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工作让人远离浮躁浅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工作让人远离浮躁浅薄

“深度工作”不是名人大咖才能具备的超能力,而是每个人都能以恰当方式把握的能力和方式,当然,要予以把握,绝非轻而易举。

所评图书:

书名:《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作者:(美)卡尔·纽波特

译者:宋伟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1969-2013年的44间里,剧作家、导演伍迪·艾伦编写并导演了44部电影,获23项奥斯卡奖提名。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创作记录。伍迪·艾伦的高产奥秘,其实也就是之前几个世纪里,莱布尼茨、康德、巴尔扎克、雨果一众伟大作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方式,沉浸下来,专心写作,几乎隔绝了一切世俗烦扰。伍迪·艾伦创作时不靠电脑,所有写作都不受电子设备的干扰,而是用一台过时的手动打字机。

J.K.·罗琳会用电脑,但在创作《哈利·波特》小说时,也会远离社交媒体。这种选择当然是对的。有趣的是,微软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每年也会拿出两周,住在湖边小屋里,只读书,思考大局。借助这样的方式,比尔·盖茨得以在长达几十年时间内使得微软把握了许多次重要的技术机遇,或是在错失某些机遇后尽快止损从而避免了被领头羊拉得太远。

伍迪·艾伦、J.K.·罗琳、比尔·盖茨,以及前面提到的莱布尼茨等人,其成功奥秘叫做“深度工作”——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人气博主卡尔·纽波特提出了“深度工作”概念,将之解释为“在无干扰的状态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达到极限。”

“深度工作”不是名人大咖才能具备的超能力,而是每个人都能以恰当方式把握的能力和方式,当然,要予以把握,绝非轻而易举。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是一个信息过载、注意力高度碎片化的时代,要保持专注,要实现“深度工作”,对于个人而言可谓最最严峻的挑战。我们习惯于在做着工作的同时,等待电话,过一阵子又去关心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账户的更新消息,电脑和手机屏幕上也经常会跳出新闻资讯,有时,我们还得在家里或办公场所里走动——这样的工作、学习、阅读方式,是非常低效的,且只能应付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在频频受到干扰下开展。就像是记者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所谈到的那样,如果我们一直沉浸在极度肤浅的工作/阅读/思考状态,就会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由卡尔·纽波特所著的《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主要解释了几个问题,首先,深度工作是什么;其次,为什么说在机器换人的当下和未来,深度工作是拯救人类工作机会的重要方式;第三,实现深度工作为什么是很不容易的;第四,如何通过训练来提高深度工作能力。

本文开篇以来主要探讨的是上述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说深度工作可以拯救人类工作机会?根据目前人工智能、智能增强、大数据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向,在机器换人潮流下,最可能保留工作机会、发展前景最为理想的有三类人:擅长使用智能机器的高级技术工人;“赢家通吃”的超级明星;有资本投入新科技运营的富豪。书作者指出,对于普通人来说,要适应未来竞争,应当提高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在工作质量和速度上都要达到精英层次,而这均有赖于深度工作能力。记者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就指出,刻意练习其实就是深度工作,长期一贯,可以使得神经元周围的组织成长起来,保持神经元干净和正常运转。

深度工作为什么那么困难?这个问题也可以改为,如果让我们一整天不看手机,不看微信,不听电话,而是专注去做某件事,我们能否做到?已故的传播学专家、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曾指出,因为新科技被投入使用,我们不假思索的采用新科技,没有思考如何平衡新增效益和投入的问题,满足于最快速度解决最直观问题的工作方式。这甚至已经内化为一代人的思考习惯和工作方式。深度工作一定程度上是不受欢迎的,因为这会让人们感到被隔绝于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社交体系。

怎样提高我们的深度工作能力?卡尔·纽波特在书中为此给出了多项建议。首先,要重视我们执行的主要工作或生活项目,意识到通过深度工作方式,可以大幅提升工作生活的质量,还将创造意义感,增加自我满足感。其次,选择恰当的工作深入策略,例如将禁欲主义哲学投入深度工作日程安排,在特定任务执行时隔断与电子屏幕、网络的联系;又如,借鉴哲学家荣格、企业家比尔·盖茨的双峰哲学做法,将时间分成两块,其中一块明确用于深度追求,剩下一块用来做其他所有事情。

再如,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惯例,强化相应的习惯积累。第三,劳逸结合,在闲暇时光为自己创造不一定的放松体验,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第四,加强训练,督促自己不断专注,经常性的训练自我“断网”。第五,明确自己工作和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在工作和生活进行日程安排时,只选择对实现上述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的选项。第六,采取针对性的方式,来分析并解决现有的浮浅工作方式。书中为此专门给出了执行工作任务、管理电子邮件及社交媒体之中,减少浮浅方式及以此浪费的时间的具体策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比尔·盖茨

  • 比尔·盖茨和贝索斯支持的矿业创企KoBold称发现赞比亚“巨大铜矿”,或投资20亿美元建设
  • 达沃斯论坛前三天全球政商领袖都说了啥?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工作让人远离浮躁浅薄

“深度工作”不是名人大咖才能具备的超能力,而是每个人都能以恰当方式把握的能力和方式,当然,要予以把握,绝非轻而易举。

所评图书:

书名:《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作者:(美)卡尔·纽波特

译者:宋伟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1969-2013年的44间里,剧作家、导演伍迪·艾伦编写并导演了44部电影,获23项奥斯卡奖提名。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创作记录。伍迪·艾伦的高产奥秘,其实也就是之前几个世纪里,莱布尼茨、康德、巴尔扎克、雨果一众伟大作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方式,沉浸下来,专心写作,几乎隔绝了一切世俗烦扰。伍迪·艾伦创作时不靠电脑,所有写作都不受电子设备的干扰,而是用一台过时的手动打字机。

J.K.·罗琳会用电脑,但在创作《哈利·波特》小说时,也会远离社交媒体。这种选择当然是对的。有趣的是,微软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每年也会拿出两周,住在湖边小屋里,只读书,思考大局。借助这样的方式,比尔·盖茨得以在长达几十年时间内使得微软把握了许多次重要的技术机遇,或是在错失某些机遇后尽快止损从而避免了被领头羊拉得太远。

伍迪·艾伦、J.K.·罗琳、比尔·盖茨,以及前面提到的莱布尼茨等人,其成功奥秘叫做“深度工作”——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人气博主卡尔·纽波特提出了“深度工作”概念,将之解释为“在无干扰的状态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达到极限。”

“深度工作”不是名人大咖才能具备的超能力,而是每个人都能以恰当方式把握的能力和方式,当然,要予以把握,绝非轻而易举。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是一个信息过载、注意力高度碎片化的时代,要保持专注,要实现“深度工作”,对于个人而言可谓最最严峻的挑战。我们习惯于在做着工作的同时,等待电话,过一阵子又去关心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账户的更新消息,电脑和手机屏幕上也经常会跳出新闻资讯,有时,我们还得在家里或办公场所里走动——这样的工作、学习、阅读方式,是非常低效的,且只能应付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在频频受到干扰下开展。就像是记者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所谈到的那样,如果我们一直沉浸在极度肤浅的工作/阅读/思考状态,就会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由卡尔·纽波特所著的《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主要解释了几个问题,首先,深度工作是什么;其次,为什么说在机器换人的当下和未来,深度工作是拯救人类工作机会的重要方式;第三,实现深度工作为什么是很不容易的;第四,如何通过训练来提高深度工作能力。

本文开篇以来主要探讨的是上述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说深度工作可以拯救人类工作机会?根据目前人工智能、智能增强、大数据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向,在机器换人潮流下,最可能保留工作机会、发展前景最为理想的有三类人:擅长使用智能机器的高级技术工人;“赢家通吃”的超级明星;有资本投入新科技运营的富豪。书作者指出,对于普通人来说,要适应未来竞争,应当提高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在工作质量和速度上都要达到精英层次,而这均有赖于深度工作能力。记者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就指出,刻意练习其实就是深度工作,长期一贯,可以使得神经元周围的组织成长起来,保持神经元干净和正常运转。

深度工作为什么那么困难?这个问题也可以改为,如果让我们一整天不看手机,不看微信,不听电话,而是专注去做某件事,我们能否做到?已故的传播学专家、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曾指出,因为新科技被投入使用,我们不假思索的采用新科技,没有思考如何平衡新增效益和投入的问题,满足于最快速度解决最直观问题的工作方式。这甚至已经内化为一代人的思考习惯和工作方式。深度工作一定程度上是不受欢迎的,因为这会让人们感到被隔绝于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社交体系。

怎样提高我们的深度工作能力?卡尔·纽波特在书中为此给出了多项建议。首先,要重视我们执行的主要工作或生活项目,意识到通过深度工作方式,可以大幅提升工作生活的质量,还将创造意义感,增加自我满足感。其次,选择恰当的工作深入策略,例如将禁欲主义哲学投入深度工作日程安排,在特定任务执行时隔断与电子屏幕、网络的联系;又如,借鉴哲学家荣格、企业家比尔·盖茨的双峰哲学做法,将时间分成两块,其中一块明确用于深度追求,剩下一块用来做其他所有事情。

再如,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惯例,强化相应的习惯积累。第三,劳逸结合,在闲暇时光为自己创造不一定的放松体验,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第四,加强训练,督促自己不断专注,经常性的训练自我“断网”。第五,明确自己工作和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在工作和生活进行日程安排时,只选择对实现上述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的选项。第六,采取针对性的方式,来分析并解决现有的浮浅工作方式。书中为此专门给出了执行工作任务、管理电子邮件及社交媒体之中,减少浮浅方式及以此浪费的时间的具体策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