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火星研究院》能成为网综时代的“走近科学”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火星研究院》能成为网综时代的“走近科学”吗?

不同于“十万个为什么”的硬科普,《火星研究院》用火星人的方式,呈现世界的无限可能,好玩又科学,才能吸睛又益智。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怎样测试男友的耐烦程度?女孩子撒娇任性的那一套也许早过时了,在《火星研究院》这儿,得靠实验;怎样的唤醒方式最迅速?叫醒你的不止闹钟和梦想,在《火星研究院》这儿,还得靠实验。

从我发现,到我实验,从《火星情报局》走出的《火星研究院》,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怎样变身大力士?怎样秒变飞毛腿?怎样快速唤醒?这些在普通人看来异想天开的问题,在《火星研究院》都以实验的方式得到解决。

不同于“十万个为什么”的硬科普,《火星研究院》用火星人的方式,呈现世界的无限可能,好玩又科学,才能吸睛又益智。

这倒让硬糖君想起童年最爱的电视节目——《走近科学》。尽管这档节目在我们长大后被“黑”得够呛,经常是开篇超刺激,推进巨悬疑,结局却堪比冷笑话。但必须承认,这档节目确实传递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看似神秘的现象背后,都有合乎情理的科学解释。

而《走近科学》的全民科普作用,正是通过编导那被科普节目耽误了的恐怖片才华,得以深入人心。

而随着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水平都有质的飞跃。也因此,《走近科学》式的“九旬老太为何惨死街头,数百头母驴为何半夜惨叫,这一切的背后,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几乎成为网络段子。

但一代自有一代之科普。从《火星情报局》的“我发现”,到《火星研究院》的“我实验”,“智娱”已成网综发展的必然趋势。《火星研究院》能用“实验检验真理”的新思路,接过《走近科学》的枪吗?

让实验说话

无论是测试耐烦程度还是唤醒方式,《火星研究院》都采用了最具说服力的实验。除了有专业人士提供背景知识和临场检测,更注重实验的层次。

在第三期的节目里,耐烦测试请来了中科院心理所的于悦博士,带来了名为“便携式头戴生物反馈仪”的火星装备。通过实时监测每个实验员的心率、心理放松指数、身体放松指数。于悦博士将这三个数据转化为0-100的情绪烦躁值,通过每一轮的末位淘汰机制,决选出火星耐烦王。

每一轮实验结束,于悦博士都会带领实验员和观众分析数据,观众看完热闹,还能顺便GET新知识和小技能。第三期节目的第二部分唤醒实验,明确列出各类方法的唤醒时间,令观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而让实验更加赏心悦目的是节目精心准备的道具,在唤醒实验中用到了直升机制造强光,最后的失重唤醒则启用了令人震撼的双层结构设计,钱枫一拉开关,杨迪即刻从二曾床上坠落到一层的气垫。

一切让实验说话的《火星研究院》,相比《火星情报局》提案制的“文气”,更多了一丝“武气”。行动派的指导风格,实验环节严丝合缝、环环相扣,完全没有赘余情节。以实验开始,通过实验的结论结束,完成求知与娱乐的双重体验。

而本该组荧幕CP虐狗的熊梓淇,反而因测试奔跑潜能被狗“虐”;本该美美哒上节目圈一波颜粉的曹璐,却被直升机的强光素颜唤醒;本该当好团宠保持偶像派头的伍嘉成,竟让后期开发出了魔性笑声表情包。

院长的风趣依旧、杨迪的爆棚综艺感、钱枫的淡定从容、熊梓淇的放飞自我、院助汪苏泷的亲和搞怪,火星研究员们的全力以赴,搭配后期的动画、字幕、配音,让实验网感十足,传递知识的同时也是极致的娱乐体验。

网感让一切变得更有趣

光有实验,而无火星研究员的能动性,节目仍可能沦为早年的“硬科普”,无处不在的网感让《火星研究员》更具亲和力。

与《流言终结者》同类的硬科普节目,曾经一度霸占各大地方卫视的休闲时段。它们初时以新奇的实验和求真的态度吸引拥趸,最终却因为枯燥的实验和模式化的流程变成市场弃儿。

有的实验员的网感是天生的,比如综艺“神兽”杨迪,非常善于在节目中抛梗、接梗、甚至创造了极具个人特色的专属梗。而有的实验员的网感,则有赖于《火星研究院》的后期发掘与培育:

节目的第一期就开发了伍嘉成的魔性笑声,毫无偶像包袱的他一到精彩时刻就会爆发抑制不住的笑声,节目抓住伍嘉成的率真,为他配上七彩方形笑字动图,令节目增色不少。

而在第三期的不耐烦实验中,当陈汉典小心翼翼地用金指甲抓住五官贴片时,被院长汪涵故意使坏弄掉,陈汉典一方面烦躁值爆表,另一方面却为了比赛而压抑情绪,大声说没关系。表里不一的尴尬被镜头捕捉,后期添加的悲伤蛙表情令人捧腹。

更令人击节赞叹的是《火星研究院》在细节处打磨的网感:实验员们带上扩嘴器时的面面相觑,BGM配上了《传奇》的歌词,“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熊梓淇被钱枫告知自己打呼噜时,感慨“偶像不能打呼噜”,紧随的偶像剧接吻画面被后期在关键部位打上“狗头”,并配“该内容令人不适”的文字;汪苏泷惊叹张予曦的素颜时,配上了汪苏泷《等不到你》的歌词“就这样远远看着你,是我最亲密的距离”,搭配满屏粉色爱心,戳中暖男本质。

如果说,大量实验库素材让《火星研究院》把实验做到了极致。那么,润物细无声的后期则让《火星研究院》网感爆棚。

灵光一闪的动画、机制适宜的字幕、红唇嘶吼式配音,让观众对节目“始于有趣,钻于实验,忠于网感”。

智娱新时代

在十月的优酷秋集上,《火星研究院》院长汪涵曾提到,“综艺的发展经历了 ‘纯娱’到‘文娱’再到 ‘智娱’,融合了智能、科技、实验等更多新鲜元素的智能娱乐,极大丰富了节目的可看性。”

从一开始满足观众感官享乐的“纯娱”,到之后融合了社会文化、精神追求的“文娱”,再到融入智能、科技、实验元素的新派网综,汪涵认为,《火星研究院》的节目宗旨正是“用火星人的方式,为观众提前呈现无限可能的未来世界”。

在节目中,被狗追、吃魔鬼椒、被强光唤醒,都不再是简单的娱乐刺激,而是服务与贯穿节目始终的“求真”与“行动”两大内核。

杨迪特别强调,“为了这个节目我几乎是献出了生命……为了测试人类的奔跑潜能,他们竟然放警犬追我!”而伍嘉成、张予曦则表示,“好玩的同时学到东西,只有在《火星研究院》才能做到”。

明星的加持已是爆款综艺的必备要素,然而《火星研究院》的蓬勃土壤,能够激发实验员的潜能,让观众看到明星的另一面:汪苏泷除了唱作优秀,主持控场也有模有样;钱枫常被群嘲,但却耐烦力惊人;张予曦各种挑战毫无惧色,绝无流量小花的束手束脚。

网感的升级助力《火星研究院》紧随时代的脉搏,让弱鸡变成强者,唤醒春乏秋困的上班族,都是观众的亲切日常。爆笑的花字、动画、配音让观众的神经松弛有度。

科技的驱动让节目有了精神内核,用实验呼吁“行动力”。地球有点乱,火星最安全。《火星研究院》也请来火星专家团保驾护航——中科院神经科学博士邓虎、著名心理学博士张怡筠、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于悦、三甲医院心理医生史宇、著名情感心理作家苏芩等一众大咖,保证了“火星实验”行动的安全科学。

火星IP中,《火星情报局》的“发现”就是超能力,而《火星研究院》中,“行动”就是超能力。观众不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方,能够行动起来,人人都是火星研究员,平凡也能历练超能力。

在风云变幻、近乎朝不保夕的综艺“战场”上,火星IP枝繁叶茂令同行艳羡不已。而作为一档原创极致实验类娱乐网综,《火星研究院》不仅是火星价值观的衍生和放大,更有着直接将网综推进到明星加持、网感升级、科技驱动的创新“智娱”时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火星研究院》能成为网综时代的“走近科学”吗?

不同于“十万个为什么”的硬科普,《火星研究院》用火星人的方式,呈现世界的无限可能,好玩又科学,才能吸睛又益智。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怎样测试男友的耐烦程度?女孩子撒娇任性的那一套也许早过时了,在《火星研究院》这儿,得靠实验;怎样的唤醒方式最迅速?叫醒你的不止闹钟和梦想,在《火星研究院》这儿,还得靠实验。

从我发现,到我实验,从《火星情报局》走出的《火星研究院》,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怎样变身大力士?怎样秒变飞毛腿?怎样快速唤醒?这些在普通人看来异想天开的问题,在《火星研究院》都以实验的方式得到解决。

不同于“十万个为什么”的硬科普,《火星研究院》用火星人的方式,呈现世界的无限可能,好玩又科学,才能吸睛又益智。

这倒让硬糖君想起童年最爱的电视节目——《走近科学》。尽管这档节目在我们长大后被“黑”得够呛,经常是开篇超刺激,推进巨悬疑,结局却堪比冷笑话。但必须承认,这档节目确实传递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看似神秘的现象背后,都有合乎情理的科学解释。

而《走近科学》的全民科普作用,正是通过编导那被科普节目耽误了的恐怖片才华,得以深入人心。

而随着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水平都有质的飞跃。也因此,《走近科学》式的“九旬老太为何惨死街头,数百头母驴为何半夜惨叫,这一切的背后,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几乎成为网络段子。

但一代自有一代之科普。从《火星情报局》的“我发现”,到《火星研究院》的“我实验”,“智娱”已成网综发展的必然趋势。《火星研究院》能用“实验检验真理”的新思路,接过《走近科学》的枪吗?

让实验说话

无论是测试耐烦程度还是唤醒方式,《火星研究院》都采用了最具说服力的实验。除了有专业人士提供背景知识和临场检测,更注重实验的层次。

在第三期的节目里,耐烦测试请来了中科院心理所的于悦博士,带来了名为“便携式头戴生物反馈仪”的火星装备。通过实时监测每个实验员的心率、心理放松指数、身体放松指数。于悦博士将这三个数据转化为0-100的情绪烦躁值,通过每一轮的末位淘汰机制,决选出火星耐烦王。

每一轮实验结束,于悦博士都会带领实验员和观众分析数据,观众看完热闹,还能顺便GET新知识和小技能。第三期节目的第二部分唤醒实验,明确列出各类方法的唤醒时间,令观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而让实验更加赏心悦目的是节目精心准备的道具,在唤醒实验中用到了直升机制造强光,最后的失重唤醒则启用了令人震撼的双层结构设计,钱枫一拉开关,杨迪即刻从二曾床上坠落到一层的气垫。

一切让实验说话的《火星研究院》,相比《火星情报局》提案制的“文气”,更多了一丝“武气”。行动派的指导风格,实验环节严丝合缝、环环相扣,完全没有赘余情节。以实验开始,通过实验的结论结束,完成求知与娱乐的双重体验。

而本该组荧幕CP虐狗的熊梓淇,反而因测试奔跑潜能被狗“虐”;本该美美哒上节目圈一波颜粉的曹璐,却被直升机的强光素颜唤醒;本该当好团宠保持偶像派头的伍嘉成,竟让后期开发出了魔性笑声表情包。

院长的风趣依旧、杨迪的爆棚综艺感、钱枫的淡定从容、熊梓淇的放飞自我、院助汪苏泷的亲和搞怪,火星研究员们的全力以赴,搭配后期的动画、字幕、配音,让实验网感十足,传递知识的同时也是极致的娱乐体验。

网感让一切变得更有趣

光有实验,而无火星研究员的能动性,节目仍可能沦为早年的“硬科普”,无处不在的网感让《火星研究员》更具亲和力。

与《流言终结者》同类的硬科普节目,曾经一度霸占各大地方卫视的休闲时段。它们初时以新奇的实验和求真的态度吸引拥趸,最终却因为枯燥的实验和模式化的流程变成市场弃儿。

有的实验员的网感是天生的,比如综艺“神兽”杨迪,非常善于在节目中抛梗、接梗、甚至创造了极具个人特色的专属梗。而有的实验员的网感,则有赖于《火星研究院》的后期发掘与培育:

节目的第一期就开发了伍嘉成的魔性笑声,毫无偶像包袱的他一到精彩时刻就会爆发抑制不住的笑声,节目抓住伍嘉成的率真,为他配上七彩方形笑字动图,令节目增色不少。

而在第三期的不耐烦实验中,当陈汉典小心翼翼地用金指甲抓住五官贴片时,被院长汪涵故意使坏弄掉,陈汉典一方面烦躁值爆表,另一方面却为了比赛而压抑情绪,大声说没关系。表里不一的尴尬被镜头捕捉,后期添加的悲伤蛙表情令人捧腹。

更令人击节赞叹的是《火星研究院》在细节处打磨的网感:实验员们带上扩嘴器时的面面相觑,BGM配上了《传奇》的歌词,“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熊梓淇被钱枫告知自己打呼噜时,感慨“偶像不能打呼噜”,紧随的偶像剧接吻画面被后期在关键部位打上“狗头”,并配“该内容令人不适”的文字;汪苏泷惊叹张予曦的素颜时,配上了汪苏泷《等不到你》的歌词“就这样远远看着你,是我最亲密的距离”,搭配满屏粉色爱心,戳中暖男本质。

如果说,大量实验库素材让《火星研究院》把实验做到了极致。那么,润物细无声的后期则让《火星研究院》网感爆棚。

灵光一闪的动画、机制适宜的字幕、红唇嘶吼式配音,让观众对节目“始于有趣,钻于实验,忠于网感”。

智娱新时代

在十月的优酷秋集上,《火星研究院》院长汪涵曾提到,“综艺的发展经历了 ‘纯娱’到‘文娱’再到 ‘智娱’,融合了智能、科技、实验等更多新鲜元素的智能娱乐,极大丰富了节目的可看性。”

从一开始满足观众感官享乐的“纯娱”,到之后融合了社会文化、精神追求的“文娱”,再到融入智能、科技、实验元素的新派网综,汪涵认为,《火星研究院》的节目宗旨正是“用火星人的方式,为观众提前呈现无限可能的未来世界”。

在节目中,被狗追、吃魔鬼椒、被强光唤醒,都不再是简单的娱乐刺激,而是服务与贯穿节目始终的“求真”与“行动”两大内核。

杨迪特别强调,“为了这个节目我几乎是献出了生命……为了测试人类的奔跑潜能,他们竟然放警犬追我!”而伍嘉成、张予曦则表示,“好玩的同时学到东西,只有在《火星研究院》才能做到”。

明星的加持已是爆款综艺的必备要素,然而《火星研究院》的蓬勃土壤,能够激发实验员的潜能,让观众看到明星的另一面:汪苏泷除了唱作优秀,主持控场也有模有样;钱枫常被群嘲,但却耐烦力惊人;张予曦各种挑战毫无惧色,绝无流量小花的束手束脚。

网感的升级助力《火星研究院》紧随时代的脉搏,让弱鸡变成强者,唤醒春乏秋困的上班族,都是观众的亲切日常。爆笑的花字、动画、配音让观众的神经松弛有度。

科技的驱动让节目有了精神内核,用实验呼吁“行动力”。地球有点乱,火星最安全。《火星研究院》也请来火星专家团保驾护航——中科院神经科学博士邓虎、著名心理学博士张怡筠、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于悦、三甲医院心理医生史宇、著名情感心理作家苏芩等一众大咖,保证了“火星实验”行动的安全科学。

火星IP中,《火星情报局》的“发现”就是超能力,而《火星研究院》中,“行动”就是超能力。观众不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方,能够行动起来,人人都是火星研究员,平凡也能历练超能力。

在风云变幻、近乎朝不保夕的综艺“战场”上,火星IP枝繁叶茂令同行艳羡不已。而作为一档原创极致实验类娱乐网综,《火星研究院》不仅是火星价值观的衍生和放大,更有着直接将网综推进到明星加持、网感升级、科技驱动的创新“智娱”时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