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奖得主、《纽约时报》记者埃利奥特谈论新书《看不见的孩子》,该书记录了一个在布鲁克林无家可归的小女孩的成长经历。
Alex Preston · 01/19 16:10
有媒体评价称,狄迪恩树立了一种叙述的方式,比起具体的事件,她更加注重对潜文本、氛围和感觉的捕捉,她在文章里的角色通常是一种声音而非一个角色、一个观察者而非参与者。
董子琪 · 12/24 12:06
“穷人的彼此斗争是如此激烈,导致他们无法团结起来与当权者对抗,争取更要紧的共同利益。这个情况的悲剧性和战略意义并不只在印度存在。”
林子人 · 11/09 12:00
两位医生主角的“成长过程恰好是国家变化最剧烈的时间段,经历过好几个制度演变的时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生活方式和理念发生巨变,他们的故事也折射出了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家庭、社会与城市的变化。
潘文捷 · 11/06 11:00
历史学家罗新认为,历史非虚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让历史与公共社会产生了联结,它不像历史专著那样有着大量脚注和文献,对读者提出的阅读挑战更小。
“水中血”不仅是对1971年发生在阿蒂卡监狱、40多年余波未了的这段历史的形象概括,更揭示了大规模监禁和此时已显露的制度性滥用权力问题半个世纪以来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钟瑾 · 08/03 13:00
阅读狄迪恩是一场行进于文本间的跋涉,读者需要质问自己,面对万物消散,是否有志与力,投身于“未必成功的事业”,跋涉向伯利恒,重获新生?
赵蕴娴 · 07/29 11:00
中国人对钱看似“贪婪”的态度实际上来源于匮乏——与其说钱能带来更多机会,不如说资源实在有限,钱能够抵偿诸如超生、换工作等“自由”选择带来的损失。
董子琪 · 01/19 12:0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