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评论】从历史经验破解PPI和CPI背离之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评论】从历史经验破解PPI和CPI背离之谜

参考1998-2000年的经验,2017年4-6月CPI将会持续走强,PPI与CPI之间走势背离的趋势在年内仍会维持,但随着PPI涨幅下半年的明显回落,二者之间的偏离度也会明显收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国家统计局本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CPI同比上涨0.9%,PPI同比上涨7.6%,剪刀差(同比增速差)虽较上月的7%回落,但仍处于PPI发布二十年以来的高位。生产和消费之间原本存在天然的价格传导属性,走势应该一致,为何现实中却出现背离?这种情况会延续多久?

从统计角度看,PPI和CPI变化的内在诱因并不相同,前者主要受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后者主要受食品价格影响。CPI包括的8大类生活资料与PPI中的生活资料调查内容虽有交叉,但交叉的部分较少。从指标构成来看,PPI的构成绝大多数都处于CPI的上游。这使得PPI与CPI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上下游价格传导,但并非严格的对称,同时各自的主要决定因素也不同,二者走势因此可能出现差异。

CPI和PPI走势背离表面上反映了生产资料热、生活资料冷,实质上反映了产业链上游热、中下游冷的格局。而当前背离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供给收缩超过了需求恢复。

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当于存量资本加速折旧,在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贡献不变的情况下,其压低了潜在产出,形成通胀压力。PPI的迅速高企反映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显著。虽然PPI涵盖的工业行业多达41个,但是对PPI波动真正有影响的主要是煤炭、石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等五大类行业。这五大类行业虽然权重占比合计仅30%左右,但却可以基本解释全部PPI的波动。而这五大类行业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重点行业。这些处于上游领域的生产资料的供给明显收缩,导致价格迅速上升并直接带动整个PPI的迅猛上涨。

而另一方面,需求却尚未恢复,这可以说是CPI没有出现明显上涨以及物价水平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传导不通畅的主要原因。中国出口竞争力虽有恢复但并不强劲,汽车、家电等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日益减弱,投资在房地产紧缩政策约束下增长放缓。由于经济总需求并没有明显回升,CPI并没有出现明显上涨,PPI和CPI二者走势因此出现偏离。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目前PPI和CPI的背离及变化、从通货紧缩陷阱中走出的路径、改革推进的力度以及宏观政策的组合,均与1996-2000年的情况类似。从历史经验来看,未来PPI和CPI的背离将会逐渐收敛。

首先,供给端的短期性收缩不支持PPI和CPI的背离持续扩大。1998-2000年国有企业改革与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均有一项任务就是去产能。1998年产能过剩行业主要存在于以纺织业为代表的中下游,目前产能过剩行业主要存在于以钢铁和煤炭为代表的中上游。虽然形成这些产业市场化退出障碍的原因不同,但是1998年和目前均实施了行政手段的供给端改革。当年纺织业是由于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社会责任过多和现代公司治理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市场化去产能难以推进。而目前钢铁和煤炭行业是由于固定成本过高等原因导致市场化去产能推进缓慢。

参考1998-2000年的经验,从PPI与CPI剪刀差变为正值,到2000年7月二者裂口达到峰值,仅持续了8个月,之后背离趋势即逐渐收敛。直到2001年之后,在房地产市场化改革、高速城镇化、加入WTO出口引擎开启等需求恢复才使PPI与CPI呈现同向变动趋势。目前,从PPI与CPI剪刀差变为正值,二者背离已持续4个月。若参考上轮二者背离变化情况,今年下半年PPI和CPI背离会逐渐收敛。

其次,翘尾因素收敛将致使PPI和CPI背离的收敛。3月份PPI与CPI的背离达到6.7%,主要是受翘尾因素的影响。当月PPI的翘尾因素达到5.85%,而CPI的翘尾因素则为0.38%。两者之差为5.47%,贡献了二者6.7%偏离度的绝大部分。而随着PPI与CPI翘尾因素差距的收敛,将致使PPI和CPI的背离同步收敛。

最后,是PPI与CPI之间的传导关系会强化PPI和CPI背离的收敛。虽然PPI和CPI之间的相互传导是不完全的和间接的,但仍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结合1998-2000年的统计经验,PPI对CPI的同向拉动超前3-6个月,拉动作用在第5个月达到最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PPI每上涨1个百分点,将导致CPI上涨0.4个百分点。以此测算,2017年4-6月CPI将会持续走强,PPI与CPI之间走势背离的趋势在年内仍会维持,但随着PPI涨幅下半年的明显回落,二者之间的偏离度也会明显收窄。

单纯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展望PPI和CPI的未来走势,前者的确很可能向下,后者则有所上升。

库存周期变化使PPI有向下调整压力。当前库存周期和2000-2001年相似,在需求没有太大变化下,补库存周期可能仅持续12-15个月。前半段属于主动补库存阶段,大宗品价格上涨,企业盈利回升。目前,库存水平已连续4个月回升,此轮主动补库存周期预计延续到2017年二季度。之后进入后半段,属于被动补库存阶段,库存被动积压,经济增速回落,大宗品价格也会面临调整压力。

从数据来看,PPI可能已过高点。2017年1-3月份PPI同比持续上涨,但环比涨幅已经连续两月缩小,表明PPI上涨的动力趋弱。

另外,经济增长动能正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转型期第二产业增长放缓,需求难以显著回暖,不足以支撑PPI持续快速的上涨。预计二季度和下半年随着翘尾因素减弱及工业需求的趋缓,PPI涨势将明显放缓。

CPI中枢则将高于2016年,但难以达到3%的政府调控目标。考虑到输入型通货膨胀增强以及前述PPI向CPI的传导压力,CPI全年同比平均涨幅可能在2.5%左右。但国内食品价格会压制整体CPI的上升,特别是能繁母猪存栏水平的持续提高将抑制猪肉价格的走高。因此,CPI未来几个月的涨幅仍相对可控。

本文作者宋艳伟,西安交通大学金融学博士,浦发银行总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研究员。文中观点不代表作者单位的立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评论】从历史经验破解PPI和CPI背离之谜

参考1998-2000年的经验,2017年4-6月CPI将会持续走强,PPI与CPI之间走势背离的趋势在年内仍会维持,但随着PPI涨幅下半年的明显回落,二者之间的偏离度也会明显收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国家统计局本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CPI同比上涨0.9%,PPI同比上涨7.6%,剪刀差(同比增速差)虽较上月的7%回落,但仍处于PPI发布二十年以来的高位。生产和消费之间原本存在天然的价格传导属性,走势应该一致,为何现实中却出现背离?这种情况会延续多久?

从统计角度看,PPI和CPI变化的内在诱因并不相同,前者主要受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后者主要受食品价格影响。CPI包括的8大类生活资料与PPI中的生活资料调查内容虽有交叉,但交叉的部分较少。从指标构成来看,PPI的构成绝大多数都处于CPI的上游。这使得PPI与CPI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上下游价格传导,但并非严格的对称,同时各自的主要决定因素也不同,二者走势因此可能出现差异。

CPI和PPI走势背离表面上反映了生产资料热、生活资料冷,实质上反映了产业链上游热、中下游冷的格局。而当前背离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供给收缩超过了需求恢复。

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当于存量资本加速折旧,在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贡献不变的情况下,其压低了潜在产出,形成通胀压力。PPI的迅速高企反映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显著。虽然PPI涵盖的工业行业多达41个,但是对PPI波动真正有影响的主要是煤炭、石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等五大类行业。这五大类行业虽然权重占比合计仅30%左右,但却可以基本解释全部PPI的波动。而这五大类行业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重点行业。这些处于上游领域的生产资料的供给明显收缩,导致价格迅速上升并直接带动整个PPI的迅猛上涨。

而另一方面,需求却尚未恢复,这可以说是CPI没有出现明显上涨以及物价水平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传导不通畅的主要原因。中国出口竞争力虽有恢复但并不强劲,汽车、家电等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日益减弱,投资在房地产紧缩政策约束下增长放缓。由于经济总需求并没有明显回升,CPI并没有出现明显上涨,PPI和CPI二者走势因此出现偏离。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目前PPI和CPI的背离及变化、从通货紧缩陷阱中走出的路径、改革推进的力度以及宏观政策的组合,均与1996-2000年的情况类似。从历史经验来看,未来PPI和CPI的背离将会逐渐收敛。

首先,供给端的短期性收缩不支持PPI和CPI的背离持续扩大。1998-2000年国有企业改革与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均有一项任务就是去产能。1998年产能过剩行业主要存在于以纺织业为代表的中下游,目前产能过剩行业主要存在于以钢铁和煤炭为代表的中上游。虽然形成这些产业市场化退出障碍的原因不同,但是1998年和目前均实施了行政手段的供给端改革。当年纺织业是由于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社会责任过多和现代公司治理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市场化去产能难以推进。而目前钢铁和煤炭行业是由于固定成本过高等原因导致市场化去产能推进缓慢。

参考1998-2000年的经验,从PPI与CPI剪刀差变为正值,到2000年7月二者裂口达到峰值,仅持续了8个月,之后背离趋势即逐渐收敛。直到2001年之后,在房地产市场化改革、高速城镇化、加入WTO出口引擎开启等需求恢复才使PPI与CPI呈现同向变动趋势。目前,从PPI与CPI剪刀差变为正值,二者背离已持续4个月。若参考上轮二者背离变化情况,今年下半年PPI和CPI背离会逐渐收敛。

其次,翘尾因素收敛将致使PPI和CPI背离的收敛。3月份PPI与CPI的背离达到6.7%,主要是受翘尾因素的影响。当月PPI的翘尾因素达到5.85%,而CPI的翘尾因素则为0.38%。两者之差为5.47%,贡献了二者6.7%偏离度的绝大部分。而随着PPI与CPI翘尾因素差距的收敛,将致使PPI和CPI的背离同步收敛。

最后,是PPI与CPI之间的传导关系会强化PPI和CPI背离的收敛。虽然PPI和CPI之间的相互传导是不完全的和间接的,但仍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结合1998-2000年的统计经验,PPI对CPI的同向拉动超前3-6个月,拉动作用在第5个月达到最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PPI每上涨1个百分点,将导致CPI上涨0.4个百分点。以此测算,2017年4-6月CPI将会持续走强,PPI与CPI之间走势背离的趋势在年内仍会维持,但随着PPI涨幅下半年的明显回落,二者之间的偏离度也会明显收窄。

单纯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展望PPI和CPI的未来走势,前者的确很可能向下,后者则有所上升。

库存周期变化使PPI有向下调整压力。当前库存周期和2000-2001年相似,在需求没有太大变化下,补库存周期可能仅持续12-15个月。前半段属于主动补库存阶段,大宗品价格上涨,企业盈利回升。目前,库存水平已连续4个月回升,此轮主动补库存周期预计延续到2017年二季度。之后进入后半段,属于被动补库存阶段,库存被动积压,经济增速回落,大宗品价格也会面临调整压力。

从数据来看,PPI可能已过高点。2017年1-3月份PPI同比持续上涨,但环比涨幅已经连续两月缩小,表明PPI上涨的动力趋弱。

另外,经济增长动能正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转型期第二产业增长放缓,需求难以显著回暖,不足以支撑PPI持续快速的上涨。预计二季度和下半年随着翘尾因素减弱及工业需求的趋缓,PPI涨势将明显放缓。

CPI中枢则将高于2016年,但难以达到3%的政府调控目标。考虑到输入型通货膨胀增强以及前述PPI向CPI的传导压力,CPI全年同比平均涨幅可能在2.5%左右。但国内食品价格会压制整体CPI的上升,特别是能繁母猪存栏水平的持续提高将抑制猪肉价格的走高。因此,CPI未来几个月的涨幅仍相对可控。

本文作者宋艳伟,西安交通大学金融学博士,浦发银行总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研究员。文中观点不代表作者单位的立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