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妈妈的方便面
文 | 张莹莹

高中门前那条南北向的马路在晚上十点迎来最后的喧闹,晚自习结束了,走读的学生骑上自行车,不管去哪儿,总得先向南500米。少年的影子被路灯投到路东边人家的院墙上,空气冷硬得有了重量,一个个倏忽掠过的影子就像冰里头窜动的鱼。有人聊天,有人唱歌,一出校门,某些心气就苏醒了似的。号称“学英语”,我有了一台复读机,但它基本上用来听歌,那一阵是后街男孩。他们如此通俗,当时却先锋得少有人知。我把复读机放在车筐里,外放,《Larger Than Life》。冷啊,我估计当时谁也不确切知道这个歌名的意思,唱,聊,嚎叫,或者紧盯前面某个头发飞扬的小男孩,盘算为他记下一些字句,都一样,不想被冻住罢了。
终于进了家,在院子里把自行车支架踩下来的瞬间,就听见厨房里煤气灶打着了火,进屋,喝一大口热水,晃到厨房门口,我妈一定已经把面饼下了锅,塑料袋落在垃圾桶最上方。她套着红围裙,手臂上笼着袖套,是她喜欢的浅色底子,上面印着小猫小狗花纹。她扭过身跟我笑笑,又从灶台下摸出一个鸡蛋,锅沿敲碎,打到锅里。再从橱柜里拿出碗来,白瓷碗用了很久,仿佛比我年纪还长,里头有一层洗不掉的灰色。冷了一天,热蒸汽终究扑过来,一碗满满的面,上面卧着个荷包蛋,白裹着黄。
2、冰淇淋
文 | 黄昕宇

最近常在夜里步行回家,3公里左右路程,途径一家麦当劳和若干便利店。北京夜里早就零度以下了,我全身紧缩着一路疾走,四肢冷得发僵,人是木然的,有时感觉非常虚弱,不摄入点什么就难以继续迈步。这时我就拐进麦当劳,扫一遍热饮,最后点了圆筒。或是拐进便利店,浏览一遍热饮柜,最后从冰柜取了个可爱多。
每次决定吃冰淇淋都是因为某个突然冒出的理由而临时起意。比如,“冬天难得吃一次”——这当然是个错觉;或者是,“天冷正好可以慢慢享用”。第二点我稍微解释一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对食物的最佳赏味状态有轻微强迫症。吃炸鸡、油条要刚出锅的,热而脆,为此经常烫口。吃冰淇淋,我从不舔,而是咬食,生怕它化。盛夏吃得最紧张,囫囵吞枣,冬天就从容些。
总之,我莫名其妙地选择了冰淇淋,在寒风中吃了起来。也许因为冷空气让人的知觉整体麻木了点儿,冬天,冰淇淋没有甜腻感,入口冷冽清甜,咬一大口吞下去,一激灵从口腔一路冰凉到胃。这真是吃冰淇淋的绝佳体验。
接着,牙根冰得生疼,寒意渗入骨头,抓蛋筒的手失去知觉,我开始流鼻涕。再接下来,是持续胃疼。寒风吹过一身鸡皮疙瘩。但管它的,有那“吃冰一时爽”足以,下一趟选的总还是冰淇淋。
3、热黄酒
文 | 郭玉洁

到了南方以后,我在吃上完全是fusion的。去年冬至,我坚决地包了三鲜饺子,又蒸了大闸蟹,配黄酒。黄酒必须要温的,微波炉或是炉子加热都不行,上海妈妈盛一马克杯黄酒,放在刚蒸完蟹的开水里,十分钟以后拿出来。我学会了,也倒出一杯黄酒——放在刚下完饺子的汤里。不得了,这天的黄酒飘着韭菜味儿。
前些天在一家酒馆喝到店家自己做的热黄酒,于是回家自己尝试。橙子、苹果切片,加桂皮、冰糖,和热红酒一样的,不过主体换成黄酒,一切随中式厨子的传统,份量——适中,时间——边煮边尝,照片——没有,味道——非常好喝,适合在冬天晚上来一杯。
4、杂食
文 | 淡豹

我对吃无所谓的,不追求好吃或者花样,不要难吃就可以。也不分顿,不区分正餐/点心/零食,饿了就吃,实用主义,所以好像没有夜宵的概念。有时候在家里喝一杯红葡萄酒,实际喝不到一杯,三口就产生了幻觉,觉得好饱啊。
洽洽的山核桃味瓜子和焦糖瓜子都很好吃。这个一吃停不下来,要吃两包,很影响工作。也很饱,等于吃饭的。
最近在淘宝上买到一种好吃的馄饨,有小黄鱼馅的有墨鱼紫菜馅的,等等。我的朋友熊阿姨也认为好吃。现在很时兴在网络店铺上买手工制食品,我是觉得还是要谨慎,要买有食品牌照经过卫生检查的,不要乱买谁自己在家里做的之类的。这个馄饨号称有牌子,但所有信息都在电商上,其他地方查不到,所以我也是半信半疑。那就只说一下,不推荐了也不要问我链接。
小时候在家里每晚睡觉前妈妈是给我吃东西的,那是夜宵吧,就是一碗热牛奶。但是她用碗盛,又在锅里煮得滚烫,又按她自己吃东西的习惯加许多糖,又要求我迅速喝掉,我觉得实在太难喝了,还烫手,瓷碗举也举不起,就烫着嘴心里哭着喝下去。导致我一直觉得牛奶难喝,长大自己有零用钱,学校冰柜有那种无糖的旺旺牛奶卖,一喝哇凉的这么好喝,牛奶原来可以不甜的。
我觉得最温暖是在闽南做田野调查的时候,在安溪一个村子,住在报道人家里,五十多岁的林氏老夫妻,真是对我很关心很好。他们是按顿按时间吃饭的,很规律,那位伯伯睡得晚,阿姨要开店也是到很晚,夜里她拉下来卷闸门以后就会做东西,也拿给我吃。他们养很多的鸭子,我因为做田野调查所以多半是在有节庆佛生日的期间去,为了仪式他们常常杀鸭子(也有为了我在要吃好一点的关系),有的时候白天杀鸭子,夜里端一碗热腾腾的鸭汤上楼来给我。当地冬天是比较潮湿,相当冷的,我都穿着毛衣睡觉,睡前吃一点热的东西真的觉得好很多。希望2017年可以回去看望他们。
5、全家便利店
文 | 李纯

我爱全家,我爱24小时便利店。
以前念研究生时,宿舍外边有一条街。街边有食品店,卖粽子、玉米以及一些货架零食,食品店旁边是一家打印店,常年飘出墨水和纸张的味道,逢至考试前夕,人满为患,再往前是一家照相馆,摄影和后期处理技术都很差,因位置优越,也办得很有声色。照相馆隔壁便是我每日必定要光顾的全家便利店。
说实话,全家的东西不是很好吃,充满了工业流水线的平庸感。但另一方面,它方便而且标准,消除了选择的障碍,也降低了消费的风险。尤其是饥寒交切之际,我们所需要的全部仅仅是在最短的时间将一些温暖的东西塞入胃囊。下厨做饭耗时耗力,外出找餐馆显得大动干戈,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显然是优胜之选,况且它的价格不贵,十多块钱就能解决。
我的首选是包子。因为夜宵不宜吃得过多,适量即可,它应该是便捷的、热的、易消化的,在我看来没有比包子更适合的了。另外说一句,我吃夜宵的目的很明确,饥肠辘辘会令我失眠,吃得饱才能睡得好是本人的生活习惯。如果晚饭因某些意外情况吃得不充分,我的胃就会发出抗议,这种抗议如此激烈,令大脑也不得安宁。
除了包子,便利店还有饭团、盒饭同时搭配各式矿泉水、汽水和酒。这倒不是主要的。我喜欢坐在便利店的凳子上,一边吃便当,一边看玻璃门外的街道。尤其是夜很深的时候,整条街只有便利店的电灯在发光,其他地方阒无一人,仿佛世界只剩下你和这间食品充裕的便利店。直到有顾客进出,门铃响起,你又重新回到了这个夜晚。
6、其他
寒冷的冬夜,你靠什么续命,请写在评论里,要吃一起吃,独食没意思!
— — E N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