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节
马伯庸:影视创作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各式题材中找到“当下性”

这个能够穿越时空,在不同艺术形式之间流动而持续吸引大众的东西,《长安的荔枝》原著作者马伯庸看来,就是人性。

拍一个爱情故事,就像织一张吉尔吉斯坦毯子|上影节·金爵奖

《黑,红,黄》是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Aktan Arym Kubat)的作品。他是吉尔吉斯斯坦电影的代表人物。

【特写】6月上海,年轻人的“电影假日”

小红书相关笔记浏览量超2500万、18-29岁购票用户占比超六成、多家影院推出纪念票根和打卡活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影院观影。

“发疯”的一老一少,从东北驶向太平洋 | 上影节·金爵奖

电影补齐了原著小说的留白,把故事重心放在一老一少两个“病人”的相互救赎上。

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一带一路”电影人提了这些建议

一个怎样的在地化故事更容易打动观众?是越本土就越国际化吗?在日前举行的“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上,多位嘉宾就“本土创作如何走向世界”发表见解。

导演董润年:人工智能不是为了艺术家,而是为了“拉平所有人”

《年会不能停》的导演董润年提及,ChatGPT的智商和创造力都仅是人类的平均水平,并且态度还不太诚实。

在厕所里,一个女人写作和生活 | 上影节·金爵奖

“我成了我居住的空间,我什么也不是,但我也是一切。”

“一带一路”电影周开幕:聚焦拉美文化,展映继续面向长三角

本届电影周期间,来自“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位国际电影人、20多家中外电影机构将展开深入交流。

全球电影进入为期十天的“上海时间” ,“戛纳零时差”再度回归

三十余年来,中国电影在与世界电影双向奔赴的路上,步履不停。

《我的阿勒泰》导演滕丛丛:有人诟病马伊琍的角色恋爱脑,但这恰恰是女性的人物弧光

滕丛丛认为,“女性凝视”并不仅仅只是“男性凝视”的反转,它带来某种平等的可能性,“男性在拍摄他们心中的完美女性,那么也应该有更多的女导演来向男性观众我们心目当中优秀和美好的男性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