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再回到梦想开始的地方

田佳壮参加过一次进口大众途锐汽车的试驾活动。那次体验令他想到了自己的工作和创业。“有的车你一开起来,一加油,前半部分先跑了,后半部分是被带起来的,你感觉它是两部分。但进口大众途锐这款车给他一种整体感,跟他做事是一样的,全身心投入,整体地发力。拍纪录片就是田佳壮人生整体的一部分。39岁这年,在力量积蓄充足以后,他以创业的方式,开始重新回到他的人生。

2017年09月20日宋度 北京来源:界面新闻

特写

1

田佳壮一米八多的个子,在篮球队的位置是中锋。他背着公文包,一身深色衣服正合身,脸上的肉也是紧的,站在那里不怒自威,坐在椅子上身体也是笔直的。他有点军人的气质,其实他的经历跟军人一点关系没有。他是个拍纪录片的。

他们团队正在策划的节目是《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展示的是植物的文化和历史。他们讲水稻的故事——人们吃了多少年的水稻,却不知道,水稻起源于中国,后来变成了世界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主粮。他们讲名人也讲普通人,讲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也讲中国亿万农民的故事。

这一个片子要拍两三年的时间,整个团队的人学什么专业的都有,就是没有一个人是学植物专业的,田佳壮和其他人一起扑到了植物上,看书查资料,像个从零开始的小学生。

也正是因为拍摄这个项目,他发现自己突然懂得更多了。早晨,他抱着小女儿下楼去上幼儿园,走在小区路上,下意识地指着路边的植物,告诉女儿,这个是白车轴草,那个是胡龙葵,那个是蜀葵。以前他根本不知道。“以前只知道这是花,那是树,那是草,也不会去多想,路过了就路过了。”

参入这个纪录片团队时,他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百年金融》。导演看重的是田佳壮在保险行业的积累,所以找到了他。

田佳壮想了想,觉得这个机会适合自己:“这个纪录片要讲的是近现代金融的发展史,他们知道我在人保集团,不管业务线还是对于保险的历史和变迁都有所了解。我觉得自己也挺有动力的。”

除了兴趣和自身的基础,这个纪录片团队本身的实力也是吸引他的。 “这个团队以往做的题目都比较大,像《大国崛起》是在2006年播出的,之后他们又做了货币和华尔街,2014年他们做了创新之路,又开拓了2019年和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合作。”

几乎没怎么犹豫,他就答应了。早在读大学时,田佳壮就喜欢看纪录片。毕业了,一路工作这么多年,好像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是早晚要来的。

他很快决定辞职。今年1月4号,他签了离职合同,正式离开了体制。当时田佳壮已经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工作了13年,年轻有为,人生驶在一条平稳的快车道上。

领导和同事都不理解。

 

2

但田佳壮早就觉得,自己在中国人保这样有60多年历史的大公司待得太久了。

他是河北秦皇岛人,大学他考去天津,学的是工科,23岁毕业,被导师推荐到了上海工作。他之前没怎么去过南方,带着户口,整个人落到了上海滩。那时他在一家军工企业做系统维护,是一名系统工程师。

南方的时光过得缓慢,他是个北方人,呆得不习惯,上海的饭菜太甜了,空气也比北方潮湿太多。他看着东方明珠,思念起留在北京工作的女朋友,本来他们要一起去上海,可因为种种原因她没去成。

不久,实在受不了上海的生活,田佳壮就辞职了,要去北京自谋职业。那是他的人生第一次变化。他说不上来那次变化是主动还是被动。

“无论如何,那时候没什么压力,虽然前程是迷茫的,但是胜在年轻,不像现在,做选择会慎重思考。”

他去北京那年是2001年,正是中国的保险行业刚起声势的时候。到了北京,他加入到了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当时,他想延续自己的专业,在新华人寿继续做技术,但是机缘巧合,他被领导分配到了健康险部。借着这个机会,田佳壮的工作没有局限在技术领域,他得以全面地了解保险行业的方方面面。三年后,田佳壮跳槽到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就在去年冬天的这次辞职之前,田佳壮已经是中国人保北京市分公司的政府业务部负责人。部门有51个人,主要承接那些大企业业务,比如中石化在京的23家单位,一万七千人的业务都是在田佳壮在负责。

过去一年,田佳壮有6个亿的业务指标,他给每个营业部分配过去七八千万,计划控制、激励、队伍的扩建、面试大学生、新人培训,他都负责。人寿保险总公司开发了新的产品,田佳壮也要抓紧思考,怎么一步步安排去打市场、抓客户。

他的生活模式一成不变,一切工作按部就班,生活像一台沉着运转的推土机,一天一天向前走。他分管的部门有六个内勤人员,六个部门长,公司的会议多,他每天都要去公司。住通州,他开车上班,一般他把会议定到上午8点半或9点,从北京的东边往西边开,一路开一路堵。到了公司,去餐厅吃点东西,接着就走进会议室开始安排工作。

在中国人保这种大型国企,他这个年龄做到了副处级,也几乎是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了。其他同事真是羡慕都来不及的,没想到,田佳壮说放弃就放弃,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十多年的行业——“在保险行业,不管是客户资源、朋友资源还是人脉资源,我都放弃了。”

他心里清楚,跟做纪录片比,保险行业的工作只是谋生。以前为谋生,现在为梦想。田佳壮想换一种生活方式。

“之前刚来北京,我肯定有这样一个阶段,要养家糊口娶妻生子,不过现在,我想去试试不一样的事情了。”他说。

3

以田佳壮的性格,一次是只能做一件事情的,所以他才辞职,辞职以后就马上投入到新的工作里,几乎不给自己休息和调整的时间。

不过,刚一开始没几天,他就明白了,拍纪录片和做保险太不一样了。

过去,他的工作是项目制的安排,一切井井有条,按计划进行,一个月做什么业务,搞定哪个客户,在哪个节点达到怎样的目标。现在,他发现,纪录片团队的人大都专注于做创作和内容,有些东西,再也不是每天能牢牢抓在手里的了:“比如说你有一个创意,你可能想了仨月也没想出来,有可能就是那一晚上喝了那杯茶有了一个灵感。”

他朝九晚五的生活被创作者们推翻了。开会再也不是以往的上午九点,现在要等团队大部分人有时间才行。有时深夜也在开会。“创作初期阶段嘛,我们这个片子40%用在调研上了,30%拍摄,30%是后期。现在还属于在第一阶段,多处都是开微信会议。”有些导演人在上海,有些导演人在剧组,晚上大家忙完了,打开手机,远程开始讨论进展。以往这个时候,田佳壮刚刚从酒局上回来。

现在喝酒越喝越少了。去年为了开拓市场,他去了内蒙古五次,每次呆三天,每天一斤半白酒。现在他的社交圈子明显不一样了。以前他总爱跟同事或者客户,周末去北京周边的怀柔、密云度假。最近他结识的却都是专家和学者,有老有少,周末也抓住机会登门拜访,一个劲儿地请教。

他还发现,以前在保险行业的各种激励模式也似乎失效了。他得寻找新的办法。“每一个导演,每一个人的风格都不同。十集片子有七八个导演,每个人风格不一样,你也不可能说用你一个固定的模式安排他来做。我也只能是从整体上有一个架构。比如有些导演,其实你根本不用激励他,他早就沉浸进去了。”

他得抓紧进入自己的角色,写合作案、策划案,和各种机构打交道,立项,走商务程序。团队里的各种合同都是田佳壮来写。之前,他已经很久不写东西了。

很难说清楚这种职业上的转变是难还是不难。难点是显而易见的,他的自我定位变了,以前是国企领导,安排计划发号施令,现在他是创作团队的一员,更多的是服务和支持。

他得尽量在创作方面给导演提供便利。有些拍摄进行时,北方已经过了花期,田佳壮赶紧想办法去发掘南方的资源,他找了昆明植物所和西双版纳植物园,拿出自己在保险行业积累的看家本领,前期拜访了昆明植物所办公室的领导,讲明了团队的来意。

到了这些时候,他又觉得自己是得心应手的。

无论如何,在等待自己团队纪录片成型的过程里,他是随时处于兴奋状态的。这样的状态他好久没有过了。至于对新行业的期许,他不愿意说太多,只想尽力先把片子拍出来。对他来说,在39岁“高龄”完成这个转变,已经是十足有成就感的事情了。

4

似乎只有开车的习惯是跟以前一样的。2003年,没拿到驾照时他就开始开车,妻子是他第一个师傅,2005年买了车,开车上下班,他习惯走同一条路,不习惯变道。长安街再堵他也走。

其他人喜欢绕弯。有一个同事,也是在通州住,有时候田佳壮不开车,搭那同事的车,那同事就老是换路走,手里拿着导航,不停地看前面怎么调整,今天走这条路,明天又发现另一条路。

田佳壮觉得没必要。“其实到家的时间差不多。该一个半小时到家,我俩还一个半小时到家。只不过你似乎觉得开的快点。我要是走长安街,还始终就走长安街。堵车了就听广播。我早晨在车里听着‘快乐早点到’,晚上听着‘大明现场秀’。”

去年,田佳壮参加过一次进口大众途锐汽车的试驾活动。那次的体验令他想到了自己的工作和创业。

一上车,他的第一感觉是车非常安静。跟他自己一样,不管是过去的工作还是现在的创业,都是安安静静地发力。他觉得那款车“特有整体感”。

“有的车你一开起来,你一加油,前半部分先跑了,后半部分是被带起来的,你感觉它是两部分。”田佳壮觉得,进口大众途锐的这款车给他的是一个整体的感觉,“跟我做事真的是一样,全身心投入,整体地发力。”

他又拿自己打篮球做例子。“球最后是从指尖出去,但是发力从脚尖就开始了,小腿、大腿、髋关节胯关节,然后腰部背部到肘到手到指尖,它是一个整体。找到了自己的这些支撑点这些节点,才能蓄力,然后才能传导和贯穿,最后才能启动发力,整体往前走。”

拍纪录片就是田佳壮人生整体的一部分。之前的保险工作是发力的积蓄期,为了生活他积累了力量,而始终没有放下的兴趣和梦想,终于在力量积蓄充足以后,以创业的方式,开始重新回到他的人生了。

决定开始新事业时,妻子是理解又不安的。她既希望田佳壮找到自己更感兴趣的事情,又担心他再次被卷进事业里。

但自从换了工作,田佳壮反而有时间陪家人了。之前他太忙了。从进入中国人保到2016年,田佳壮只休过一次年假,那次是家里大孩子出生的时候,他休息了三天,利用的还是生育假期。现在,两个孩子大的10岁半,小的三岁半。

早晨,田佳壮抱着小女儿,把她送到幼儿园。路程只有七八分钟,但是以前天天想着工作的事,即使抱着孩子,也就只是抱着孩子,手里还看着微信。现在,他抱着女儿下了楼,先在小区里穿过一个甬道,路过喷泉和滑梯,走在植物们旁边,开始把他新学到的知识教给女儿。他越来越喜欢早起下楼了,他想多绕两圈。

39岁的田佳壮就这样回到了梦想的身边,也回到了家人的身边。长路漫漫,但这是他最早就想要的生活。

—— 完 ——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