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酝酿三十年 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终于“刺杀”了撒切尔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酝酿三十年 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终于“刺杀”了撒切尔

历史永远会有别的可能。

希拉里·曼特尔

1983年8月的一天,作家希拉里·曼特尔从卧室窗户往外瞧,看见刚刚做完眼科手术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在对面医院的花园里蹒跚走过,她立刻用拇指和食指比划成手枪,目测着距离,心想:“如果这里站的不是我,而是另外一个人,撒切尔已经死了。”

到了2014年,凭借历史小说《狼厅》《提堂》两次荣获英国布克文学奖、刚被授勋为大英帝国勋爵的曼特尔终于把暗杀的想法“付诸行动”,写就了短篇小说《刺杀撒切尔》。她说自己不是为了等待撒切尔过世,而是要解决小说的技术问题——毕竟,小说不是靠着个人感情就能够写就的。

曼特尔把包括《刺杀撒切尔》作为最后一篇小说收录她的新书《暗杀》中。而这本小说集的第一篇《很抱歉打扰你》已经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主人公是一位侨居沙特阿拉伯的英国妇女,严重依赖药物的她住在蟑螂丛生、棺材一般的房间里,对人生和人际关系极度失望。而《暗杀》中的女性角色大都生活在类似的抑郁环境中,大多数内容也都围绕着疾病和残疾,故事结局常常并不明朗,但留下了很多想象和回味的余地。《芝加哥论坛报》评论称:“曼特尔似乎太了解人性中的黑暗,而我们会发现她是对的。”“读者就像《刺杀撒切尔》的女主人公一样,不知不觉就会陷入剧情当中”。

和《很抱歉打扰你》一样,《刺杀撒切尔》的故事也发生在1983年,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位极度渴望改变生活的家庭妇女,她拉开门请进了一位陌生人,随后才得知,陌生人希望借用她家窗口,找一个射杀撒切尔的好角度。

小宝:如果上海有这样作家,大多数人应该不愿意跟她一起吃饭

对撒切尔不满的知识分子其实并不少,可是为什么偏偏是希拉里·曼特里创作了《刺杀撒切尔》这样的小说?上海专栏作家小宝说,这应该从曼特尔本人的生活经历说起。

心理与生理的折磨伴随着曼特尔的成长。早在她八岁时,家庭就发生了变故:一个名叫杰克·曼特尔的房客住进她家,渐渐取代了父亲在母亲生活中的角色。在随后的一次搬家途中,父亲不知所踪,全家人从此改姓曼特尔。从小,希拉里·曼特尔就“一直责备我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并且不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反省和自我惩罚。年龄稍长,她又患上了精神疾病,住进了精神病医院,大把吃各种各样的药,留下了后遗症。1977年,她与身为地质学家的丈夫前往博茨瓦纳生活,遭受了病痛的折磨又无法得到确诊,查阅医书后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严重的子宫内膜移位,这个诊断随后得到了伦敦医生的认可。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一场手术让她丧失了生育能力,持续的类固醇治疗则让她身材开始变得臃肿。

这样的生活经历或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曼特尔的写作风格和为人处事,徐则臣评价曼特尔的文风夹枪带棒,节制而阴狠。译者黄昱宁也认为,在习惯于低调行文、绕着圈子说话、在厚厚泡沫塑料里藏软刀子的英国文坛,这种泼辣的文风独树一帜,实在“很不英国”。而早在《刺杀撒切尔》引起争议以前,曼特尔就曾经在大英博物馆发表演讲,称凯特王妃“就像用特定布料拼接的洋娃娃”,“是没有独立人格的橱窗模特……唯一意义和目的是生孩子。”而身为立场鲜明的左翼知识分子,她对撒切尔的恨也是一以贯之,到三十年后撒切尔去世也依然没有消失,《刺杀撒切尔》中的不少语言就具有人身攻击色彩。小宝评价,曼特尔为人态度激烈,很难讨好,“如果上海有这样作家,大多数人应该不愿意跟她一起吃饭。”

曼特尔在2009年和2012年分别凭借小说《狼厅》与《提堂》获得布克奖

希拉里·曼特尔:撒切尔毁了这个国家,我讨厌她

在接受《新共和》杂志采访时,希拉里·曼特尔直白地道出自己对撒切尔的厌恶之情:“她毁了这个国家,我讨厌她。”

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福利开支、打击工会力量。而英国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经济上的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社会地位和其他领域方面的不平等也随之加深。对这些政策及其后果,很多左翼人士都感到深恶痛绝,而希拉里·曼特尔最无法原谅的是,作为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刻意模仿男性,采取铁腕的保守主义政策,从而让女性在公共生活中的位置倒退了。

“她鄙视其他女性。她的价值观完全来源于父亲,一个在小镇上开杂货店的男人。”曼特尔指责说,撒切尔在给《名人录》撰写自己的词条时,甚至都没有提及自己的母亲。“她承认是父亲的女儿,却不承认是母亲的女儿!”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同为女性国家领导人,默克尔被德国民众称作“妈妈”,而撒切尔早在刚刚出任教育大臣的时候,就因为停止供应用于防止儿童营养不良的免费牛奶,而被戏称为“玛吉·撒切尔,牛奶掠夺者”。“想想看,我们第一位女性首相是位牛奶掠夺者,抢走了全国的营养,这是什么形象啊!”曼特尔评论道。

不仅如此,“为了彻底地模仿男人,这个女人还发动了一场战争(马岛战争)。”虽然对英国来说,马岛战争伤亡有限,对国内事务影响不大,同时也有不错的宣传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完全道德的。“撒切尔做的事告诉女性,模仿男人才能获得成功,这本质上是反女权的,撒切尔是心理上的异装癖。”

不仅在政坛上伪装成男性,“就连口音她都刻意改过。”由于讲话带着林肯郡口音,被政敌讽刺为像一只猫从黑板上滑下时发出的声音,年过半百的撒切尔请来教练,学成了一口上层流行的RP音。曼特尔用一个词总结这种行为:虚伪。

虽然在曼特尔眼中,撒切尔令人厌恶,这也无法否认她在三次大选中接连胜出,执政长达11年半的事实。曼特尔对此的解释是:她成功的原因是利用了人心的贪婪。撒切尔把社区认同、利他主义统统抛到一边,“她唯一理解的集体主义就是:团结起来,杀死敌人。除此之外,撒切尔认为没有什么叫作社会的东西。”

《卫报》:恐怖分子没做到的事,曼特尔做到了

尽管有评论称这些批评“太像是处于青春期时的言论”,不过,曼特尔对撒切尔的仇恨却是认真的。自从看到撒切尔在自家窗前的医院花园经过以后,她脑中浮起了“刺杀”的念头,三十年来一直挥之不去。期间她尝试了很多次,但怎么都写不出来。在短篇小说集《暗杀》快要成型却缺少一篇小说时,曼特尔对自己说,“我必须写出它来,否则我就不出门。”

小说完成后,偏保守的《每日电讯报》为了获得独家刊出权付了数量可观的稿费,但最终因为担心冒犯读者而没有刊登,左翼报纸《卫报》则获得授权发表了这则小说。

小说里,刺客假装水暖工进了女主人公家中,寻找角度枪杀撒切尔,而女主人公很快识破了他的身份并决定协助他。《洛杉矶时报》称,曼特尔笔下的这位刺客充满了人性:面貌和善、头发乱糟糟,穿着廉价棉夹克,带着一股因痛苦而高贵的圣徒气息,而他的同谋女主人则像是他的拯救者。

在等待暗杀时机的这段时间,性格、阶层差异巨大但都对撒切尔怀恨在心的两个主人公进行了充满矛盾与共鸣的戏剧性对话,人物关系也被一步一步推向高潮。从对话中读者得知,两位主人公仇恨撒切尔的原因有所不同,她“受不了她那假模假式的女人气,装腔作势的嗓音”、“受不了她那副热爱富人、崇拜富人的样子”“没教养、无知、没有同情心”;而他的理由则简单多了:“只为了爱尔兰”。

刺客来自爱尔兰共和军。他的伙伴们都是爱尔兰共和军囚犯,1981年3月,由于不满监狱管理制度,他们要求得到政治犯待遇,发起了绝食抗议。但“铁娘子”毫不妥协,虽然绝食者中有数人活活饿死,也拒绝退让半步,最终绝食抗议无果而终。而在小说故事时间发生的一年之后,也就是1984年,爱尔兰共和军在布莱顿饭店制造了一场爆炸案,目标是住在这里的保守党代表们。爆炸案中有4人遇难,34人受伤,而撒切尔得以幸免。由于小说的设定基于这段谋杀未遂的真实历史背景,《卫报》称“恐怖分子没做到的事,曼特尔做到了。”

《暗杀》
[英]希拉里·曼特尔  著  黄昱宁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6

短篇小说并不是曼特尔常常涉足的领域,只有在创作大部头历史小说的间隙,她才会写几个短篇,《暗杀》也是她这11年来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不过即使是在《刺杀撒切尔》中,也回荡着曼特尔作为历史小说家的声音:“正如你所知,撒切尔夫人一直活到终老,然而……”因为有时间,有地点,有黑色的机遇,“历史永远会有别的可能。”

历史永远会有别的可能,而曼特尔设计的这种可能性引起了英国舆论的轩然大波,甚至BBC也因为意图将小说录制为有声睡前故事而受到了牵连。撒切尔的生前密友兼前公关顾问贝尔勋爵称之为“恶心的头脑写出的恶心的故事”,并呼吁警方对曼特尔展开调查,理由是她公开承认了谋杀的动机和意愿。曼特尔提醒这些批评的声音说:这是一篇小说,暗杀的是已经去世的人。她还声称:“铁娘子本人不会害怕强硬的政治观点,也不会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么,她也不会指望一个小说作家就此退缩。”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酝酿三十年 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终于“刺杀”了撒切尔

历史永远会有别的可能。

希拉里·曼特尔

1983年8月的一天,作家希拉里·曼特尔从卧室窗户往外瞧,看见刚刚做完眼科手术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在对面医院的花园里蹒跚走过,她立刻用拇指和食指比划成手枪,目测着距离,心想:“如果这里站的不是我,而是另外一个人,撒切尔已经死了。”

到了2014年,凭借历史小说《狼厅》《提堂》两次荣获英国布克文学奖、刚被授勋为大英帝国勋爵的曼特尔终于把暗杀的想法“付诸行动”,写就了短篇小说《刺杀撒切尔》。她说自己不是为了等待撒切尔过世,而是要解决小说的技术问题——毕竟,小说不是靠着个人感情就能够写就的。

曼特尔把包括《刺杀撒切尔》作为最后一篇小说收录她的新书《暗杀》中。而这本小说集的第一篇《很抱歉打扰你》已经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主人公是一位侨居沙特阿拉伯的英国妇女,严重依赖药物的她住在蟑螂丛生、棺材一般的房间里,对人生和人际关系极度失望。而《暗杀》中的女性角色大都生活在类似的抑郁环境中,大多数内容也都围绕着疾病和残疾,故事结局常常并不明朗,但留下了很多想象和回味的余地。《芝加哥论坛报》评论称:“曼特尔似乎太了解人性中的黑暗,而我们会发现她是对的。”“读者就像《刺杀撒切尔》的女主人公一样,不知不觉就会陷入剧情当中”。

和《很抱歉打扰你》一样,《刺杀撒切尔》的故事也发生在1983年,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位极度渴望改变生活的家庭妇女,她拉开门请进了一位陌生人,随后才得知,陌生人希望借用她家窗口,找一个射杀撒切尔的好角度。

小宝:如果上海有这样作家,大多数人应该不愿意跟她一起吃饭

对撒切尔不满的知识分子其实并不少,可是为什么偏偏是希拉里·曼特里创作了《刺杀撒切尔》这样的小说?上海专栏作家小宝说,这应该从曼特尔本人的生活经历说起。

心理与生理的折磨伴随着曼特尔的成长。早在她八岁时,家庭就发生了变故:一个名叫杰克·曼特尔的房客住进她家,渐渐取代了父亲在母亲生活中的角色。在随后的一次搬家途中,父亲不知所踪,全家人从此改姓曼特尔。从小,希拉里·曼特尔就“一直责备我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并且不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反省和自我惩罚。年龄稍长,她又患上了精神疾病,住进了精神病医院,大把吃各种各样的药,留下了后遗症。1977年,她与身为地质学家的丈夫前往博茨瓦纳生活,遭受了病痛的折磨又无法得到确诊,查阅医书后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严重的子宫内膜移位,这个诊断随后得到了伦敦医生的认可。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一场手术让她丧失了生育能力,持续的类固醇治疗则让她身材开始变得臃肿。

这样的生活经历或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曼特尔的写作风格和为人处事,徐则臣评价曼特尔的文风夹枪带棒,节制而阴狠。译者黄昱宁也认为,在习惯于低调行文、绕着圈子说话、在厚厚泡沫塑料里藏软刀子的英国文坛,这种泼辣的文风独树一帜,实在“很不英国”。而早在《刺杀撒切尔》引起争议以前,曼特尔就曾经在大英博物馆发表演讲,称凯特王妃“就像用特定布料拼接的洋娃娃”,“是没有独立人格的橱窗模特……唯一意义和目的是生孩子。”而身为立场鲜明的左翼知识分子,她对撒切尔的恨也是一以贯之,到三十年后撒切尔去世也依然没有消失,《刺杀撒切尔》中的不少语言就具有人身攻击色彩。小宝评价,曼特尔为人态度激烈,很难讨好,“如果上海有这样作家,大多数人应该不愿意跟她一起吃饭。”

曼特尔在2009年和2012年分别凭借小说《狼厅》与《提堂》获得布克奖

希拉里·曼特尔:撒切尔毁了这个国家,我讨厌她

在接受《新共和》杂志采访时,希拉里·曼特尔直白地道出自己对撒切尔的厌恶之情:“她毁了这个国家,我讨厌她。”

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福利开支、打击工会力量。而英国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经济上的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社会地位和其他领域方面的不平等也随之加深。对这些政策及其后果,很多左翼人士都感到深恶痛绝,而希拉里·曼特尔最无法原谅的是,作为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刻意模仿男性,采取铁腕的保守主义政策,从而让女性在公共生活中的位置倒退了。

“她鄙视其他女性。她的价值观完全来源于父亲,一个在小镇上开杂货店的男人。”曼特尔指责说,撒切尔在给《名人录》撰写自己的词条时,甚至都没有提及自己的母亲。“她承认是父亲的女儿,却不承认是母亲的女儿!”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同为女性国家领导人,默克尔被德国民众称作“妈妈”,而撒切尔早在刚刚出任教育大臣的时候,就因为停止供应用于防止儿童营养不良的免费牛奶,而被戏称为“玛吉·撒切尔,牛奶掠夺者”。“想想看,我们第一位女性首相是位牛奶掠夺者,抢走了全国的营养,这是什么形象啊!”曼特尔评论道。

不仅如此,“为了彻底地模仿男人,这个女人还发动了一场战争(马岛战争)。”虽然对英国来说,马岛战争伤亡有限,对国内事务影响不大,同时也有不错的宣传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完全道德的。“撒切尔做的事告诉女性,模仿男人才能获得成功,这本质上是反女权的,撒切尔是心理上的异装癖。”

不仅在政坛上伪装成男性,“就连口音她都刻意改过。”由于讲话带着林肯郡口音,被政敌讽刺为像一只猫从黑板上滑下时发出的声音,年过半百的撒切尔请来教练,学成了一口上层流行的RP音。曼特尔用一个词总结这种行为:虚伪。

虽然在曼特尔眼中,撒切尔令人厌恶,这也无法否认她在三次大选中接连胜出,执政长达11年半的事实。曼特尔对此的解释是:她成功的原因是利用了人心的贪婪。撒切尔把社区认同、利他主义统统抛到一边,“她唯一理解的集体主义就是:团结起来,杀死敌人。除此之外,撒切尔认为没有什么叫作社会的东西。”

《卫报》:恐怖分子没做到的事,曼特尔做到了

尽管有评论称这些批评“太像是处于青春期时的言论”,不过,曼特尔对撒切尔的仇恨却是认真的。自从看到撒切尔在自家窗前的医院花园经过以后,她脑中浮起了“刺杀”的念头,三十年来一直挥之不去。期间她尝试了很多次,但怎么都写不出来。在短篇小说集《暗杀》快要成型却缺少一篇小说时,曼特尔对自己说,“我必须写出它来,否则我就不出门。”

小说完成后,偏保守的《每日电讯报》为了获得独家刊出权付了数量可观的稿费,但最终因为担心冒犯读者而没有刊登,左翼报纸《卫报》则获得授权发表了这则小说。

小说里,刺客假装水暖工进了女主人公家中,寻找角度枪杀撒切尔,而女主人公很快识破了他的身份并决定协助他。《洛杉矶时报》称,曼特尔笔下的这位刺客充满了人性:面貌和善、头发乱糟糟,穿着廉价棉夹克,带着一股因痛苦而高贵的圣徒气息,而他的同谋女主人则像是他的拯救者。

在等待暗杀时机的这段时间,性格、阶层差异巨大但都对撒切尔怀恨在心的两个主人公进行了充满矛盾与共鸣的戏剧性对话,人物关系也被一步一步推向高潮。从对话中读者得知,两位主人公仇恨撒切尔的原因有所不同,她“受不了她那假模假式的女人气,装腔作势的嗓音”、“受不了她那副热爱富人、崇拜富人的样子”“没教养、无知、没有同情心”;而他的理由则简单多了:“只为了爱尔兰”。

刺客来自爱尔兰共和军。他的伙伴们都是爱尔兰共和军囚犯,1981年3月,由于不满监狱管理制度,他们要求得到政治犯待遇,发起了绝食抗议。但“铁娘子”毫不妥协,虽然绝食者中有数人活活饿死,也拒绝退让半步,最终绝食抗议无果而终。而在小说故事时间发生的一年之后,也就是1984年,爱尔兰共和军在布莱顿饭店制造了一场爆炸案,目标是住在这里的保守党代表们。爆炸案中有4人遇难,34人受伤,而撒切尔得以幸免。由于小说的设定基于这段谋杀未遂的真实历史背景,《卫报》称“恐怖分子没做到的事,曼特尔做到了。”

《暗杀》
[英]希拉里·曼特尔  著  黄昱宁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6

短篇小说并不是曼特尔常常涉足的领域,只有在创作大部头历史小说的间隙,她才会写几个短篇,《暗杀》也是她这11年来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不过即使是在《刺杀撒切尔》中,也回荡着曼特尔作为历史小说家的声音:“正如你所知,撒切尔夫人一直活到终老,然而……”因为有时间,有地点,有黑色的机遇,“历史永远会有别的可能。”

历史永远会有别的可能,而曼特尔设计的这种可能性引起了英国舆论的轩然大波,甚至BBC也因为意图将小说录制为有声睡前故事而受到了牵连。撒切尔的生前密友兼前公关顾问贝尔勋爵称之为“恶心的头脑写出的恶心的故事”,并呼吁警方对曼特尔展开调查,理由是她公开承认了谋杀的动机和意愿。曼特尔提醒这些批评的声音说:这是一篇小说,暗杀的是已经去世的人。她还声称:“铁娘子本人不会害怕强硬的政治观点,也不会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么,她也不会指望一个小说作家就此退缩。”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