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要在未来应对长寿问题,现在就应在幼儿园教科学

四位科学家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分享了科学、食物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就未来科学发展前景与科学家如何做科普展开了探讨。

中科大80后教授、潘建伟高徒陆朝阳获美国物理学会量子计算奖,曾获菲涅尔奖和阿道夫隆奖章

自 2017 年荣获欧洲物理学会颁发的菲涅尔奖和 2020 年初美国光学学会颁发的阿道夫隆奖章,陆朝阳这位 80 后教授在量子领域的研究成果再次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

从基因层面看衰老本质,被误会的端粒差异

于是,基因的衰老,最后体现在细胞的衰老上,细胞的衰老才构成了宏观的人体的衰老,而这与端粒长度息息相关。

陈嘉映×周濂:我们对人生宇宙的困惑,是因为科学发展还不够充分吗?

人文没有讲清楚的问题,科学也无法提供“答案”。

研究开发新型脑电图,可识别判断梦境状态

现在,一项新研究首次确定了一种新型的脑电图特征,可以识别受试者何时处于眼球快速运动睡眠阶段,即梦境阶段。

基因编辑的技术审思,我们离基因编辑实用化还有多远?

人类对技术的探索和追求本身并没有错误,问题在于技术研发过程中是否遵循了必要的伦理准则。而很显然,基因编辑依旧面临巨大风险与诸多不确定。

300年的科学误解,精子游动并非蝌蚪式?

精子如何穿过女性的生殖道得以最终受精,涉及到一个关于精子运动方式的问题,而近日,科学观察却打破了三百年来对于精子蝌蚪式游动的观点——精子到底如何游动?

宇宙年龄谜题:宇宙到底多少岁?

在很长时间里,科学上对于宇宙年龄的主流推论和计算都指向了138亿年,上下3700万年。而随着哈勃常数的新变数,宇宙年龄又有了更新。

对话鲁白: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探索的欲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科学探究——两种途径解密衰老之谜

许多损伤因素皆可导致衰老,而在每一个单细胞中,推动衰老的因素如何作用却还是个迷,而研究衰老,解密了衰老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