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不给糖就捣蛋”从何而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不给糖就捣蛋”从何而来?

直到20世纪初,“不给糖就捣蛋”都还没有出现。

万圣节最棒的部分一定是糖果。如果你很年轻,并喜欢吃甜食,显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玩“不给糖就捣蛋”。

但你想过是谁创造了这一有名的节日,又是谁决定在其中加入不给糖就捣蛋游戏?

万圣节来源于为时三天的凯尔特节日“萨温节”(Samhain)。凯尔特人相信,在收获季节(10月31号)结束时,死人可以重新回到地球。于是凯尔特人决定尊重它们。村民用动物皮毛制成的戏服伪装自己,以此来驱赶幽灵访客;宴会桌已经准备完毕,用食物来抚慰不受欢迎的灵魂。

这就是万圣节的来源,那么,不给糖就捣蛋是怎么来的呢?

中世纪时,人们盛装交换食物和饮料,当时称作“化妆表演”(mumming),这是“不给糖就捣蛋”首次出现。然而到了9世纪,“化妆表演”演变成了“灵魂演绎”(souling),庆祝每年11月2日的万灵节(All Souls' Day)。

根据《万圣节:从异教徒习俗到派对夜》(Halloween: From Pagan Ritual to Party Night)一书,穷人会拜访富人家庭,收到像“灵魂蛋糕”这样的糕点,以祈祷和歌曲作为交换,这就是“灵魂演绎”。作者尼古拉斯·罗杰斯说:“如果你祈祷足够努力的话,你就能帮他们升入天堂。”

《万圣节:从异教徒习俗到派对夜》

到了16世纪,“伪装”(guising)这个词在爱尔兰和苏格兰流行起来。年轻人必须要唱歌、背诗、讲笑话或者玩其他把戏来换取礼物。不过总的来说,这些交换都是为了致敬死者。

本质上,过去的人们必须为了食物和礼物付出努力。9世纪,人们会去要食物、钱和麦芽酒。16世纪时,人们会去要水果、坚果和硬币。那么9世纪到16世纪之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人们不在万圣节要钱了?

这一变化要追溯到1950年代的美国。那时候糖果变得流行起来。父母害怕收到的来自陌生人的糕点不是买自商店,或是没有密封好。于是,糖果成为更方便、更实惠的选择。比起送一块块苹果脆皮蛋糕来,送糖果要容易多了。

19世纪中期,美国的殖民地开拓者和移民将万圣节流行化,而爱尔兰和苏格兰人则把“灵魂演绎”和“伪装”的习俗介绍到了美国。不过根据 Today I Found Out 网站的介绍,“不给糖就捣蛋”这个词组可以追溯到1927年11月4日,一家加拿大报纸写道:“年轻的小鬼出现在家门口,一边说着‘不给糖就捣蛋’,一边管住户要吃的。而住户们会开心地回应,并愉快地送走这些小强盗。”

在美国,这个词组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不过,到了50年代,“不给糖就捣蛋”的活动已经出现在流行文化,比如电视剧《奥兹和哈里特的冒险》(Ozzie and Harriet),漫画《花生》(Peanuts)中。

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万圣节确实很酷。无论你是给糖的一方,还是要糖的一方,不给糖就捣蛋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活动。

(翻译:李思璟)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Mashable

原标题:The origins of trick-or-treating begins and ends with honoring the dead on Hallowee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不给糖就捣蛋”从何而来?

直到20世纪初,“不给糖就捣蛋”都还没有出现。

万圣节最棒的部分一定是糖果。如果你很年轻,并喜欢吃甜食,显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玩“不给糖就捣蛋”。

但你想过是谁创造了这一有名的节日,又是谁决定在其中加入不给糖就捣蛋游戏?

万圣节来源于为时三天的凯尔特节日“萨温节”(Samhain)。凯尔特人相信,在收获季节(10月31号)结束时,死人可以重新回到地球。于是凯尔特人决定尊重它们。村民用动物皮毛制成的戏服伪装自己,以此来驱赶幽灵访客;宴会桌已经准备完毕,用食物来抚慰不受欢迎的灵魂。

这就是万圣节的来源,那么,不给糖就捣蛋是怎么来的呢?

中世纪时,人们盛装交换食物和饮料,当时称作“化妆表演”(mumming),这是“不给糖就捣蛋”首次出现。然而到了9世纪,“化妆表演”演变成了“灵魂演绎”(souling),庆祝每年11月2日的万灵节(All Souls' Day)。

根据《万圣节:从异教徒习俗到派对夜》(Halloween: From Pagan Ritual to Party Night)一书,穷人会拜访富人家庭,收到像“灵魂蛋糕”这样的糕点,以祈祷和歌曲作为交换,这就是“灵魂演绎”。作者尼古拉斯·罗杰斯说:“如果你祈祷足够努力的话,你就能帮他们升入天堂。”

《万圣节:从异教徒习俗到派对夜》

到了16世纪,“伪装”(guising)这个词在爱尔兰和苏格兰流行起来。年轻人必须要唱歌、背诗、讲笑话或者玩其他把戏来换取礼物。不过总的来说,这些交换都是为了致敬死者。

本质上,过去的人们必须为了食物和礼物付出努力。9世纪,人们会去要食物、钱和麦芽酒。16世纪时,人们会去要水果、坚果和硬币。那么9世纪到16世纪之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人们不在万圣节要钱了?

这一变化要追溯到1950年代的美国。那时候糖果变得流行起来。父母害怕收到的来自陌生人的糕点不是买自商店,或是没有密封好。于是,糖果成为更方便、更实惠的选择。比起送一块块苹果脆皮蛋糕来,送糖果要容易多了。

19世纪中期,美国的殖民地开拓者和移民将万圣节流行化,而爱尔兰和苏格兰人则把“灵魂演绎”和“伪装”的习俗介绍到了美国。不过根据 Today I Found Out 网站的介绍,“不给糖就捣蛋”这个词组可以追溯到1927年11月4日,一家加拿大报纸写道:“年轻的小鬼出现在家门口,一边说着‘不给糖就捣蛋’,一边管住户要吃的。而住户们会开心地回应,并愉快地送走这些小强盗。”

在美国,这个词组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不过,到了50年代,“不给糖就捣蛋”的活动已经出现在流行文化,比如电视剧《奥兹和哈里特的冒险》(Ozzie and Harriet),漫画《花生》(Peanuts)中。

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万圣节确实很酷。无论你是给糖的一方,还是要糖的一方,不给糖就捣蛋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活动。

(翻译:李思璟)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Mashable

原标题:The origins of trick-or-treating begins and ends with honoring the dead on Hallowee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