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Daniel Chang,明明有中文名字却爱用英文名字来“装腔”的台湾人。年轻时移居到日本,16岁离家出走开始做各式各样的工作。从切肉卖肉到惠普Japan的大客户销售都做过。留日16年后回到台湾,2012年开始创业,做了5个项目,其中做针对用户情绪推荐视频的项目拿到投资。2015年夏天来到了北京。
英文演讲@Ignite Taipei, Taiwan
在回答“为何选择这家初创企业”之前,你可能会好奇我为何当时离开日本东京,但由于不是本篇的重点,所以这次就先不分享为何16岁就跟随着黑道大哥,未成年时被日本人妻欺骗感情,日本夜孃俱乐部的工作经验以及日本妹是不是很温柔等内容了。
首次踏进中国大陆
首先,这家公司在北京,所以先说说为什么当时选择北京而不是其他城市。
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是在2013年1月份的时候,因为受一位在日经杂志工作的好朋友委托,帮忙做些市场调查,也顺便了解一下这里的环境。我出游的习惯都是当沙发客。喔,沙发客英文叫做CouchSurfing,免费让陌生人到自己家过夜,或是到陌生人家中借住几晚的一个社区。基本上你可以把它想象为免费的Airbnb,历史也比Airbnb还要悠久。
我个人对观光景点没有什么兴趣,但很喜欢与当地人交流,了解他们的思维,生活,工作,兴趣爱好等,所以对我而言沙发客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来了解当地人文与当下热点。这种陌生人交流中有很多Crazy的故事,改天有机会再分享。
土耳其的沙发友@Antalya, Turkey
当时在深圳待了四个晚上,上海也同样四夜,而每一晚都住在不认识的当地“朋友”的家。第一次接触了QQ以及微信,也为了尝试支付宝在上海办了个银行帐户。当时还要在申请单上面“我要使用支付宝”之类的项目上打勾,跟现在相比,那可真是麻烦多了。但已经深深感受到中国独特的互联网生态以及国外少有的“一党执政”这个优势。后来回台湾之后我就忙着自己的项目,一直到2015年的5月才又再次回到大陆,抵达中国互联网的中心,北京。
创业圈的朋友们应该还记得2014年到2015年中的疯狂且盲目的创业潮。写个BP就能拿到钱,ToC, ToB还不如ToVC的环境,简直就让我 “惊呆了”。我当时也创业三年了,各式各样的团队与投资人也接触了不少,所以我很惊讶的同时,也觉得“融到钱=成功”的现象实在有点Low。但实际上只是歌酸葡萄心态,哈哈。因为这套方式在台湾完全行不通,不然在台湾也会有ToVC的趋势。
哎,在台湾嘛,就算是用正统方式来做互联网相关的创业,在台湾也不一定融得到资金。因为互联网市场的大小来自于人口,尤其是ToC的项目,而台湾人口也就2300万人,怎么搞市场也就那么大,拥有的互联网基因也大概就跟阿里做社交的基因差不多少,也因为如此,没有投资互联网项目的投资人,而以往投资光电半导体等科技相关的投资人也看不懂互联网。
台湾大多互联网项目打不进中国大陆,因为整个生态不同,文化不同。日韩市场也有很强烈的文化特色,一般台湾创业者不熟悉。要打北美市场的,基本上都直接跑到美国去了。东南亚市场比较分散,对于当地化与BD的考验很大,而拖延发展速度。之前台湾有一款社交软件叫做CUBIE,2012年就开启服务,种子轮就融到百万元美金,做到将近1000万用户。但可惜的是,发展速度不够快,欧美跑不动,日韩太难攻,中国长城进不去,15年就转成一个陌生社交的新服务叫做Pal+(后来在硅谷遇到这位长年网友的联合创始人时,他已经离开CUBIE到硅谷发展了)。
在中国大陆互联网圈创业的台湾人不多,我认识的也就几个。图像识别Viscovery的Amos,被电话邦收购的StorySense的Edward,幼儿教育的Sam,还有12年底就在台湾认识的活动行(在台湾叫做活動通)的謝老板。在15年6月份的时候跟他在台湾见面时聊到北京的创业氛围,也稍微感叹在互联网圈创业的台湾人不多,过去几年来来回回有一些想创业的台湾人来到北京,但都待不久。喔,对了。谢老板在中国已经8、9年了,几乎可以算是在国内待第二久的知名互联网创业者了。最久的是谁? 那无非就是阿里巴巴CFO的蔡崇信大哥了。
北上广深,选择哪里?
台湾创业者在北京待不住的理由应当是因人而异,但常听到的不外乎就是这些:气候太冷,空气太糟,路上塞车,地铁塞人,搭车不先下后上,开车不礼让行人,随手擤鼻,随口吐痰,房租贵还得抢,水果没有台湾好吃,女生没有台湾温柔,男生没有台湾体贴,没有Facebook,没有Google,没有很多东西。但这些都不是我说的,毕竟我选择了留在北京,因为...
与以下理由:
- 资源集中
首都则是国家的门面,所以资源肯定优裕,而人潮就是钱潮,3000万居民的大北京也埋藏了巨大商机。也因为如此,大量人才与风投资本也聚集此地。长期来看,这个选择也错不了,因为从古至今,都市集中化的趋势从来没有改变过。
- 群雄逐鹿
有别于清一色腾讯的深圳,阿里的杭州以及金融中心的上海,北京拥有各式各样的互联网企业。这多面的视角对于个人成长与人生体验有帮助之外,也可以让我有多一些选择。
- 同侪压力 (Peer Pressure)
影响人最大的因素就是环境。没有竞争压力的环境里,人不会成长,因为不需要成长。名校毕业生之所以靠谱,不单纯因为师资,而是“不得不与其他优秀的高材生竞争,在高度压力中有办法生存下来的能力与历练”。不管直接粗暴的,或是笑里藏刀的,北京的互联网圈的确是相当竞争。
- 专注融入
许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去台湾人很多的上海,而”台湾人很多“就是我不选择上海而是北京的理由。刚刚提到我喜欢当沙发客了解当地当下的人文,所以不管我居住在哪里,我都会试着”接地气“,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有如去国外留学,就是为了学习当地的语言,吸收国外的教育,经验海外的生活。有老乡固然好,但“没有选择”可以让我更专注,也显得更突出。
创业 or 不创业
当时有很多选择,也考量过自己创业。毕竟手上有两个项目还在跑,但中国大陆与海外的互联网生态相差太远,我们项目都连接Facebook,Twitter,Google等API来做用户注册,服务器也是连接AWS,所以琢磨了一番之后,还是认为不适合,就把项目给关了。
即使当时资本很热,但在北京人生地不熟,所以决定不做自不量力的事情而开始找工作。毕竟累计足够的经验之后自然就会看到”问题“,再从当中选择自己有能力,有资源,有热情想去解决的创业机会。
但唯一没考虑的就是回到惠普类型的大企业。毕竟已经从那个行业离开已久,也没有什么兴趣。之前也有机会在富士康的老董身边做些事情(与日本市场相关的),但还是在初创企业打拼的状态比较符合我的性格。所以开始参加活动,透过朋友介绍等方式接触了大约一百家创业团队。
富士康总裁郭台铭@Tokyo, Japan
在选择的过程当中,当时设了几个条件:
- 团队靠谱
人品最重要,再来就看经验与能力是不是适合做这个项目。以及投入的程度,也就是热情。这些大家应该都清楚。
- 创业经验
如果要去爬喜马拉雅,那你希望跟爬过喜马拉雅的人一起。有登顶最好,没有也没关系,至少他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创业的路上太多预想不到的事情,领头人如果没有一些基本的经验,容易被外界影响甚至与误导,看到机会就转型(Pivot),那团队会被搞的团团转,努力也不会沉淀。(我会这么说,是因为之前我就是把团队搞的团团转的那个人,哈哈)
- 创业项目
一般都会很在意市场的大小,以及这个项目有没有成为独角兽的潜力,而这是我当时最不在乎的事情。首先,我对于市场的判断能力有限。再者,市场大但团队没本事拿下的话,那也就跟看着优质美女但追不到而回家自我安慰没什么两样。只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产品或服务难以被取代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有其他机会(被并购/出售等)。
所以创业项目对我的重要度,并不是市场大小,是我可以如何帮助这家企业成长,也就是创造价值?而这个价值,是不是我有能力,经验以及动力(热情)去创造的?例如日本相关的事情,从文化到语言,商业到娱乐我都可以做的比大多数人好,但我兴趣不大,没什么动力。在中国大陆做市场/BD,我没有经验,但我有能力也有兴趣去做,所以我的动力就会更大。
- 融资成功
如果在资本这么火热的情况下还拿不到融资,那可能代表CEO的表达能力不佳,或项目可行性有问题。如果团队需要资金来加速,但认为估值比预期少了20%,30%而磨磨蹭蹭一两个月以上的CEO,太过优柔寡断,其实也不太靠谱。
其余的精彩故事与内幕,就看日后能不能有机(shou)会(quan)跟大家分享了(笑)。
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