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海尔成为工业4.0转型中国样板的自我颠覆之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海尔成为工业4.0转型中国样板的自我颠覆之路

人单合一、“用户付薪”,不仅保证了企业不断创造用户的价值,更使企业一直保有创新驱动力。

文/王爽 编辑/李靖

不久前结束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谈到:互联网给传统企业带来巨大挑战,企业必须根据时代的变迁不断自我颠覆。所有的企业无非就是两种结局,一种是“他杀死亡”,一种就是“自杀重生”,所有的百年老企业都是自杀重生的典范。

而面对智能制造的浪潮,海尔正是这样一个“自杀重生”的中国典范。并且,与很多制造企业的智能化改造不同,海尔的工业4.0之路不仅是一种智能化改造,更是一种管理先行的自我颠覆。因为,工业4.0的突破最终还是要落实在管理模式的创新上。

海尔的这些特色在12月6日开幕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将会有更加充分的展示。而此前,让我们在这里系统关注一下海尔在工业4.0之路上都做了哪些可堪标杆的自我颠覆。

“人单合一”,构建下一代管理模式

张瑞敏认为,“不只是中国,现在全世界的企业几乎都在传统管理模式的框架内,不但过时,而且应该被颠覆。”而海尔的自我颠覆里,“人单合一”是最为核心的一个理念。比如,针对国际化的挑战,海尔提出建立“沙拉式多元文化体系”,尊重各国文化价值观、管理模式以及目标的不同,将“人单合一”作为融合剂,充分发挥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协同效应。

“人单合一”是海尔管理颠覆中的重要概念。“人单合一”的字面释义是,“人”指员工;“单”指用户价值;“合一”,指员工的价值实现与所创造的用户价值合一。“人单合一”的基本含义是,每个员工都应直接面对用户,创造用户价值,并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分享。其灵魂是,员工不是从属于岗位的,而是因用户而存在,有“单”才有“人”。

在海尔集团的实践探索中,“人”的含义不断做进一步的延伸。面对智能制造和海尔全球化的变革,张瑞敏的应对之道依然不离人单合一的双赢模式,“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很可能成为下一代管理模式。”张瑞敏甚至坦言,现在对海尔来讲最大的挑战,就是能不能把“人单合一”模式复制到全球去。

海尔人单合一的管理变革也在重塑企业的“新驱动力”。

“企业的驱动力就是薪酬,薪酬怎么给就代表你的导向是什么。”张瑞敏对企业的驱动力有更独到的看法:“企业的流程全世界都是一样,是串联式的,第一步是市场调研,第二步是研发,第三步是制造,第四步是销售。而我们是并联式的,研发不是听调研结果的,而是听用户的。如果说产品研发出来在市场上没有产生价值,研发的人也不能有钱,也不能有薪酬,这样就变成全流程的面对市场,创造用户的价值,目前全球的企业没有这么做的。”

人单合一、“用户付薪”,不仅保证了企业不断创造用户的价值,更使企业一直保有创新驱动力。

开放性创客平台,打造工业4.0转型的管理基础

张瑞敏说,“海尔原来就是一个出产品的公司,现在应该是一个出创客的公司,或者是出创客的一个平台。”在海尔的大平台生态中,“小微”创客成为配置资源的主体,企业作为平台为“小微”配置资源提供服务,使用户、产品、渠道供应商通过网络化的组织资源实现互通互融。

自组织的“小微”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时刻连接用户的体验反馈,让产品不断更新迭代。创客平台不仅升华了海尔人单合一的管理变革,而且让海尔成为开放性的平台公司,能够对接大量外部资源、外部创客。

而这些正是海尔向工业4.0转型的管理基础。

不做“帝国”,做连接各方的海尔生态圈

“对很多传统企业来说,目的是做大做强,变成一个帝国,但海尔不是。”张瑞敏说,海尔希望把企业变成一个生态圈。“必须进入网络,所以企业不能封闭,必须将自己开放,成为互联网的一个节点,节点要发挥作用必须连接上所有的资源,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必须从过去封闭的思维变成开放思维。”

张瑞敏表示,产业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不仅是趋势,更是必须。这一融合的结合点就是物联网,物联网跟电商最大不同是,电商可以给顾客提供无数选择,但物联网不用用户选择,就能根据需求即需即供。为此,物联网就要搭建一个生态圈,形成社群经济,所谓社群经济,就是用户融合在一起。

海尔转型为平台,在用户端做的就是社群经济模式,海尔变电器为“网器”,通过“网器”链接用户,形成“网站”,“网站”成为平台,上面有很多的用户、供应商、资源方一起开发用户迭代需求,也就是创造用户的终生价值。

去中心化,“网络组织”变大规模制造为大规模定制

张瑞敏谈到,现在用户需要的是个性化需求,但流水线只提供了大规模制造能力,所以企业转型必须从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过去信息不对称,现在信息对接的主动权到用户手里,所以现在必须要去中心化,让企业颠覆变革为网络组织。

海尔的组织不是扁平化,而是网络化。张瑞敏谈到,“我们去掉了一万多名中层管理者”,并且“把组织变成网络化,让组织可以吸收各种资源到企业里来。所以我们现在没有领导,只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是平台,第二种人叫小微组,第三种人叫创客。”由此,“员工从执行者变成创业者,领导变成服务型的领导,你只是服务于他们,而不是管理他们,这是组织的变革。”

建立八大互联工厂,让用户从消费者变成“产消者”

“物联网”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17年了,但一直没有真正突破,原因是没有用户真正的声音,只不过是在把一些智能功能做得更好。”张瑞敏说,“智能产品包括三种件,第一物理件,第二智能件,第三连接件,现在物联网产品只不过是把智能水平做得更高,但是没有跟用户连接。”

这就是海尔互联网工厂所有解决的问题。对于其理论基础,张瑞敏是这样表述的:“传统时代我们是大规模制造,互联网时代是大规模定制,这个非常难,为什么?每一个人个性化需求怎么满足,比方说有一万个人的需求,不能开一万套模具制造,所以现在海尔正在做社群经济模式,就是把不同用户的需求合并同类项,成为比较大的需求,通过模块组合来满足。目前海尔的建成的互联工厂,与用户相链接。所以,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海尔已经建立八大互联网工厂,这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成为海尔向工业4.0转型的标志性成果。海尔通过互联网工厂前联研发、后联用户,进而打通整个生态价值链,从原来的为库存生产转变成为用户个性化创造,让他们从“消费者”变成生产和消费合一的“产消者”,实现定制化生产。

问鼎全球制造企业未来变革的核心

纵观当前的中国市场,许多企业对于智能制造的理解仍旧停留在“机器换人”的层面,这种认知往往会让企业忽略了智能制造的本质。张瑞敏表示,目前很多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搞机器换人,但简单的机器换人解决不了问题,这和工业4.0没有关系,充其量只能够是工业3.0。因为机器换人之后解决高效率问题,但做不到高精度,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是高精度。

作为最早探索智能制造转型的企业之一,在工业4.0提出之前,海尔在生产制造方面的探索就已经开始。海尔以用户为导向建互联工厂,包含着工业4.0,或者说对智能制造的深刻理解。

互联工厂模式不是一个工厂的概念,而是一个组织的概念。在这个组织里面,用户和利益攸关方可以全流程参与到企业每一个环节,企业每个环节可以与他们直接对话。同时,海尔互联工厂模式消除了中间环节,实现了用户、企业和利益攸关方的有机融合,这种模式创新正是全球制造企业未来变革的核心。互联工厂并非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全系统、全流程颠覆整个制造体系,它代表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厂的转型,而是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如果说“机器换人”,让人类社会开始膜拜“硬”实力,那么在“互联网+”浪潮驱动下的产业互联网时代,以探索样本,输出管理能力为代表的“软”实力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海尔对“软性制造”的开发也已经在路上,要将自主创新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平台COSMO,打造为代表中国智能制造的云平台。

总而言之,“工业4.0”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设备的升级或单纯的人工智能开发,而是围绕用户的价值,实现全流程端对端互联,对整个制造行业进行水平整合和垂直整合,打造互联网工厂。如今的海尔之所以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中国工业4.0转型样板,正是源于长期的管理变革积累和一次次涅槃升级的“自杀重生”。

本文由凤凰文创洞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海尔

4.5k
  • “海尔系”上市公司交出2023成绩单:海尔智家营业收入超2600亿元
  • 家电板块涨势扩大,长虹美菱、奥马电器双双涨停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海尔成为工业4.0转型中国样板的自我颠覆之路

人单合一、“用户付薪”,不仅保证了企业不断创造用户的价值,更使企业一直保有创新驱动力。

文/王爽 编辑/李靖

不久前结束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谈到:互联网给传统企业带来巨大挑战,企业必须根据时代的变迁不断自我颠覆。所有的企业无非就是两种结局,一种是“他杀死亡”,一种就是“自杀重生”,所有的百年老企业都是自杀重生的典范。

而面对智能制造的浪潮,海尔正是这样一个“自杀重生”的中国典范。并且,与很多制造企业的智能化改造不同,海尔的工业4.0之路不仅是一种智能化改造,更是一种管理先行的自我颠覆。因为,工业4.0的突破最终还是要落实在管理模式的创新上。

海尔的这些特色在12月6日开幕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将会有更加充分的展示。而此前,让我们在这里系统关注一下海尔在工业4.0之路上都做了哪些可堪标杆的自我颠覆。

“人单合一”,构建下一代管理模式

张瑞敏认为,“不只是中国,现在全世界的企业几乎都在传统管理模式的框架内,不但过时,而且应该被颠覆。”而海尔的自我颠覆里,“人单合一”是最为核心的一个理念。比如,针对国际化的挑战,海尔提出建立“沙拉式多元文化体系”,尊重各国文化价值观、管理模式以及目标的不同,将“人单合一”作为融合剂,充分发挥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协同效应。

“人单合一”是海尔管理颠覆中的重要概念。“人单合一”的字面释义是,“人”指员工;“单”指用户价值;“合一”,指员工的价值实现与所创造的用户价值合一。“人单合一”的基本含义是,每个员工都应直接面对用户,创造用户价值,并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分享。其灵魂是,员工不是从属于岗位的,而是因用户而存在,有“单”才有“人”。

在海尔集团的实践探索中,“人”的含义不断做进一步的延伸。面对智能制造和海尔全球化的变革,张瑞敏的应对之道依然不离人单合一的双赢模式,“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很可能成为下一代管理模式。”张瑞敏甚至坦言,现在对海尔来讲最大的挑战,就是能不能把“人单合一”模式复制到全球去。

海尔人单合一的管理变革也在重塑企业的“新驱动力”。

“企业的驱动力就是薪酬,薪酬怎么给就代表你的导向是什么。”张瑞敏对企业的驱动力有更独到的看法:“企业的流程全世界都是一样,是串联式的,第一步是市场调研,第二步是研发,第三步是制造,第四步是销售。而我们是并联式的,研发不是听调研结果的,而是听用户的。如果说产品研发出来在市场上没有产生价值,研发的人也不能有钱,也不能有薪酬,这样就变成全流程的面对市场,创造用户的价值,目前全球的企业没有这么做的。”

人单合一、“用户付薪”,不仅保证了企业不断创造用户的价值,更使企业一直保有创新驱动力。

开放性创客平台,打造工业4.0转型的管理基础

张瑞敏说,“海尔原来就是一个出产品的公司,现在应该是一个出创客的公司,或者是出创客的一个平台。”在海尔的大平台生态中,“小微”创客成为配置资源的主体,企业作为平台为“小微”配置资源提供服务,使用户、产品、渠道供应商通过网络化的组织资源实现互通互融。

自组织的“小微”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时刻连接用户的体验反馈,让产品不断更新迭代。创客平台不仅升华了海尔人单合一的管理变革,而且让海尔成为开放性的平台公司,能够对接大量外部资源、外部创客。

而这些正是海尔向工业4.0转型的管理基础。

不做“帝国”,做连接各方的海尔生态圈

“对很多传统企业来说,目的是做大做强,变成一个帝国,但海尔不是。”张瑞敏说,海尔希望把企业变成一个生态圈。“必须进入网络,所以企业不能封闭,必须将自己开放,成为互联网的一个节点,节点要发挥作用必须连接上所有的资源,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必须从过去封闭的思维变成开放思维。”

张瑞敏表示,产业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不仅是趋势,更是必须。这一融合的结合点就是物联网,物联网跟电商最大不同是,电商可以给顾客提供无数选择,但物联网不用用户选择,就能根据需求即需即供。为此,物联网就要搭建一个生态圈,形成社群经济,所谓社群经济,就是用户融合在一起。

海尔转型为平台,在用户端做的就是社群经济模式,海尔变电器为“网器”,通过“网器”链接用户,形成“网站”,“网站”成为平台,上面有很多的用户、供应商、资源方一起开发用户迭代需求,也就是创造用户的终生价值。

去中心化,“网络组织”变大规模制造为大规模定制

张瑞敏谈到,现在用户需要的是个性化需求,但流水线只提供了大规模制造能力,所以企业转型必须从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过去信息不对称,现在信息对接的主动权到用户手里,所以现在必须要去中心化,让企业颠覆变革为网络组织。

海尔的组织不是扁平化,而是网络化。张瑞敏谈到,“我们去掉了一万多名中层管理者”,并且“把组织变成网络化,让组织可以吸收各种资源到企业里来。所以我们现在没有领导,只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是平台,第二种人叫小微组,第三种人叫创客。”由此,“员工从执行者变成创业者,领导变成服务型的领导,你只是服务于他们,而不是管理他们,这是组织的变革。”

建立八大互联工厂,让用户从消费者变成“产消者”

“物联网”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17年了,但一直没有真正突破,原因是没有用户真正的声音,只不过是在把一些智能功能做得更好。”张瑞敏说,“智能产品包括三种件,第一物理件,第二智能件,第三连接件,现在物联网产品只不过是把智能水平做得更高,但是没有跟用户连接。”

这就是海尔互联网工厂所有解决的问题。对于其理论基础,张瑞敏是这样表述的:“传统时代我们是大规模制造,互联网时代是大规模定制,这个非常难,为什么?每一个人个性化需求怎么满足,比方说有一万个人的需求,不能开一万套模具制造,所以现在海尔正在做社群经济模式,就是把不同用户的需求合并同类项,成为比较大的需求,通过模块组合来满足。目前海尔的建成的互联工厂,与用户相链接。所以,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海尔已经建立八大互联网工厂,这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成为海尔向工业4.0转型的标志性成果。海尔通过互联网工厂前联研发、后联用户,进而打通整个生态价值链,从原来的为库存生产转变成为用户个性化创造,让他们从“消费者”变成生产和消费合一的“产消者”,实现定制化生产。

问鼎全球制造企业未来变革的核心

纵观当前的中国市场,许多企业对于智能制造的理解仍旧停留在“机器换人”的层面,这种认知往往会让企业忽略了智能制造的本质。张瑞敏表示,目前很多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搞机器换人,但简单的机器换人解决不了问题,这和工业4.0没有关系,充其量只能够是工业3.0。因为机器换人之后解决高效率问题,但做不到高精度,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是高精度。

作为最早探索智能制造转型的企业之一,在工业4.0提出之前,海尔在生产制造方面的探索就已经开始。海尔以用户为导向建互联工厂,包含着工业4.0,或者说对智能制造的深刻理解。

互联工厂模式不是一个工厂的概念,而是一个组织的概念。在这个组织里面,用户和利益攸关方可以全流程参与到企业每一个环节,企业每个环节可以与他们直接对话。同时,海尔互联工厂模式消除了中间环节,实现了用户、企业和利益攸关方的有机融合,这种模式创新正是全球制造企业未来变革的核心。互联工厂并非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全系统、全流程颠覆整个制造体系,它代表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厂的转型,而是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如果说“机器换人”,让人类社会开始膜拜“硬”实力,那么在“互联网+”浪潮驱动下的产业互联网时代,以探索样本,输出管理能力为代表的“软”实力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海尔对“软性制造”的开发也已经在路上,要将自主创新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平台COSMO,打造为代表中国智能制造的云平台。

总而言之,“工业4.0”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设备的升级或单纯的人工智能开发,而是围绕用户的价值,实现全流程端对端互联,对整个制造行业进行水平整合和垂直整合,打造互联网工厂。如今的海尔之所以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中国工业4.0转型样板,正是源于长期的管理变革积累和一次次涅槃升级的“自杀重生”。

本文由凤凰文创洞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