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团点评刘江:爆款并不重要,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团点评刘江:爆款并不重要,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回顾自己从业的20年时间,通过不同形式,刘江在国内引入、倡导和推广了很多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践与理念。但刘江自认错过了互联网大潮的第一阶段,他不愿再错过互联网大潮的第二阶段。

刘江

美团点评技术学院院长

刘江曾任CSDN与《程序员》杂志总编,并兼任CSDN首席战略官。也曾任图灵公司联合创始人和总编,华章图书副总编辑。刘江现任美团点评技术学院院长,主要负责技术团队的对内对外交流、品牌、团队和文化建设工作。

1996年的秋天,刚参加工作的刘江在首都体育馆附近上班,每天上下班骑车回家路过中关村南大街路口时,他都能看到那块著名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

那一年,中国互联网与国际接轨刚刚两年,绝大多数中国公众对互联网还一无所知。当时20出头的刘江对互联网也不熟悉,但对于计算机和编程却一点也不陌生,这也为他之后在这条信息高速路上驰骋奠定了基础。

刘江在图书出版行业摸爬滚打过十几年,推出过无数本经典书籍,对于计算机技术图书在中国的引进和推广可谓功不可没,之后他又在业界率先通过技术大会、媒体文章为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业界鼓与呼。而刘江现在的身份是美团技术学院院长,深入一线打造线上的技术铁军。不过,他对自己曾经做出的这些“爆款”产品却并不在意,在他看来,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更为重要。

正如他去年刚加入美团时撰写的文章标题那样:既往不恋,纵情向前。

20年前树立在中关村南大街的瀛海威广告牌“

漂泊、奔腾在80、90年代

刘江最怕别人问他“是哪里人”,哪怕自己在文章里专门解释过:“父籍是广东(客家),出生在昆明。在贵州几年,上小学。在江西几年,读中学。”

这其实是因为父亲的军人身份,刘江和家人不断随军换防,最终随着父亲转业,全家终于在江西九江稳定下来。刘江一直认为,童年漂泊的经历是自己宝贵的人生财富,甚至连贵州的小学同学还有微信群。“我没有什么狭义的故乡情怀,也没有地域的概念,容易和别人形成共识。所以我一直笃信不要因人废言,也不要爱屋及乌。”

虽然称不上知识分子家庭,但父母培养了刘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个习惯一直伴随他至今。在小学四年级刚转到江西上学的时候,刘江的知识面之广让老师和同学都非常惊讶,后来还拿到了全市知识竞赛第一名。不过当时学校里更吸引他的,是另外一件东西——计算机。

1983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号召响彻中华大地,国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计算机普及教育热潮。刘江所在的小学里也建起了计算机机房,有几台很稀罕的新加坡生产的Laser 310“娃娃机”,可以用来进行BASIC编程。这种机器用来储存程序的竟然是普通的录音磁带,那一年是1985年。

年少的刘江深深地迷上了编程,因为计算机当时非常宝贵,除了参加比赛前可以上机几次外,剩下的时间机房都不对学生开放。于是刘江在上课的时候自己在纸上经常手写程序,目标是做出一个棋牌游戏,很像后来的联众。

整个中学时期,刘江在课业上非常轻松,编程和数学都是他的特长,而他的更大一部分精力和1980年代其他大部分中国青年一样:文学、音乐、诗和远方。

1992年,刘江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了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选择这个专业单纯是为了以后择业方便,因为他发现“那些有名的文艺青年似乎后来都混的不太好”。大学四年他更喜欢泡在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回到宿舍,他和同学一起讨论文学和社会问题,也一起听广播里的古典音乐和摇滚乐。

不过,刘江编程的特长并没有丢下,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学里的会编程的学生并不算多,这让他在同学中显得鹤立鸡群。

毕业那一年,中国电力出版社到他的学校招聘,有着文青情结的刘江抓住了这个机会。于是,刘江阴差阳错而又顺理成章的进入了图书出版行业。

20世纪80年代的“娃娃机”-Laser310“

“伏地听声”

进入出版社以后,刘江先是按部就班地编辑电力方面的各种专业书:教材、法规、标准、学术著作……

业余时间里,刘江最大的爱好就是去海淀图书城看书,在那里他看到了很多计算机方面的书籍,这让他很感兴趣。“本身计算机就是我的爱好,自己又在出版社工作,为什么不能出版一些这样的图书呢?至少应该比机械工业出版社有优势吧”

于是他找到了出版社领导,主动请缨要出版计算机的书。他找到了著名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出版了谭教授的一本书籍。紧接着刘江又把目光投向了世界范围,他在亚马逊上搜索最新出版的计算机书籍,在选中满意的书目后,他就通过网页上留下的邮件地址联系外方出版社,他说自己很可能是当时中国访问Amazon网站最多的人。有一次刘江收到了从英国寄来的一份最新的图书目录,这让他如获至宝,天天捧着这份目录连上厕所都不肯放下。

在中国电力出版社的几年中,刘江陆续主导出版了美国O'Reilly集团一系列经典图书,以及将《COM本质论》、《C++ Primer》、《重构》、《编程珠玑》等名著引入中国。当时刘江找到的很多译者还都是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后来陆续都成为了互联网业界的知名从业者。

通过和美国O'Reilly集团多年的合作,刘江对O'Reilly的创始人Tim O'Reilly非常推崇,Tim的名言“伏地听声”他深以为然:紧贴最新的技术趋势,倾听行业的声音,才能敏锐的感受到新的机会。“我很早就意识到,出版图书是能够对产业发展产生影响的。”

2003年刘江加入华章图书任副总编,继续主导推出了一系列计算机畅销书籍,此外他还办了一本没有刊号的“杂志”——《软件研发》,融合了国外最知名的4本计算机杂志的内容,加上一些国内作者的约稿、书摘。整个“杂志”的编辑部只有一个半人,“我算半个,另外还有一个编辑,一共只办了8期。”

两年后刘江和几个同事一起创业,创办了图灵社区,策划出版了中国最早的Ajax、iOS、云计算实战、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书籍。之所以力主涉足这几个领域,也是缘于刘江“伏地听声”的敏锐嗅觉,在仔细研究了大量原版书籍的内容后,他判断它们一定会成为未来热门的行业趋势。果然,这几本书都成为了当年的爆款,图灵也成为国内口碑最好的计算机技术图书出版机构之一。

刘江感觉自己做图书就像是互联网产品经理,无论是书名、腰封、封面推荐语、内文排版设计都是他来把握,甚至他还亲自做了一份计算机术语的翻译表,最大程度上尊重了不同目标读者群体的用户体验。“无论做图书还是创业,都要以产品经理的思维用心来做。”

刘江在“中国互联网技术联盟”成立仪式上

从刘主编到刘院长

到了2009年底,刘江正式离开了耕耘十几年的图书出版行业,加入CSDN,担任总编辑,负责网站内容和旗下的《程序员》杂志。

上任后,刘江就对CSDN的网站和杂志进行了改版,聚焦的方向都转向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领域。恰逢云计算和移动开发的概念在中国刚刚兴起,刘江发起策划了中国云计算大会和移动开发者大会,之后又扩展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向。

刘江有一个习惯,经常在各个论坛、博客和社交媒体上“出没”,遇到有新意有深度的观点,他都会想办法和对方互动。同时,他还很喜欢组织和参与一些特别垂直领域的小型活动,一次有几位人工智能的爱好者把吴恩达(Andrew Ng)斯坦福公开课的讲义进行了翻译,举办了一场线下沙龙,刘江也欣然参加并和大家交流。“这其实和我当年做图书一样,就是要抓住整个产业最新最主要的趋势。”

在CSDN刘江工作了整整5年,期间还兼任了首席战略官,在开始思考自己的下一步时,摆在他面前的选择很多:投资、创业或者加入大型互联网公司。最终,刘江在2015年下半年加入美团,担任了美团技术学院院长。

刘江在CSDN工作期间

为什么选择美团?这个问题刘江被周边的朋友问了无数遍,最后他不得不写了一篇文章统一作答。“选择加入一家公司,其实是用你自己生命中的若干年做一次投资。我是70后,做这种投资已经没有太多任性的资本了,所以这次选择,我还是非常慎重的。”

在加入美团后不久,美团和大众点评就宣布了合并,新美大的技术团队人数超过4000人,如何在这么大的团队里打造一流的品牌和一流的技术文化,这对刘江来说既是动力也是压力。

谈及现在的主要工作,刘江表示“就是给技术团队打杂”。美团大众点评技术学院开发了一个技术交流平台,任何工程师只要想分享技术领域的东西,都可以通过系统自行约定会议室,填写分享简介,其他技术团队成员就可以报名。在2016年教师节,技术学院统计了这个平台的数据,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有2.4场分享活动进行,刘江特别为分享达人进行了颁奖。

而技术学院主导的另一个项目美团图书馆则是通过一个平台,将所有技术人想分享的图书进行了连接,再通过借书和还书将人连接起来。

回顾自己从业的20年时间,通过不同形式,刘江在国内引入、倡导和推广了很多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践与理念。但刘江自认错过了互联网大潮的第一阶段,他不愿再错过互联网大潮的第二阶段。

接下来,刘院长在新美大一定还会继续做出爆款的产品,但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坚持在做正确的事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团点评刘江:爆款并不重要,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回顾自己从业的20年时间,通过不同形式,刘江在国内引入、倡导和推广了很多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践与理念。但刘江自认错过了互联网大潮的第一阶段,他不愿再错过互联网大潮的第二阶段。

刘江

美团点评技术学院院长

刘江曾任CSDN与《程序员》杂志总编,并兼任CSDN首席战略官。也曾任图灵公司联合创始人和总编,华章图书副总编辑。刘江现任美团点评技术学院院长,主要负责技术团队的对内对外交流、品牌、团队和文化建设工作。

1996年的秋天,刚参加工作的刘江在首都体育馆附近上班,每天上下班骑车回家路过中关村南大街路口时,他都能看到那块著名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

那一年,中国互联网与国际接轨刚刚两年,绝大多数中国公众对互联网还一无所知。当时20出头的刘江对互联网也不熟悉,但对于计算机和编程却一点也不陌生,这也为他之后在这条信息高速路上驰骋奠定了基础。

刘江在图书出版行业摸爬滚打过十几年,推出过无数本经典书籍,对于计算机技术图书在中国的引进和推广可谓功不可没,之后他又在业界率先通过技术大会、媒体文章为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业界鼓与呼。而刘江现在的身份是美团技术学院院长,深入一线打造线上的技术铁军。不过,他对自己曾经做出的这些“爆款”产品却并不在意,在他看来,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更为重要。

正如他去年刚加入美团时撰写的文章标题那样:既往不恋,纵情向前。

20年前树立在中关村南大街的瀛海威广告牌“

漂泊、奔腾在80、90年代

刘江最怕别人问他“是哪里人”,哪怕自己在文章里专门解释过:“父籍是广东(客家),出生在昆明。在贵州几年,上小学。在江西几年,读中学。”

这其实是因为父亲的军人身份,刘江和家人不断随军换防,最终随着父亲转业,全家终于在江西九江稳定下来。刘江一直认为,童年漂泊的经历是自己宝贵的人生财富,甚至连贵州的小学同学还有微信群。“我没有什么狭义的故乡情怀,也没有地域的概念,容易和别人形成共识。所以我一直笃信不要因人废言,也不要爱屋及乌。”

虽然称不上知识分子家庭,但父母培养了刘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个习惯一直伴随他至今。在小学四年级刚转到江西上学的时候,刘江的知识面之广让老师和同学都非常惊讶,后来还拿到了全市知识竞赛第一名。不过当时学校里更吸引他的,是另外一件东西——计算机。

1983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号召响彻中华大地,国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计算机普及教育热潮。刘江所在的小学里也建起了计算机机房,有几台很稀罕的新加坡生产的Laser 310“娃娃机”,可以用来进行BASIC编程。这种机器用来储存程序的竟然是普通的录音磁带,那一年是1985年。

年少的刘江深深地迷上了编程,因为计算机当时非常宝贵,除了参加比赛前可以上机几次外,剩下的时间机房都不对学生开放。于是刘江在上课的时候自己在纸上经常手写程序,目标是做出一个棋牌游戏,很像后来的联众。

整个中学时期,刘江在课业上非常轻松,编程和数学都是他的特长,而他的更大一部分精力和1980年代其他大部分中国青年一样:文学、音乐、诗和远方。

1992年,刘江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了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选择这个专业单纯是为了以后择业方便,因为他发现“那些有名的文艺青年似乎后来都混的不太好”。大学四年他更喜欢泡在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回到宿舍,他和同学一起讨论文学和社会问题,也一起听广播里的古典音乐和摇滚乐。

不过,刘江编程的特长并没有丢下,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学里的会编程的学生并不算多,这让他在同学中显得鹤立鸡群。

毕业那一年,中国电力出版社到他的学校招聘,有着文青情结的刘江抓住了这个机会。于是,刘江阴差阳错而又顺理成章的进入了图书出版行业。

20世纪80年代的“娃娃机”-Laser310“

“伏地听声”

进入出版社以后,刘江先是按部就班地编辑电力方面的各种专业书:教材、法规、标准、学术著作……

业余时间里,刘江最大的爱好就是去海淀图书城看书,在那里他看到了很多计算机方面的书籍,这让他很感兴趣。“本身计算机就是我的爱好,自己又在出版社工作,为什么不能出版一些这样的图书呢?至少应该比机械工业出版社有优势吧”

于是他找到了出版社领导,主动请缨要出版计算机的书。他找到了著名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出版了谭教授的一本书籍。紧接着刘江又把目光投向了世界范围,他在亚马逊上搜索最新出版的计算机书籍,在选中满意的书目后,他就通过网页上留下的邮件地址联系外方出版社,他说自己很可能是当时中国访问Amazon网站最多的人。有一次刘江收到了从英国寄来的一份最新的图书目录,这让他如获至宝,天天捧着这份目录连上厕所都不肯放下。

在中国电力出版社的几年中,刘江陆续主导出版了美国O'Reilly集团一系列经典图书,以及将《COM本质论》、《C++ Primer》、《重构》、《编程珠玑》等名著引入中国。当时刘江找到的很多译者还都是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后来陆续都成为了互联网业界的知名从业者。

通过和美国O'Reilly集团多年的合作,刘江对O'Reilly的创始人Tim O'Reilly非常推崇,Tim的名言“伏地听声”他深以为然:紧贴最新的技术趋势,倾听行业的声音,才能敏锐的感受到新的机会。“我很早就意识到,出版图书是能够对产业发展产生影响的。”

2003年刘江加入华章图书任副总编,继续主导推出了一系列计算机畅销书籍,此外他还办了一本没有刊号的“杂志”——《软件研发》,融合了国外最知名的4本计算机杂志的内容,加上一些国内作者的约稿、书摘。整个“杂志”的编辑部只有一个半人,“我算半个,另外还有一个编辑,一共只办了8期。”

两年后刘江和几个同事一起创业,创办了图灵社区,策划出版了中国最早的Ajax、iOS、云计算实战、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书籍。之所以力主涉足这几个领域,也是缘于刘江“伏地听声”的敏锐嗅觉,在仔细研究了大量原版书籍的内容后,他判断它们一定会成为未来热门的行业趋势。果然,这几本书都成为了当年的爆款,图灵也成为国内口碑最好的计算机技术图书出版机构之一。

刘江感觉自己做图书就像是互联网产品经理,无论是书名、腰封、封面推荐语、内文排版设计都是他来把握,甚至他还亲自做了一份计算机术语的翻译表,最大程度上尊重了不同目标读者群体的用户体验。“无论做图书还是创业,都要以产品经理的思维用心来做。”

刘江在“中国互联网技术联盟”成立仪式上

从刘主编到刘院长

到了2009年底,刘江正式离开了耕耘十几年的图书出版行业,加入CSDN,担任总编辑,负责网站内容和旗下的《程序员》杂志。

上任后,刘江就对CSDN的网站和杂志进行了改版,聚焦的方向都转向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领域。恰逢云计算和移动开发的概念在中国刚刚兴起,刘江发起策划了中国云计算大会和移动开发者大会,之后又扩展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向。

刘江有一个习惯,经常在各个论坛、博客和社交媒体上“出没”,遇到有新意有深度的观点,他都会想办法和对方互动。同时,他还很喜欢组织和参与一些特别垂直领域的小型活动,一次有几位人工智能的爱好者把吴恩达(Andrew Ng)斯坦福公开课的讲义进行了翻译,举办了一场线下沙龙,刘江也欣然参加并和大家交流。“这其实和我当年做图书一样,就是要抓住整个产业最新最主要的趋势。”

在CSDN刘江工作了整整5年,期间还兼任了首席战略官,在开始思考自己的下一步时,摆在他面前的选择很多:投资、创业或者加入大型互联网公司。最终,刘江在2015年下半年加入美团,担任了美团技术学院院长。

刘江在CSDN工作期间

为什么选择美团?这个问题刘江被周边的朋友问了无数遍,最后他不得不写了一篇文章统一作答。“选择加入一家公司,其实是用你自己生命中的若干年做一次投资。我是70后,做这种投资已经没有太多任性的资本了,所以这次选择,我还是非常慎重的。”

在加入美团后不久,美团和大众点评就宣布了合并,新美大的技术团队人数超过4000人,如何在这么大的团队里打造一流的品牌和一流的技术文化,这对刘江来说既是动力也是压力。

谈及现在的主要工作,刘江表示“就是给技术团队打杂”。美团大众点评技术学院开发了一个技术交流平台,任何工程师只要想分享技术领域的东西,都可以通过系统自行约定会议室,填写分享简介,其他技术团队成员就可以报名。在2016年教师节,技术学院统计了这个平台的数据,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有2.4场分享活动进行,刘江特别为分享达人进行了颁奖。

而技术学院主导的另一个项目美团图书馆则是通过一个平台,将所有技术人想分享的图书进行了连接,再通过借书和还书将人连接起来。

回顾自己从业的20年时间,通过不同形式,刘江在国内引入、倡导和推广了很多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践与理念。但刘江自认错过了互联网大潮的第一阶段,他不愿再错过互联网大潮的第二阶段。

接下来,刘院长在新美大一定还会继续做出爆款的产品,但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坚持在做正确的事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