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国制造业回流有了路线图,怎么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国制造业回流有了路线图,怎么破?

书作者以2008年之后继续选择离岸外包和逐步推动产能回归的不同美国企业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尤其是对卡特彼勒、通用电气等企业的回归案例的分析,的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文/郑渝川

所评图书:

书名:《美国制造业回归之路:离岸外包、回归本土与重振策略》

作者:(美)蒂姆·哈特泽尔、戴夫·里珀特

译者:何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日本、欧盟部分国家开始将制造业离岸输出。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产业转移,影响深远,即不仅实现了美国等国家的更高金融化程度,提高了这些国家在全球产业价值分工中的主导地位,获得更为稳定的收益,而且削弱了传统的工会。曾长期被认为掣肘美国产业界和金融资本的工会,自此一蹶不振。

按照很多经济学家的解读,美国等国家尽管将制造业离岸输出,却保留了重要的研发和设计环节,科技实力依然保持绝对领先,相比之下,那些承揽了发达国家转移出的制造业产能的经济体,所得甚少,况且还搭上了污染环境等严重代价。除此之外,制造业离岸输出还有助于企业节省人力成本,减少管理压力和遵守监管的成本代价。

然而,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等国家离岸外包制造业产能的副作用也开始充分体现。首先是造就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失业群体,这类群体很难通过美国新兴的金融业等行业找到工作,与之同时,匹兹堡、底特律等过去那些著名的美国制造业城市开始走向衰败。因为失去了制造业产能,近年来进入美国的墨西哥等西班牙语裔移民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加剧了相关城市和地区的不稳定。其次,美国企业很难做到严密监控离岸外包产能的运作情况,把控质量变得十分困难,而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在物理上的隔离,也降低了这些环节的运作效率;更为关键的是,远离产品和生产流程,还会让创新效率下降。第三,发达国家制造业离岸外包,客观上让中国等承接这些产能的经济体,培育出较为完整的外向型制造业体系,一些企业从过去的外包车间,逐步发展为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反过来侵蚀了发达国家产业界的利益。第四,离岸外包还面临汇率等多方面不确定性或可变成本的压力。

奥巴马政府2009年上台后,努力推动美国制造业产能和就业岗位回流,试图重振美国制造业,其目的当然就是为了增加美国国内的就业岗位。有意思的是,美国政府的相关政策推行效果并不理想,但包括通用电气在内的一批美国企业,出于利益考量开始主动将产能撤回美国本土。

美国迈阿密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蒂姆·哈特泽尔与制造业企业汉密尔顿·卡斯特公司董事长戴夫·里珀特合著的《美国制造业回归之路:离岸外包、回归本土与重振策略》一书,近日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引进出版。这本书站在美国产业界和就业人群的角度,分析美国制造业离岸外包存在的诸多弊端,由此发出制造业加速回归的呼吁,并提出了现有的美国离岸外包产能转向回归的策略。美国政府和产业界提出并推行重振制造业,无论效果如何,都将对于中国经济产生影响。如果这本书中提出的相关建议,正式转化为美国政府政策以及相关利益集团的游说方案,必然将加速至少部分美国制造业企业在中国的离岸外包产能的回归,因而需要引起我国有关部门及相关地区的高度重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可能回归美国本土的制造业产能,就是通用电气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项目;而这类企业、项目的生产产能,通常会在所在地吸引建成一批配套产能及服务机构。也就是说,如果通用电气之外的更多美国企业,都开始将产能转回美国本土,会让我国相关地区同时损失产业配套体系中的龙头,以及配套产能和服务机构,造成就业岗位缩减。还要看到,回流美国的制造业产能,相关企业会获得(有些企业已经获得)美国政府的政策保护,这不利于中国本土的同行业民企、国企与前述美国企业竞争美国市场。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及之后的世界金融、贸易环境震荡,使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启动产业转型升级调整的步伐大大加快。一些城市将制造业统统定位为落后产能,以行政之力半强制的将之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这些城市希望保留制造业企业总部和设计、营销环节,以及最为宝贵的企业纳税,却没有意识到造成制造业生产与其他环节脱离,会出现前述多项问题,弱化城市和地区竞争力。

在《美国制造业回归之路:离岸外包、回归本土与重振策略》书中,书作者以2008年之后继续选择离岸外包和逐步推动产能回归的不同美国企业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尤其是对卡特彼勒、通用电气等企业的回归案例的分析,的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美国制造业回归之路:离岸外包、回归本土与重振策略》一书为美国企业决策选择回岸生产(结束离岸外包)提供了决策制定模式的建议,第一步是挖掘离岸生产的真实成本、不确定性、现金周转周期等问题;第二步是选择美国国内可替代离岸外包商的在岸生产制造商,同样也要从上述几个维度找出利弊;第三步是执行计划部署。实际上,我国有关部门和城市,如果确实需要挽留部分美资等外资生产企业,或帮助美资企业在华的代工商保住订单,可以根据这本书中提出的结束离岸外包操作建议,对应切实降低这些企业的运行成本。而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之前加快剥离制造业,而不可避免造成房地产虚热的城市,也应通过这样一本书,真正意识到制造业在经济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重新回到遵循市场逻辑和规律办事,积极发展新型制造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国制造业回流有了路线图,怎么破?

书作者以2008年之后继续选择离岸外包和逐步推动产能回归的不同美国企业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尤其是对卡特彼勒、通用电气等企业的回归案例的分析,的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文/郑渝川

所评图书:

书名:《美国制造业回归之路:离岸外包、回归本土与重振策略》

作者:(美)蒂姆·哈特泽尔、戴夫·里珀特

译者:何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日本、欧盟部分国家开始将制造业离岸输出。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产业转移,影响深远,即不仅实现了美国等国家的更高金融化程度,提高了这些国家在全球产业价值分工中的主导地位,获得更为稳定的收益,而且削弱了传统的工会。曾长期被认为掣肘美国产业界和金融资本的工会,自此一蹶不振。

按照很多经济学家的解读,美国等国家尽管将制造业离岸输出,却保留了重要的研发和设计环节,科技实力依然保持绝对领先,相比之下,那些承揽了发达国家转移出的制造业产能的经济体,所得甚少,况且还搭上了污染环境等严重代价。除此之外,制造业离岸输出还有助于企业节省人力成本,减少管理压力和遵守监管的成本代价。

然而,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等国家离岸外包制造业产能的副作用也开始充分体现。首先是造就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失业群体,这类群体很难通过美国新兴的金融业等行业找到工作,与之同时,匹兹堡、底特律等过去那些著名的美国制造业城市开始走向衰败。因为失去了制造业产能,近年来进入美国的墨西哥等西班牙语裔移民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加剧了相关城市和地区的不稳定。其次,美国企业很难做到严密监控离岸外包产能的运作情况,把控质量变得十分困难,而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在物理上的隔离,也降低了这些环节的运作效率;更为关键的是,远离产品和生产流程,还会让创新效率下降。第三,发达国家制造业离岸外包,客观上让中国等承接这些产能的经济体,培育出较为完整的外向型制造业体系,一些企业从过去的外包车间,逐步发展为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反过来侵蚀了发达国家产业界的利益。第四,离岸外包还面临汇率等多方面不确定性或可变成本的压力。

奥巴马政府2009年上台后,努力推动美国制造业产能和就业岗位回流,试图重振美国制造业,其目的当然就是为了增加美国国内的就业岗位。有意思的是,美国政府的相关政策推行效果并不理想,但包括通用电气在内的一批美国企业,出于利益考量开始主动将产能撤回美国本土。

美国迈阿密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蒂姆·哈特泽尔与制造业企业汉密尔顿·卡斯特公司董事长戴夫·里珀特合著的《美国制造业回归之路:离岸外包、回归本土与重振策略》一书,近日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引进出版。这本书站在美国产业界和就业人群的角度,分析美国制造业离岸外包存在的诸多弊端,由此发出制造业加速回归的呼吁,并提出了现有的美国离岸外包产能转向回归的策略。美国政府和产业界提出并推行重振制造业,无论效果如何,都将对于中国经济产生影响。如果这本书中提出的相关建议,正式转化为美国政府政策以及相关利益集团的游说方案,必然将加速至少部分美国制造业企业在中国的离岸外包产能的回归,因而需要引起我国有关部门及相关地区的高度重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可能回归美国本土的制造业产能,就是通用电气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项目;而这类企业、项目的生产产能,通常会在所在地吸引建成一批配套产能及服务机构。也就是说,如果通用电气之外的更多美国企业,都开始将产能转回美国本土,会让我国相关地区同时损失产业配套体系中的龙头,以及配套产能和服务机构,造成就业岗位缩减。还要看到,回流美国的制造业产能,相关企业会获得(有些企业已经获得)美国政府的政策保护,这不利于中国本土的同行业民企、国企与前述美国企业竞争美国市场。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及之后的世界金融、贸易环境震荡,使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启动产业转型升级调整的步伐大大加快。一些城市将制造业统统定位为落后产能,以行政之力半强制的将之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这些城市希望保留制造业企业总部和设计、营销环节,以及最为宝贵的企业纳税,却没有意识到造成制造业生产与其他环节脱离,会出现前述多项问题,弱化城市和地区竞争力。

在《美国制造业回归之路:离岸外包、回归本土与重振策略》书中,书作者以2008年之后继续选择离岸外包和逐步推动产能回归的不同美国企业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尤其是对卡特彼勒、通用电气等企业的回归案例的分析,的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美国制造业回归之路:离岸外包、回归本土与重振策略》一书为美国企业决策选择回岸生产(结束离岸外包)提供了决策制定模式的建议,第一步是挖掘离岸生产的真实成本、不确定性、现金周转周期等问题;第二步是选择美国国内可替代离岸外包商的在岸生产制造商,同样也要从上述几个维度找出利弊;第三步是执行计划部署。实际上,我国有关部门和城市,如果确实需要挽留部分美资等外资生产企业,或帮助美资企业在华的代工商保住订单,可以根据这本书中提出的结束离岸外包操作建议,对应切实降低这些企业的运行成本。而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之前加快剥离制造业,而不可避免造成房地产虚热的城市,也应通过这样一本书,真正意识到制造业在经济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重新回到遵循市场逻辑和规律办事,积极发展新型制造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