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耿乐:刀背藏身数载,一朝出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耿乐:刀背藏身数载,一朝出鞘

他认为,演戏本质上是“假戏真做”,一个好演员会让观众忘记你在演戏,认为你就是作品中的角色。

作者 | 咸鱼

今年七月份的《嘉年华》,是耿乐第二部入选威尼斯电影节的作品。之前那部,是姜文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

耿乐出生于1974年,他的爷爷张仃是中国最顶尖的画家,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1990年,耿乐继承家学,考入了中央美院。

八九十年代是一个理想主义盛行的年代。

在那个时代,受不了约束的年轻人们像一头头冲出牢笼的青年野兽,嘶吼,奔跑,炫耀着身上光彩逼人的皮毛。摇滚乐盛行,魔岩三杰在香港红磡开了演唱会,王朔、王小波也在那个年代登上了神坛。

那同时也是电影最好的年代,第六代导演横空出世,管虎、姜文、张杨这些人纷纷登上了影坛,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一股新力量。

20岁的耿乐就是生长在这样的一个年代里的年轻人。也许这样的时代背景,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个出生在一个美术世家,并且在中国美术的最高学府完成了本科教育的人最后会选择把演员当做自己的终生职业。

至于为什么会当演员,耿乐给出的答案是命运的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在操场上被选角导演发现,在管虎导演的处女作《头发乱了》中,饰演了一名摇滚歌手。

《头发乱了》

用耿乐的话说,这是他为什么会踏入演员这一行的客观原因。这算是一张入场券,让这个十八年里一直被画笔和色彩包围的少年,第一次来到了电影片场,知道了在摄影机前表演的滋味是什么样的。

从此,也就迷上了。

耿乐说,他小的时候看过一部日本电影,至今还印象深刻。电影的名字是《莆田进行曲》,在那部电影里导演以戏中戏的形式讲了电影片场的故事。

“可能取景框之外化妆师还在忙着补妆,道具还在准备东西,取景框内却已经是另外一个世界了,我喜欢的就是这种梦幻感。这其实跟画画也是一样的,调色然后在画板上创作,都是艺术家所创造出的另外一个世界。”

耿乐这么描述在他小时候看到这部电影时内心的触动。

在这部《头发乱了》里,耿乐的表演风格也初步的凸显了出来。耿乐不是专业的科班出身,但是画画的人都懂得留白,这一点被他带到了他的表演里头。耿乐演戏,从来都不会做很多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显得隐忍且内敛。

他的表演,几乎是贴近生活化的,平实而又自然,看了让人很舒服。而且也是老天爷赏饭吃,他的五官线条简洁硬朗,人长得也瘦,表情微微一动就有戏,不至于被藏进肉里。一双眼睛大大的,像一汪水,像是会说话。嘴角微微一挑,头稍稍的倾过去,一双眼睛望着你,摇滚乐手的蔫坏儿和不羁就被给他给演活了。

在有了第一次当演员的经验之后,耿乐在大学毕业又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出演了军区大院里的孩子头头刘忆苦。这部《阳光灿烂的日子》获得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提名,同时也是姜文的导演处女作。

《阳光灿烂的日子》

不管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是在之后张一白导演的处女作《开往春天的地铁》里,耿乐都显示出了他作为艺术家的敏感性。不管是导演还是画家,都必然是敏感的,这种敏感来源于人的感性,毕竟理性大过感性或是两者持平的人都当不了艺术家。

《阳光灿烂的日子》,讲的是对失去的那个年代的美好追忆,阳光下的泳池荡开的粼粼波光,女孩儿的皮肤上晶莹的汗珠,都是导演年少时对这个世界的感性认知在银幕上的具象;而《开往春天的地铁》,更是直指一个年代中年轻人难以启齿的隐秘伤痛。

《开往春天的地铁》

耿乐知道这些导演都在想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因为他对这个世界也一直保持着敏感。用画笔把美和人类内心中虚无缥缈的情绪在纸上具象化,是他前十八年一直在学习着去做的事情,当演员不过是把这种能力运用到了表演上。

不管是平时自然的表演风格,还是一颗艺术家的敏感内心,都是艺术片导演所看重的。田壮壮导演也说,耿乐是艺术片导演的福将。

1994年,耿乐从中央美院毕业。毕了业之后,他直接选择成为了一名演员,一演,就演了二十年。

成为了演员的耿乐,在刚开始的几年里出演了几部电影,几乎都是艺术片导演的处女作,反响也好,渐渐的也有了名气。而后不知怎么的,开始演起了电视剧。

管虎导演电视剧《女子军魂》

电视剧演员确实是不如电影演员容易出名。一个是因为电视剧的艺术性确实是比不上电影,第二个是因为电视剧里的演员多,除了主角,其他的人观众也记不过来。而耿乐在电视剧里,很少担纲主角,日子一天天的过,观众对他的印象也渐渐淡了,甚至在记得他的影迷心中,他还是那个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个被果儿们疯狂爱着的半大小子。

“电影和电视剧都是一种影像艺术的表达,但他们又截然不同,所以对演员来说,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界定非要去拍电视剧或者电影,可能更多的还是自己对一个作品的选择,电视剧在国内可能更大众化,我觉得很好啊,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电影演员开始拍电视剧,我觉得这很好,演员有责任把自己的全部通过镜头展现,如果你能更好的展现给更多的人,这不是好事儿吗?”

对于为什么要选择拍,耿乐也给出了他自己的解释。而我却更偏向于相信他这段话的后半句。

“我从出道就是拍电影,拍了很多,那时候我能感受到电影和电影人的力量,后来我觉得大家对电影的态度变了。这两年我觉得很多想要认真做电影的人又回来了,他们有坚持,那我就回来了。”

 《嘉年华》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电影在耿乐眼中,应该一件艺术属性打过商品属性的东西,而他本人更不愿意成为生产制式商品的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那样没意思。

不过庆幸的是,就像他说的那样,他又回来了。《嘉年华》获得了今年金狮奖的提名,算是他回归大银幕的一首序曲。紧接着《嘉年华》获得提名之后,他出演的《刀背藏身》又提名了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的美洲大奖,导演徐浩峰更是斩获了电影节的最佳艺术贡献奖。

《刀背藏身》

徐浩峰写武侠小说出身,本身也是个武痴,这部《刀背藏身》更是亲自下场,当起了武术指导。

耿乐说,其实大家都知道徐浩峰导演所要的最好的状态是什么,但是这个最好的状态往往是危险的,因为拿着刀挥向对方的时候稍微没有掌握好分寸就会伤害到对方。

但是还是要做,因为导演想要。高起低落二十年,耿乐对于演员这份职业,除了刚入行时那种近乎冲动的热爱,更多了一份敬业在。在这部《刀背藏身》里,耿乐演的是个觊觎许晴美色的二流子,并且在机缘巧合之下练成了绝世刀法,是一个置身于风暴眼中心的角色。这个角色,和他以前演过的那些角色都不同。

没看过电影的我不敢妄议他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但从导演的反应中,却能让人感到他那股子将遇良才的欣喜。在电影杀青之后,导演徐浩峰发在微博上的一段话,看似是在白描趣事,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对如今的耿乐的一点感性上的总结,同时也很适合来为这篇文章做结尾:

“前日领奖,穿的中山装,是耿乐不要的衣服。耿乐最后一套戏服预计是中山装,做出后,觉得普通,没让他穿。查历史照片,发现一套超常的,做出来后,耿乐怕帅得过份,皱眉来问疑,经解释,他宽心笑了,历史如此,可以帅帅。日后,可在银幕上看看。

前些日子,入山遇大雪,等烦了,耿乐来我们帐篷看看,我玩起画符游戏,龙飞凤舞的一张,扔入雪中,谁想立刻雪停------有人脸白胜雪,说导演果然会法术,我吓坏了,老实交代,不会法术,你们仔细看看,符上写的是“耿乐耿乐”。

从生活常识解释,雪下三小时,也该停了。从生活乐趣解释,我们愿意神话耿乐,说他来历非凡,是山神雷公都要给面子的人物。耿乐已杀青,远在天边,今日大雾,明日大雪,

人们想起了他。后悔不该让他走,应把他的戏拖到拍摄的最后一天。我也后悔,当初不该老实交代,说符上写的是“耿乐耿乐”,应该承认是我的法力。”

Q&A 专访耿乐

您最喜欢的画家和导演分别是哪一位?您如何看待绘画和电影这两门艺术之间的通性?

喜欢的画家和导演有太多了,喜欢画家的比如Edward Hopper(爱德华·霍珀),喜欢的导演比如李安。今天看了文晏导演的作品,我们的电影《嘉年华》,觉得她跟李安导演一样的把力量藏在最深处。

绘画和电影都是通过艺术加工去表达独立或普世的价值观,即是创造也是反映。

在您自己看来,您是方法派还是体验派?在您的表演中,您的生活体验以及情感体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我没有系统的进行过表演训练,没有上过表演的学校,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上过任何一节表演课。所以我在美院毕业后,曾经在国家话剧院做过6年的剧照师,给演员拍照片,虽然那时候我已经演过两部电影了,有时候一部戏排练完,我都会背演员的台词了,我很喜欢看他们的表演,所以虽然我没学过,但我非常懂得和了解什么是好的表演。

但我认为所谓的表演派别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并不那么重要,对于一个演员来说,你的表演是否能让观众感到真实,让观众忘记你的演员身份,这才是真的重要,也是演员真正要去追求的,这是我一直来衡量自己表演的准则,每一次都希望用真诚的态度去演好每一场戏,而最优秀的演员可能对于一个派别比较突出,但归根究底都是两个派别兼顾。

《开往春天的地铁》

您认为演戏这件事儿,除了是一份工作以外,对您的意义是什么?

演戏是乐趣,它对我来说并不仅是工作二字,如果它仅仅是工作而没有让我觉得快乐,那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或许曾经有一度我觉得演戏对我来说没那么快乐了,是一种完成,那么那段时间我可能就减少了工作量,所以作品也很少。而这几年我觉得当初拍电影的感觉又回来了,做电影的人是有一种力量和信念的,如果内心不相信,是拍不出好的电影的。

我入行的起点是从电影开始,从学美术的学生走向表演,归根结底就是源于我在大学拍摄的两部电影,前面已经提到的管虎导演《头发乱了》和姜文导演《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两部作品都是非常认真的导演,从剧本到创作环境都让我感受到了电影的迷人之处。

我们央美的校训叫做“尽精微,致广大”,从观影细节来说,电影在密闭的空间内完成观影过程,观众的集中度致使他们能观察到演员的表演细节,这也正好符合了我学习美术对于敏感度、精细度的要求,除此之外,我发现在电影里更能找到我作为演员的初衷。

今天是《嘉年华》在威尼斯电影节的首映,也是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大银幕刚黑,一千人的影院内响起了掌声,大概有5分钟,我们站在观众中间,我真真刻刻地感受到了观众们对于电影的尊重,这感觉像是话剧演员谢幕般的感受,这也算是电影给我的一个独特感受吧。那种感动对演员来说是非常强大的,有仪式感且有意义。

《嘉年华》威尼斯全球首映

在您心中,好演员的标准是什么?您对“红”有渴望吗?

演员的工作和性质,我觉得本质上是“假戏真做”,一个好演员会让观众忘记你在演戏,认为你就是作品中的角色。

有些演员一战成名变成明星,而明星不一定都是演员。演员渴望的“红”与明星所谓的“红”关注点不同,一个是红在作品上,另外一个是红在自身,如果说渴望,那可能更希望是前者吧。

在您的眼中,电影是一件艺术品还是一件商品?在您多年的演艺生涯里,这种观念是否出现过变化?

即便是再具艺术价值的画作,都是有它的商业价值,而一部电影的投资和成本通常比画作要付出更多,一部电影我们要的不是一个电影院里零星坐着一两个人,我们希望大家都来看,那这就是商品。良性的电影市场应该是多元化的,满足不同观众群体,毕竟电影归根到底应该属于大众艺术。

今天看完《嘉年华》我还在想这个问题,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应该是每个人都能欣赏的,可能观点不尽相同,但对好的东西的认知应该是统一的,不是故弄玄虚的极少数派。

 

来源:文慧园路三号

原标题:专访耿乐:刀背藏身数载,一朝出鞘

最新更新时间:09/10 14:1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耿乐:刀背藏身数载,一朝出鞘

他认为,演戏本质上是“假戏真做”,一个好演员会让观众忘记你在演戏,认为你就是作品中的角色。

作者 | 咸鱼

今年七月份的《嘉年华》,是耿乐第二部入选威尼斯电影节的作品。之前那部,是姜文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

耿乐出生于1974年,他的爷爷张仃是中国最顶尖的画家,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1990年,耿乐继承家学,考入了中央美院。

八九十年代是一个理想主义盛行的年代。

在那个时代,受不了约束的年轻人们像一头头冲出牢笼的青年野兽,嘶吼,奔跑,炫耀着身上光彩逼人的皮毛。摇滚乐盛行,魔岩三杰在香港红磡开了演唱会,王朔、王小波也在那个年代登上了神坛。

那同时也是电影最好的年代,第六代导演横空出世,管虎、姜文、张杨这些人纷纷登上了影坛,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一股新力量。

20岁的耿乐就是生长在这样的一个年代里的年轻人。也许这样的时代背景,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个出生在一个美术世家,并且在中国美术的最高学府完成了本科教育的人最后会选择把演员当做自己的终生职业。

至于为什么会当演员,耿乐给出的答案是命运的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在操场上被选角导演发现,在管虎导演的处女作《头发乱了》中,饰演了一名摇滚歌手。

《头发乱了》

用耿乐的话说,这是他为什么会踏入演员这一行的客观原因。这算是一张入场券,让这个十八年里一直被画笔和色彩包围的少年,第一次来到了电影片场,知道了在摄影机前表演的滋味是什么样的。

从此,也就迷上了。

耿乐说,他小的时候看过一部日本电影,至今还印象深刻。电影的名字是《莆田进行曲》,在那部电影里导演以戏中戏的形式讲了电影片场的故事。

“可能取景框之外化妆师还在忙着补妆,道具还在准备东西,取景框内却已经是另外一个世界了,我喜欢的就是这种梦幻感。这其实跟画画也是一样的,调色然后在画板上创作,都是艺术家所创造出的另外一个世界。”

耿乐这么描述在他小时候看到这部电影时内心的触动。

在这部《头发乱了》里,耿乐的表演风格也初步的凸显了出来。耿乐不是专业的科班出身,但是画画的人都懂得留白,这一点被他带到了他的表演里头。耿乐演戏,从来都不会做很多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显得隐忍且内敛。

他的表演,几乎是贴近生活化的,平实而又自然,看了让人很舒服。而且也是老天爷赏饭吃,他的五官线条简洁硬朗,人长得也瘦,表情微微一动就有戏,不至于被藏进肉里。一双眼睛大大的,像一汪水,像是会说话。嘴角微微一挑,头稍稍的倾过去,一双眼睛望着你,摇滚乐手的蔫坏儿和不羁就被给他给演活了。

在有了第一次当演员的经验之后,耿乐在大学毕业又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出演了军区大院里的孩子头头刘忆苦。这部《阳光灿烂的日子》获得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提名,同时也是姜文的导演处女作。

《阳光灿烂的日子》

不管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是在之后张一白导演的处女作《开往春天的地铁》里,耿乐都显示出了他作为艺术家的敏感性。不管是导演还是画家,都必然是敏感的,这种敏感来源于人的感性,毕竟理性大过感性或是两者持平的人都当不了艺术家。

《阳光灿烂的日子》,讲的是对失去的那个年代的美好追忆,阳光下的泳池荡开的粼粼波光,女孩儿的皮肤上晶莹的汗珠,都是导演年少时对这个世界的感性认知在银幕上的具象;而《开往春天的地铁》,更是直指一个年代中年轻人难以启齿的隐秘伤痛。

《开往春天的地铁》

耿乐知道这些导演都在想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因为他对这个世界也一直保持着敏感。用画笔把美和人类内心中虚无缥缈的情绪在纸上具象化,是他前十八年一直在学习着去做的事情,当演员不过是把这种能力运用到了表演上。

不管是平时自然的表演风格,还是一颗艺术家的敏感内心,都是艺术片导演所看重的。田壮壮导演也说,耿乐是艺术片导演的福将。

1994年,耿乐从中央美院毕业。毕了业之后,他直接选择成为了一名演员,一演,就演了二十年。

成为了演员的耿乐,在刚开始的几年里出演了几部电影,几乎都是艺术片导演的处女作,反响也好,渐渐的也有了名气。而后不知怎么的,开始演起了电视剧。

管虎导演电视剧《女子军魂》

电视剧演员确实是不如电影演员容易出名。一个是因为电视剧的艺术性确实是比不上电影,第二个是因为电视剧里的演员多,除了主角,其他的人观众也记不过来。而耿乐在电视剧里,很少担纲主角,日子一天天的过,观众对他的印象也渐渐淡了,甚至在记得他的影迷心中,他还是那个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个被果儿们疯狂爱着的半大小子。

“电影和电视剧都是一种影像艺术的表达,但他们又截然不同,所以对演员来说,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界定非要去拍电视剧或者电影,可能更多的还是自己对一个作品的选择,电视剧在国内可能更大众化,我觉得很好啊,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电影演员开始拍电视剧,我觉得这很好,演员有责任把自己的全部通过镜头展现,如果你能更好的展现给更多的人,这不是好事儿吗?”

对于为什么要选择拍,耿乐也给出了他自己的解释。而我却更偏向于相信他这段话的后半句。

“我从出道就是拍电影,拍了很多,那时候我能感受到电影和电影人的力量,后来我觉得大家对电影的态度变了。这两年我觉得很多想要认真做电影的人又回来了,他们有坚持,那我就回来了。”

 《嘉年华》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电影在耿乐眼中,应该一件艺术属性打过商品属性的东西,而他本人更不愿意成为生产制式商品的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那样没意思。

不过庆幸的是,就像他说的那样,他又回来了。《嘉年华》获得了今年金狮奖的提名,算是他回归大银幕的一首序曲。紧接着《嘉年华》获得提名之后,他出演的《刀背藏身》又提名了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的美洲大奖,导演徐浩峰更是斩获了电影节的最佳艺术贡献奖。

《刀背藏身》

徐浩峰写武侠小说出身,本身也是个武痴,这部《刀背藏身》更是亲自下场,当起了武术指导。

耿乐说,其实大家都知道徐浩峰导演所要的最好的状态是什么,但是这个最好的状态往往是危险的,因为拿着刀挥向对方的时候稍微没有掌握好分寸就会伤害到对方。

但是还是要做,因为导演想要。高起低落二十年,耿乐对于演员这份职业,除了刚入行时那种近乎冲动的热爱,更多了一份敬业在。在这部《刀背藏身》里,耿乐演的是个觊觎许晴美色的二流子,并且在机缘巧合之下练成了绝世刀法,是一个置身于风暴眼中心的角色。这个角色,和他以前演过的那些角色都不同。

没看过电影的我不敢妄议他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但从导演的反应中,却能让人感到他那股子将遇良才的欣喜。在电影杀青之后,导演徐浩峰发在微博上的一段话,看似是在白描趣事,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对如今的耿乐的一点感性上的总结,同时也很适合来为这篇文章做结尾:

“前日领奖,穿的中山装,是耿乐不要的衣服。耿乐最后一套戏服预计是中山装,做出后,觉得普通,没让他穿。查历史照片,发现一套超常的,做出来后,耿乐怕帅得过份,皱眉来问疑,经解释,他宽心笑了,历史如此,可以帅帅。日后,可在银幕上看看。

前些日子,入山遇大雪,等烦了,耿乐来我们帐篷看看,我玩起画符游戏,龙飞凤舞的一张,扔入雪中,谁想立刻雪停------有人脸白胜雪,说导演果然会法术,我吓坏了,老实交代,不会法术,你们仔细看看,符上写的是“耿乐耿乐”。

从生活常识解释,雪下三小时,也该停了。从生活乐趣解释,我们愿意神话耿乐,说他来历非凡,是山神雷公都要给面子的人物。耿乐已杀青,远在天边,今日大雾,明日大雪,

人们想起了他。后悔不该让他走,应把他的戏拖到拍摄的最后一天。我也后悔,当初不该老实交代,说符上写的是“耿乐耿乐”,应该承认是我的法力。”

Q&A 专访耿乐

您最喜欢的画家和导演分别是哪一位?您如何看待绘画和电影这两门艺术之间的通性?

喜欢的画家和导演有太多了,喜欢画家的比如Edward Hopper(爱德华·霍珀),喜欢的导演比如李安。今天看了文晏导演的作品,我们的电影《嘉年华》,觉得她跟李安导演一样的把力量藏在最深处。

绘画和电影都是通过艺术加工去表达独立或普世的价值观,即是创造也是反映。

在您自己看来,您是方法派还是体验派?在您的表演中,您的生活体验以及情感体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我没有系统的进行过表演训练,没有上过表演的学校,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上过任何一节表演课。所以我在美院毕业后,曾经在国家话剧院做过6年的剧照师,给演员拍照片,虽然那时候我已经演过两部电影了,有时候一部戏排练完,我都会背演员的台词了,我很喜欢看他们的表演,所以虽然我没学过,但我非常懂得和了解什么是好的表演。

但我认为所谓的表演派别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并不那么重要,对于一个演员来说,你的表演是否能让观众感到真实,让观众忘记你的演员身份,这才是真的重要,也是演员真正要去追求的,这是我一直来衡量自己表演的准则,每一次都希望用真诚的态度去演好每一场戏,而最优秀的演员可能对于一个派别比较突出,但归根究底都是两个派别兼顾。

《开往春天的地铁》

您认为演戏这件事儿,除了是一份工作以外,对您的意义是什么?

演戏是乐趣,它对我来说并不仅是工作二字,如果它仅仅是工作而没有让我觉得快乐,那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或许曾经有一度我觉得演戏对我来说没那么快乐了,是一种完成,那么那段时间我可能就减少了工作量,所以作品也很少。而这几年我觉得当初拍电影的感觉又回来了,做电影的人是有一种力量和信念的,如果内心不相信,是拍不出好的电影的。

我入行的起点是从电影开始,从学美术的学生走向表演,归根结底就是源于我在大学拍摄的两部电影,前面已经提到的管虎导演《头发乱了》和姜文导演《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两部作品都是非常认真的导演,从剧本到创作环境都让我感受到了电影的迷人之处。

我们央美的校训叫做“尽精微,致广大”,从观影细节来说,电影在密闭的空间内完成观影过程,观众的集中度致使他们能观察到演员的表演细节,这也正好符合了我学习美术对于敏感度、精细度的要求,除此之外,我发现在电影里更能找到我作为演员的初衷。

今天是《嘉年华》在威尼斯电影节的首映,也是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大银幕刚黑,一千人的影院内响起了掌声,大概有5分钟,我们站在观众中间,我真真刻刻地感受到了观众们对于电影的尊重,这感觉像是话剧演员谢幕般的感受,这也算是电影给我的一个独特感受吧。那种感动对演员来说是非常强大的,有仪式感且有意义。

《嘉年华》威尼斯全球首映

在您心中,好演员的标准是什么?您对“红”有渴望吗?

演员的工作和性质,我觉得本质上是“假戏真做”,一个好演员会让观众忘记你在演戏,认为你就是作品中的角色。

有些演员一战成名变成明星,而明星不一定都是演员。演员渴望的“红”与明星所谓的“红”关注点不同,一个是红在作品上,另外一个是红在自身,如果说渴望,那可能更希望是前者吧。

在您的眼中,电影是一件艺术品还是一件商品?在您多年的演艺生涯里,这种观念是否出现过变化?

即便是再具艺术价值的画作,都是有它的商业价值,而一部电影的投资和成本通常比画作要付出更多,一部电影我们要的不是一个电影院里零星坐着一两个人,我们希望大家都来看,那这就是商品。良性的电影市场应该是多元化的,满足不同观众群体,毕竟电影归根到底应该属于大众艺术。

今天看完《嘉年华》我还在想这个问题,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应该是每个人都能欣赏的,可能观点不尽相同,但对好的东西的认知应该是统一的,不是故弄玄虚的极少数派。

 

来源:文慧园路三号

原标题:专访耿乐:刀背藏身数载,一朝出鞘

最新更新时间:09/10 14:1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