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创新发展引擎“马力十足”,项目建设见证“四个高新”两年硕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创新发展引擎“马力十足”,项目建设见证“四个高新”两年硕果

西安高新区聚焦“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西部经济强市”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了综合实力的大幅跃升。

文 | 贾强

2021年8月18日,为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西安高新区发布了《关于建设“四个高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经济强、产业强、企业强的实力高新建设目标。两年来,西安高新区聚焦“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西部经济强市”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了综合实力的大幅跃升。这些成就的背后科技创新功不可没。

2023年8月21日,西安高新区内Chiplet芯片企业北极雄芯宣布完成新一轮超亿元融资,所融资金将主要用于下一代通用型芯粒及功能型芯粒的开发,Chiplet方案是目前仅有的几种可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大算力应用场景需求的方式之一。  

图片来源:西安高新区 

仅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区就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438家,同比增长超40%,同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720亿元,同比增长12.7%。区域内科创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技术不断突破、资本频频青睐......这些正是西安高新区科创底色的体现。

科技创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位于西安西南部的西安高新区秉承“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不断聚集创新要素,释放科创势能。尤其近两年来,高新区通过“双城”和“双中心”建设,实施“四个高新”发展战略,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高速增长。

图片来源:西安高新区 

从直观的数据可以看到高新区的发展成果:GDP总量从 2020年的2410.1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2681.36亿元、2022年的 3104.3亿元;今年上半年高新区GDP达到1614.72亿元、同比增长8.4%;占全市的GDP比重从24.1%提升至28.8%,为全市的GDP增长贡献50%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从38.3%提升至43.8%;经营主体总量突破20万户,实体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

科技创新发展引擎动力

目前高新区已培育形成以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导的“55611”现代产业体系,这些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大、引领作用强、核心竞争优,通过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高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得到快速提升,从高新区在全市的GDP比重占比中不断提高不难看出这一点。国家工信部下属研究机构赛迪顾问发布的《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研究报告》,西安高新区位列“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第十,连续两年稳居园区百强的“头部阵营”,同样展现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成效。

图片来源:西安高新区 

西安高新区现已成功培育出电子信息、汽车两个“千亿产业”集群,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闪存芯片生产基地和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同时比亚迪、法士特、三星环新动力电池、联合汽车电子等一批汽车龙头企业和奕斯伟、唐晶量子、力成、威世半导体等电子信息企业的聚集,正是科技创新通过发挥自身的空间集聚效应,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在节约行业成本的同时,产生产业外溢效应。

这些科创动能的强劲,除了高新区多年的产业积累,近两年的科创生态营造同样作用凸显。

比如,以丝路科学城为承载,高新区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先后出台了“科创九条”“上市十条”“人才十条”等政策体系,强化技术、人才、平台、政策、市场、资本“六个赋能”,打造特有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去年年底丝路科学城获批西安“双中心”核心承载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进入了新阶段、迈出了新步伐。

随着“双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启动建设,目前已有20个高能级创新平台项目签约落地高新区,聚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超过210家,创新动力活力持续激发。  

作为科技创新大头的研发投入,高新区也快速增长。据统计,近两年高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6.64%增加至7.5%;存量高新技术企业从3182家增加到5008家,占到全市的51%;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434家增加到4607家,占到全市的40%;全区新增上市企业23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8家,累计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77家,科创氛围愈加浓厚。

在产业基础和创新生态的合力下,高新区依托自主创新,接连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5项,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标准4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超过800项,年均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 1100亿元,关键技术攻关成果竞相涌现,实现创新驱动推进区域更好的高质量发展。

项目建设进度继续“显真章”

科技创新最终还是要通过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项目落地是其成果的最终检验。

图片来源:西安高新区 

在“四个高新”的发展战略下,“双城”和“双中心”建设中项目加速落地,仅今年第三季度,高新区就有53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超过510亿元。其中包括高端精密制造加工平台项目、奇点储能系统研发及核心装备制造基地、西安领充总部基地、华圣精工高端精密制造加工平台等,53个项目中科技创新及先进制造类项目达到23个,总投资逾185亿元,投资数量和投资额占总数的43%和36%。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和壮大“55611”现代产业体系,强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西安高新区在新领域、新赛道的“育链强链”和前瞻性布局。

同时,近期高新区中国电科西安电子信息产业园现代导航产业基地二期、草堂科技产业基地秦创原二期二区、埃顿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一期、艾索信息产业园、半导体国家工程试验大楼、核能装备产业化项目等一大批科创项目正相继竣工,不仅是对前期科创成果的落地实践,更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图片来源:西安高新区 

今年8月18日,正逢“四个高新”发展战略实施两周年,这些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在落实高新创新发展成果的同时,见证了高新区两年来的快速发展,展现了其日新月异的新活力,更成为“四个高新”跨越年的“登山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创新发展引擎“马力十足”,项目建设见证“四个高新”两年硕果

西安高新区聚焦“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西部经济强市”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了综合实力的大幅跃升。

文 | 贾强

2021年8月18日,为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西安高新区发布了《关于建设“四个高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经济强、产业强、企业强的实力高新建设目标。两年来,西安高新区聚焦“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西部经济强市”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了综合实力的大幅跃升。这些成就的背后科技创新功不可没。

2023年8月21日,西安高新区内Chiplet芯片企业北极雄芯宣布完成新一轮超亿元融资,所融资金将主要用于下一代通用型芯粒及功能型芯粒的开发,Chiplet方案是目前仅有的几种可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大算力应用场景需求的方式之一。  

图片来源:西安高新区 

仅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区就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438家,同比增长超40%,同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720亿元,同比增长12.7%。区域内科创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技术不断突破、资本频频青睐......这些正是西安高新区科创底色的体现。

科技创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位于西安西南部的西安高新区秉承“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不断聚集创新要素,释放科创势能。尤其近两年来,高新区通过“双城”和“双中心”建设,实施“四个高新”发展战略,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高速增长。

图片来源:西安高新区 

从直观的数据可以看到高新区的发展成果:GDP总量从 2020年的2410.1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2681.36亿元、2022年的 3104.3亿元;今年上半年高新区GDP达到1614.72亿元、同比增长8.4%;占全市的GDP比重从24.1%提升至28.8%,为全市的GDP增长贡献50%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从38.3%提升至43.8%;经营主体总量突破20万户,实体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

科技创新发展引擎动力

目前高新区已培育形成以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导的“55611”现代产业体系,这些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大、引领作用强、核心竞争优,通过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高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得到快速提升,从高新区在全市的GDP比重占比中不断提高不难看出这一点。国家工信部下属研究机构赛迪顾问发布的《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研究报告》,西安高新区位列“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第十,连续两年稳居园区百强的“头部阵营”,同样展现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成效。

图片来源:西安高新区 

西安高新区现已成功培育出电子信息、汽车两个“千亿产业”集群,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闪存芯片生产基地和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同时比亚迪、法士特、三星环新动力电池、联合汽车电子等一批汽车龙头企业和奕斯伟、唐晶量子、力成、威世半导体等电子信息企业的聚集,正是科技创新通过发挥自身的空间集聚效应,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在节约行业成本的同时,产生产业外溢效应。

这些科创动能的强劲,除了高新区多年的产业积累,近两年的科创生态营造同样作用凸显。

比如,以丝路科学城为承载,高新区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先后出台了“科创九条”“上市十条”“人才十条”等政策体系,强化技术、人才、平台、政策、市场、资本“六个赋能”,打造特有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去年年底丝路科学城获批西安“双中心”核心承载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进入了新阶段、迈出了新步伐。

随着“双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启动建设,目前已有20个高能级创新平台项目签约落地高新区,聚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超过210家,创新动力活力持续激发。  

作为科技创新大头的研发投入,高新区也快速增长。据统计,近两年高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6.64%增加至7.5%;存量高新技术企业从3182家增加到5008家,占到全市的51%;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434家增加到4607家,占到全市的40%;全区新增上市企业23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8家,累计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77家,科创氛围愈加浓厚。

在产业基础和创新生态的合力下,高新区依托自主创新,接连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5项,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标准4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超过800项,年均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 1100亿元,关键技术攻关成果竞相涌现,实现创新驱动推进区域更好的高质量发展。

项目建设进度继续“显真章”

科技创新最终还是要通过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项目落地是其成果的最终检验。

图片来源:西安高新区 

在“四个高新”的发展战略下,“双城”和“双中心”建设中项目加速落地,仅今年第三季度,高新区就有53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超过510亿元。其中包括高端精密制造加工平台项目、奇点储能系统研发及核心装备制造基地、西安领充总部基地、华圣精工高端精密制造加工平台等,53个项目中科技创新及先进制造类项目达到23个,总投资逾185亿元,投资数量和投资额占总数的43%和36%。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和壮大“55611”现代产业体系,强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西安高新区在新领域、新赛道的“育链强链”和前瞻性布局。

同时,近期高新区中国电科西安电子信息产业园现代导航产业基地二期、草堂科技产业基地秦创原二期二区、埃顿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一期、艾索信息产业园、半导体国家工程试验大楼、核能装备产业化项目等一大批科创项目正相继竣工,不仅是对前期科创成果的落地实践,更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图片来源:西安高新区 

今年8月18日,正逢“四个高新”发展战略实施两周年,这些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在落实高新创新发展成果的同时,见证了高新区两年来的快速发展,展现了其日新月异的新活力,更成为“四个高新”跨越年的“登山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