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时评 | 乘“数”而上,山东数字强省建设再提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时评 | 乘“数”而上,山东数字强省建设再提速

山东正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快数字强省建设步伐,让数字技术更多惠及齐鲁大地。

 文 | 徐雅琳

如今,信息存在的方式越来越趋向于数字化。步入数字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强劲牵引力愈发引发关注,对于数字化的追求,成为全球共识。

山东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无论是从新旧动能转换、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的现实出发,还是从基层治理、群众幸福指数提升的角度来看,“数字强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山东相继实施数字变革创新、数字赋能增效、技改提级增效三大行动,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全省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深度变革。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在数字强省目标的指引之下,山东如何开好头?

图片来源:摄图网

建设数字强省,山东正在路上

2023年是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

在推动数字产业化建设方面,山东做大做强数字核心产业、数字经济主体、数字创新载体,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在持续推动产业数字化方面,山东突出抓好工业数字化转型、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链智能提升、园区平台赋能,加快推进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产业数字化转型;

在持续推动数据价值化方面,山东重点解决数据产权、数据流通、数据价值释放问题,推动规范发展、安全发展;

在持续推动治理服务数字化方面,山东深入抓好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提标提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与此同时,山东还将建强数字基础设施支撑,适度超前部署网络基础设施,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体协同的安全保障体系。

山东正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快数字强省建设步伐,让数字技术更多惠及齐鲁大地。

数字经济:“数字化”的底气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作出了重要部署。

作为经济大省,山东发展数字经济,具有独特优势,数字产业化基础较好,数字产业化的应用范围较广,数字化治理和公共服务乃至价值实现优势明显,这些都为山东的数字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山东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数字经济总量突破3.9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产业数字化方面,山东“数实融合”加速发展,产业数字化指数居全国第一,2022年大数据产业业务收入超过1600亿元,占全国比重达1/8;

可以说,随着数字强省尤其是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推进,数字经济在山东的发展一片坦途。

作为山东数字强省建设的核心阵地,济南率先提出打造数字先锋城市,正加快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步伐,抢占产业制高点。

在2022国务院督查激励中,济南成功入选“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促进网络与数据安全能力建设等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名单。

为了进一步完善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产业链,济南正探索开放开源科创平台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全产业链,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

作为山东“强龙头”的青岛,也于3月印发了《数字青岛2023年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提速”行动,打造数字产业化新模式;深化“工赋青岛”专项行动,打造产业数字化新模式。

一方面,推进数字产业化改革,扩大数字产业规模。精准实施“补链、强链、延链”,青岛微电子产业园项目、电子信息产业园、富士康高端封测项目投入使用,我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另一方面,推进产业数字化改革,赋予经济发展新动能。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4次蝉联全国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第一位,海尔、青啤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等40多个特定行业工业互联平台加快发展,两化融合指数达到93.4。

与此同时,山东部署全球首张5600公里确定性网络,建成济南、青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支连点,成为全国唯一双枢纽省份,助力“数字基建”更稳固的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离不开数字经济的支撑,没有数字经济的强力介入,建设经济强省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乘着“数字中国”建设的东风,以济南、青岛为代表的山东各市,都正在积极拥抱数字浪潮,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政府:夯实“数字化”

2023年初,山东省发布《山东省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数字政府建设的“蓝图”,以实施方案为基础,山东将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政府治理、机关运行、基础支撑效能,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数字”支撑。

让群众生活更智慧、更美好,是数字强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图片来源:摄图网

面对奔涌而至的数字浪潮,山东将数字化融入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医保、文化、体育、救助等领域,积极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

“爱山东”App已更新至4.0版,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日活数峰值超过800万;“智行山东”出行服务小程序,打造智慧出行新模式;“山东通”协同办公平台,提高公务人员网上办文、办会、办事能力,注册用户数超过110万,机关运行效能不断提升;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0%以上……

目前,山东全领域推进“无证明之省”建设,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网上政府、掌上政府。电子身份证住酒店、进景区、进文体场馆、邮寄快递等,水电气暖视信联办等14个高频场景正在全省全面推广,截至目前,山东575类电子证照实现亮证服务,累计开展电子证照应用6.2亿余次。

16市全部建成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县级覆盖率达到72%,累计建成1200余个智慧社区。

2022年底发布的《中国数字政府发展大中城市指数报告》显示,山东省数字政府发展指数列全国前三。

以数字化应用助力政府决策,已然成为彰显山东人民幸福指数的新依据。

16市全部建成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县级覆盖率达到72%,累计建成1200余个智慧社区

山东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到2035年,数字人才强省基本建成,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达到更高水平,在全国形成引领示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山东建设“数字强省”,不仅着眼当前,更利在长远。

山东在积极让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中来,增强民众对于数字强省建设的参与感、获得感与满足感,营造全民共建共享数字强省建设的良好氛围,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集聚新的动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时评 | 乘“数”而上,山东数字强省建设再提速

山东正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快数字强省建设步伐,让数字技术更多惠及齐鲁大地。

 文 | 徐雅琳

如今,信息存在的方式越来越趋向于数字化。步入数字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强劲牵引力愈发引发关注,对于数字化的追求,成为全球共识。

山东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无论是从新旧动能转换、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的现实出发,还是从基层治理、群众幸福指数提升的角度来看,“数字强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山东相继实施数字变革创新、数字赋能增效、技改提级增效三大行动,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全省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深度变革。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在数字强省目标的指引之下,山东如何开好头?

图片来源:摄图网

建设数字强省,山东正在路上

2023年是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

在推动数字产业化建设方面,山东做大做强数字核心产业、数字经济主体、数字创新载体,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在持续推动产业数字化方面,山东突出抓好工业数字化转型、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链智能提升、园区平台赋能,加快推进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产业数字化转型;

在持续推动数据价值化方面,山东重点解决数据产权、数据流通、数据价值释放问题,推动规范发展、安全发展;

在持续推动治理服务数字化方面,山东深入抓好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提标提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与此同时,山东还将建强数字基础设施支撑,适度超前部署网络基础设施,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体协同的安全保障体系。

山东正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快数字强省建设步伐,让数字技术更多惠及齐鲁大地。

数字经济:“数字化”的底气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作出了重要部署。

作为经济大省,山东发展数字经济,具有独特优势,数字产业化基础较好,数字产业化的应用范围较广,数字化治理和公共服务乃至价值实现优势明显,这些都为山东的数字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山东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数字经济总量突破3.9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产业数字化方面,山东“数实融合”加速发展,产业数字化指数居全国第一,2022年大数据产业业务收入超过1600亿元,占全国比重达1/8;

可以说,随着数字强省尤其是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推进,数字经济在山东的发展一片坦途。

作为山东数字强省建设的核心阵地,济南率先提出打造数字先锋城市,正加快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步伐,抢占产业制高点。

在2022国务院督查激励中,济南成功入选“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促进网络与数据安全能力建设等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名单。

为了进一步完善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产业链,济南正探索开放开源科创平台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全产业链,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

作为山东“强龙头”的青岛,也于3月印发了《数字青岛2023年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提速”行动,打造数字产业化新模式;深化“工赋青岛”专项行动,打造产业数字化新模式。

一方面,推进数字产业化改革,扩大数字产业规模。精准实施“补链、强链、延链”,青岛微电子产业园项目、电子信息产业园、富士康高端封测项目投入使用,我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另一方面,推进产业数字化改革,赋予经济发展新动能。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4次蝉联全国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第一位,海尔、青啤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等40多个特定行业工业互联平台加快发展,两化融合指数达到93.4。

与此同时,山东部署全球首张5600公里确定性网络,建成济南、青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支连点,成为全国唯一双枢纽省份,助力“数字基建”更稳固的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离不开数字经济的支撑,没有数字经济的强力介入,建设经济强省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乘着“数字中国”建设的东风,以济南、青岛为代表的山东各市,都正在积极拥抱数字浪潮,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政府:夯实“数字化”

2023年初,山东省发布《山东省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数字政府建设的“蓝图”,以实施方案为基础,山东将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政府治理、机关运行、基础支撑效能,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数字”支撑。

让群众生活更智慧、更美好,是数字强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图片来源:摄图网

面对奔涌而至的数字浪潮,山东将数字化融入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医保、文化、体育、救助等领域,积极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

“爱山东”App已更新至4.0版,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日活数峰值超过800万;“智行山东”出行服务小程序,打造智慧出行新模式;“山东通”协同办公平台,提高公务人员网上办文、办会、办事能力,注册用户数超过110万,机关运行效能不断提升;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0%以上……

目前,山东全领域推进“无证明之省”建设,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网上政府、掌上政府。电子身份证住酒店、进景区、进文体场馆、邮寄快递等,水电气暖视信联办等14个高频场景正在全省全面推广,截至目前,山东575类电子证照实现亮证服务,累计开展电子证照应用6.2亿余次。

16市全部建成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县级覆盖率达到72%,累计建成1200余个智慧社区。

2022年底发布的《中国数字政府发展大中城市指数报告》显示,山东省数字政府发展指数列全国前三。

以数字化应用助力政府决策,已然成为彰显山东人民幸福指数的新依据。

16市全部建成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县级覆盖率达到72%,累计建成1200余个智慧社区

山东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到2035年,数字人才强省基本建成,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达到更高水平,在全国形成引领示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山东建设“数字强省”,不仅着眼当前,更利在长远。

山东在积极让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中来,增强民众对于数字强省建设的参与感、获得感与满足感,营造全民共建共享数字强省建设的良好氛围,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集聚新的动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