格与冬季供暖相同,为26.7元/平方米,但比供暖少一个月。一位居民表示,家里80平米一年的制冷费2100元左右,相当于购买一部空调的花费,长远来看并不划算。该栋楼亦有不少居民自行安装了单体空调。

有行业人士表示,与集中供暖相比,集中供冷在我国整体还属于一项新鲜事物。鉴于集中供冷的运营主体前期投资大、投资回报周期长,需要国家研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以推动集中供冷的推广使用。例如,在新区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同步规划集中供冷,将冷站设备、冷却塔、供冷管道等与产业规划、建筑规划、市政规划匹配设计,同步建设降低建设成本,以便在投入使用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此外,由于普通城市居民制冷需求较小、使用地点分散、使用时长和频次不稳定等特点。空调现在还是大部分家庭的首选,集中供冷的出现或许会威胁到空调企业在商用市场的份额,但是在家用市场暂时还不会受到威胁。不过,在“双碳”政策的指引下,集中供冷无疑是未来的一个新趋势,想要寻找新增长空间的空调企业值得投资与跟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高温难耐,集中供冷前景如何?

在“双碳”政策的指引下,集中供冷无疑是未来的一个新趋势。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范剑磊

文|家电网

对于“集中供暖”相信大家已经不陌生,那么如果夏天也“集中供冷”呢?

近期,多地高温持续,空调负荷不断增加,为了应对高温,全国多个城市开始探索“区域集中供冷”,广州图书馆、济南CBD片区……都开始实行区域集中供冷。

从“集中供暖”到“集中供冷”,低碳生活正在形成大趋势。那么集中供冷到底效果如何?能否推广至普通百姓家?未来是否会对空调市场形成打击?

破纪录高温“催热”集中供冷

根据欧盟委员会气候机构哥白尼的报告,刚刚过去的7月是有史以来最热的7月。上个月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6.96度,比上一个创纪录月份2019年7月高出0.33度。其中,地中海地区、美国南部和西部以及亚洲部分地区等地的气温远高于40度,最高温度超过50度。

而在中国,多地也在遭受高温困扰。加上“双碳”政策的推行,“集中供冷”的概念开始越来越多进入人们视野。

2004年,广州大学城“开城”,即启用“区域集中供冷”,让首批入驻的师生们享受夏日清凉。该项目总投资达8.5亿元,供冷建筑面积约352万平方米,是当时全球供冷量最大的区域供冷项目之一。目前,深圳前海、广州大学城、北京中关村、济南中央商务区等地都有区域集中供冷。

集中供冷的原理就是利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通过电制冷的方式或热水制冷的方式产生低温冷水,然后把冷水送到终端,再通过风机装置送出冷风。比如广州图书馆,就是靠冷站过来的两条一进一出冷水管进行供冷。

据了解,广州图书馆采取的“集中供冷”方法延续自广州大学城的“冰蓄冷”技术:每个冷站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进行制冷,白天再融冰供冷,通过输送管道将冷冻水输送到各用户终端,转化为冷气,给人们带来清凉。

据广州城投集团大学城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大学城区域集中供冷项目相比传统的中央空调、VRV空调系统和分体空调,可以降低空调峰值负荷至少30%。

不过,除了电制冰,也有像济南这样通过热驱来进行集中供冷的——通过集中供热管道把高温高压的水蒸气输送到制冷站,驱动制冷机组进行制冷,再将产生的低温冷水输送到用户,通过风机吹出冷风。

除这两种主流供冷方式外,还有磁制冷、声波制冷等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

铺开仍有挑战

虽然集中供冷越来越受到瞩目,但是现在大部分的集中供冷设施还是集中于供应CBD、工业园区、大学城、地铁等公共区域,缓解这些地区此前大量安装空调带来的热岛效应。况且,集中供冷也存在失败的案例。

作为一项复杂工程,集中供冷具备规模经济特征:用的人越多,客单价越便宜,用的人越少,客单价越贵。如果不能规模化推广,就有可能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比如,曾于2000年落地的山西省太原市集中供冷项目,涉及太原火车站等三个场所,总供冷面积4万多平方米,每年集中供冷时间为6月末至8月末。但因冷源电厂转型升级、供冷面积多年没有增加等原因,2014年就暂停了。

同样,广受瞩目的济南集中供冷也曾试过在居住小区进行过推广。以位于济南南部的一处集中供冷住宅——舜玉花园小区为例,供冷从6月15日至9月15日,收费模式和价格与冬季供暖相同,为26.7元/平方米,但比供暖少一个月。一位居民表示,家里80平米一年的制冷费2100元左右,相当于购买一部空调的花费,长远来看并不划算。该栋楼亦有不少居民自行安装了单体空调。

有行业人士表示,与集中供暖相比,集中供冷在我国整体还属于一项新鲜事物。鉴于集中供冷的运营主体前期投资大、投资回报周期长,需要国家研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以推动集中供冷的推广使用。例如,在新区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同步规划集中供冷,将冷站设备、冷却塔、供冷管道等与产业规划、建筑规划、市政规划匹配设计,同步建设降低建设成本,以便在投入使用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此外,由于普通城市居民制冷需求较小、使用地点分散、使用时长和频次不稳定等特点。空调现在还是大部分家庭的首选,集中供冷的出现或许会威胁到空调企业在商用市场的份额,但是在家用市场暂时还不会受到威胁。不过,在“双碳”政策的指引下,集中供冷无疑是未来的一个新趋势,想要寻找新增长空间的空调企业值得投资与跟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