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燃冬》的争议与导演陈哲艺的自我找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燃冬》的争议与导演陈哲艺的自我找寻

“我觉得我所有的电影最后还是会回到一种很个人的情绪。”

《燃冬》不是导演陈哲艺首部与中国观众见面的电影。2019年,陈哲艺的《热带雨》曾获得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费穆荣誉最佳影片,这位新加坡导演彼时认为,在中国真正遇到了真正懂他的观众。

但《燃冬》是陈哲艺第一部在中国院线大规模上映的电影。

评价一部电影的维度有很多:奖项、票房、评分。前者来自专业的评审,后两项则交给观众。市场和专业有时候并不完全一致,《燃冬》正是这样一部评价严重两极分化的电影。这部电影最初由于入围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而被认为具有口碑上的潜力,但8月22日在中国内地正式上映之后,网络上的质疑声完全盖过了赞赏。电影相对而言隐晦的剧情被认为是不知所云、无病呻吟,三位主角的关系被网友解读为“狗血三角恋”。

电影《燃冬》曾入围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燃冬》的争议很大程度上来自宣传与电影本身内容的错位。尽管导演陈哲艺自己表示“这不是一部单纯、甜美的爱情电影”,《燃冬》的宣发一直按照商业爱情片的逻辑进行。宣布定档七夕后,《燃冬》抖音官方账号发布的物料无不紧扣爱情主题,甚至隐隐导向三人的情感纠葛。“爱可以治愈一切,七夕一起浪漫出逃”“电影进行到32分16秒的时候请在TA的耳边说一句‘撒浪嘿哟’”“好温暖、超治愈、勇敢爱”等标语试图将其塑造为一部刻板印象中适合在七夕节这个档期观看的爱情片。于是,错位的营销让期待看到一部爱情电影的观众感到“被欺骗”。《燃冬》被部分网友认为是2023年“最歹毒”的电影,豆瓣开分仅有6.2分,“燃冬票房就像豆汁儿”一度成为微博热门话题。上映首日《燃冬》的票房仅有1528.1万元,随后即使是七夕节的档期也没能拯救它的票房,上映六日后,《燃冬》累计票房为2186.2万元。

事实上,与其说《燃冬》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不如说聚焦的是青年群体的迷茫与探索。三个拥有不同身份、不同创伤的年轻人在冰天雪地的边境小城延吉相遇,在三四天的短暂相处以及去往长白山并遇见一只熊之后,分别回到各自的生活。这是《燃冬》的剧情梗概。然而《燃冬》并不是以剧情驱动的电影,情感和意识的流动是这部电影发展的脉络。《燃冬》的情节模糊,片中充满隐喻和留白,这与陈哲艺过往的作品完全不同,这也是导演个人的探索。

一个更自由的陈哲艺

《燃冬》是陈哲艺执导的第三部长片电影。此前,陈哲艺的剧本和电影一直被影评人形容为“精确”,剧情、画面、剪辑的完整是陈哲艺的电影最显著的特征。

自认为是“控制狂”的陈哲艺于是在如此反馈中开始思考“一个更自由,一个没有控制欲的陈哲艺是什么样子”。

《燃冬》成为陈哲艺自我追问后的全新尝试,无论是电影的感性和隐晦,还是电影制作中的随性自由,这都与陈哲艺以往的创作经历截然不同:“2021年我在宣传《热带雨》的时候听到这样一个反馈,有人说如果只看你的片子,会觉得一定是一个中年人拍的。它们都讲家庭,都讲女人的中年危机等,感觉很老成。所以这次我就很放肆,想要很自由地打破我之前的创作方式。首先是内容上我要去拍年轻人,第二,我要把自己放在不舒适的环境里。包括去对热带小孩来说非常陌生的北方城市,包括来中国拍摄,包括跟全新主创团队合作……这次我没有去约束自己,反而是在探索和冒险。”

2021年,在制作中的电影《漂流人生》暂停拍摄后,陈哲艺开始将“走出舒适区”付诸行动。在剧本完成之前,陈哲艺已经设想好故事的框架:他想要拍摄一个中国式的《祖与占》,两男一女在很短的时间内相处并萌发深刻的情感:“他们最后或许回到原来的生活,或许做出了别的选择,其实我不知道他们之后会怎么样,但我知道这几天的相处肯定是在他们身上种下了什么,是给了他们更多勇气和希望的。”

电影《燃冬》剧照

电影中周冬雨饰演的娜娜、刘昊然饰演的李浩丰以及屈楚萧饰演的韩萧都是各自生活的失败者。他们被社会、被梦想、被生活打败,在庸常生活的边缘挣扎。延吉既是物理意义上的边境,也是主角心理状态中“边缘”的象征。在陈哲艺看来,边缘人的故事正适合发生在一座边缘城市:“我觉得他们都在寻找自己需要跨过的一个边境,他们都是在寻找一种灵魂上的自由。”

陈哲艺为这个故事设定的时间是冬天,他希望主角三人最后拥抱大自然并被大自然的力量治愈。长白山因此进入陈哲艺的视野。在此之前,陈哲艺从未去过东北,他对东北的想象来源于《钢的琴》等以东北为背景的电影,而这些电影中的东北是冷峻落魄的。但边境小城延吉是一座鲜活的城市,陈哲艺在延吉看到的是有太阳、有温度的东北。边境独有的繁荣和文化让陈哲艺爱上这座城市,朝鲜族的“熊女”传说、长白山天池蒸腾的雾气、电视上通缉的逃犯……剧本的细节因此不断丰满。

电影《燃冬》剧照

《燃冬》依然延续了陈哲艺相对克制的情感表达。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蒙太奇、台词的言外之意、音乐的隐喻象征……陈哲艺认为委婉和留白是儒家文化影响下东亚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陈哲艺也一如既往地将对于宏观时代的思考聚焦于个体的情感体验中。《爸妈不在家》以金融危机下中产阶级家庭的无助与压抑为背景,讲述了小男孩与菲佣的情感链接;《热带雨》呈现马来西亚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隐秘的情感,折射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面临的多重压力。而《燃冬》中,陈哲艺尝试展现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年轻人的迷茫。

“我觉得其实蛮意外的。”《燃冬》讲述的是中国年轻人的故事,但对情感和困境的类似体验出现在其它国家的年轻人身上。《燃冬》曾在戛纳首映,也因陈哲艺担任墨尔本国际电影节的评委而在澳洲放映。来自其它大陆的年轻人向陈哲艺表达了对电影的理解和认同,“他们会觉得,我拍出了他们自己的一个状态。”

寻找与和解

《燃冬》上映的今年恰好是陈哲艺成为长片导演的第十年。从2013年的第一部长片电影《爸妈不在家》到第二部长片《热带雨》,陈哲艺花了六年时间。而在《热带雨》之后,陈哲艺的创作像是按下了加速键,在四年时间里,陈哲艺完成了《漂流人生》和《燃冬》两部电影。

陈哲艺对于创作的迫切性来自于疫情期间经历的“存在危机”。疫情剥夺了他对生活的掌控感,隔离和无法开机拍摄让他被打回到最日常的生活之中:“感觉我就在那里躺了两年,我基本上失去了一个导演的身份,一个创作人的身份,一个电影人的身份。人生苦短,所以我觉得疫情之后就想要加快节奏,希望在有生之年还有机会的时候,贡献或者拍摄更多作品。”

《燃冬》导演陈哲艺

陈哲艺的电影一直是个人经历的投射。他生长于新加坡,过去15年生活在英国,近来又搬到中国香港。迁徙让陈哲艺一直是自己生活环境中的“外来者”,“外来者”的身份迷思也一直是陈哲艺电影中的母题。

《燃冬》也是如此,三位主角都是短暂生活在延吉的外来人,他们在其中寻找自我。《燃冬》呈现的是寻找的过程,却没有给出找寻的答案:“在电影最后一幕,我写他们去看天池但没有看到。我觉得这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在寻找一个东西,我们做每件事都很有目的性,比如希望去到哪里、需要得到什么,但其实那个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可能你自己精神上的满足感就是什么,所以我觉得心中的天池其实是比真得看到天池更为重要的。我觉得重要的不是寻找这个过程,而是你最后怎么去处理你自己内心。”

与其说《燃冬》是表现的是爱情,不如说是表现的是一种无力和探索的状态。电影中不断通缉的逃犯是陈哲艺在采风时真实看到的电视画面,他将逃犯作为三位主角的对照组。逃犯在寻找一种解脱的方式,但没有成功。

无力和探索也是陈哲艺彼时的状态。陈哲艺发现,在疫情之后,他所面对的观众更习惯观看手机短视频,更喜欢直白的冲击。碎片化时代和对于效率的追求让陈哲艺迷茫,他不确定是否还有人有耐心去理解和感受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流动。陈哲艺依然借助电影来完成个人思考的表达:“我觉得我所有的电影最后还是会回到一种很个人的情绪。”

刘昊然在《燃冬》中饰演李浩丰。图片来源:电影《燃冬》剧照

主角的无力感也是时代潮流中作为创作者的无力感。在《燃冬》中,刘昊然饰演的李浩丰是一个来自河南的小镇做题家,多年苦读之后在上海从事金融行业,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我那么努力,来到一个新的地方,但是又怎么样,什么都没变。”陈哲艺借李浩丰之口讲述自己的迷茫,“我现在的心境其实和浩丰是挺像的。就是我那么努力,然后可能去到了一个更大的市场,用更大的一个演员组合去做这样的一部电影。虽然它去了戛纳,但是又怎样,其实一切都没变。会有那么多人看到这部电影,确实是有听到理解不了的声音。”

“我现在完全没有期待,我可能也不会有太多的期待。” 正式上映前两天,陈哲艺如此表达自己对于电影票房和口碑的预期,“那两年的时光让我觉得失去了很多,我很怕我不会拍了、不会创作了,然后我就有一种创作的欲望,我想证明我还懂得拍电影。不是证明给其他人看,是证明给自己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燃冬》的争议与导演陈哲艺的自我找寻

“我觉得我所有的电影最后还是会回到一种很个人的情绪。”

《燃冬》不是导演陈哲艺首部与中国观众见面的电影。2019年,陈哲艺的《热带雨》曾获得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费穆荣誉最佳影片,这位新加坡导演彼时认为,在中国真正遇到了真正懂他的观众。

但《燃冬》是陈哲艺第一部在中国院线大规模上映的电影。

评价一部电影的维度有很多:奖项、票房、评分。前者来自专业的评审,后两项则交给观众。市场和专业有时候并不完全一致,《燃冬》正是这样一部评价严重两极分化的电影。这部电影最初由于入围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而被认为具有口碑上的潜力,但8月22日在中国内地正式上映之后,网络上的质疑声完全盖过了赞赏。电影相对而言隐晦的剧情被认为是不知所云、无病呻吟,三位主角的关系被网友解读为“狗血三角恋”。

电影《燃冬》曾入围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燃冬》的争议很大程度上来自宣传与电影本身内容的错位。尽管导演陈哲艺自己表示“这不是一部单纯、甜美的爱情电影”,《燃冬》的宣发一直按照商业爱情片的逻辑进行。宣布定档七夕后,《燃冬》抖音官方账号发布的物料无不紧扣爱情主题,甚至隐隐导向三人的情感纠葛。“爱可以治愈一切,七夕一起浪漫出逃”“电影进行到32分16秒的时候请在TA的耳边说一句‘撒浪嘿哟’”“好温暖、超治愈、勇敢爱”等标语试图将其塑造为一部刻板印象中适合在七夕节这个档期观看的爱情片。于是,错位的营销让期待看到一部爱情电影的观众感到“被欺骗”。《燃冬》被部分网友认为是2023年“最歹毒”的电影,豆瓣开分仅有6.2分,“燃冬票房就像豆汁儿”一度成为微博热门话题。上映首日《燃冬》的票房仅有1528.1万元,随后即使是七夕节的档期也没能拯救它的票房,上映六日后,《燃冬》累计票房为2186.2万元。

事实上,与其说《燃冬》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不如说聚焦的是青年群体的迷茫与探索。三个拥有不同身份、不同创伤的年轻人在冰天雪地的边境小城延吉相遇,在三四天的短暂相处以及去往长白山并遇见一只熊之后,分别回到各自的生活。这是《燃冬》的剧情梗概。然而《燃冬》并不是以剧情驱动的电影,情感和意识的流动是这部电影发展的脉络。《燃冬》的情节模糊,片中充满隐喻和留白,这与陈哲艺过往的作品完全不同,这也是导演个人的探索。

一个更自由的陈哲艺

《燃冬》是陈哲艺执导的第三部长片电影。此前,陈哲艺的剧本和电影一直被影评人形容为“精确”,剧情、画面、剪辑的完整是陈哲艺的电影最显著的特征。

自认为是“控制狂”的陈哲艺于是在如此反馈中开始思考“一个更自由,一个没有控制欲的陈哲艺是什么样子”。

《燃冬》成为陈哲艺自我追问后的全新尝试,无论是电影的感性和隐晦,还是电影制作中的随性自由,这都与陈哲艺以往的创作经历截然不同:“2021年我在宣传《热带雨》的时候听到这样一个反馈,有人说如果只看你的片子,会觉得一定是一个中年人拍的。它们都讲家庭,都讲女人的中年危机等,感觉很老成。所以这次我就很放肆,想要很自由地打破我之前的创作方式。首先是内容上我要去拍年轻人,第二,我要把自己放在不舒适的环境里。包括去对热带小孩来说非常陌生的北方城市,包括来中国拍摄,包括跟全新主创团队合作……这次我没有去约束自己,反而是在探索和冒险。”

2021年,在制作中的电影《漂流人生》暂停拍摄后,陈哲艺开始将“走出舒适区”付诸行动。在剧本完成之前,陈哲艺已经设想好故事的框架:他想要拍摄一个中国式的《祖与占》,两男一女在很短的时间内相处并萌发深刻的情感:“他们最后或许回到原来的生活,或许做出了别的选择,其实我不知道他们之后会怎么样,但我知道这几天的相处肯定是在他们身上种下了什么,是给了他们更多勇气和希望的。”

电影《燃冬》剧照

电影中周冬雨饰演的娜娜、刘昊然饰演的李浩丰以及屈楚萧饰演的韩萧都是各自生活的失败者。他们被社会、被梦想、被生活打败,在庸常生活的边缘挣扎。延吉既是物理意义上的边境,也是主角心理状态中“边缘”的象征。在陈哲艺看来,边缘人的故事正适合发生在一座边缘城市:“我觉得他们都在寻找自己需要跨过的一个边境,他们都是在寻找一种灵魂上的自由。”

陈哲艺为这个故事设定的时间是冬天,他希望主角三人最后拥抱大自然并被大自然的力量治愈。长白山因此进入陈哲艺的视野。在此之前,陈哲艺从未去过东北,他对东北的想象来源于《钢的琴》等以东北为背景的电影,而这些电影中的东北是冷峻落魄的。但边境小城延吉是一座鲜活的城市,陈哲艺在延吉看到的是有太阳、有温度的东北。边境独有的繁荣和文化让陈哲艺爱上这座城市,朝鲜族的“熊女”传说、长白山天池蒸腾的雾气、电视上通缉的逃犯……剧本的细节因此不断丰满。

电影《燃冬》剧照

《燃冬》依然延续了陈哲艺相对克制的情感表达。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蒙太奇、台词的言外之意、音乐的隐喻象征……陈哲艺认为委婉和留白是儒家文化影响下东亚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陈哲艺也一如既往地将对于宏观时代的思考聚焦于个体的情感体验中。《爸妈不在家》以金融危机下中产阶级家庭的无助与压抑为背景,讲述了小男孩与菲佣的情感链接;《热带雨》呈现马来西亚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隐秘的情感,折射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面临的多重压力。而《燃冬》中,陈哲艺尝试展现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年轻人的迷茫。

“我觉得其实蛮意外的。”《燃冬》讲述的是中国年轻人的故事,但对情感和困境的类似体验出现在其它国家的年轻人身上。《燃冬》曾在戛纳首映,也因陈哲艺担任墨尔本国际电影节的评委而在澳洲放映。来自其它大陆的年轻人向陈哲艺表达了对电影的理解和认同,“他们会觉得,我拍出了他们自己的一个状态。”

寻找与和解

《燃冬》上映的今年恰好是陈哲艺成为长片导演的第十年。从2013年的第一部长片电影《爸妈不在家》到第二部长片《热带雨》,陈哲艺花了六年时间。而在《热带雨》之后,陈哲艺的创作像是按下了加速键,在四年时间里,陈哲艺完成了《漂流人生》和《燃冬》两部电影。

陈哲艺对于创作的迫切性来自于疫情期间经历的“存在危机”。疫情剥夺了他对生活的掌控感,隔离和无法开机拍摄让他被打回到最日常的生活之中:“感觉我就在那里躺了两年,我基本上失去了一个导演的身份,一个创作人的身份,一个电影人的身份。人生苦短,所以我觉得疫情之后就想要加快节奏,希望在有生之年还有机会的时候,贡献或者拍摄更多作品。”

《燃冬》导演陈哲艺

陈哲艺的电影一直是个人经历的投射。他生长于新加坡,过去15年生活在英国,近来又搬到中国香港。迁徙让陈哲艺一直是自己生活环境中的“外来者”,“外来者”的身份迷思也一直是陈哲艺电影中的母题。

《燃冬》也是如此,三位主角都是短暂生活在延吉的外来人,他们在其中寻找自我。《燃冬》呈现的是寻找的过程,却没有给出找寻的答案:“在电影最后一幕,我写他们去看天池但没有看到。我觉得这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在寻找一个东西,我们做每件事都很有目的性,比如希望去到哪里、需要得到什么,但其实那个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可能你自己精神上的满足感就是什么,所以我觉得心中的天池其实是比真得看到天池更为重要的。我觉得重要的不是寻找这个过程,而是你最后怎么去处理你自己内心。”

与其说《燃冬》是表现的是爱情,不如说是表现的是一种无力和探索的状态。电影中不断通缉的逃犯是陈哲艺在采风时真实看到的电视画面,他将逃犯作为三位主角的对照组。逃犯在寻找一种解脱的方式,但没有成功。

无力和探索也是陈哲艺彼时的状态。陈哲艺发现,在疫情之后,他所面对的观众更习惯观看手机短视频,更喜欢直白的冲击。碎片化时代和对于效率的追求让陈哲艺迷茫,他不确定是否还有人有耐心去理解和感受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流动。陈哲艺依然借助电影来完成个人思考的表达:“我觉得我所有的电影最后还是会回到一种很个人的情绪。”

刘昊然在《燃冬》中饰演李浩丰。图片来源:电影《燃冬》剧照

主角的无力感也是时代潮流中作为创作者的无力感。在《燃冬》中,刘昊然饰演的李浩丰是一个来自河南的小镇做题家,多年苦读之后在上海从事金融行业,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我那么努力,来到一个新的地方,但是又怎么样,什么都没变。”陈哲艺借李浩丰之口讲述自己的迷茫,“我现在的心境其实和浩丰是挺像的。就是我那么努力,然后可能去到了一个更大的市场,用更大的一个演员组合去做这样的一部电影。虽然它去了戛纳,但是又怎样,其实一切都没变。会有那么多人看到这部电影,确实是有听到理解不了的声音。”

“我现在完全没有期待,我可能也不会有太多的期待。” 正式上映前两天,陈哲艺如此表达自己对于电影票房和口碑的预期,“那两年的时光让我觉得失去了很多,我很怕我不会拍了、不会创作了,然后我就有一种创作的欲望,我想证明我还懂得拍电影。不是证明给其他人看,是证明给自己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