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
从“五老”火锅宴到互联网巨头:民营企业走过的四十年

在中国高速成长的四十年里走过坎坷路程,未来还将在重要时刻发挥的历史作用的企业家精神,值得被人记住。

中国高净值人群画像:扎堆北上广江浙,民营企业家仍是中坚力量

在新的市场和监管环境下,第一代和新生代企业家财富管理需求均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深度】信达资产“变脸”记:永不到账的12.6亿贷款和3次诡异的债权拍卖

今年3月,民营房企海宸公司向国家审计署实名举报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广东分公司。

陈清泰:“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是个伪命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指出,“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是个伪命题,但反映出的却是市场的割裂。争论的实质不是这个问题的本身,而是各类市场主体是不是具有平等的地位、能不能公平地竞争。

报告显示:政策向中型民企倾斜能产生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报告指出,北京、上海虽然在基础圈层上占据一定优势,但在发展圈层中“综合成本”二级指标上得分较低,使得它们最终落于民营经济五大省之后。

人大国发院:民营企业决定宏观经济的好坏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并非一蹴而就,改革中一些深层次难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导致企业家群体“预期不稳”、“信心不足”,预期未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的目标就难以落地。

光明网评论员:民企产权保护,落实才能见实效

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这是形势使然。

刘世锦:应鼓励企业做优做强,不必提企业做大

把企业所有制的帽子摘下来,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刘世锦:发展民营经济要靠政策,更要靠法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指出,稳定民营企业预期最重要的两点是:平等发展公平竞争、长期稳定的法治环境。

民营企业40年:他们最想要什么?

张志勇在他新出版的《民营企业40年》一书中写道:“40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营企业的苦与乐、机遇与挑战和经济增长指数几乎是成正比的。……而改革每前进一步,其实都是对民营经济的再松绑,对民营企业的再解放,是选择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