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
作为他者的顾彬:从“误解”到“垃圾论”

著名汉学家、颇具感染力的诗人、散文家、当代德国哲学研究者、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无论处于何种身份,顾彬都注重语言本身对思想和道德的塑造作用,并将汉语视为自己的“故乡”之一。

【专访】艺术史学家柯律格:抱怨中国艺术被忽视没用,关键是要有优秀的研究

“西方正典不足以定义完整的‘艺术史’,我坚信这种视野更开阔的新观念是正确、必要,且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的。”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 | 圆桌

这种对帝制中国政治文明的重新发现,或许是继器物审美、生活方式之后“大宋文艺复兴”的另一个重要面向。

生时事物看得破:回忆德国汉学家陶德文

"陶德文从来不喜欢吹牛,他的文章都源自一种沉静(Stille),在沉静之中发表,并且在沉静之中产生着影响,就像是牧溪(一一八一至一二三九)所画的六个柿子,特别不显眼,但实际上却是整体存在的完美表达。"

从西乡隆盛到乃木希典,明治时代军政巨子的汉诗

明治时代之后,尤其二战结束以后,岛国政治家对汉学的学习与掌握水平已经大不比其先贤。

【费正清逝世纪念日】史景迁:费正清是独领风骚的中国历史研究大家

作为“孙子辈学生”,史景迁认为,费正清的作品足以改变一般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在丝绸之路的终点上:作为世界帝国的元王朝如何塑造东亚文化?

日本学者宫纪子的两本书都能看到杉山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崇蒙元,抑宋明,否认蒙古帝国是中世纪般的“黑暗时代”,认为几百年来它的科学、文化、经济成就都被低估了。

张瀚墨:黄仁宇和他的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概念,尤其他主张的对国家进行数目字管理,是送给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礼物。就像一句英语俚语中所说的:一人眼里的垃圾,却是他人心中的宝贝。

相识与重逢:徐志摩与汉学家卫礼贤

徐志摩和卫礼贤在法兰克福的重逢,以及二人期望促成的中德文化合作的这一段往事,因为他们先后的离世而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