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要不是“碰瓷”滴滴,我都不知道嘀嗒竟然还活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要不是“碰瓷”滴滴,我都不知道嘀嗒竟然还活着

小打大,扮弱者,博同情,博出位,这是互联网常见的讨论。

共享出行,波澜不惊,这两天有个意外,淡出公众视线许久的嘀嗒拼车通过微信公众号发表声明称,有部分出租车司机安装嘀嗒拼车App而遭到滴滴官方客服的电话威胁。嘀嗒质疑滴滴出行的“二选一”。  

果然是毫不意外的反转,滴滴出行官方回应称,“出租车司机被滴滴客服威胁二选一”情况并不属实,滴滴强调,企业生存的唯一法则是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而不是“碰瓷”走捷径,“更希望这是一个误会”。

就在滴滴出行回应发布后不久,嘀嗒拼车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速再次发表了一份槽点满满的声明,没有任何实际证据,仅仅在口头重申,“二选一”情况就是存在,不仅与嘀嗒,还有与美团点评。这份声明让业内大跌眼镜,大家酝酿这么久的情绪,你就给我看这个? 

从嘀嗒拼车的又一次声明看来,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舆论攻势,第一次声明抛出问题,第二次声明重申的同时,也在做“统战”工作,试图带上美团点评,对滴滴形成“舆论围剿”。但可惜事实无法支撑说法,酝酿许久的情绪有着一脚踏空的虚无感。

针对滴滴回应的,嘀嗒拼车的声明中,最为黑色幽默的,一句是声明落款为“嘀嗒拼车(不叫’某企业’)”——滴滴出行的回应,没有点名它,嘀嗒拼车将“某企业”标注出来,为自己正名,显得有些画蛇添足,自然也暴露出此次策划的意义——就是让大家知道我。

小打大,扮弱者,博同情,博出位,这是互联网常见的讨论。

互联网前阵子流行着京东对天猫的“701项目”,“二选一”是个老话题,抛开嘀嗒拼车两篇又臭又长,让人完全没有阅读欲望的声明文本,从效果上来说,嘀嗒这一次策划,的确很成功,它的意图已经实现了——坦白地说,若不是这次“碰瓷”滴滴,我都不知道,嘀嗒竟然还活着。

数据显示,嘀嗒主营拼车业务今年以来一直下滑。根据易观的数据,嘀嗒拼车的活跃用户逐渐下降。今年1月,嘀嗒平台上有500多万活跃用户,截止9月仅剩400万。今年10月下旬,嘀嗒宣布正式开通出租车业务。

这组数据,让我能理解嘀嗒拼车的处境——困兽犹斗,最后的奋力一搏。如果还剩点预算,会少可以在舆论层面自嗨一把。就像易到在准备卖身乐视的前半个月,还在请媒体发布易到订单量与滴滴相仿的软文。

最近热映的迪斯尼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有一段让我记忆尤深——人死后依然有灵魂,活在世间的亲人或朋友,能够记住你,灵魂便还在,终极的死亡,是没有人能够记住你。

终极死亡,是没有人能够记住你。这样的设定换在互联网商战中,便可以用另外一句话概括——互联网公司或CEO,他们并不害怕反对,终极恐惧是,没有人记住你。

也因此我们看到互联网上一次又一次上演着“碰瓷”的舆论之战,弱小企业扮演着纯良无辜者,撕心裂肺,痛哭流涕,指责着大公司的不人道。为了博出位,它们总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前赴后继。

互联网上“一夜成名”的故事,的确很多,恃弱凌强是互联网舆论战的核心要义。老鼠挑战狮子,狮子战胜也会被公众嘲笑,狮子不迎战,老鼠更可昭告天下,“一战”成名。所以,我们总是能够看到类似的故事,总在互联网发生。

或许是见太多了类似的故事,有些审美疲劳,又或许是对互联网公司“公关过度”有些反感——我总觉得,这样四两拨千斤的取巧方式,已经过时了。

现在是“互联网+”,或者说是,“互联网下半场”的时代。投机取巧,或许能够在一夜之间,博得名份,但互联网的竞争壁垒,其实越来越高,不在线上,而是线下的运营壁垒。

阿里、腾讯在移动支付的漫漫竞争,美团点评与口碑的线下抢跑,其实都在表明一个趋势:当下的竞争,不再如纯线上的竞争,这是一场没有决战的战役,竞争的壁垒,不是一两次的公关舆论之争,而是一城一池,一步一步,点滴积累的运营长跑。

王明阳先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越来越厌倦了互联网上一出出精心策划的“恃弱凌强”的公关之战,各家互联网公司总是想着取巧造势,却不愿意踏踏实实地把服务做好。

企业生存的唯一法则是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碰瓷”一招鲜的时代过去了,至少互联网下半场是如此。先堂堂正正做点事,再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要不是“碰瓷”滴滴,我都不知道嘀嗒竟然还活着

小打大,扮弱者,博同情,博出位,这是互联网常见的讨论。

共享出行,波澜不惊,这两天有个意外,淡出公众视线许久的嘀嗒拼车通过微信公众号发表声明称,有部分出租车司机安装嘀嗒拼车App而遭到滴滴官方客服的电话威胁。嘀嗒质疑滴滴出行的“二选一”。  

果然是毫不意外的反转,滴滴出行官方回应称,“出租车司机被滴滴客服威胁二选一”情况并不属实,滴滴强调,企业生存的唯一法则是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而不是“碰瓷”走捷径,“更希望这是一个误会”。

就在滴滴出行回应发布后不久,嘀嗒拼车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速再次发表了一份槽点满满的声明,没有任何实际证据,仅仅在口头重申,“二选一”情况就是存在,不仅与嘀嗒,还有与美团点评。这份声明让业内大跌眼镜,大家酝酿这么久的情绪,你就给我看这个? 

从嘀嗒拼车的又一次声明看来,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舆论攻势,第一次声明抛出问题,第二次声明重申的同时,也在做“统战”工作,试图带上美团点评,对滴滴形成“舆论围剿”。但可惜事实无法支撑说法,酝酿许久的情绪有着一脚踏空的虚无感。

针对滴滴回应的,嘀嗒拼车的声明中,最为黑色幽默的,一句是声明落款为“嘀嗒拼车(不叫’某企业’)”——滴滴出行的回应,没有点名它,嘀嗒拼车将“某企业”标注出来,为自己正名,显得有些画蛇添足,自然也暴露出此次策划的意义——就是让大家知道我。

小打大,扮弱者,博同情,博出位,这是互联网常见的讨论。

互联网前阵子流行着京东对天猫的“701项目”,“二选一”是个老话题,抛开嘀嗒拼车两篇又臭又长,让人完全没有阅读欲望的声明文本,从效果上来说,嘀嗒这一次策划,的确很成功,它的意图已经实现了——坦白地说,若不是这次“碰瓷”滴滴,我都不知道,嘀嗒竟然还活着。

数据显示,嘀嗒主营拼车业务今年以来一直下滑。根据易观的数据,嘀嗒拼车的活跃用户逐渐下降。今年1月,嘀嗒平台上有500多万活跃用户,截止9月仅剩400万。今年10月下旬,嘀嗒宣布正式开通出租车业务。

这组数据,让我能理解嘀嗒拼车的处境——困兽犹斗,最后的奋力一搏。如果还剩点预算,会少可以在舆论层面自嗨一把。就像易到在准备卖身乐视的前半个月,还在请媒体发布易到订单量与滴滴相仿的软文。

最近热映的迪斯尼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有一段让我记忆尤深——人死后依然有灵魂,活在世间的亲人或朋友,能够记住你,灵魂便还在,终极的死亡,是没有人能够记住你。

终极死亡,是没有人能够记住你。这样的设定换在互联网商战中,便可以用另外一句话概括——互联网公司或CEO,他们并不害怕反对,终极恐惧是,没有人记住你。

也因此我们看到互联网上一次又一次上演着“碰瓷”的舆论之战,弱小企业扮演着纯良无辜者,撕心裂肺,痛哭流涕,指责着大公司的不人道。为了博出位,它们总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前赴后继。

互联网上“一夜成名”的故事,的确很多,恃弱凌强是互联网舆论战的核心要义。老鼠挑战狮子,狮子战胜也会被公众嘲笑,狮子不迎战,老鼠更可昭告天下,“一战”成名。所以,我们总是能够看到类似的故事,总在互联网发生。

或许是见太多了类似的故事,有些审美疲劳,又或许是对互联网公司“公关过度”有些反感——我总觉得,这样四两拨千斤的取巧方式,已经过时了。

现在是“互联网+”,或者说是,“互联网下半场”的时代。投机取巧,或许能够在一夜之间,博得名份,但互联网的竞争壁垒,其实越来越高,不在线上,而是线下的运营壁垒。

阿里、腾讯在移动支付的漫漫竞争,美团点评与口碑的线下抢跑,其实都在表明一个趋势:当下的竞争,不再如纯线上的竞争,这是一场没有决战的战役,竞争的壁垒,不是一两次的公关舆论之争,而是一城一池,一步一步,点滴积累的运营长跑。

王明阳先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越来越厌倦了互联网上一出出精心策划的“恃弱凌强”的公关之战,各家互联网公司总是想着取巧造势,却不愿意踏踏实实地把服务做好。

企业生存的唯一法则是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碰瓷”一招鲜的时代过去了,至少互联网下半场是如此。先堂堂正正做点事,再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