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丝绸之路是条全方位的交流之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丝绸之路是条全方位的交流之路

人们经常提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带来的动植物物种在新旧大陆之间的交流,但实际上,在此之前,丝绸之路一直在扮演促使丝路沿途各地生态、物种形态变化的动力。

所评图书:

书名:《牛津通识读本:丝绸之路》

作者:(美)米华健

译者:马睿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丝绸之路以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丝绸”贸易定名。但这条道路并不仅仅输送货物,还促成了技术交流。

与丝绸相对应的贸易物品是马匹:古代中国向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北非销售丝绸,而借此获得中亚及蒙古高原出产的马匹。但贸易双方都希望获得对方的技术,蚕种就这样向西方外传。据考证,公元1世纪,丝织品生产技术传到了塔里木盆地;而在3世纪,印度也开始生产丝绸。连绵千年的东罗马帝国公元550年前后获得蚕种,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还主持了帝国垄断的丝织品工业。一直到19世纪,中国、印度的丝织品工业产品都被用来与中亚的马匹交换。

丝绸之路上所实现的另一大重要技术交流,是在公元751年坦罗斯之战后,中国的造纸术扩散到了中亚和西亚地区,再往后的几个世纪里,欧洲人开始按照同样的技术造纸。造纸术的扩散速度,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的知识生产与传播,西亚地区之所以会在公元9-12世纪成为当时全球科技创新与文化创造的制高点,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造纸术普及使得纸张廉价;几个世纪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结合,引发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美国著名汉学家、乔治城大学埃德蒙·沃尔什外交服务学院历史学教授、专司中国、中央欧亚及丝绸之路研究的专家米华健所著的《牛津通识读本:丝绸之路》,是牛津大学出版社通识读本中的一册。这本书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作者明晰的梳理出丝绸之路2000年历史的多个重要问题,着重于丝路对货物、思想、艺术、技术与人本身的交换与流动起到的作用进行介绍。全书避免了有关丝绸之路的许多专著、通俗作品畸重于历史中的战争、部族和社会冲突的处理方式,以及多个重要问题交融叙述所带来的杂乱,而是条分缕析,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于丝绸之路历史的认知理解,更为全面的把握新世纪重建新丝路对于中国、对于世界的重要意义。

有关丝路带来的东西方技术交流,米华健教授还举出了医学知识的跨地域传播。系统性的通过接种来防治天花,最早就出现在清代中国以及同期的奥斯曼帝国,书作者评价说,欧洲地区之后采用的这项技术,也反映了中国康熙皇帝在接种时采取的实证思维方式。此外,东西方之间经过丝路还经常性的进行军事技术交流,例如战车、马镫、投石机、火药以及各种枪支。

米华健说,丝绸之路是一条交流之路,货物贸易及相关技术交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丝路要穿过沙漠、高原、荒漠化的丘陵等地区,在近代之前长期成为游牧民族的孵化营。这也使得丝路的两头中国与欧洲东部,长期频繁面临着来自蒙古高原至西亚地区的游牧民族的侵袭。战争造成了文明损失,但这也客观上促进了人员和部族流动,以及相关的文化和竞技交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游牧民族热衷采用和推广新型军事、手工业技术,并因此加速了东西方交流。

如果将丝路交流的2000多年历史,较为简单的划分为两个千年,在第一个千年,中国的汉代和唐代,无疑是文明交流的繁荣时期。书中盛赞中国唐代对于外来文明和种族人员的开放气度,以及对外输送文学、语言、哲学、音乐、政治制度等文明成果的主动性。而在第二个千年,蒙古帝国前所未有的统一了欧亚大陆,尽管时期短暂,但构建出大陆一统并促成贸易大规模开展的前景,正是因此为之后的大航海时代探索提供了创意。

人们经常提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带来的动植物物种在新旧大陆之间的交流,但实际上,在此之前,丝绸之路一直在扮演促使丝路沿途各地生态、物种形态变化的动力。东亚向欧亚大陆其他地方提供了大米、小米、荞麦、甘蔗、大豆、桃、杏仁,地中海地区和波斯则回报了苜蓿、蚕豆、豌豆、菠菜、西瓜,印度训话了柠檬、棉花和芝麻,中亚其他地区产出了胡萝卜、洋葱和大蒜。近年来,对蔬菜和部分动物肉类的科学DNA检测,已经证实这些产品分别源自几千年前中国、印度、波斯、西亚其他地区杂交的产物。当然,也正是因为蒙古西征,使得蒙古高原上一些跳蚤和瘟疫细菌被带到了欧洲,造成了文艺复兴之前可怖的黑死病危机。

有趣的是,在丝路沿途,几乎所有种植和储藏谷物的古代社会,都发现了酿制啤酒的奥秘。再后来,就是葡萄酒。酒类就这样在这些不同地区造就了形态颇为相近的饮酒风尚。丝路不同地区古代稍晚时期及近代之后的文化艺术,大多都能找到源自其他地区的因子。书中举例说,中国元代戏剧和明清白话小说,再往前追溯几百年,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源自南亚的特定表演形式有着密切联系。而波斯萨珊王朝的乐器不仅传到了中国,还影响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本土艺术。而在中国唐代曾经流行的“三兔”绘画风格,几个世纪后出现在了伊朗、俄罗斯、法国、瑞士等国的浮雕和其他装饰之中。

米华健教授说,丝绸之路在漫长古代曾迎来过数次高峰,但在近代日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海上贸易的繁茂,这使人很容易产生路上贸易无法与海路贸易竞争的印象。他本人并不赞同这种看法,而是强调即便在近代和现代,延续古代丝绸之路的通道,东西方文明交流仍在持续进行,而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建设推进,这条交流之道仍有重新焕发活力生机的希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丝绸之路是条全方位的交流之路

人们经常提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带来的动植物物种在新旧大陆之间的交流,但实际上,在此之前,丝绸之路一直在扮演促使丝路沿途各地生态、物种形态变化的动力。

所评图书:

书名:《牛津通识读本:丝绸之路》

作者:(美)米华健

译者:马睿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丝绸之路以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丝绸”贸易定名。但这条道路并不仅仅输送货物,还促成了技术交流。

与丝绸相对应的贸易物品是马匹:古代中国向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北非销售丝绸,而借此获得中亚及蒙古高原出产的马匹。但贸易双方都希望获得对方的技术,蚕种就这样向西方外传。据考证,公元1世纪,丝织品生产技术传到了塔里木盆地;而在3世纪,印度也开始生产丝绸。连绵千年的东罗马帝国公元550年前后获得蚕种,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还主持了帝国垄断的丝织品工业。一直到19世纪,中国、印度的丝织品工业产品都被用来与中亚的马匹交换。

丝绸之路上所实现的另一大重要技术交流,是在公元751年坦罗斯之战后,中国的造纸术扩散到了中亚和西亚地区,再往后的几个世纪里,欧洲人开始按照同样的技术造纸。造纸术的扩散速度,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的知识生产与传播,西亚地区之所以会在公元9-12世纪成为当时全球科技创新与文化创造的制高点,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造纸术普及使得纸张廉价;几个世纪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结合,引发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美国著名汉学家、乔治城大学埃德蒙·沃尔什外交服务学院历史学教授、专司中国、中央欧亚及丝绸之路研究的专家米华健所著的《牛津通识读本:丝绸之路》,是牛津大学出版社通识读本中的一册。这本书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作者明晰的梳理出丝绸之路2000年历史的多个重要问题,着重于丝路对货物、思想、艺术、技术与人本身的交换与流动起到的作用进行介绍。全书避免了有关丝绸之路的许多专著、通俗作品畸重于历史中的战争、部族和社会冲突的处理方式,以及多个重要问题交融叙述所带来的杂乱,而是条分缕析,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于丝绸之路历史的认知理解,更为全面的把握新世纪重建新丝路对于中国、对于世界的重要意义。

有关丝路带来的东西方技术交流,米华健教授还举出了医学知识的跨地域传播。系统性的通过接种来防治天花,最早就出现在清代中国以及同期的奥斯曼帝国,书作者评价说,欧洲地区之后采用的这项技术,也反映了中国康熙皇帝在接种时采取的实证思维方式。此外,东西方之间经过丝路还经常性的进行军事技术交流,例如战车、马镫、投石机、火药以及各种枪支。

米华健说,丝绸之路是一条交流之路,货物贸易及相关技术交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丝路要穿过沙漠、高原、荒漠化的丘陵等地区,在近代之前长期成为游牧民族的孵化营。这也使得丝路的两头中国与欧洲东部,长期频繁面临着来自蒙古高原至西亚地区的游牧民族的侵袭。战争造成了文明损失,但这也客观上促进了人员和部族流动,以及相关的文化和竞技交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游牧民族热衷采用和推广新型军事、手工业技术,并因此加速了东西方交流。

如果将丝路交流的2000多年历史,较为简单的划分为两个千年,在第一个千年,中国的汉代和唐代,无疑是文明交流的繁荣时期。书中盛赞中国唐代对于外来文明和种族人员的开放气度,以及对外输送文学、语言、哲学、音乐、政治制度等文明成果的主动性。而在第二个千年,蒙古帝国前所未有的统一了欧亚大陆,尽管时期短暂,但构建出大陆一统并促成贸易大规模开展的前景,正是因此为之后的大航海时代探索提供了创意。

人们经常提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带来的动植物物种在新旧大陆之间的交流,但实际上,在此之前,丝绸之路一直在扮演促使丝路沿途各地生态、物种形态变化的动力。东亚向欧亚大陆其他地方提供了大米、小米、荞麦、甘蔗、大豆、桃、杏仁,地中海地区和波斯则回报了苜蓿、蚕豆、豌豆、菠菜、西瓜,印度训话了柠檬、棉花和芝麻,中亚其他地区产出了胡萝卜、洋葱和大蒜。近年来,对蔬菜和部分动物肉类的科学DNA检测,已经证实这些产品分别源自几千年前中国、印度、波斯、西亚其他地区杂交的产物。当然,也正是因为蒙古西征,使得蒙古高原上一些跳蚤和瘟疫细菌被带到了欧洲,造成了文艺复兴之前可怖的黑死病危机。

有趣的是,在丝路沿途,几乎所有种植和储藏谷物的古代社会,都发现了酿制啤酒的奥秘。再后来,就是葡萄酒。酒类就这样在这些不同地区造就了形态颇为相近的饮酒风尚。丝路不同地区古代稍晚时期及近代之后的文化艺术,大多都能找到源自其他地区的因子。书中举例说,中国元代戏剧和明清白话小说,再往前追溯几百年,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源自南亚的特定表演形式有着密切联系。而波斯萨珊王朝的乐器不仅传到了中国,还影响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本土艺术。而在中国唐代曾经流行的“三兔”绘画风格,几个世纪后出现在了伊朗、俄罗斯、法国、瑞士等国的浮雕和其他装饰之中。

米华健教授说,丝绸之路在漫长古代曾迎来过数次高峰,但在近代日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海上贸易的繁茂,这使人很容易产生路上贸易无法与海路贸易竞争的印象。他本人并不赞同这种看法,而是强调即便在近代和现代,延续古代丝绸之路的通道,东西方文明交流仍在持续进行,而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建设推进,这条交流之道仍有重新焕发活力生机的希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