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闻业正在坚守和流失的价值是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闻业正在坚守和流失的价值是什么?

《头版:<纽约时报>内部解密与新闻业的未来》这本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或者说对相互关联的两大命题的探讨,一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时代,何谓新闻价值;二是媒体产业的困境和未来。

所评图书:

书名:《头版:<纽约时报>内部解密与新闻业的未来》

主编:(美)戴维·福尔肯弗里克

译者:赵奕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南方周末‘非虚构作品译介项目’”丛书最新一本《头版:<纽约时报>内部解密与新闻业的未来》。这本书由美国著名的媒体人、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记者戴维·福尔肯弗里克主编,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或者说对相互关联的两大命题的探讨,一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时代,何谓新闻价值;二是媒体产业的困境和未来。

《纽约时报》是全球最为著名的纸质媒体,也是美国政治文化的重要象征——《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报媒以及美国的多家知名高校,与一些同样颇具盛名的保守派智库,构成政治文化的双极。《纽约时报》的真正价值,其实不在于呈现事实的真相,而是告诉公众应当知道有些人、有些实体不想让人知道的信息。

《头版:<纽约时报>内部解密与新闻业的未来》书中给出的一个极富价值的判断就在于,通过探讨“维基解密”在政治和新闻上的伦理取向,道出了新闻报道的最大真相,即不仅在于呈现真相,而是要按照观念、观点立场进行信息的整合生产,使之变成可以发挥思想意义的信息产品。书中提到,阿桑奇发现,有关伊拉克和阿富汗军火买卖的上万份文件,经维基解密发布后,根本没有吸引公众关注;维基解密之后就转向效仿媒体,对信息进行整合发布。这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新闻生产。当《纽约时报》、《卫报》加入到对这方面信息的报道后,维基解密所发布的信息,才真正意义上产生了价值。

《头版:<纽约时报>内部解密与新闻业的未来》书中说,《纽约时报》长期享有某种特权,例如以某些特定方式查阅到美国的外交文件——更重要的特权是,基于对这家媒体的信任,来自全球许多角落的重要的信源,愿意对之提供敏感的、真实的、很可能不符合“政治正确”却有关美国或特定国家长期、根本利益的信息。现在的问题是,尽管《纽约时报》以及全球其他一些知名的、总体上声誉良好的媒体,依旧享有这些特权,却如书中所言的,“对于传统媒体机构而言,构成它们可信度的基础,比如在未确定真实性之前不要发表,与这个追求速度的竞争世界相悖。”

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还可以存在。尽管在美国,一些没有经过审查,编辑力量也远不及专业媒体的网站、个人新闻账号,以及中国的一些公众号、名家号,具备上段所述的整合生产能力,但受众对其的信任度仍然有待提高。纸质媒体、电视媒体或者说专业化的新闻网站的价值,依旧是“将原始信息转变为权威的叙事”、“叙述者对真相忠诚,并且此份忠诚是独立的”。当然,包括《纽约时报》在内,无分中外,主流的新闻媒体也面临着对信息素材的误读、曲解,然而,审核把关机制、专业化的整合加工体系、伦理取向,仍然是人们离不开这些媒体的原因。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1985年,当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停售传统口味的可乐(因为市场份额不断下滑),推出“新可口可乐”时,就招致了消费者群体的空前愤怒,人们感觉到被背叛和被抛弃。这种压力下,可口可乐公司改弦易辙,恢复推出了传统口味,改叫做“经典可口可乐”。可口可乐是20世纪美国的重要符号,《纽约时报》同样如此。如果哪一天,《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主流纸媒,连同它们的新闻风格一道消失,相信那些其实早就不关注这些纸媒的读者,也会想尽办法来倾泻自己的不满。

虽然如此,但许多,或者说大多数读者,并不愿意在数字渠道上,为了《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花费比纸质报纸售价更多的价钱,来获取既可以保障个人利益又总体上符合公共利益的信息。默多克看得很清楚,消费者(读者)可能会为手机端的信息付费,但PC桌面端、网页版的信息,媒体就很难收到钱。

纸质媒体的困境就在于,维持传统(包括整合加工能力)必然变得越来越贵,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与全面性的成本也只涨不跌(纸媒还要面临新锐媒体、新型媒体平台的竞争),报道过程有时还很危险;但营收扩容变得极其困难。书中提及的“免费增值”模式,最开始也是不受欢迎,在中国市场上,也仅仅是在最近两年,当“内容创业”成为一道单独的风潮,人们才开始有限度地接受为稀缺的高品质信息花钱的现实。但消费者(读者)仍然不会放弃新闻应当免费的吁求,新闻具备公共品属性(虽然新闻信息常常在私人企业体系内运作),这种吁求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头版:<纽约时报>内部解密与新闻业的未来》书中还提到了纸媒(媒体产业)面临的另一大敌手,即基于网络、移动互联网的信息聚合平台——比如,中国读者熟悉的“今日头条”一类平台。这类平台并不对信息的真实性更不要说新闻的品位负责,却因迎合了人们根深蒂固的懒惰(当选择自由成为前提的时候,选择本身就成了负担)以及不愿对信息付费的心理,而大行其道。虽然信息聚合平台会以各种方式聚合博客博主,以广告分成等形式,体现所谓的“信息共享”,但是在总体收益上的分成比例,大大超过了传统媒体所有者与新闻生产环节的员工的利益对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闻业正在坚守和流失的价值是什么?

《头版:<纽约时报>内部解密与新闻业的未来》这本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或者说对相互关联的两大命题的探讨,一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时代,何谓新闻价值;二是媒体产业的困境和未来。

所评图书:

书名:《头版:<纽约时报>内部解密与新闻业的未来》

主编:(美)戴维·福尔肯弗里克

译者:赵奕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南方周末‘非虚构作品译介项目’”丛书最新一本《头版:<纽约时报>内部解密与新闻业的未来》。这本书由美国著名的媒体人、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记者戴维·福尔肯弗里克主编,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或者说对相互关联的两大命题的探讨,一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时代,何谓新闻价值;二是媒体产业的困境和未来。

《纽约时报》是全球最为著名的纸质媒体,也是美国政治文化的重要象征——《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报媒以及美国的多家知名高校,与一些同样颇具盛名的保守派智库,构成政治文化的双极。《纽约时报》的真正价值,其实不在于呈现事实的真相,而是告诉公众应当知道有些人、有些实体不想让人知道的信息。

《头版:<纽约时报>内部解密与新闻业的未来》书中给出的一个极富价值的判断就在于,通过探讨“维基解密”在政治和新闻上的伦理取向,道出了新闻报道的最大真相,即不仅在于呈现真相,而是要按照观念、观点立场进行信息的整合生产,使之变成可以发挥思想意义的信息产品。书中提到,阿桑奇发现,有关伊拉克和阿富汗军火买卖的上万份文件,经维基解密发布后,根本没有吸引公众关注;维基解密之后就转向效仿媒体,对信息进行整合发布。这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新闻生产。当《纽约时报》、《卫报》加入到对这方面信息的报道后,维基解密所发布的信息,才真正意义上产生了价值。

《头版:<纽约时报>内部解密与新闻业的未来》书中说,《纽约时报》长期享有某种特权,例如以某些特定方式查阅到美国的外交文件——更重要的特权是,基于对这家媒体的信任,来自全球许多角落的重要的信源,愿意对之提供敏感的、真实的、很可能不符合“政治正确”却有关美国或特定国家长期、根本利益的信息。现在的问题是,尽管《纽约时报》以及全球其他一些知名的、总体上声誉良好的媒体,依旧享有这些特权,却如书中所言的,“对于传统媒体机构而言,构成它们可信度的基础,比如在未确定真实性之前不要发表,与这个追求速度的竞争世界相悖。”

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还可以存在。尽管在美国,一些没有经过审查,编辑力量也远不及专业媒体的网站、个人新闻账号,以及中国的一些公众号、名家号,具备上段所述的整合生产能力,但受众对其的信任度仍然有待提高。纸质媒体、电视媒体或者说专业化的新闻网站的价值,依旧是“将原始信息转变为权威的叙事”、“叙述者对真相忠诚,并且此份忠诚是独立的”。当然,包括《纽约时报》在内,无分中外,主流的新闻媒体也面临着对信息素材的误读、曲解,然而,审核把关机制、专业化的整合加工体系、伦理取向,仍然是人们离不开这些媒体的原因。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1985年,当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停售传统口味的可乐(因为市场份额不断下滑),推出“新可口可乐”时,就招致了消费者群体的空前愤怒,人们感觉到被背叛和被抛弃。这种压力下,可口可乐公司改弦易辙,恢复推出了传统口味,改叫做“经典可口可乐”。可口可乐是20世纪美国的重要符号,《纽约时报》同样如此。如果哪一天,《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主流纸媒,连同它们的新闻风格一道消失,相信那些其实早就不关注这些纸媒的读者,也会想尽办法来倾泻自己的不满。

虽然如此,但许多,或者说大多数读者,并不愿意在数字渠道上,为了《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花费比纸质报纸售价更多的价钱,来获取既可以保障个人利益又总体上符合公共利益的信息。默多克看得很清楚,消费者(读者)可能会为手机端的信息付费,但PC桌面端、网页版的信息,媒体就很难收到钱。

纸质媒体的困境就在于,维持传统(包括整合加工能力)必然变得越来越贵,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与全面性的成本也只涨不跌(纸媒还要面临新锐媒体、新型媒体平台的竞争),报道过程有时还很危险;但营收扩容变得极其困难。书中提及的“免费增值”模式,最开始也是不受欢迎,在中国市场上,也仅仅是在最近两年,当“内容创业”成为一道单独的风潮,人们才开始有限度地接受为稀缺的高品质信息花钱的现实。但消费者(读者)仍然不会放弃新闻应当免费的吁求,新闻具备公共品属性(虽然新闻信息常常在私人企业体系内运作),这种吁求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头版:<纽约时报>内部解密与新闻业的未来》书中还提到了纸媒(媒体产业)面临的另一大敌手,即基于网络、移动互联网的信息聚合平台——比如,中国读者熟悉的“今日头条”一类平台。这类平台并不对信息的真实性更不要说新闻的品位负责,却因迎合了人们根深蒂固的懒惰(当选择自由成为前提的时候,选择本身就成了负担)以及不愿对信息付费的心理,而大行其道。虽然信息聚合平台会以各种方式聚合博客博主,以广告分成等形式,体现所谓的“信息共享”,但是在总体收益上的分成比例,大大超过了传统媒体所有者与新闻生产环节的员工的利益对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