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保障互联网隐私,立法执法亟待提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保障互联网隐私,立法执法亟待提速

《无处安放的互联网隐私》这本书汇集了欧美知识界和产业界有关隐私、数据保护和监管的最新也最为重要的观点,就平衡技术创新、商业创新、社会安全管理与隐私保护提出了解决建议。

所评图书:

书名:《无处安放的互联网隐私》

主编:(美)马克·罗滕博格、茱莉亚·霍维兹、杰拉米·斯科特

译者:苗淼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人用手创造了什么,就应该用头脑控制什么。

高频跃进的技术创新,带给了人们更多的应用便利,但也使得隐私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不被尊重的概念,企业热衷于挖掘用户隐私以积累更为精准的用户特征。用户隐私已经被当成了有利可图的企业资产,而不是首先归于权利。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对于全球化浪潮下的复杂社会的管理,各国政府也在完善分别基于线上与线下的监控体系,一些情况下会不可避免的造成对于公民隐私的伤害。

现在的问题是,随着更多、更为先进的机器人、传感器、智能增强设备的投入使用,技术探测个体隐私的程度更深。比如,物联网会记录用户的线下活动记录,而谷歌眼镜等记录设备会记录人的事务和言论。如果基于法律要求和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隐私的理解,那么上述设备均将无法运转,这也是为什么创新企业家热衷于强调隐私保护概念已经过时;但反过来,如果取消法律对于隐私的保护,以鼓励相关的技术、设备应用,目前在许多新技术领域已经颇为突出的隐私滥用现象,恐怕将更加严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近日引进出版了由欧美多位长期关注数字时代隐私保护的法律专家、互联网研究专家作品汇编而成的《无处安放的互联网隐私》一书。这本书汇集了欧美知识界和产业界有关隐私、数据保护和监管的最新也最为重要的观点,就平衡技术创新、商业创新、社会安全管理与隐私保护提出了解决建议。

全书主编、任教于乔治城大学的隐私法与政务公开法学者马克·罗滕博格在书中提出,加强隐私保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数据监控、信息管理职能和权限范围扩充的公共管理部门,加速政务公开。美国科学家协会的高级研究分析员史蒂芬·阿福特古德提出建议,为确保公共管理部门在获得越来越多民众的个人信息、处理能力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个人隐私不被伤害,可以通过定期解密、民众个人信息读取管理的记录不得清除等方式,来实现规范操作。

大学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微缩化的社会,是信息输出、知识生产的重要源头,许多学校还被纳入国家或城市产学研体系,师生隐私往往会遭到忽略。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隐私和数据保护董事会、隐私和信息安全指导委员会成员克莉斯汀·L.伯格曼等人探讨了大学的隐私模式,即大学应当如何更为恰当的处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各环节,收集掌握的教师、学生等群体的隐私信息,并更加的平衡实现自主隐私、信息隐私等隐私保护,建立隐私平衡程序。

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雷恩·卡罗强调,立法机关要加快与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应用向匹配的隐私保护法律的建设步伐。在他看来,无论是无人机、机器人,还是其他智能设备,对于用户数据特别是隐私数据的介入之深,大大超出了之前的主流电子产品。智能设备的厂家应当对产品进行怎样的参数设置,用户在使用这类产品时要遵从怎样的规范,而公共管理部门为了公共利益要突破一般用户界限使用智能设备探测隐私又应建立怎样的授权程序,等等,这些都应当尽快纳入立法计划,以避免机器人时代、无人机时代隐私概念彻底陷入尴尬。

长期专注研究网络法和行政法的迈阿密大学教授A.迈克尔·福鲁克探讨了未来十年里,将成为隐私争议主要命题的身份认证管理。身份认证管理信息包括公民身份登记信息、网络用户名、登录密码、金融资产信息和其他身份符号等,在数据收集技术快速发展,企业和公共管理部门主动收集和共享信息资源的背景下面临挑战。身份认证管理信息再加上互联网通信的物理定位、手机通话监控、车牌号追踪信息、面部识别,很可能让用户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全面透明化存在状态,为此展开的商业应用却很可能并不利于用户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保护。

IBM公司的语境计算首席科学家杰夫·乔纳斯认为,监控社会的到来,将不可避免,如果纳入法治化、规范管理的体系,可以为此创造社会安全、商业安全,现在的问题是,在企业不断致力于提高数据收集水平、并将用户数据作为交易资产进行多次转卖的同时,怎么监管、如何监管、监管多少都将成为问题。他建议,公共管理部门和数据平台企业,要普遍采用个人可识别信息的匿名化,即除了原数据平台之外,调出平台的数据都将自动进行匿名化处理。而斯坦福大学互联网和社会中心的隐私研究负责人阿里西亚·M.麦克唐纳则指出,公共管理部门应推动加快隐私增强技术研发和应用,并更加注重有关隐私保护、数据隐私安全的社会宣传。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媒体、文化和传播学教授海伦·尼森鲍姆的建议是,要基于用户的工作、生活等多种预警,更好的建立起在尊重消费者自主权的数据使用与隐私保护法律体系。

美国的患者隐私换组织发起者黛博拉·皮尔博士担心,随着越来越多自动联网、数据自动接入大数据系统的医疗设备投入使用,患者的健康数据毫无隐私保障,并据此呼吁立法部门应当进一步明确健康数据的隐私权限要求,限制未经用户明确知情和许可情况下储存、转让、商业利用这类数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保障互联网隐私,立法执法亟待提速

《无处安放的互联网隐私》这本书汇集了欧美知识界和产业界有关隐私、数据保护和监管的最新也最为重要的观点,就平衡技术创新、商业创新、社会安全管理与隐私保护提出了解决建议。

所评图书:

书名:《无处安放的互联网隐私》

主编:(美)马克·罗滕博格、茱莉亚·霍维兹、杰拉米·斯科特

译者:苗淼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人用手创造了什么,就应该用头脑控制什么。

高频跃进的技术创新,带给了人们更多的应用便利,但也使得隐私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不被尊重的概念,企业热衷于挖掘用户隐私以积累更为精准的用户特征。用户隐私已经被当成了有利可图的企业资产,而不是首先归于权利。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对于全球化浪潮下的复杂社会的管理,各国政府也在完善分别基于线上与线下的监控体系,一些情况下会不可避免的造成对于公民隐私的伤害。

现在的问题是,随着更多、更为先进的机器人、传感器、智能增强设备的投入使用,技术探测个体隐私的程度更深。比如,物联网会记录用户的线下活动记录,而谷歌眼镜等记录设备会记录人的事务和言论。如果基于法律要求和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隐私的理解,那么上述设备均将无法运转,这也是为什么创新企业家热衷于强调隐私保护概念已经过时;但反过来,如果取消法律对于隐私的保护,以鼓励相关的技术、设备应用,目前在许多新技术领域已经颇为突出的隐私滥用现象,恐怕将更加严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近日引进出版了由欧美多位长期关注数字时代隐私保护的法律专家、互联网研究专家作品汇编而成的《无处安放的互联网隐私》一书。这本书汇集了欧美知识界和产业界有关隐私、数据保护和监管的最新也最为重要的观点,就平衡技术创新、商业创新、社会安全管理与隐私保护提出了解决建议。

全书主编、任教于乔治城大学的隐私法与政务公开法学者马克·罗滕博格在书中提出,加强隐私保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数据监控、信息管理职能和权限范围扩充的公共管理部门,加速政务公开。美国科学家协会的高级研究分析员史蒂芬·阿福特古德提出建议,为确保公共管理部门在获得越来越多民众的个人信息、处理能力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个人隐私不被伤害,可以通过定期解密、民众个人信息读取管理的记录不得清除等方式,来实现规范操作。

大学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微缩化的社会,是信息输出、知识生产的重要源头,许多学校还被纳入国家或城市产学研体系,师生隐私往往会遭到忽略。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隐私和数据保护董事会、隐私和信息安全指导委员会成员克莉斯汀·L.伯格曼等人探讨了大学的隐私模式,即大学应当如何更为恰当的处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各环节,收集掌握的教师、学生等群体的隐私信息,并更加的平衡实现自主隐私、信息隐私等隐私保护,建立隐私平衡程序。

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雷恩·卡罗强调,立法机关要加快与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应用向匹配的隐私保护法律的建设步伐。在他看来,无论是无人机、机器人,还是其他智能设备,对于用户数据特别是隐私数据的介入之深,大大超出了之前的主流电子产品。智能设备的厂家应当对产品进行怎样的参数设置,用户在使用这类产品时要遵从怎样的规范,而公共管理部门为了公共利益要突破一般用户界限使用智能设备探测隐私又应建立怎样的授权程序,等等,这些都应当尽快纳入立法计划,以避免机器人时代、无人机时代隐私概念彻底陷入尴尬。

长期专注研究网络法和行政法的迈阿密大学教授A.迈克尔·福鲁克探讨了未来十年里,将成为隐私争议主要命题的身份认证管理。身份认证管理信息包括公民身份登记信息、网络用户名、登录密码、金融资产信息和其他身份符号等,在数据收集技术快速发展,企业和公共管理部门主动收集和共享信息资源的背景下面临挑战。身份认证管理信息再加上互联网通信的物理定位、手机通话监控、车牌号追踪信息、面部识别,很可能让用户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全面透明化存在状态,为此展开的商业应用却很可能并不利于用户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保护。

IBM公司的语境计算首席科学家杰夫·乔纳斯认为,监控社会的到来,将不可避免,如果纳入法治化、规范管理的体系,可以为此创造社会安全、商业安全,现在的问题是,在企业不断致力于提高数据收集水平、并将用户数据作为交易资产进行多次转卖的同时,怎么监管、如何监管、监管多少都将成为问题。他建议,公共管理部门和数据平台企业,要普遍采用个人可识别信息的匿名化,即除了原数据平台之外,调出平台的数据都将自动进行匿名化处理。而斯坦福大学互联网和社会中心的隐私研究负责人阿里西亚·M.麦克唐纳则指出,公共管理部门应推动加快隐私增强技术研发和应用,并更加注重有关隐私保护、数据隐私安全的社会宣传。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媒体、文化和传播学教授海伦·尼森鲍姆的建议是,要基于用户的工作、生活等多种预警,更好的建立起在尊重消费者自主权的数据使用与隐私保护法律体系。

美国的患者隐私换组织发起者黛博拉·皮尔博士担心,随着越来越多自动联网、数据自动接入大数据系统的医疗设备投入使用,患者的健康数据毫无隐私保障,并据此呼吁立法部门应当进一步明确健康数据的隐私权限要求,限制未经用户明确知情和许可情况下储存、转让、商业利用这类数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