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岩松看来,中国当代建筑要取得长足的发展,首先需要摆脱一味学习和重复传统的思路,应该在自由探索中发芽生长,长成苍天大树。
保障性住房不仅关乎房子本身,更关乎社会公平与生活尊严。
把建筑设计融入时尚、家居、学术,跨界已成为行业趋势。
今天中国许多超一线和一线城市的硬件建设水平已位居世界一流,但在“以人为本”这一维度上,却离“人”越来越远。
安藤忠雄的一生充满了“挑战”,正如他在自传《建筑家安藤忠雄》中文版前言中所说,“存活于如此严苛的时代,最重要的就是要拥有自我创造的意愿和勇往直前的热情——也正是这与自我斗争的果敢和冲击,才能成为打破不可知的未来世界的开天动力。”
“他们的建筑作品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气候和生态紧急状况以及社会窘困做出了回应。”
“批判”对我来说,是挺自然的一件事。它不算是工作方法,就是一种个性。
每个建筑师所理解的建筑的本质属性,实际上就决定了他最后做建筑的方式。
在美国郊区,建筑退缩是社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在建筑的高度相似背后,或许不只是创意的匮乏,还有对潮流的盲目追求和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