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江天霖:音乐不该有界限,更不该被划分为特定族群消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江天霖:音乐不该有界限,更不该被划分为特定族群消费

”我没有办法接受老师把他的想象力灌输给我。“

文 | 刘鹏飞

校对 | 赵星雨

编辑 | 安西西

众所周知,传统音乐类目在大众消费领域并不是那么讨喜,连流行音乐消费市场都在逐年萎缩的当下,古典音乐虽然名声在外,但它的处境多少显得尴尬。

姑且将“因国民基本音乐素养不足,从而导致无人消费”这一说辞抛之脑后,即便是科班出身的音乐系学生,亦或是大批量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其中又有多少人能为其市场买单呢?显然,当下古典音乐领域对于资本市场并不是一则划得来的买卖。

但此刻接受我们采访的江天霖,却又是如今鲜少以钢琴家身份出道的音乐人之一,其新专辑《Piano Love Songs》早于去年年底率先于日本市场发售。

嘿,近期看到你大量曝光,高强度的采访宣传吃得消么?

目前觉得还好,还是很兴奋的。即便是同样的提问,当我面对不同的人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迸发,这感觉很有趣。

同时也想赶紧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多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理念以及有关新专辑的创作思路。

《Piano Love Songs》旨再重新演绎经典曲目,目前专辑中所收录的曲目是以何种标准进行筛选的呢?

其实曲目的挑选过程十分顺利,大概三、四十分钟就选出来了。从专辑曲目的拟定到后期的编写练习,大概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7月之前因为和欧阳娜娜进行内地巡演,所以时间也比较紧迫,直至巡演结束才有时间和团队讨论专辑的事。

考虑到专辑首发于日本市场,所以歌曲倾向甄选了一些日本经典曲目 - 八、九十年代除去华语、西洋音乐市场,当时的东洋乐坛也正处于奔腾的黄金年代,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很多人的成长经历都有它们的陪伴,因此也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 其中的一些歌曲被用作过电视剧主题曲,亦或者改编成其它语言进行翻唱。

受语言条件所限,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存在着交流障碍,但当他们面对一段熟悉的音乐旋律时,一切的隔阂都就此消失,那种不需要交流便能达成默契的感觉很棒,就像是“原来你懂我~”的感觉。

的确如此,但在改编传唱度、流行度以及接受度均如此之高的经典曲目时,是否担心自己的改编“侵犯”了一部分人心中的经典呢?同时你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做出新意的?

你说的没错,我会有这种被拿来“比较”的顾虑。但你会发现我做的是一种跨界的尝试,我想我所做的事情更像是编曲 - 将另一种表演媒介用我我熟悉的媒介重新演绎。

举个例子,作曲家李斯特会将一些艺术歌曲的人声、乐器多个声部,用一部钢琴完整展现,以此来展现并做出一些超越原作的作品,而这也是我想要的。

我思考了很多,我也想标新立异的进行创新,但最后发现这些都不需要,我要做的仍然是回归到音乐本身,因此我更多的是从歌曲的歌词入手。

在我看来,歌词传达的情感信息是最直接的,同时文字还包含着遐想的空间,因此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不尽相同,这也是吸引我以歌词展开创作的特别原因。

通过对歌词的理解辅以个人情感表达,并进行演绎,这正是你所传递的新意吧?

对,当我理解了歌词的含义,加上我曾经的经历,我做出了一些不同感觉的东西。不过我并没有想要特别的强调这一点,我在过程中告诉自己不要想着超越,也不要害怕被拿来比较,并告诫自己要用更虔诚的方式讲好故事。

宣传文案中描述新专辑中的曲目分别代表着人类的12种“爱”,你如何把控对不同“爱”的理解?

我想爱应该是我们从生到死都在学习的事情,我们表达爱的同时也受惠于不同的爱。比如我对你的友善是爱,对父母的亲情是爱,对情人的眷恋是爱,对自然的感恩是爱… …我想表达的正是人类一生中要经历、体验的不同种爱的形式。

我们都知道演奏家处于人生不同阶段时,由于心智阅历的增长即便演绎同一曲目也会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古典音乐的一大魅力所在。是否可以理解为新专辑即代表着当下你对待“爱”乃至更宏观世界的理解与态度?

你说的没错,同样的曲目经不同人演绎出不同的版本,这才有意思,这也是音乐有趣的地方 - 潜在且不可预知的惊喜。

《Piano Love Songs》中的部分情感是我至今为止还未经历过的,有些可能只是听过的故事,看过的电影以及一些幻想。也许在我人生的下一阶段经历过它们之后,对于“爱”我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演奏古典音乐出身的你是否有着反叛精神?又如何看待坚持维护古典音乐传统的”保守派”?

会有一些老师面对没有听过的处理方式时,告诫学生这种演奏手法是错误的。但我会质疑老师为什么这样就是不对的,谁能保证巴赫当年就一定是正确的?在我看来音乐有很多种表达方式,还是要看你如何说服别人。

至于反叛精神,虽然我没有那么叛逆,但自小我就知道自己要干嘛。所以当老师告诉我“这一段你应该弹的有风吹过树梢的感觉”时,我会想“你心里风吹过树梢和我心里的感觉不一样啊”。我会努力沟通、说服我的老师,告诉他我这么做的原因。

我想,我没有办法接受老师把他的想象力灌输给我。

你不喜欢思维被套牢的方式。

对,但可能老师也只是希望看到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做到,我还是会尽可能做给他看,不过上台表演时我还是照我自己感觉弹。

想想,如果所有学生都照着老师的方式演奏的一模一样,是很可怕的。大学时代的教授给了我很大的空间,他们告诉我你可以做很多尝试,且一定要做个特别的人,不然很难有自己的风格。

直至现在我的唱片公司甚至经纪公司都不会要求我去做一些讨好市场和大众的流行钢琴作品。所以,我做我自己就够了。

个人还有什么想要进一步探索和尝试的?

其实我的想法还蛮多的,会想到很多形式结合的可能性。这应该得益于我上的是一所艺术学校吧,在与其它艺术形式跨领域合作时,你会得到很多的灵感,刺激自己对已熟知的领域有更多的想法。

当下市场古典音乐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少,你觉得在这方面还有什么突破和创新的地方吗?

的确,对于年轻人来讲古典音乐可能不是那么有趣,或者说根本接受不了。坦白讲,虽然我学的是古典音乐,但让我买票听完一场45分钟的交响乐,我也做不到。甚至我的音乐教授都是如此。但我的音乐教授很感谢现在的视频网站,因为看一半也可以暂停小便回来继续看,哈哈。

我想,未身处这一领域的人可能不用面对这样的问题,但对于我们这些学古典音乐的人来说就有点坐不住了。音乐不应该有界限,更不应该被划分范围被特定族群消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江天霖:音乐不该有界限,更不该被划分为特定族群消费

”我没有办法接受老师把他的想象力灌输给我。“

文 | 刘鹏飞

校对 | 赵星雨

编辑 | 安西西

众所周知,传统音乐类目在大众消费领域并不是那么讨喜,连流行音乐消费市场都在逐年萎缩的当下,古典音乐虽然名声在外,但它的处境多少显得尴尬。

姑且将“因国民基本音乐素养不足,从而导致无人消费”这一说辞抛之脑后,即便是科班出身的音乐系学生,亦或是大批量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其中又有多少人能为其市场买单呢?显然,当下古典音乐领域对于资本市场并不是一则划得来的买卖。

但此刻接受我们采访的江天霖,却又是如今鲜少以钢琴家身份出道的音乐人之一,其新专辑《Piano Love Songs》早于去年年底率先于日本市场发售。

嘿,近期看到你大量曝光,高强度的采访宣传吃得消么?

目前觉得还好,还是很兴奋的。即便是同样的提问,当我面对不同的人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迸发,这感觉很有趣。

同时也想赶紧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多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理念以及有关新专辑的创作思路。

《Piano Love Songs》旨再重新演绎经典曲目,目前专辑中所收录的曲目是以何种标准进行筛选的呢?

其实曲目的挑选过程十分顺利,大概三、四十分钟就选出来了。从专辑曲目的拟定到后期的编写练习,大概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7月之前因为和欧阳娜娜进行内地巡演,所以时间也比较紧迫,直至巡演结束才有时间和团队讨论专辑的事。

考虑到专辑首发于日本市场,所以歌曲倾向甄选了一些日本经典曲目 - 八、九十年代除去华语、西洋音乐市场,当时的东洋乐坛也正处于奔腾的黄金年代,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很多人的成长经历都有它们的陪伴,因此也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 其中的一些歌曲被用作过电视剧主题曲,亦或者改编成其它语言进行翻唱。

受语言条件所限,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存在着交流障碍,但当他们面对一段熟悉的音乐旋律时,一切的隔阂都就此消失,那种不需要交流便能达成默契的感觉很棒,就像是“原来你懂我~”的感觉。

的确如此,但在改编传唱度、流行度以及接受度均如此之高的经典曲目时,是否担心自己的改编“侵犯”了一部分人心中的经典呢?同时你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做出新意的?

你说的没错,我会有这种被拿来“比较”的顾虑。但你会发现我做的是一种跨界的尝试,我想我所做的事情更像是编曲 - 将另一种表演媒介用我我熟悉的媒介重新演绎。

举个例子,作曲家李斯特会将一些艺术歌曲的人声、乐器多个声部,用一部钢琴完整展现,以此来展现并做出一些超越原作的作品,而这也是我想要的。

我思考了很多,我也想标新立异的进行创新,但最后发现这些都不需要,我要做的仍然是回归到音乐本身,因此我更多的是从歌曲的歌词入手。

在我看来,歌词传达的情感信息是最直接的,同时文字还包含着遐想的空间,因此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不尽相同,这也是吸引我以歌词展开创作的特别原因。

通过对歌词的理解辅以个人情感表达,并进行演绎,这正是你所传递的新意吧?

对,当我理解了歌词的含义,加上我曾经的经历,我做出了一些不同感觉的东西。不过我并没有想要特别的强调这一点,我在过程中告诉自己不要想着超越,也不要害怕被拿来比较,并告诫自己要用更虔诚的方式讲好故事。

宣传文案中描述新专辑中的曲目分别代表着人类的12种“爱”,你如何把控对不同“爱”的理解?

我想爱应该是我们从生到死都在学习的事情,我们表达爱的同时也受惠于不同的爱。比如我对你的友善是爱,对父母的亲情是爱,对情人的眷恋是爱,对自然的感恩是爱… …我想表达的正是人类一生中要经历、体验的不同种爱的形式。

我们都知道演奏家处于人生不同阶段时,由于心智阅历的增长即便演绎同一曲目也会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古典音乐的一大魅力所在。是否可以理解为新专辑即代表着当下你对待“爱”乃至更宏观世界的理解与态度?

你说的没错,同样的曲目经不同人演绎出不同的版本,这才有意思,这也是音乐有趣的地方 - 潜在且不可预知的惊喜。

《Piano Love Songs》中的部分情感是我至今为止还未经历过的,有些可能只是听过的故事,看过的电影以及一些幻想。也许在我人生的下一阶段经历过它们之后,对于“爱”我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演奏古典音乐出身的你是否有着反叛精神?又如何看待坚持维护古典音乐传统的”保守派”?

会有一些老师面对没有听过的处理方式时,告诫学生这种演奏手法是错误的。但我会质疑老师为什么这样就是不对的,谁能保证巴赫当年就一定是正确的?在我看来音乐有很多种表达方式,还是要看你如何说服别人。

至于反叛精神,虽然我没有那么叛逆,但自小我就知道自己要干嘛。所以当老师告诉我“这一段你应该弹的有风吹过树梢的感觉”时,我会想“你心里风吹过树梢和我心里的感觉不一样啊”。我会努力沟通、说服我的老师,告诉他我这么做的原因。

我想,我没有办法接受老师把他的想象力灌输给我。

你不喜欢思维被套牢的方式。

对,但可能老师也只是希望看到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做到,我还是会尽可能做给他看,不过上台表演时我还是照我自己感觉弹。

想想,如果所有学生都照着老师的方式演奏的一模一样,是很可怕的。大学时代的教授给了我很大的空间,他们告诉我你可以做很多尝试,且一定要做个特别的人,不然很难有自己的风格。

直至现在我的唱片公司甚至经纪公司都不会要求我去做一些讨好市场和大众的流行钢琴作品。所以,我做我自己就够了。

个人还有什么想要进一步探索和尝试的?

其实我的想法还蛮多的,会想到很多形式结合的可能性。这应该得益于我上的是一所艺术学校吧,在与其它艺术形式跨领域合作时,你会得到很多的灵感,刺激自己对已熟知的领域有更多的想法。

当下市场古典音乐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少,你觉得在这方面还有什么突破和创新的地方吗?

的确,对于年轻人来讲古典音乐可能不是那么有趣,或者说根本接受不了。坦白讲,虽然我学的是古典音乐,但让我买票听完一场45分钟的交响乐,我也做不到。甚至我的音乐教授都是如此。但我的音乐教授很感谢现在的视频网站,因为看一半也可以暂停小便回来继续看,哈哈。

我想,未身处这一领域的人可能不用面对这样的问题,但对于我们这些学古典音乐的人来说就有点坐不住了。音乐不应该有界限,更不应该被划分范围被特定族群消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