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17私人书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17私人书单

这是一份来自界面文化编辑部的私人书单,感谢有书,感谢有读者们一年的陪伴。

每到年底,总会有各式各样的总结性书单冒出来,今天,界面文化(公众号ID:booksandfun)编辑部也有一份年度好书的推荐书目呈现给大家。不过这份推荐书目和其他很多评选不同的是,我们没有专家评审团队,甚至连我们推荐的图书总数都有点怪怪的,既不是十大好书,也不是百大,而是六十九本。

这个六十九本是怎么来的呢?首先我们编辑部一共有八位成员,我们每个人列出在2017年各自阅读时最喜欢的十本书,其中有一本作为重点推荐。之后我们将这份书单进行汇总,去掉重复推荐的部分,得出了现在的数字。这里面大部分是2017年出版的新书,但是也是少少的重版书和外版书,在统筹的时候我们曾经考虑过是否只推荐新书,后来觉得这部分少少的重版书和外版书,也代表了我们编辑部的阅读视野。

这是一份很朴素的书单,没有专家和名人的推荐;但这又是一份很认真的书单,我们推荐的每一本书我们都已经将它阅读完毕。我们做这份书单的态度,就像我们在这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做得事情一样——我们很认真地打磨每一篇稿件,我们努力让向前的每一小步都走得很扎实。

2017年快要结束了,感谢这一年同样认真陪伴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的读者朋友们。希望新的一年,界面文化能做得更好;也希望新的一年,继续有你们的陪伴。

重点推荐

-  1  -

《女巫的子孙》

作者:[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沈希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8月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生命晚期创作的一部戏剧,也是他创作的最后一个诗剧,讲述了被弟弟篡夺爵位的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带着独女米兰达逃到荒岛,依靠魔法成为荒岛主人之后开始复仇的故事。后人多认为会魔法的普洛斯彼罗就是莎士比亚的写照。在《暴风雨》临近尾声时,普洛斯彼罗脱下法衣、折断魔杖、决心离开仙岛,被解读为莎士比亚向观众所做的最后告别。也可能是这种告别的决心,让莎士比亚这部诗剧异常华美绚丽,其中有轻盈的小精灵,有岛上畸形的怪胎,有能呼风唤雨的法师,也有法师营造出来的魔法幻景。景中之景,魔法生成出的海市蜃楼般的幻象,成为这部诗剧的主要元素之一。

除此之外,这部诗剧一方面有着史诗般的开端——海上的那一场暴风雨不禁让人想起荷马史诗《奥德赛》,又或者是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另一方面又充满了十七世纪英国开疆辟土时在海上与陌生文化的遭逢以及对于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刻画——可将普洛斯彼罗理解为最早一批殖民者,鲁滨逊的前身,他和女儿来到荒岛,成为主人,而那位丑陋的怪胎卡利班,实则是当时岛上的原住民,他成为普洛斯彼罗的奴隶,受尽虐待。

也许正是这种丰富的层次和解读方式,吸引了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重写莎翁”写作项目中将目光投向《暴风雨》,并由此诞生了小说《女巫的子孙》。阿特伍德从“复仇”入手,刻画了一位十二年前前因同侪排挤而离开剧院的导演菲利克斯的复仇之路。在他担任戏剧老师的监狱中,他筹备许久,发动狱友们上演一出《暴风雨》,并在过程中展开策划多年的复仇计划。阿特伍德充分运用了《暴风雨》中景中之景的嵌套结构,并在小说中进行了变体,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戏中戏。与此同时,作为一位文学评论家和曾经的英文教师,阿特伍德似乎无法抑制为读者讲解、剖析莎士比亚这出诗剧的冲动。她巧妙地假借菲利克斯和狱友之口,让他们在进行剧本分析和排练时,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和演出后的总结时,对《暴风雨》原作进行了细致的、颇具启发性的文本和剧作分析。阿特伍德甚至为剧中不同的人物进行了续写,想象出他们在莎士比亚剧本之外的命运。

无论你是莎士比亚这部诗句《暴风雨》的爱好者,还是阿特伍德的粉丝,这部小说都绝对绝对不会让你失望。你可以单纯地将其作为一本情节环环相扣、高潮迭起的复仇小说来读,也可以将其作为一堂关于《暴风雨》剧本的别开生面的戏剧文学课。无论哪种解读方式,你都一定会满载而归。(推荐人 傅适野)

-  2  -

《三十三年梦》

作者:朱天心
版本:学林出版社·理想国 2017年7月 

该如何下笔来描述我的老师朱天心的这本《三十三年梦》呢?这本让我阅读过程中,无数次眼眶湿润、好些往事扑面而来的书。

马上就是我们结识的第十年了,这十年里,我们一次次碰面,在北京、在台北、在香港、在上海……留下了好多的故事和回忆,我常常想,我这一生大概不会再遇见一个人,比天心更真了。那么认真地生活,那么认真地践行自己的所思所想,那么的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却又那么的珍贵。

如果非要简单地来讲我从这本书里读出的是什么,我想是价值与信念吧。在人生道路的一个个十字路口,该选择往哪个方向走的时候,天心都遵从了自己内心的这一价值与信念,一路走来到如今,一路都在看不一样的风景。

天心在一次访谈里曾提到,这些年文学创作之于自己,就像乘佛教所言的“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中除了忍辱我一丁点也做不到,其他都在路上了。”

为何说忍辱丁点都做不到,那是因为天心高度的道德洁癖。“坦白说,到我这年岁,作为一个写作的人,岂会不知那乘轩冕之胜、岂不知什么样的发言较好听顺耳、容易过关?但放眼望去,一个个我曾经敬重或寄予厚望的侪辈或后人,流年暗转偷换,个个都成了轻松、讨喜之人,可能就是如此的念头支撑我吧,‘我绝对不要变成那样的人’。”依然是在前述的这篇访谈里,天心道。

不“忍辱”不“容沙”,天心一路说着“不”,践行着“不”走到今天。逼视现实,“逼视它、抵御它、肉搏、角力,我锻炼敢于对它有意见、有 ‘有品质有力量’的意见,我锻炼此中所必需的诚实、正直、英勇……

杨照在序言中所说,《三十三年梦》从“三三”的灰烬中升起,记录了一个人如何忠实、忠诚地穿过多变的时代,穿过不变的京都地景,寻找并看守自我灵魂”自由“的过程。这说法准确无误。(推荐人 姜妍)

-  3  -

《东北游记》

作者:[美]梅英东
译者:何雨珈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1月

继何伟之后,又一位美国人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别样视角的中国故事。 

梅英东以女婿身份来到妻子的老家、吉林市附近的荒地村住了下来,写就了《东北游记》。在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和入乡随俗之间,在当下生活的烟火气和厚重历史的泛黄纸张间,他把历史、个人叙述和民族志研究编织在一起,道出这片名为东北的土地的前世今生。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每一次时代浪潮打过,都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深刻印记,直至今日仍隐约可见。身处其间的我们或许已习以为常乃至视而不见,然而当一个局外人用巨大的耐心去回溯这个故事时,我们恍然意识到,所有的理所当然都有其因果,所有的答案都远比它看上去的更为复杂。

正如他本人所说:“在中国,历史无所不在,但通常它是一道鬼魅般的痕迹,或是一种透明般的存在。你需要用一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它。与此同时,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是如此着迷于中国当下的生活描述,但他们忘了,是这个国家的历史塑造了它的当下。因此,在我的书中,我希望通过日常对话和对过去的探寻来理解这块土地。”(推荐人 林子人)

-  4  -

《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

作者:[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译者:贾士蘅、张晓华、郑明萱、王章辉 等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8月

从19到21世纪,漫长的两百年时间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革命、殖民帝国的扩张、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和平、乌托邦的实验从诞生到偃旗息鼓,再到最近这个世纪之交的“普遍和平”与区域战争。2017年,我们似乎又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分岔口,近三十年来的秩序不断震荡,政治版图上出现了一只又一只的“黑天鹅”。如何理解这样的变化,又该作何反应,成为了许多人焦虑不已的疑问。

此时也许是最能够说明“历史何为”的关头。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新中文版在这个节口出版,可以说踩在了历史的节拍上。霍布斯鲍姆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将两百余年的历史时段分为“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和“极端的年代”。其中的主线是,欧洲的资本主义有哪些内在的张力促成其向外扩张的运动,产生资产阶级统治和欧洲的全球帝国网络,而在此之上,20世纪的世界性战争、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尝试,又带来了极其复杂的后果,一直影响到今天。

人类总是健忘的,历史往往被简化成简单的几个要素的运动,或是不断进步不断上升的过程。但在霍布斯鲍姆的笔下,历史充满了曲折与反复。曾经深入参与过英国共产主义运动,关注过世界各地民族独立和劳工抗争的霍布斯鲍姆非常明白,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共产主义……这诸般思潮在历史上经历了反复纠缠、变动、相互影响与勾连,而历史学家的使命,就是把这些复杂之处记录在纸币,留给后人,以避免几个世纪发生的往事和存在过的人因为我们的健忘而烟消云散。(推荐人 任其然)

-  5  -

《活着回来的男人》

作者:[日]小熊英二 著
译者:黄耀进 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在2016年的私人书单中,我重点推荐的是日本三代宫殿木匠的一本回忆录/访谈录,今年我的重点推荐仍然是一位日本老人的回忆录。《活着回来的男人》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小熊谦二的普通日本人,1925年出生于北海道,曾参加过侵华战争,从西伯利亚战俘营死里逃生,回到日本后,又受尽警察监视、就业歧视和世人的白眼,还因罹患肺结核而失去了半边肺叶。后来,谦二幸运地搭上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自己做起了小生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中产生活。

谦二的故事还没有结束,生活稳定下来后,他开始大量阅读关于二战的历史研究和回忆录,由于在西伯利亚战俘营的经历,他还喜欢读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关心东欧的民主化运动,退休后的第一个旅行目的地是波兰。在试图了解历史的同时,他也在参与和行动,包括给“国际特赦组织”、“无国界医生”等NGO捐款,写英文明信片到世界各国声援被逮捕和压迫的政治犯,他甚至还曾和一个中国人一起站在原告席上,起诉日本政府,向其索要战争赔偿。

在谦二八十多年坎坷的人生经历中,相对平静的晚年反而给我最多的感触,在阅读的过程中几次哽咽。在漫长的战后生涯中,他不断通过阅读和实地考察重访那场令他痛苦、甚至差点夺去他性命的战争,试图理解和反思自己的经历,并由此关注和帮助与他有类似经历的人。面对在日本重新抬头的右翼势力,谦二称自己胸中有“宁静的愤怒”,它将其归结为一种无知,“许多人不愿面对自己不想知道的事情,更不勤于学习”。而他本人的经历恰恰说明,学习和反思能够帮助我们超越自己的个人境遇,去理解更深刻也更宏大的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更能赋予我们体察他者的能力,哪怕是在战场上曾你死我活的敌人。

这本回忆录由谦二的儿子、战后日本研究学者小熊英二执笔,在父亲的口述之外,英二还补充了很多社会背景和学者的观察,因此,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出身底层的不同人险些被战争摧毁却最终超越战争的一生,也能透过他的人生轨迹,依稀窥到他背后那个因战争而脱离正轨又艰难回归的日本社会。(推荐人 张之琪)

-  6  -

《五十四种孤单》

作者:普玄 等 
版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7年4月

这是一本罕见之书。不同于我们熟悉的颐养天年、老有所养、老有所归等理想老年生活景象,它向我们呈现了老无所依、老无所归的中国孤寡老人群像。在口述史所打捞的老人记忆“骸骨”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当中,既有代表着新中国初创期,成群结队、熙熙攘攘的小人物,也有70年代的劳动能手,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在时代夹缝中苟活的“牺牲者”。

这些记录像是社会学调查吗?或者是人类学田野研究?写作归属于什么名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孤寡老人可以自己发声讲述:他们从前是怎么过的,今日又是如何生活的。毕竟,比起孤寡无依,更悲哀的是被人遗忘。而人人都会老,谁也难免保证老时会不会如同他们一样。“认为孤寡与我们很远,与我们无关,认为孤寡只是偶然事件,是个人修为,才导致我们好多人忽略孤寡的存在。”采访组长普玄说。(推荐人 董子琪)

-  7  -

《论巴赫》 

作者:[德] 阿尔伯特·施韦泽  
译者:何源 陈广琛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9月

“巴赫何止是小溪,他就是大海!”与巴赫生活在同一个世纪的贝多芬曾经这样评论。巴赫的创作规模宏大,音乐风格丰富,他的成就如同宝石,每个切面都闪耀着光彩。可是,早在巴赫在世时,欧洲音乐就已经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就连他的孩子们也渐渐无法理解他所代表的古代语言了。到了法国大革命之后,人们对艺术中的个人主义、对情感、对创新更加强调和推崇,而巴赫音乐作为过去音乐成就的集大成者,重在体现新教路德宗的精神,不强调个人,也无意创新,与启蒙主义的美学观格格不入。后世的人们虽然在观念上承认他,但实际上却难以理解他,常常感到巴赫的音乐晦涩难懂。

在20世纪初,为了让巴赫在新时代里得到理解,施韦泽写作了一本关于巴赫的论著《巴赫:诗人音乐家》,使用当时流行的瓦格纳的理论,还原巴赫的音乐逻辑与语言之间的紧密关系,循着众赞歌的歌词,得到理解巴赫的钥匙。后来,他又对文本多次进行扩充和修改,最终形成了目前我们读到的《论巴赫》。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作曲家的生平史实研究、各类作品的创作过程、演出方法、接受史、乐器要求等,并对演奏方式提出了细致的建议,涵盖了巴赫研究的方方面面。虽然本书的成书年代已经距离我们百年之久,施韦泽的角色也已经从时代的先锋变成了历史大厦中的一块基石,但在巴赫研究的学术讨论中,这本著作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推荐人 潘文捷)

-  8  -

《解析彩虹:科学、虚妄和对奇观的嗜好》

作者:[英]理查德·道金斯 
译者:李虎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3月

这是我读过的道金斯所有书里最温柔的一本了。当这位知名的无神论斗士信手拈来济慈和叶芝,从彩虹之美讲到科学之美,其冷峻严厉比《自私的基因》里少了几分,却依然铿锵有力,剑指反科学和伪科学的咽喉。

因为牛顿把彩虹还原成了三棱镜下的光谱,济慈大为光火,认为牛顿完全破坏了彩虹的诗意;D.H.劳伦斯拒绝相信月亮反射太阳光的现实,认为这一点冒犯了他作为诗人的情感……放到今天,对科学的这般谴责貌似也并未减弱多少——解释清楚一件事情的奥妙,被某些人认为是焚琴煮鹤,剥夺了生活中最温馨和宝贵的部分——如果你向别人解释飞碟只是个影子、巫术是个把戏、占星术并不可靠,即使证据确凿,八成还是会被人翻个大白眼,像当年“侮辱”了彩虹的牛顿一样。古往今来,理性为何受到鄙夷?为何人们常常将科学与诗意、科学与美、科学与人心简单粗暴地二元对立?

牛顿解析彩虹,引出了电磁学理论和狭义相对论,提出了人类大脑如何处理光的信息的问题,由解析彩虹建立的光谱学成为了我们理解宇宙的一把钥匙,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恒星的自然演变和宇宙的来源……就算这些都与你无关,要知道,如今医疗上的磁共振成像也是由此而来。倘使你依然认为科学损毁了诗意、蛊惑了人心、侵犯了神秘主义的神圣阵地,那真是太不礼貌了。我们难道不该为人类所具备的智慧与理性欢欣庆幸吗?(推荐人 黄月)

分类书单

文 学 ·引进

《离开的,留下的》

作者:[意]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陈英 

版本: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11月 

引发全球阅读热潮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已经进行到第三部了。在经过了青少年之后,两位女性——莱农和莉娜——都逐步走向中年。相比第二部情节的激烈,第三部《离开的,留下的》略显沉闷,但又极为真实。嫁给了大学教授、成为作家之后的莱农的生活,充满了中年女性需要面对的种种危机——乏味的性、单调的爱、重复的家务、生育的烦恼以及渴望出轨的冲动。而对于莉娜来说,一开始在工厂当女工的她则要面对来自男性同事和上司的骚扰以及女性同事的敌意。女性在生活中、在职场中要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她们尝试突破困境寻求自我的努力,在第三部中逐一呈现。在莱农和莉娜的姐妹情谊部分,一方面作者通过两人从少年时期就依然分叉的命运展示了底层工人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间的分野,另一方面又让她们在差异中维持着一种奇妙的、难以切断的姐妹情谊。(推荐人 傅适野)

《鱼王》

作者:[俄] 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译者:夏仲翼 等 

版本: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4月

正如肖洛霍夫的灵感来源是顿河,阿斯塔菲耶夫也拥有他的叶尼塞河。《鱼王》以12个短篇小说,勾勒出叶尼塞河流域的原住民和外来者为生存与大自然搏斗的史诗。在作者笔下,神秘的西伯利亚冻土带、庄重的原始森林、河上的垂钓与盗鱼人,无一不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也弥漫着“甜蜜的痛苦和复活般的忧伤”。(推荐人 潘文捷)

《游隼》

作者:[英] J.A.贝克 

译者:李斯本 

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7年8月

分不清楚这本书到底是J.A.贝克写的,还是一只游隼自己写的——每一根羽毛的美丽,每一个动作的精巧,那些起飞追逐捕杀进食休憩的瞬间写得是如此精确、连贯而生动——一个人是怎么做到的?答案是,他追寻猎隼追寻了整整十年,他忠实地观察记录,充满着感情,他坦诚呈现隼捕猎的血腥,引人重新思考“捕食者”这一语汇的道德判断。游隼栖身于沉默的自然,J.A.贝克走在旷野、等在河谷,当鸟群在他脸上投下瀑布般的倒影,当他追随游隼的身影度过生命最后的十年,他也仿佛成了一只游隼,《游隼》一书则成了他们二者共同的挽歌。(推荐人 黄月)

《管家》

作者:[美]玛丽莲·罗宾逊 

译者:张芸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

玛丽莲·罗宾逊与奥巴马

《管家》是那种像湖水一样深的小说,在玛丽莲·罗宾逊的精雕细琢下,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有魔力,将人摄入、沉到湖底。她用通透但寒冷的文字塑造了指骨镇——一个位于爱达荷州的偏远乡村。这里潮湿、寒冷、常有暴雨光顾。 

故事的中的人物不多:小镇上的一对孤女,露丝和露西尔,还有她们那位向往远方、时常出走的姨妈西尔维。小说的情节也并不复杂,讲述的是露丝与露西尔的成长,露西尔后来的出走以及露丝和姨妈西尔维的相依为命。但这部小说的解读方法并不单一,可以将其视为一部成长小说,讲述一对姐妹的成长历程,期间她们走上不同道路,选择不同的人生;也可以将其视作一部宗教小说,其字里行间透露出宗教性质的隐喻以及对于《圣经》的关照。(推荐人 傅适野)

《瞎猫头鹰》

作者:[伊朗] 侯赛因·莫尔塔扎依扬·阿布克那尔 等著

译者:穆宏燕

版本: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年6月

伊朗的2017年是不平静的。前有特朗普上台搅动中东局势,中有国内大选延续了改革派执政,后有沙特新王储的外交战。这个中东大国在接下来的几年也许将要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是继续现有的经济路线,还是不得已回到和美国对抗的路轨之上?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从殖民时代到帝制,再到革命与战争的伊朗现代历史。《瞎猫头鹰》收录的三篇小说,正是这段伊朗历史中几个时间节点的浓缩。要理解今天伊朗人的心态,这些故事不容错过。(推荐人 任其然)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

作者:[英]乔治·奥威尔 

译者:陈超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6月

今年奥威尔的纪实著作系列都得以译成中文出版,然而最令人瞩目的仍然是这本书。因为它恰如其分地描摹了底层劳工的生活,让人们得以想象贫民窟以及贫民究竟是怎样的。最令人动容的场面便是奥威尔途经贫民窟,看到一个看不出年纪的女性正跪在贫民窟的院子里往排污管里捅棍子,他注意到她脸上的悲哀神色以及悲惨的命运。 “说生长于贫民窟的人除了贫民窟以外想象不出别的东西,是不对的。因为我在她脸上看到的,不是动物那种懵懂的受苦。她非常清楚自己身上在发生什么。”(推荐人 董子琪)

《人生拼图版》

作者:[法]乔治·佩雷克 著

译者:丁雪英 连燕堂 

版本:湖岸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11月

在2017年的再版书中,我个人最期待的是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乔治·佩雷克的经典作品《人生拼图版》的全新版本。上一个版是1999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如今已经很难淘到。对于佩雷克的书迷来说,再版绝对是个福音。

《人生拼图版》是一本极具实验性质的小说,用全景加特写的方式描绘了一幢公寓楼里三十多个单元中各个房屋的生活景观。从不同阶层人物的面相、性格、一些或奇特、或诡异或荒诞到真假难辨的过往生活经历和体验到房屋内部的家具陈设、色彩细节、一幅画的位置以及画中描绘的具体内容、一个水晶灯的特定形态、一个沙发独具一格的颜色和纹理,佩雷克以笔为摄像机镜头,在拉近和推远的不断转换之间,在不同场景的拼贴形成的蒙太奇之中,向读者展示了二十世纪法国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推荐人 傅适野)

《儿童法案》

作者:[英]伊恩·麦克尤恩著 

译者:郭国良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3月

儿童伤害与权益保护是今年最令国人揪心的社会议题之一,《儿童法案》向我们展示了英国的法律系统是如何保护英国儿童的。另外,故事的主线——女法官的中年婚姻危机——也很有意思。麦克尤恩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自然而然的华丽,在细节铺陈的不经意间打动心扉。(推荐人 林子人)

《摩天楼》

作者:[英]J.G.巴拉德

译者: 陈醉  顾君  王卉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5月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作家就写出了“伦敦折叠”,摩天楼里底层是准入阶层,高层是富豪阶层,当有天摩天楼里的秩序被打破了,底层与顶层之间又将呈现怎样的关系? 有洁癖的人不会喜欢本书呈现的混乱、崩溃到机制的意象。(推荐人 董子琪)

《门在楼梯口》

作者:[美]洛丽·摩尔

译者:张晓晔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2017年5月 

洛丽·摩尔聪明得晶莹剔透,她笔下的人物充满着诙谐的自嘲和俏皮的观察,关注一切,揶揄一切,一点也没有“纯文学”的沉重包袱。与短篇集《美国鸟人》比,这篇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小说,有着纯真的少女感。故事讲述一个少女打工当保姆的故事,美国文学中缺席已久的“中西部”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推荐人 董子琪)

《深入北方的小路》

作者:[澳] 理查德·弗兰纳根 

译者:金莉 

版本: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7月

开始读这本书,诚实说一是因为布克奖的光环,二是此前看过几篇弗兰纳根的访谈,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小说家很有意思,诗性甚浓。所以这本战争题材的小说竟然也诗意盎然,但绝不是那种多愁善感的诗意。作者的父亲是一位战俘,曾被迫修筑有“死亡铁路”之称的泰缅铁路,由于饥馑、饥饿、疾病与超负荷的劳动,这条铁路夺走了十余万人的生命——而弗兰纳根所做的,就是想象围绕铁路展开的故事。战争如何消耗尽了所有人的诗意、想象甚至基本的情感和人性,《深入北方的小路》疾风骤雨般把残酷塞入读者的眼睛,丛林中的战俘看得让人连气都喘不过来。(推荐人 黄月)

《南方高速》

作者:[阿根廷]胡里奥·科塔萨尔 

译者:金灿 林叶青 陶玉平 

版本: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17年10月

胡里奥·科塔萨尔是阿根廷著名作家、短篇小说大师,也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代表人物、2017年,新经典文化陆续引进科塔萨尔短篇小说全集,继《被占的宅子》之后,第二本《南方高速》也在今年十月和读者见面。小说集中包含《秘密武器》、《克罗诺皮奥和法玛的故事》以及《万火归一》三部短篇小说故事集。其中既包含为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放大》提供灵感的小说《魔鬼涎》,也包含为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周末》提供灵感的描述一场史诗级大堵车的小说《南方高速》。也包含像《克罗诺皮奥和法玛的故事》的那种flash fiction,用寥寥几百字为读者科幻一个全新的世界和看世界的方式。(推荐人 傅适野)

《虔诚的回忆》

作者:[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译者:王晓峰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1月

与其说这是一部自传,倒不如说,借着追溯家族的历史,尤瑟纳尔一直在反思的是,在过去五百年里,人类是如何一步一步自我走向“毁灭”且不自知的。而清醒的人,可能却变成了一个笑话,成为了反现代化的格格不入的人。比起自己的家族故事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往事,尤瑟纳尔更在意的是,说出这些可能没人会在意的话,然后继续怀着悲悯之心,看待可怜又令自己失望的人类。(推荐人 姜妍)

《夏洛克是我的名字》

作者:[英] 霍华德·雅各布森

译者:齐彦婧

版本: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6月

《夏洛克是我的名字》是“霍加斯·莎士比亚系列”在中国出版的第二部。雅各布森在这本书里其实讨论了非常多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怎么看待犹太身份,次重要的是父亲与子女关系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二者并不各自抽离,反而相互交织。

不论是夏洛克,还是现代版的夏洛克,亦或是现代版夏洛克的女儿,书中的每个人人物都在不断思索着生活带给他们的困扰他们各自的问题。他们有答案吗?目前看,好像雅各布森并没有急于为每个人找到答案,即便有,那也只是阶段性的、暂时的。(推荐人 姜妍)

文 学 ·原创

《海盗奇谭》

作者:盛文强  

版本:楚尘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8月

专注研究海洋文化的作家盛文强继《海怪简史》之后,在2017年推出了《海盗奇谭》,试图从古代文献中打捞和海盗相关的只言片语,重构中国古代海盗故事。盛文强将全书分为妖异、列传、女流、财货、风习、梦兆、刀兵、谋略、补遗十卷,讲述了志怪、野史、方志等文本中记载的与海盗相关的故事。

在行文方面,盛文强遵循古代笔记传统中那些来路不明的文本,用一人一生中最为光辉的一个断面取代对生平履历的逐一罗列。如此一来,那些突然出现的场景和暧昧不清的人物让文学的想象得以在历史的空白处或者缝隙间次第展开。(推荐人 傅适野)

《汗乌拉 我的故乡》 

作者:张承志 

版本: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7年7月

这本散文集是旧作集结,但是意义非常。作家张承志站在70岁的门槛上,将当年同学少年的回忆、也是印满自己所思所想的“履历”再次出版。文集收录了张承志的经典篇目如《袍子经》《劳动手册》《粗饮茶》等,体现出他对于牧民岁月“深深地、切肤地以至疼痛地”的怀念。更深层次地,张承志拒绝将草原书写“异域化”,草原不是满足人们异域想象的景观,而草原上的亲人也绝对不是乡愁的对象;草原对他来说,不是乡愁,而是抗议与愤怒。(推荐人 董子琪)

《回望》

作者:金宇澄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凭借沪语小说《繁花》,做了一辈子文学杂志编辑的金宇澄走进了公众视野。2013年,金宇澄的父亲去世,他常常陪着母亲翻看旧相册,也萌生了这部书写父母故事的非虚构作品, “我常常入神地观看父母的青年时代,想到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金宇澄评价父母所经历的时代时说:“祸患踵至,幽明互映,是这代人运命不胜扼腕的寻常。”(推荐人 董子琪)

《飞行家》

作者:双雪涛 

版本: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8月

和《平原上的摩西》比起来,《飞行家》又向前走了一步。双雪涛的虚构步法收放自如,情境上迈出了东北的边界,语言特色也更加鲜明了,凝练而酣畅,如同一阵能把人吹透的北风。他无疑擅长讲故事,那劲头像端着杯酒跟你说书,他说有人大雪天死在了艳粉街的教堂外,他说有人在毛主席像旁边坐着热气球飞走了,他说有人因拒不服从下岗分配被杀害埋在了跷跷板下……他让人实打实相信:人远比神复杂,现实远比童话奇诡,历史在每个个体身上留下的伤痕远比在书本上留下的多。(推荐人 黄月)

《特别能战斗》

作者:石一枫 

版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年4月

其实应该推荐石一枫的另外一本小说,即刊于今年《收获》杂志的长篇小说《心灵外史》,但是这本小说还没有出版,就先推荐另外一篇题材类似、语言风格也相近的小说了。《能战斗》最宝贵的地方在于敢于承认民间大妈的“战斗”精神,并与之对比出知识分子的孱弱苍白。“为什么非要聊博尔赫斯才叫文学呢?”石一枫曾经这样说,“不反映现实,叫什么文学?”(推荐人 董子琪)

《大地上的亲人》

作者:黄灯 

版本:理想国/台海出版社 2017年3月

2016年的春节,一篇名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的文章传遍了朋友圈,从此知识分子或城市一代、二代的“返乡书写”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公共话题。但在文章的作者黄灯看来,这并非是一年一度的春节返乡随感,而是对家族历史的梳理,是她多年观察的一个出口,以这篇文章为契机,她开始着手写作一本酝酿多年的关于乡村的书,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本《大地上的亲人》。

在书中,黄灯写道,作为整个家族唯一一个获得高学历的人,她的成长经历,隐喻了一条逃离乡村的路径,因此,于她而言,书写乡村,书写自己的亲人,首先是一种自我清理,即像黄灯这样一个被农村滋养的城市一代,如何突破城乡的二元对立、阶级的区隔和生活圈子的疏远,与自己的乡亲建立一种关联,让农村凋敝的现实至少有机会进入城市精英和知识界的视野。所以,黄灯将这本书称为“生病了的农村的病历”,而她自己,就是“写病历的人”。(推荐人 张之琪)

社  科

《饥饿》

作者:[阿根廷]马丁·卡帕罗斯著 

译者:候健 夏婷婷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2017年6月

自人类社会建立之初,饥饿问题与饱受饥饿之苦的人就始终存在,以至于我们已经习惯了通过数字去讨论它,躲在数字背后与具体问题保持着安全距离。然而马丁·卡帕罗斯在《饥饿》中告诉我们:此时此刻,全球有9亿人正因缺乏工作机会、没有薪水而忍饥挨饿;平均每5秒中,就有一人因为饥饿和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死亡。在书中,数字构成的宏大叙事和充满痛楚的个人故事交织缠绕,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真实的全球饥饿图景。生活在一片尚保留饥饿记忆的土地上,我们也应该对饥饿问题保持警惕——正如作者的警告所言,全球经济的现有机制正在使这一发迹于全球经济秩序底端的问题反噬链条上游。(推荐人 林子人)

《我们的孩子》

作者:[美]罗伯特·帕特南 

译者:田雷 宋昕 

版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年6月

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的新书《我们的孩子》在美国出版时就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在书中,他预言了“美国梦”的破产:在今天的美国,上一代人的财富不平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下一代的机会平等,白手起家、奋斗逆袭的“美国梦”叙事,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已经沦为空谈。

帕特南本人也曾经是“美国梦”的信徒,出生于俄亥俄州克林顿港一个平凡家庭的他,曾经坚信自己今天的成就完全来自个人奋斗,后来他才意识到,如果没有他成长的时代社群主义和平等主义的社会氛围,没有那个时代的家庭、社区和公共机构,他的努力和运气也无所依附。

在帕特南看来,克林顿港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是美国社会变迁的缩影,在这本书中,他从这里出发,一边通过生动的个案讲述了来自不同阶级的孩子迥异的家庭、学校生活,另一边通过大量扎实的数据,全景式地呈现了社会整体的结构性差异,对于了解美国社会和反观中国社会的现状,都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推荐人 张之琪)

《雇员们:来自最新德国》

作者:[德]西格弗里德·克拉考 

译者:黎静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7月

克拉考尔的《雇员们》和《侦探小说》是2016年我最期待的两本2017年出版的新书,它们都是克拉考尔在上世纪20年、德国的魏玛时期完成的作品。《雇员们》写于1929年,彼时克拉考尔供职于《法拉克福报》柏林站,他花了十周的时间进行“田野调查”,对柏林大大小小的企业主、雇员和工会达标进行交谈,走进他们的办公室、职业介绍所和电影院观察,甚至研究厂报、广告和私人通信,将他深入都市内部的最新发现写成了一系列专栏,发表于《法兰克福报》。

魏玛时期的德国中产阶级,正在经历着一场危险的“塌陷”,一战和通货膨胀洗劫了他们的财富,而随后的经济合理化改革又几乎抹平了他们相对于工人阶级的全部优势,正因为此,中产阶级想要在意识形态和身份认同上与工人阶级划清界限的努力显得越发顽固而绝望,几年之后,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了纳粹党和希特勒的支持者,这本书的内容正是关于他们的。

这本报纸专栏集结成的小书,虽然不是严肃的学术研究,但却展现出了媒体在捕捉和介入社会现实上的优势,它反应迅速、没有被学院知识生产的套路腐蚀,这种敏锐度和实验性对今天的媒体工作者也可以有很大的启发。(推荐人 张之琪)

《日本新中产阶级》

作者:[美]傅高义

译者:周晓虹 周海燕 吕斌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5月

中产阶级的崛起与社会转型之痛是近年来公共话语中的热议话题。面对着诸多未知和棘手难题,同属东亚文化圈的邻国日本或许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本书是精通中日两国事务的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在1950年至1960年间以日本中产阶级家庭为对象所做的一项研究写成的。半个多世纪前日本家庭的幸福与忧虑,在当下的我们看来可以说颇有亲切之感。(推荐人 林子人)

《礼物的流动》

《私人生活的变革》

作者:阎云翔

译者:李放春 刘瑜 龚小夏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2月

当人类学家写“返乡日记”时,他们会写些什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教授阎云翔以人类学家和“自家人”的双重身份对黑龙江省的下岬村开展田野调查研究,考察中国人半个世纪的生活变迁。这个东北农村或许不能大而化之地视为乡土中国的全貌,却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提供了一扇窗口。(推荐人 林子人)

《帝国之眼:旅行书写与文化互化》

作者:[美]玛丽·路易斯·普拉特 

译者:方杰/方宸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7年4月

《帝国之眼》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按照作者普拉特自己的说法,它既是文类研究,又是意识形态批判,或者可以更进一步说,它是以一种特殊文类为材料进行的意识形态批判。这一特殊文类就是18世纪以来,伴随着欧洲在全球的帝国主义扩张而出现的、由欧洲人写的关于欧洲以外的世界的旅行书,而它所要批判的,当然就是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

在普拉特看来,这些旅行书对于在欧洲内部构建帝国主义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旅行书赋予了欧洲的读者一种“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有机会去了解正在被探索、入侵、投资和殖民的遥远世界,随着这些书风靡欧洲,它们制造的那种异域风情和历险传奇,也激起了欧洲人对于帝国扩展的热情和参与度——换言之,旅行书不仅塑造了欧洲人心中“外面的世界”,也塑造了欧洲人自身,将他们塑造为“帝国的主体”。而即便在今天,这样的帝国叙事也并没有过时,当年的旅行故事又被重新包装起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继续发挥着作用。(推荐人 张之琪)

《如何老去》 

作者:常青 

版本:山西人民出版社 / 汉唐阳光 2017年1月

或许,比起乐观地望着人类寿命史上不断增长的数据,我们更应该面对和思考的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问题。当“老去”这件事比任何一个人类历史的时期都更“漫长”的时候,我们怎么与“变老”这件事相处,怎么对待和正视“老去”这个话题。

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试图逃避、避免面对“老去”的问题时,《如何老去》这本书却很勇敢地提出不一样的思考路径,挑战主流价值观的声音。 (推荐人 姜妍)

《群居的艺术》

作者:辉格

版本:山西人民出版社 /汉唐阳光 2017年6月

辉格曾经给哲学家“指派”过一个任务——描绘一幅世界图景,如今他选择自己来完成这个任务,在这本书中,他的侧重点集中在社会结构上,并努力阐明,在他心目中,当下我们所见到的大型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是哪些元素在维系着它。

在描绘这幅图景时,辉格使用了大量跨领域的学科知识,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他试图向我们证明,现实世界并非像弹球游戏或多米诺骨牌那样,由一根根独立的线性因果链组成,而是一张张因果网络。(推荐人 姜妍)

历  史

《邻人: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犹太群体的灭亡》

作者:[美] 杨·T.格罗斯 

译者:张祝馨 

版本: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年9月 

曾有很多书写过人性善恶之辩或好人作恶的种种心理实验,但没有一本比《邻人》更冰冷更黑暗,真实到散发绝望。在波兰东北部小镇耶德瓦布内,在1941年的短短十天之内,有1600多名犹太人在此被杀,包括本地犹太人和从外地来此避难的犹太人。这段历史被迷雾笼罩了五十余年,直到历史学家杨·T.格罗斯勇敢以此书揭开秘密。杀死犹太人的并非万恶的纳粹党卫军,而是他们的邻居街坊、朋友或生意伙伴——那些普普通通的波兰小镇居民。不知道哪个更可怕,是一群普通人对另一群普通人犯下的暴行——割舌剜眼、逼母杀子,还是历史真相被掩盖许久成为禁忌,并没有谁因为手沾人血被问罪追责。(推荐人 黄月)

《朝鲜战争》 

作者:[美] 布鲁斯·卡明斯  

译者:林添贵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5月

朝鲜常常被标签化甚至妖魔化,而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布鲁斯·卡明斯却愿意尝试从朝鲜的视角去理解历史和现实。本书分析了战前的半岛历史、战争的起因、战争期间美韩军队对平民的杀戮以及美国半岛策略背后的政治考虑,呈现出朝鲜战争更大的画面,也反思了美国的对朝政策。本书由于“左”的倾向在美国招致很多批评,但它确能呈现美韩版本战争叙事之外的不同声音。(推荐人 潘文捷)

《维米尔的帽子》

作者:卜正民 

译者:黄中宪 

版本:理想国/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年7月

历史学家卜正民

十七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是全球贸易规模的逐步扩大,是航海知识的传播,也是白银作为通行货币而促使的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形成。加拿大历史学家卜正民试图将荷兰画家维米尔以及他的画作当做网络上的一些节点,并就此延伸开去,勾勒出一幅全球商品、人力以及思想流通的全景画面。

而卜正民书写此书的目的,并非全然对历史的回顾,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希望读者认识到,全球化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任何地方的历史都将我们与其他地方相连,而最终我们将与整个世界的历史相连。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任何一部分都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当意识到我们每天正在创造历史,并且这种历史又必将反过来施加于我们自身,我们是否会多一些思考、审慎以及对于他人、对于子孙的责任感?毕竟,人非孤岛,无人可以自全。(推荐人 傅适野)

《教养身体的政治》

作者: [日] 深町英夫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7月

“素质”从1990年代开始就萦绕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这个词语背后是我们深刻的焦虑:面对发达国家,我们的社会秩序、公序良俗和公民教育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而20世纪初,这样的焦虑同样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不过那时候的背景更为严峻——面临着侵略的中国知识分子和军政精英纷纷提出改善国民素质的方案,以图自强。国民党的新生活运动就是其中之一。在《教养身体的政治》中,日本历史学家深町英夫为我们呈现了国民党新生活运动的来龙去脉与成败始末,在今天对照那段历史,我们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推荐人:任其然)

《青年斯大林》

作者:[英] 西蒙·蒙蒂菲奥里 

译者:徐展雄  

版本:浦睿文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7年3月

2017年是十月革命100周年。关于这场革命的遗产和反思在过去数十年间已经多如牛毛。但在国内出版的这本《青年斯大林》仍然为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注脚。这本追溯斯大林年轻时如何参与革命,如何组织地下工作的传记,打破了伟人/暴君的庸俗二分,把一个拥有复杂面向,也在斗争中积累起复杂人格的人物刻画得极为生动,为理解斯大林时代的一系列成就和悲剧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视角。(推荐人 任其然)

《记忆的性别》

作者:[美] 贺萧 

译者:张赟 

版本:人民出版社 2017年4月

妇女的历史总是埋藏在家国历史背后。比如计划生育,人们总是强调国家对人口的控制,却没有看到妇女们也积极欢迎这一政策,因为生育意味着太多太多的痛苦,也意味着妇女被更深地控制在家庭生活和劳动之中。美国历史学家贺萧的这本著作,试图让现代中国农村妇女“浮出历史地表”,为我们展示了一整段极为重要又常常被遗忘的历史画面。(推荐人 任其然)

《从大都到上都》

作者:罗新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7年11月

历史学家写游记,山水都带着字幕解说。十五天从大都(今北京)走向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徒步,再加上一年的思考和考证,成就了这本书。

作者行至一处,便写下元明时期此地的故事、过去旅行者记录中这里的风貌,在历史考证之外,作者也把路途所见所闻也写入文中,让走过的世界变得鲜活。如果想知道什么叫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本书或许就是一个答案。(推荐人 潘文捷)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作者:祝勇 

版本: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年7月

2017年是苏轼诞辰980周年,如果你只有时间读一本关于他的书,那么这本书要郑重推荐。作者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书画收藏为线索,串起了苏轼跌宕起伏、洒脱恣意的一生,展现了他的多面形象:一位集诗人、书法家、画家、美食家等身份于一身的旷世奇才,一位终生忠于自我和信仰却屡遭贬谪的官场失意人,一位不屈从命运、超越时代的真儒。(推荐人 林子人)

《协和医事》

作者:常青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湛庐文化 2017年9月

 “老协和”的医学教育强调人文心、科学脑,洋溢着做学问至上、看病至上的追索氛围,曾经培养出众多大师级的良医。这本书讲述的正是协和医学院如何坚持办学理念、培养医生,以及医生如何对待病人、造福社会的故事,不仅对当下中国的医学教育具有参考价值,更能让普通读者体会到做事的方法和做事的态度。(推荐人 潘文捷)

《讲故事》

作者:[荷]田海 

译者:赵凌云 周努鲁 黄菲 李瞳著 

版本:中西书局 2017年4月

如何控制谣言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治理者面对的难题。在《讲故事》一书中,牛津大学历史学家田海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的几种典型故事的流变来探明谣言传播的幕后推手,指出对外来者的恐惧和对未知事物的焦虑是谣言的温床。这一人性的晦暗之处令我们至今都为谣言所困,又因谣言而分裂。(推荐人 林子人)

《追寻历史》

作者: [美] 白修德 

译者:石雨晴 柯育辰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11月

这本书是美国记者白修德的个人回忆录。白修德是20世纪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人:他是中国抗战尤其是重庆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目击者和记录者,而回到美国以后,他又连续进行了四届美国总统选举的报道,并获得1962年普利策奖。除了深深卷入历史以外,他身上也体现出记者追求真相、不畏强权的可贵品格,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依然有启发意义。(推荐人 潘文捷)

新  知

《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

作者:王立铭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年5月

一个观察是,近几年来国内有三类科普书比较火,一是博物领域,二是天文领域,三是生物/健康领域,这三类中质量较好的,以外来引进为主,本土原创较少。所以,王立铭这本书实在让人眼前一亮。一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把基因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大事小情,写得像金庸武侠小说一样,草蛇灰线,起承转合。尤其是基因编程时代一章,把这位科学家讲故事的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新闻在2017年层出不穷,或许,人类执起这把上帝的手术刀的时刻已经迫近,而那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从根本上改善人类本身?抑或是基因多样性和婴儿选择权将面临威胁?未来未知,值得探看。(推荐人 黄月)

《宇宙》

作者:[美]卡尔·萨根 

译者:陈冬妮  

版本: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年8月

卡尔·萨根这本《宇宙》问世于1980年,在过去的近四十年时间里,中文版也已出过两三版。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宇宙》及由其改编而来的电视片可能都是许多人了解宇宙、望向深空的第一扇窗,影响了一整代读者。无疑,这扇窗开得十分成功,萨根笔触清浅,立意高远,他写的不仅是宇宙(虽然宇宙已是无限),还有科学探索的意义与精神——我们的来历和我们的未来,都在宇宙之中,看到宇宙全景绝非哪一代人之功,科学在不断拓宽我们的视界和文明。有一个说法是,近年来科学类畅销书频繁涌现,原因是望向宇宙能使人暂时忘却现实生活的琐碎无奈,如果真是这样,在今天《宇宙》值得重看好几遍。(推荐人 黄月)

《杂食者的两难》

作者:[美]迈克尔·波伦 

译者:邓子衿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7月

今年四月,我采访了台湾美食作家庄祖宜,在谈到食品安全和饮食伦理的问题时,她反复提到这本《杂食者的两难》,她认为,人类是否要为了生态平衡、物种存续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改变饮食习惯,已经成为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正视的严肃课题。很巧的是,三个月后,这本书的中文版正式出版了。

《杂食者的两难》的作者是美国首屈一指的美食作家迈克尔·波伦,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得有“美食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但波伦的美食写作,却跟我们印象中梁实秋、汪曾祺那样的中文美食写作十分不同,虽然都是围绕着“我们该吃什么”这一终极话题,但后者更注重味觉享受和“吃的典故”,而前者关心的则是食材在做成菜肴端到我们面前之前,所经历的一个漫长过程,以及其中牵涉的农业生产方式、资本运作、动物伦理、生态破坏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在波伦看来,今天,“正餐该吃什么”这一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难以回答,选择我们餐桌上的食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痛苦而充满自诘的道德抉择,我们吃什么,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和地球的未来。(推荐人 张之琪)

《未来简史》 

作者:[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林俊宏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1月

这部人类未来的预言之书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饥饿、战争、瘟疫已经被战胜,而终结死亡、获取幸福快乐以及人进化为“神人”成为了新议题,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科技的发展会使得绝大部分人沦为无用的群体。作者在各种学科之间游走自如,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已知,颠覆读者的思考方式。虽然真实的未来不可预知,但本书至少能够激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推荐人 潘文捷)

《说故事的人:萨克斯医生自传》

作者:[英]奥利弗·萨克斯 

译者:朱邦芊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10月

很多人对萨克斯医生并不陌生,他著作等身,畅销多国,虽然他曾在此前许多有关脑神经科学和病患故事的书里零零散散讲起过自己的人生经历,这部完整的自传读来还是令人唏嘘感慨,生命中的希望与痛苦几乎同等重量。奥利弗18岁时跟父亲坦白了自己的同性恋性向,第二天便听到了母亲“我真希望从没生过你”的咆哮,他大半生孤独一人度过,75岁疾病缠身时才邂逅真爱。他的三哥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他自己曾沉溺致幻剂不能自拔,年岁渐长亲友逐次亡故……如果说他从前写下的病患经历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偶然和无常,那么他自己的生命故事亦是如此。(推荐人 黄月)

艺  术

《竞争的艺术》

作者:[澳]塞巴斯蒂安·斯密 

译者:程雪 董欣然

版本:汉唐阳光/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8月

艺术评论家塞巴斯蒂安·斯密的新书《竞争的艺术》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通俗艺术史著作。书中描写了四对伟大的现代艺术家——马奈与德加、卢西安·弗洛伊德与弗朗西斯·培根、毕加索与马蒂斯、波洛克与德库宁——之间的竞争与友谊,在斯密看来,艺术家之间的亲密关系长期被艺术史课本所忽略,事实上,同伴的影响对于艺术家风格的确立至关重要,正是在接纳和拒斥同伴影响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艺术家陈丹青评价这本书的写作兼具“侦探小说的笔法,精神分析式的心理追踪以及历史的同理心”。因为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以传记的笔法披露了四对艺术家私人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鲜为人知的故事,还基于这些故事,对他们的作品乃至更大的社会历史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可以说,它突破了艺术史、个人史和社会史写作的界限,尝试在一个相对暧昧的交叉地带寻找接近真相的可能。(推荐人 张之琪)

《古典音乐那些事》

作者:[英]诺曼·莱布雷希特 

译者:盛韵

版本:文汇出版社 2017年8月

诺曼·莱布雷希特

同时出版的《古典音乐那些人》同样妙趣横生,不过相较于名人八卦,《古典音乐那些事》探讨了更大的话题:什么样的管弦乐团是好乐团?音乐厅的背后有什么故事?纳粹时代的古典音乐如何生存?唱片产业还有未来吗?音乐能促进健康或者提高智商吗……凭着浸淫于古典音乐中几十年的阅历,诺曼·莱布雷希特在把音乐体制的那些重要零部件拆解开来,为读者一一呈现。(推荐人 潘文捷)

《脸的历史》

作者:[德]汉斯·贝尔廷 

译者:史竟舟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6月

宗教仪式中的面具、戏剧舞台上的脸和面具、面相学、圣像与肖像、媒体脸和电影脸、虚拟空间中的无脸面具,这一系列从古到今的关于面孔和面具的种种变体背后,究竟反映出何种哲学命题?通过将脸与作为脸之媒介的面具的并置和谈论,德国艺术史学者汉斯·贝尔廷利用肖像画、戏剧、宗教绘画、当代摄影、电影、大众媒介中对于脸的再现,展开了一次关于脸的历史的探寻。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汉斯·贝尔廷来说,探讨脸的历史,也是探讨存在于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全书中,他赋予脸一种优于面具的地位,并认为“关于脸的研究,类似于一场追逐蝴蝶的游戏,往往不得不以脸的复制品或衍生物为对象,很难揭示出脸的生机和奥秘。”(推荐人 傅适野)

《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作者: [美] 彼得·盖伊

译者:骆守怡 / 杜冬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7年1月

国内已经出版了不少彼得·盖伊的作品。《弗洛伊德传》、《启蒙时代》、《感官的教育》……顺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剖二十世纪人类精神的历史的盖伊,没有放过十九世纪晚期到二十世纪早期勃兴的现代主义艺术。在这本书中,他将艺术、政治、社会演进和人类心理糅杂一体和盘托出。盖伊的书并不好读,但只要沉浸其中,读者往往就很难脱身。(推荐人 任其然)

《重屏》

作者:[美]巫鸿

译者:文丹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7月

将艺术品放到物质文化史的范畴内研究往往能在细节处填补宏大历史叙事的微妙缝隙。在《重屏》一书中,巫鸿通过中国绘画中的屏风意象探究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趣和中国文化的独有特征。(推荐人 林子人)

《孤独之间》

作者:李炜

译者:于是 

版本:上海三联书店  2017年4月

《孤独之间》一共有十个章节,从拉斐尔所在的文艺复兴时代画作一路讲到以马列维奇为代表的抽象先锋作品。整体上依照时间顺序排列,然则每一章的书写都颇为巧妙下心思,不停地尝试不同的结构变化,可以说,李炜是在用构思小说的方式来书写属于他自己的另类艺术史。

在艺术史上,许多艺术家、许多流派在诞生之初,都曾经受“考验”。从不被理解到进入殿堂、从被怀疑到被研究,这些艺术家身上共同的一点是,在所处的时代中,都努力进行创新,扩大艺术的边界,这些尝试有失败也有成功,显然失败会是常态。但是,正是因为有少部分艺术家不断尝试这样的突破,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艺术史脉络与格局。(推荐人 姜妍)

哲  学

《超人类革命》

作者:[法]吕克·费希 

译者:周行 

版本: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年10月

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于人类未来的种种预测和想象开始成为人们竞相书写的主题,大批的爆款文章、卖座电影和畅销书从中诞生,这类杂糅着兴奋与不安的末世情绪成功地俘获了人们的心,和钱袋。但这些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如果一定要选择一本兼具深度与可读性的通俗读物的话,我推荐吕克·费希的这本《超人类革命》。

吕克·费希是法国哲学家,曾于2002至2004年间担任法国教育部长,同时,他还是媒体人,电视节目《哲学种子》的主持人,以及哲学普及作家。他的这些身份都体现在这本《超人类革命》中,作为哲学家,他梳理了超人类革命——即一种利用科技尤其是生物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的体能、智力、情感、道德等方方面面进行改造的浩大工程——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意识形态背后的理论源流,以及其支持者和反对者的观点;作为政治家,他从治理者的角度谈到了许多实际操作层面的政策设计和执政理念;而作为媒体人和科普作家,他将哲学和政治层面的思考写得深入浅出,让普通的读者能够从中找到与他们日常生活的关联。(推荐人 张之琪)

《米歇尔·福柯传》

作者:[法] 迪迪埃·埃里蓬 

译者:谢强 马月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

福柯可以说是当代最无法绕开的哲学家、思想家。而关于福柯的争议也连绵不断。左翼顺着他的理论批判今天的新自由主义秩序,批判对于人的控制和统治术。而也有人怀疑福柯是新自由主义的潜在支持者,指责他把生活过成一种艺术,让抵抗变得完全个人化。《福柯传》记录了这位思想家充满争议的一生,这一生也是欧美社会1950年代到1980年代的历史缩影。(推荐人 任其然)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

作者:[美]伊丽莎白·扬-布鲁尔

译者:陈伟 张新刚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5月

汉娜·阿伦特

阿伦特去世已有40余年,但阿伦特研究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不过时,甚至热门。这本传记真的很厚,有五百多页(但装帧很棒,可以平摊),据说阿伦特和老师海德格尔的恋情纠缠,最早就是由这本书曝光于众的。《爱这个世界》不仅为我们呈现了阿伦特针对犹太复国主义、女性、权力、革命、极权主义等问题的种种思考,也向我们呈现了阿伦特身边那一代友人的群像,甚至描绘了20世纪整个哲学史的脉络轨迹。但也正因整本书内容过于细致繁杂,在某种程度上,也使整本书的结构迷失于巨细靡遗的叙事和思想梳理当中,稍存遗憾。(推荐人 黄月)

《宇宙、诸神与人》

作者:[法] 让-皮埃尔·韦尔南 

译者:马向民 

版本:文汇出版社/新经典 2017年3月

希腊神话要怎么理解?希腊神族的纷杂错乱的家族关系该怎么理清?这本书作为希腊神话入门之作,适合喜欢听故事的小朋友,也适合想要重新梳理希腊神话的大朋友。而对于西方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弄明白一些源自希腊神话的“典故”和故事原型,例如奥德修斯的归家、普罗米修斯的牺牲、潘多拉的墨盒、俄狄浦斯的宿命等等,也是很有益处和趣味的。(推荐人 董子琪)

《陌生人溺水》

作者:[美] 拉里莎·麦克法夸尔 

译者:王燕秋

版本: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年7月

这是一本关于“行善者”的书,记录下他们的故事,也思考他们这样举止的背后缘由。这些人显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行善者,而是如书名所给出的问题中的那样的行善者——假如自己的母亲和一个陌生人同时溺水,你会先救谁?抱歉,行善者们的选择通常会是陌生人。所以拉里莎也忍不住进行设问,如果每个人都救陌生人而不是自己妈妈,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

确实,过度的责任感在今天的很多人看来似乎是一种疾病,拉里莎也想通过这本书告诉大家,有些行善者是快乐的,有些则不是。但她更想说的是,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行善者的话,现在的世界会更糟。(推荐人 姜妍)

文学史

《才女之累》

作者:[美]艾朗诺 

译者:夏丽丽 赵慧俊

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年3月

在这本为宋代才女李清照所写的研究专著里,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教授艾朗诺提出了人们对于李清照的重大误解,即“自传式解读”,总是将词作中的意象、情节与现实中的人生历程相对应,甚至用词作来推测词人的人生际遇,循环往复还乐此不疲。为什么李清照就不能用“代言体”来创作呢?艾朗诺认为,这与词人的女性身份相关,也与人们对阅读才女的心理期待相关。(推荐人 董子琪)

《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

作者:[德]恩斯特·R·库尔提乌斯 

译者:林振华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7年2月

库尔提乌斯是德国文献学家、罗曼语与文学批评家,生于1886年,1956年于罗马逝世。库尔提乌斯生前著有《岌岌可危的德国精神》、《新法兰西的文学先锋》以及《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等著作。其中,《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被视为文学批评领域的经典之作,几十年来畅销不衰。今年二月,该书的中文版首次与读者见面。在这本书中,作者系统性的介绍了从罗马衰亡到古典学术文艺复兴的西方文学的发展与绵延脉络。在作者的旁征博引之下,通常被简单地贬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实则闪烁着瀚如烟海的智慧光辉。我们可以看到,即便在中世纪,也不断有学者、作家尝试延续和发展欧洲文学的丰富传统。(推荐人 傅适野)

外  版

《The Ministry of Utmost Happiness》

作者:Arundhati Roy

版本:Knopf 2017年6月

阿伦达蒂·洛伊

《微物之神》作者阿伦达蒂·洛伊时隔二十年才出版自己的第二本小说。如今的文学市场推崇的是笔耕不辍的作家。而洛伊尽管不断写作,却和文学没有什么关系——她做独立记者,写社论批判印度政府和资本之间的勾结,参与社会运动,乃至因此惹上官司。新小说《极乐部》,其实是对这些年她参与的社会行动的总结,她从社会关怀中来,到社会运动中去。文学只是她暂时驻足的地方,也因此,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作品。(推荐人 任其然)

《夏志清论中国文学》

作者:夏志清  

版本: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7年 

夏志清,这位因为推荐钱钟书与张爱玲而在国内学界声名鼎沸的海外汉学专家,在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篇论文里,认为自己毕生研究的中国小说与西方经典小说相比,仍存在着差距。他的理由是,曹雪芹让贾宝玉看破红尘,缺乏对人性和人文世界的远大视野,“除了将备受折磨的主人公引向佛道开悟,竟然别无他法”。(推荐人 董子琪)

《舒兰河上》

作者:谢海盟 

版本:印刻出版公司  2017年7月

若只是将《舒兰河上》看作是追述台北水圳脉络与故事的书,就抹杀掉了里面更深的、更有意义、更动情的部分。

水圳的故事是脉络,但是海盟是用其扩展了时间和空间。从他追溯曹同学、郑同学、马同学在内的这些如今6、70岁的台湾男生年轻岁月意气风发的故事,并感叹自己遗憾没生在那个时代时,整本书的格局已经早早打开了。

这些有故事的男同学们生活的年少岁月,并非物质丰饶的太平盛世,然则那个时代,“人人心中如野火,而今荡然无存的那个时代,人人都能是一方豪杰,好人好得有意思,坏人坏得有內涵。”如果只用一个字形容那个时代,我猜海盟或许会选“真”,他说那时候人心是真,信念价值是真,顛沛流离是真,面對困境的抉择与付出的代价也真。那是个好令人羡慕的时代吧,那是台湾最好的模样吧……(推荐人 姜妍)

个人书单

姜妍

1、《三十三年梦》

2、《孤独之间:一部另类艺术史》

3、《如何老去: 长寿的想象、隐情及智慧》

4、《群居的艺术:人类作为一种物种的生存策略》

5、《女巫的子孙》

6、《虔诚的回忆 : 世界迷宫I》

7、《陌生人溺水》

8、《管家》

9、《舒兰河上: 台北水路踏查》

10、《夏洛克是我的名字: 新<威尼斯商人>》 

任其然(编辑)

1、《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

2、The Ministry of Utmost Happiness 

3、《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

4、《瞎猫头鹰》

5、《米歇尔·福柯传》

6、《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7、《教养身体的政治:中国国民党的新生活运动》

8、《青年斯大林》

9、《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

10、《从投票到暴力:民主化和民族主义冲突》

黄月(编辑)

1、《解析彩虹:科学、虚妄和对奇观的嗜好》

2、《鱼王》

3、《游隼》

4、《深入北方的小路》

5、《飞行家》

6、《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

7、《邻人》

8、《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

9、《宇宙》

10、《说故事的人:萨克斯医生自传》

界面文化TEAM 2017团建实景图 插画作者/黄月

 

董子琪(记者)

1、《五十四种孤单》

2、《汗乌拉 我的故乡》 

3、《回望》

4、《通往威根码头之路》

5、《才女之累》

6、《夏志清论中国文学》 

7、《宇宙、诸神与人》

8、《摩天楼》

9、《门在楼梯口》

10、《特别能战斗》

林子人(记者)

1、《东北游记》

2、《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3、《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4、《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

5、《饥饿》

6、《日本新中产阶级》

7、《未来简史》

8、《儿童法案》

9、《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

10、《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

傅适野(记者)

1、《女巫的子孙》

2、《帝国之眼》

3、《维米尔的帽子》

4、《拉丁文学与欧洲中世纪》

5、《脸的历史》

6、《人生拼图版》

7、《管家》

8、《离开的,留下的》

9、《海盗奇谭》

10、《南方高速》

张之琪(记者)

1、《活着回来的男人》

2、《超人类革命》

3、《竞争的艺术》

4、《我们的孩子》

5、《雇员们:来自最新德国》

6、《大地上的亲人》

7、《帝国之眼》

8、《杂食者的两难》

9、《儿童法案》

10、《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

潘文捷(记者)

1、《论巴赫》

2、《朝鲜战争》 

3、《现代主义: 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4、《古典音乐那些事》

5、《女巫的子孙》

6、《追寻历史:一个记者和他的20世纪》

7、《鱼王》

8、《从大都到上都: 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

9、《未来简史》

10、《协和医事: 协和百年纪念版》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17私人书单

这是一份来自界面文化编辑部的私人书单,感谢有书,感谢有读者们一年的陪伴。

每到年底,总会有各式各样的总结性书单冒出来,今天,界面文化(公众号ID:booksandfun)编辑部也有一份年度好书的推荐书目呈现给大家。不过这份推荐书目和其他很多评选不同的是,我们没有专家评审团队,甚至连我们推荐的图书总数都有点怪怪的,既不是十大好书,也不是百大,而是六十九本。

这个六十九本是怎么来的呢?首先我们编辑部一共有八位成员,我们每个人列出在2017年各自阅读时最喜欢的十本书,其中有一本作为重点推荐。之后我们将这份书单进行汇总,去掉重复推荐的部分,得出了现在的数字。这里面大部分是2017年出版的新书,但是也是少少的重版书和外版书,在统筹的时候我们曾经考虑过是否只推荐新书,后来觉得这部分少少的重版书和外版书,也代表了我们编辑部的阅读视野。

这是一份很朴素的书单,没有专家和名人的推荐;但这又是一份很认真的书单,我们推荐的每一本书我们都已经将它阅读完毕。我们做这份书单的态度,就像我们在这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做得事情一样——我们很认真地打磨每一篇稿件,我们努力让向前的每一小步都走得很扎实。

2017年快要结束了,感谢这一年同样认真陪伴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的读者朋友们。希望新的一年,界面文化能做得更好;也希望新的一年,继续有你们的陪伴。

重点推荐

-  1  -

《女巫的子孙》

作者:[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沈希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8月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生命晚期创作的一部戏剧,也是他创作的最后一个诗剧,讲述了被弟弟篡夺爵位的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带着独女米兰达逃到荒岛,依靠魔法成为荒岛主人之后开始复仇的故事。后人多认为会魔法的普洛斯彼罗就是莎士比亚的写照。在《暴风雨》临近尾声时,普洛斯彼罗脱下法衣、折断魔杖、决心离开仙岛,被解读为莎士比亚向观众所做的最后告别。也可能是这种告别的决心,让莎士比亚这部诗剧异常华美绚丽,其中有轻盈的小精灵,有岛上畸形的怪胎,有能呼风唤雨的法师,也有法师营造出来的魔法幻景。景中之景,魔法生成出的海市蜃楼般的幻象,成为这部诗剧的主要元素之一。

除此之外,这部诗剧一方面有着史诗般的开端——海上的那一场暴风雨不禁让人想起荷马史诗《奥德赛》,又或者是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另一方面又充满了十七世纪英国开疆辟土时在海上与陌生文化的遭逢以及对于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刻画——可将普洛斯彼罗理解为最早一批殖民者,鲁滨逊的前身,他和女儿来到荒岛,成为主人,而那位丑陋的怪胎卡利班,实则是当时岛上的原住民,他成为普洛斯彼罗的奴隶,受尽虐待。

也许正是这种丰富的层次和解读方式,吸引了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重写莎翁”写作项目中将目光投向《暴风雨》,并由此诞生了小说《女巫的子孙》。阿特伍德从“复仇”入手,刻画了一位十二年前前因同侪排挤而离开剧院的导演菲利克斯的复仇之路。在他担任戏剧老师的监狱中,他筹备许久,发动狱友们上演一出《暴风雨》,并在过程中展开策划多年的复仇计划。阿特伍德充分运用了《暴风雨》中景中之景的嵌套结构,并在小说中进行了变体,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戏中戏。与此同时,作为一位文学评论家和曾经的英文教师,阿特伍德似乎无法抑制为读者讲解、剖析莎士比亚这出诗剧的冲动。她巧妙地假借菲利克斯和狱友之口,让他们在进行剧本分析和排练时,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和演出后的总结时,对《暴风雨》原作进行了细致的、颇具启发性的文本和剧作分析。阿特伍德甚至为剧中不同的人物进行了续写,想象出他们在莎士比亚剧本之外的命运。

无论你是莎士比亚这部诗句《暴风雨》的爱好者,还是阿特伍德的粉丝,这部小说都绝对绝对不会让你失望。你可以单纯地将其作为一本情节环环相扣、高潮迭起的复仇小说来读,也可以将其作为一堂关于《暴风雨》剧本的别开生面的戏剧文学课。无论哪种解读方式,你都一定会满载而归。(推荐人 傅适野)

-  2  -

《三十三年梦》

作者:朱天心
版本:学林出版社·理想国 2017年7月 

该如何下笔来描述我的老师朱天心的这本《三十三年梦》呢?这本让我阅读过程中,无数次眼眶湿润、好些往事扑面而来的书。

马上就是我们结识的第十年了,这十年里,我们一次次碰面,在北京、在台北、在香港、在上海……留下了好多的故事和回忆,我常常想,我这一生大概不会再遇见一个人,比天心更真了。那么认真地生活,那么认真地践行自己的所思所想,那么的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却又那么的珍贵。

如果非要简单地来讲我从这本书里读出的是什么,我想是价值与信念吧。在人生道路的一个个十字路口,该选择往哪个方向走的时候,天心都遵从了自己内心的这一价值与信念,一路走来到如今,一路都在看不一样的风景。

天心在一次访谈里曾提到,这些年文学创作之于自己,就像乘佛教所言的“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中除了忍辱我一丁点也做不到,其他都在路上了。”

为何说忍辱丁点都做不到,那是因为天心高度的道德洁癖。“坦白说,到我这年岁,作为一个写作的人,岂会不知那乘轩冕之胜、岂不知什么样的发言较好听顺耳、容易过关?但放眼望去,一个个我曾经敬重或寄予厚望的侪辈或后人,流年暗转偷换,个个都成了轻松、讨喜之人,可能就是如此的念头支撑我吧,‘我绝对不要变成那样的人’。”依然是在前述的这篇访谈里,天心道。

不“忍辱”不“容沙”,天心一路说着“不”,践行着“不”走到今天。逼视现实,“逼视它、抵御它、肉搏、角力,我锻炼敢于对它有意见、有 ‘有品质有力量’的意见,我锻炼此中所必需的诚实、正直、英勇……

杨照在序言中所说,《三十三年梦》从“三三”的灰烬中升起,记录了一个人如何忠实、忠诚地穿过多变的时代,穿过不变的京都地景,寻找并看守自我灵魂”自由“的过程。这说法准确无误。(推荐人 姜妍)

-  3  -

《东北游记》

作者:[美]梅英东
译者:何雨珈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1月

继何伟之后,又一位美国人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别样视角的中国故事。 

梅英东以女婿身份来到妻子的老家、吉林市附近的荒地村住了下来,写就了《东北游记》。在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和入乡随俗之间,在当下生活的烟火气和厚重历史的泛黄纸张间,他把历史、个人叙述和民族志研究编织在一起,道出这片名为东北的土地的前世今生。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每一次时代浪潮打过,都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深刻印记,直至今日仍隐约可见。身处其间的我们或许已习以为常乃至视而不见,然而当一个局外人用巨大的耐心去回溯这个故事时,我们恍然意识到,所有的理所当然都有其因果,所有的答案都远比它看上去的更为复杂。

正如他本人所说:“在中国,历史无所不在,但通常它是一道鬼魅般的痕迹,或是一种透明般的存在。你需要用一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它。与此同时,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是如此着迷于中国当下的生活描述,但他们忘了,是这个国家的历史塑造了它的当下。因此,在我的书中,我希望通过日常对话和对过去的探寻来理解这块土地。”(推荐人 林子人)

-  4  -

《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

作者:[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译者:贾士蘅、张晓华、郑明萱、王章辉 等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8月

从19到21世纪,漫长的两百年时间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革命、殖民帝国的扩张、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和平、乌托邦的实验从诞生到偃旗息鼓,再到最近这个世纪之交的“普遍和平”与区域战争。2017年,我们似乎又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分岔口,近三十年来的秩序不断震荡,政治版图上出现了一只又一只的“黑天鹅”。如何理解这样的变化,又该作何反应,成为了许多人焦虑不已的疑问。

此时也许是最能够说明“历史何为”的关头。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新中文版在这个节口出版,可以说踩在了历史的节拍上。霍布斯鲍姆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将两百余年的历史时段分为“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和“极端的年代”。其中的主线是,欧洲的资本主义有哪些内在的张力促成其向外扩张的运动,产生资产阶级统治和欧洲的全球帝国网络,而在此之上,20世纪的世界性战争、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尝试,又带来了极其复杂的后果,一直影响到今天。

人类总是健忘的,历史往往被简化成简单的几个要素的运动,或是不断进步不断上升的过程。但在霍布斯鲍姆的笔下,历史充满了曲折与反复。曾经深入参与过英国共产主义运动,关注过世界各地民族独立和劳工抗争的霍布斯鲍姆非常明白,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共产主义……这诸般思潮在历史上经历了反复纠缠、变动、相互影响与勾连,而历史学家的使命,就是把这些复杂之处记录在纸币,留给后人,以避免几个世纪发生的往事和存在过的人因为我们的健忘而烟消云散。(推荐人 任其然)

-  5  -

《活着回来的男人》

作者:[日]小熊英二 著
译者:黄耀进 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在2016年的私人书单中,我重点推荐的是日本三代宫殿木匠的一本回忆录/访谈录,今年我的重点推荐仍然是一位日本老人的回忆录。《活着回来的男人》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小熊谦二的普通日本人,1925年出生于北海道,曾参加过侵华战争,从西伯利亚战俘营死里逃生,回到日本后,又受尽警察监视、就业歧视和世人的白眼,还因罹患肺结核而失去了半边肺叶。后来,谦二幸运地搭上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自己做起了小生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中产生活。

谦二的故事还没有结束,生活稳定下来后,他开始大量阅读关于二战的历史研究和回忆录,由于在西伯利亚战俘营的经历,他还喜欢读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关心东欧的民主化运动,退休后的第一个旅行目的地是波兰。在试图了解历史的同时,他也在参与和行动,包括给“国际特赦组织”、“无国界医生”等NGO捐款,写英文明信片到世界各国声援被逮捕和压迫的政治犯,他甚至还曾和一个中国人一起站在原告席上,起诉日本政府,向其索要战争赔偿。

在谦二八十多年坎坷的人生经历中,相对平静的晚年反而给我最多的感触,在阅读的过程中几次哽咽。在漫长的战后生涯中,他不断通过阅读和实地考察重访那场令他痛苦、甚至差点夺去他性命的战争,试图理解和反思自己的经历,并由此关注和帮助与他有类似经历的人。面对在日本重新抬头的右翼势力,谦二称自己胸中有“宁静的愤怒”,它将其归结为一种无知,“许多人不愿面对自己不想知道的事情,更不勤于学习”。而他本人的经历恰恰说明,学习和反思能够帮助我们超越自己的个人境遇,去理解更深刻也更宏大的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更能赋予我们体察他者的能力,哪怕是在战场上曾你死我活的敌人。

这本回忆录由谦二的儿子、战后日本研究学者小熊英二执笔,在父亲的口述之外,英二还补充了很多社会背景和学者的观察,因此,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出身底层的不同人险些被战争摧毁却最终超越战争的一生,也能透过他的人生轨迹,依稀窥到他背后那个因战争而脱离正轨又艰难回归的日本社会。(推荐人 张之琪)

-  6  -

《五十四种孤单》

作者:普玄 等 
版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7年4月

这是一本罕见之书。不同于我们熟悉的颐养天年、老有所养、老有所归等理想老年生活景象,它向我们呈现了老无所依、老无所归的中国孤寡老人群像。在口述史所打捞的老人记忆“骸骨”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当中,既有代表着新中国初创期,成群结队、熙熙攘攘的小人物,也有70年代的劳动能手,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在时代夹缝中苟活的“牺牲者”。

这些记录像是社会学调查吗?或者是人类学田野研究?写作归属于什么名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孤寡老人可以自己发声讲述:他们从前是怎么过的,今日又是如何生活的。毕竟,比起孤寡无依,更悲哀的是被人遗忘。而人人都会老,谁也难免保证老时会不会如同他们一样。“认为孤寡与我们很远,与我们无关,认为孤寡只是偶然事件,是个人修为,才导致我们好多人忽略孤寡的存在。”采访组长普玄说。(推荐人 董子琪)

-  7  -

《论巴赫》 

作者:[德] 阿尔伯特·施韦泽  
译者:何源 陈广琛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9月

“巴赫何止是小溪,他就是大海!”与巴赫生活在同一个世纪的贝多芬曾经这样评论。巴赫的创作规模宏大,音乐风格丰富,他的成就如同宝石,每个切面都闪耀着光彩。可是,早在巴赫在世时,欧洲音乐就已经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就连他的孩子们也渐渐无法理解他所代表的古代语言了。到了法国大革命之后,人们对艺术中的个人主义、对情感、对创新更加强调和推崇,而巴赫音乐作为过去音乐成就的集大成者,重在体现新教路德宗的精神,不强调个人,也无意创新,与启蒙主义的美学观格格不入。后世的人们虽然在观念上承认他,但实际上却难以理解他,常常感到巴赫的音乐晦涩难懂。

在20世纪初,为了让巴赫在新时代里得到理解,施韦泽写作了一本关于巴赫的论著《巴赫:诗人音乐家》,使用当时流行的瓦格纳的理论,还原巴赫的音乐逻辑与语言之间的紧密关系,循着众赞歌的歌词,得到理解巴赫的钥匙。后来,他又对文本多次进行扩充和修改,最终形成了目前我们读到的《论巴赫》。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作曲家的生平史实研究、各类作品的创作过程、演出方法、接受史、乐器要求等,并对演奏方式提出了细致的建议,涵盖了巴赫研究的方方面面。虽然本书的成书年代已经距离我们百年之久,施韦泽的角色也已经从时代的先锋变成了历史大厦中的一块基石,但在巴赫研究的学术讨论中,这本著作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推荐人 潘文捷)

-  8  -

《解析彩虹:科学、虚妄和对奇观的嗜好》

作者:[英]理查德·道金斯 
译者:李虎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3月

这是我读过的道金斯所有书里最温柔的一本了。当这位知名的无神论斗士信手拈来济慈和叶芝,从彩虹之美讲到科学之美,其冷峻严厉比《自私的基因》里少了几分,却依然铿锵有力,剑指反科学和伪科学的咽喉。

因为牛顿把彩虹还原成了三棱镜下的光谱,济慈大为光火,认为牛顿完全破坏了彩虹的诗意;D.H.劳伦斯拒绝相信月亮反射太阳光的现实,认为这一点冒犯了他作为诗人的情感……放到今天,对科学的这般谴责貌似也并未减弱多少——解释清楚一件事情的奥妙,被某些人认为是焚琴煮鹤,剥夺了生活中最温馨和宝贵的部分——如果你向别人解释飞碟只是个影子、巫术是个把戏、占星术并不可靠,即使证据确凿,八成还是会被人翻个大白眼,像当年“侮辱”了彩虹的牛顿一样。古往今来,理性为何受到鄙夷?为何人们常常将科学与诗意、科学与美、科学与人心简单粗暴地二元对立?

牛顿解析彩虹,引出了电磁学理论和狭义相对论,提出了人类大脑如何处理光的信息的问题,由解析彩虹建立的光谱学成为了我们理解宇宙的一把钥匙,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恒星的自然演变和宇宙的来源……就算这些都与你无关,要知道,如今医疗上的磁共振成像也是由此而来。倘使你依然认为科学损毁了诗意、蛊惑了人心、侵犯了神秘主义的神圣阵地,那真是太不礼貌了。我们难道不该为人类所具备的智慧与理性欢欣庆幸吗?(推荐人 黄月)

分类书单

文 学 ·引进

《离开的,留下的》

作者:[意]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陈英 

版本: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11月 

引发全球阅读热潮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已经进行到第三部了。在经过了青少年之后,两位女性——莱农和莉娜——都逐步走向中年。相比第二部情节的激烈,第三部《离开的,留下的》略显沉闷,但又极为真实。嫁给了大学教授、成为作家之后的莱农的生活,充满了中年女性需要面对的种种危机——乏味的性、单调的爱、重复的家务、生育的烦恼以及渴望出轨的冲动。而对于莉娜来说,一开始在工厂当女工的她则要面对来自男性同事和上司的骚扰以及女性同事的敌意。女性在生活中、在职场中要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她们尝试突破困境寻求自我的努力,在第三部中逐一呈现。在莱农和莉娜的姐妹情谊部分,一方面作者通过两人从少年时期就依然分叉的命运展示了底层工人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间的分野,另一方面又让她们在差异中维持着一种奇妙的、难以切断的姐妹情谊。(推荐人 傅适野)

《鱼王》

作者:[俄] 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译者:夏仲翼 等 

版本: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4月

正如肖洛霍夫的灵感来源是顿河,阿斯塔菲耶夫也拥有他的叶尼塞河。《鱼王》以12个短篇小说,勾勒出叶尼塞河流域的原住民和外来者为生存与大自然搏斗的史诗。在作者笔下,神秘的西伯利亚冻土带、庄重的原始森林、河上的垂钓与盗鱼人,无一不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也弥漫着“甜蜜的痛苦和复活般的忧伤”。(推荐人 潘文捷)

《游隼》

作者:[英] J.A.贝克 

译者:李斯本 

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7年8月

分不清楚这本书到底是J.A.贝克写的,还是一只游隼自己写的——每一根羽毛的美丽,每一个动作的精巧,那些起飞追逐捕杀进食休憩的瞬间写得是如此精确、连贯而生动——一个人是怎么做到的?答案是,他追寻猎隼追寻了整整十年,他忠实地观察记录,充满着感情,他坦诚呈现隼捕猎的血腥,引人重新思考“捕食者”这一语汇的道德判断。游隼栖身于沉默的自然,J.A.贝克走在旷野、等在河谷,当鸟群在他脸上投下瀑布般的倒影,当他追随游隼的身影度过生命最后的十年,他也仿佛成了一只游隼,《游隼》一书则成了他们二者共同的挽歌。(推荐人 黄月)

《管家》

作者:[美]玛丽莲·罗宾逊 

译者:张芸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

玛丽莲·罗宾逊与奥巴马

《管家》是那种像湖水一样深的小说,在玛丽莲·罗宾逊的精雕细琢下,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有魔力,将人摄入、沉到湖底。她用通透但寒冷的文字塑造了指骨镇——一个位于爱达荷州的偏远乡村。这里潮湿、寒冷、常有暴雨光顾。 

故事的中的人物不多:小镇上的一对孤女,露丝和露西尔,还有她们那位向往远方、时常出走的姨妈西尔维。小说的情节也并不复杂,讲述的是露丝与露西尔的成长,露西尔后来的出走以及露丝和姨妈西尔维的相依为命。但这部小说的解读方法并不单一,可以将其视为一部成长小说,讲述一对姐妹的成长历程,期间她们走上不同道路,选择不同的人生;也可以将其视作一部宗教小说,其字里行间透露出宗教性质的隐喻以及对于《圣经》的关照。(推荐人 傅适野)

《瞎猫头鹰》

作者:[伊朗] 侯赛因·莫尔塔扎依扬·阿布克那尔 等著

译者:穆宏燕

版本: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年6月

伊朗的2017年是不平静的。前有特朗普上台搅动中东局势,中有国内大选延续了改革派执政,后有沙特新王储的外交战。这个中东大国在接下来的几年也许将要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是继续现有的经济路线,还是不得已回到和美国对抗的路轨之上?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从殖民时代到帝制,再到革命与战争的伊朗现代历史。《瞎猫头鹰》收录的三篇小说,正是这段伊朗历史中几个时间节点的浓缩。要理解今天伊朗人的心态,这些故事不容错过。(推荐人 任其然)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

作者:[英]乔治·奥威尔 

译者:陈超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6月

今年奥威尔的纪实著作系列都得以译成中文出版,然而最令人瞩目的仍然是这本书。因为它恰如其分地描摹了底层劳工的生活,让人们得以想象贫民窟以及贫民究竟是怎样的。最令人动容的场面便是奥威尔途经贫民窟,看到一个看不出年纪的女性正跪在贫民窟的院子里往排污管里捅棍子,他注意到她脸上的悲哀神色以及悲惨的命运。 “说生长于贫民窟的人除了贫民窟以外想象不出别的东西,是不对的。因为我在她脸上看到的,不是动物那种懵懂的受苦。她非常清楚自己身上在发生什么。”(推荐人 董子琪)

《人生拼图版》

作者:[法]乔治·佩雷克 著

译者:丁雪英 连燕堂 

版本:湖岸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11月

在2017年的再版书中,我个人最期待的是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乔治·佩雷克的经典作品《人生拼图版》的全新版本。上一个版是1999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如今已经很难淘到。对于佩雷克的书迷来说,再版绝对是个福音。

《人生拼图版》是一本极具实验性质的小说,用全景加特写的方式描绘了一幢公寓楼里三十多个单元中各个房屋的生活景观。从不同阶层人物的面相、性格、一些或奇特、或诡异或荒诞到真假难辨的过往生活经历和体验到房屋内部的家具陈设、色彩细节、一幅画的位置以及画中描绘的具体内容、一个水晶灯的特定形态、一个沙发独具一格的颜色和纹理,佩雷克以笔为摄像机镜头,在拉近和推远的不断转换之间,在不同场景的拼贴形成的蒙太奇之中,向读者展示了二十世纪法国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推荐人 傅适野)

《儿童法案》

作者:[英]伊恩·麦克尤恩著 

译者:郭国良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3月

儿童伤害与权益保护是今年最令国人揪心的社会议题之一,《儿童法案》向我们展示了英国的法律系统是如何保护英国儿童的。另外,故事的主线——女法官的中年婚姻危机——也很有意思。麦克尤恩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自然而然的华丽,在细节铺陈的不经意间打动心扉。(推荐人 林子人)

《摩天楼》

作者:[英]J.G.巴拉德

译者: 陈醉  顾君  王卉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5月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作家就写出了“伦敦折叠”,摩天楼里底层是准入阶层,高层是富豪阶层,当有天摩天楼里的秩序被打破了,底层与顶层之间又将呈现怎样的关系? 有洁癖的人不会喜欢本书呈现的混乱、崩溃到机制的意象。(推荐人 董子琪)

《门在楼梯口》

作者:[美]洛丽·摩尔

译者:张晓晔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2017年5月 

洛丽·摩尔聪明得晶莹剔透,她笔下的人物充满着诙谐的自嘲和俏皮的观察,关注一切,揶揄一切,一点也没有“纯文学”的沉重包袱。与短篇集《美国鸟人》比,这篇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小说,有着纯真的少女感。故事讲述一个少女打工当保姆的故事,美国文学中缺席已久的“中西部”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推荐人 董子琪)

《深入北方的小路》

作者:[澳] 理查德·弗兰纳根 

译者:金莉 

版本: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7月

开始读这本书,诚实说一是因为布克奖的光环,二是此前看过几篇弗兰纳根的访谈,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小说家很有意思,诗性甚浓。所以这本战争题材的小说竟然也诗意盎然,但绝不是那种多愁善感的诗意。作者的父亲是一位战俘,曾被迫修筑有“死亡铁路”之称的泰缅铁路,由于饥馑、饥饿、疾病与超负荷的劳动,这条铁路夺走了十余万人的生命——而弗兰纳根所做的,就是想象围绕铁路展开的故事。战争如何消耗尽了所有人的诗意、想象甚至基本的情感和人性,《深入北方的小路》疾风骤雨般把残酷塞入读者的眼睛,丛林中的战俘看得让人连气都喘不过来。(推荐人 黄月)

《南方高速》

作者:[阿根廷]胡里奥·科塔萨尔 

译者:金灿 林叶青 陶玉平 

版本: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17年10月

胡里奥·科塔萨尔是阿根廷著名作家、短篇小说大师,也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代表人物、2017年,新经典文化陆续引进科塔萨尔短篇小说全集,继《被占的宅子》之后,第二本《南方高速》也在今年十月和读者见面。小说集中包含《秘密武器》、《克罗诺皮奥和法玛的故事》以及《万火归一》三部短篇小说故事集。其中既包含为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放大》提供灵感的小说《魔鬼涎》,也包含为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周末》提供灵感的描述一场史诗级大堵车的小说《南方高速》。也包含像《克罗诺皮奥和法玛的故事》的那种flash fiction,用寥寥几百字为读者科幻一个全新的世界和看世界的方式。(推荐人 傅适野)

《虔诚的回忆》

作者:[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译者:王晓峰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1月

与其说这是一部自传,倒不如说,借着追溯家族的历史,尤瑟纳尔一直在反思的是,在过去五百年里,人类是如何一步一步自我走向“毁灭”且不自知的。而清醒的人,可能却变成了一个笑话,成为了反现代化的格格不入的人。比起自己的家族故事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往事,尤瑟纳尔更在意的是,说出这些可能没人会在意的话,然后继续怀着悲悯之心,看待可怜又令自己失望的人类。(推荐人 姜妍)

《夏洛克是我的名字》

作者:[英] 霍华德·雅各布森

译者:齐彦婧

版本: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6月

《夏洛克是我的名字》是“霍加斯·莎士比亚系列”在中国出版的第二部。雅各布森在这本书里其实讨论了非常多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怎么看待犹太身份,次重要的是父亲与子女关系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二者并不各自抽离,反而相互交织。

不论是夏洛克,还是现代版的夏洛克,亦或是现代版夏洛克的女儿,书中的每个人人物都在不断思索着生活带给他们的困扰他们各自的问题。他们有答案吗?目前看,好像雅各布森并没有急于为每个人找到答案,即便有,那也只是阶段性的、暂时的。(推荐人 姜妍)

文 学 ·原创

《海盗奇谭》

作者:盛文强  

版本:楚尘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8月

专注研究海洋文化的作家盛文强继《海怪简史》之后,在2017年推出了《海盗奇谭》,试图从古代文献中打捞和海盗相关的只言片语,重构中国古代海盗故事。盛文强将全书分为妖异、列传、女流、财货、风习、梦兆、刀兵、谋略、补遗十卷,讲述了志怪、野史、方志等文本中记载的与海盗相关的故事。

在行文方面,盛文强遵循古代笔记传统中那些来路不明的文本,用一人一生中最为光辉的一个断面取代对生平履历的逐一罗列。如此一来,那些突然出现的场景和暧昧不清的人物让文学的想象得以在历史的空白处或者缝隙间次第展开。(推荐人 傅适野)

《汗乌拉 我的故乡》 

作者:张承志 

版本: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7年7月

这本散文集是旧作集结,但是意义非常。作家张承志站在70岁的门槛上,将当年同学少年的回忆、也是印满自己所思所想的“履历”再次出版。文集收录了张承志的经典篇目如《袍子经》《劳动手册》《粗饮茶》等,体现出他对于牧民岁月“深深地、切肤地以至疼痛地”的怀念。更深层次地,张承志拒绝将草原书写“异域化”,草原不是满足人们异域想象的景观,而草原上的亲人也绝对不是乡愁的对象;草原对他来说,不是乡愁,而是抗议与愤怒。(推荐人 董子琪)

《回望》

作者:金宇澄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凭借沪语小说《繁花》,做了一辈子文学杂志编辑的金宇澄走进了公众视野。2013年,金宇澄的父亲去世,他常常陪着母亲翻看旧相册,也萌生了这部书写父母故事的非虚构作品, “我常常入神地观看父母的青年时代,想到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金宇澄评价父母所经历的时代时说:“祸患踵至,幽明互映,是这代人运命不胜扼腕的寻常。”(推荐人 董子琪)

《飞行家》

作者:双雪涛 

版本: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8月

和《平原上的摩西》比起来,《飞行家》又向前走了一步。双雪涛的虚构步法收放自如,情境上迈出了东北的边界,语言特色也更加鲜明了,凝练而酣畅,如同一阵能把人吹透的北风。他无疑擅长讲故事,那劲头像端着杯酒跟你说书,他说有人大雪天死在了艳粉街的教堂外,他说有人在毛主席像旁边坐着热气球飞走了,他说有人因拒不服从下岗分配被杀害埋在了跷跷板下……他让人实打实相信:人远比神复杂,现实远比童话奇诡,历史在每个个体身上留下的伤痕远比在书本上留下的多。(推荐人 黄月)

《特别能战斗》

作者:石一枫 

版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年4月

其实应该推荐石一枫的另外一本小说,即刊于今年《收获》杂志的长篇小说《心灵外史》,但是这本小说还没有出版,就先推荐另外一篇题材类似、语言风格也相近的小说了。《能战斗》最宝贵的地方在于敢于承认民间大妈的“战斗”精神,并与之对比出知识分子的孱弱苍白。“为什么非要聊博尔赫斯才叫文学呢?”石一枫曾经这样说,“不反映现实,叫什么文学?”(推荐人 董子琪)

《大地上的亲人》

作者:黄灯 

版本:理想国/台海出版社 2017年3月

2016年的春节,一篇名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的文章传遍了朋友圈,从此知识分子或城市一代、二代的“返乡书写”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公共话题。但在文章的作者黄灯看来,这并非是一年一度的春节返乡随感,而是对家族历史的梳理,是她多年观察的一个出口,以这篇文章为契机,她开始着手写作一本酝酿多年的关于乡村的书,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本《大地上的亲人》。

在书中,黄灯写道,作为整个家族唯一一个获得高学历的人,她的成长经历,隐喻了一条逃离乡村的路径,因此,于她而言,书写乡村,书写自己的亲人,首先是一种自我清理,即像黄灯这样一个被农村滋养的城市一代,如何突破城乡的二元对立、阶级的区隔和生活圈子的疏远,与自己的乡亲建立一种关联,让农村凋敝的现实至少有机会进入城市精英和知识界的视野。所以,黄灯将这本书称为“生病了的农村的病历”,而她自己,就是“写病历的人”。(推荐人 张之琪)

社  科

《饥饿》

作者:[阿根廷]马丁·卡帕罗斯著 

译者:候健 夏婷婷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2017年6月

自人类社会建立之初,饥饿问题与饱受饥饿之苦的人就始终存在,以至于我们已经习惯了通过数字去讨论它,躲在数字背后与具体问题保持着安全距离。然而马丁·卡帕罗斯在《饥饿》中告诉我们:此时此刻,全球有9亿人正因缺乏工作机会、没有薪水而忍饥挨饿;平均每5秒中,就有一人因为饥饿和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死亡。在书中,数字构成的宏大叙事和充满痛楚的个人故事交织缠绕,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真实的全球饥饿图景。生活在一片尚保留饥饿记忆的土地上,我们也应该对饥饿问题保持警惕——正如作者的警告所言,全球经济的现有机制正在使这一发迹于全球经济秩序底端的问题反噬链条上游。(推荐人 林子人)

《我们的孩子》

作者:[美]罗伯特·帕特南 

译者:田雷 宋昕 

版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年6月

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的新书《我们的孩子》在美国出版时就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在书中,他预言了“美国梦”的破产:在今天的美国,上一代人的财富不平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下一代的机会平等,白手起家、奋斗逆袭的“美国梦”叙事,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已经沦为空谈。

帕特南本人也曾经是“美国梦”的信徒,出生于俄亥俄州克林顿港一个平凡家庭的他,曾经坚信自己今天的成就完全来自个人奋斗,后来他才意识到,如果没有他成长的时代社群主义和平等主义的社会氛围,没有那个时代的家庭、社区和公共机构,他的努力和运气也无所依附。

在帕特南看来,克林顿港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是美国社会变迁的缩影,在这本书中,他从这里出发,一边通过生动的个案讲述了来自不同阶级的孩子迥异的家庭、学校生活,另一边通过大量扎实的数据,全景式地呈现了社会整体的结构性差异,对于了解美国社会和反观中国社会的现状,都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推荐人 张之琪)

《雇员们:来自最新德国》

作者:[德]西格弗里德·克拉考 

译者:黎静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7月

克拉考尔的《雇员们》和《侦探小说》是2016年我最期待的两本2017年出版的新书,它们都是克拉考尔在上世纪20年、德国的魏玛时期完成的作品。《雇员们》写于1929年,彼时克拉考尔供职于《法拉克福报》柏林站,他花了十周的时间进行“田野调查”,对柏林大大小小的企业主、雇员和工会达标进行交谈,走进他们的办公室、职业介绍所和电影院观察,甚至研究厂报、广告和私人通信,将他深入都市内部的最新发现写成了一系列专栏,发表于《法兰克福报》。

魏玛时期的德国中产阶级,正在经历着一场危险的“塌陷”,一战和通货膨胀洗劫了他们的财富,而随后的经济合理化改革又几乎抹平了他们相对于工人阶级的全部优势,正因为此,中产阶级想要在意识形态和身份认同上与工人阶级划清界限的努力显得越发顽固而绝望,几年之后,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了纳粹党和希特勒的支持者,这本书的内容正是关于他们的。

这本报纸专栏集结成的小书,虽然不是严肃的学术研究,但却展现出了媒体在捕捉和介入社会现实上的优势,它反应迅速、没有被学院知识生产的套路腐蚀,这种敏锐度和实验性对今天的媒体工作者也可以有很大的启发。(推荐人 张之琪)

《日本新中产阶级》

作者:[美]傅高义

译者:周晓虹 周海燕 吕斌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5月

中产阶级的崛起与社会转型之痛是近年来公共话语中的热议话题。面对着诸多未知和棘手难题,同属东亚文化圈的邻国日本或许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本书是精通中日两国事务的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在1950年至1960年间以日本中产阶级家庭为对象所做的一项研究写成的。半个多世纪前日本家庭的幸福与忧虑,在当下的我们看来可以说颇有亲切之感。(推荐人 林子人)

《礼物的流动》

《私人生活的变革》

作者:阎云翔

译者:李放春 刘瑜 龚小夏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2月

当人类学家写“返乡日记”时,他们会写些什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教授阎云翔以人类学家和“自家人”的双重身份对黑龙江省的下岬村开展田野调查研究,考察中国人半个世纪的生活变迁。这个东北农村或许不能大而化之地视为乡土中国的全貌,却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提供了一扇窗口。(推荐人 林子人)

《帝国之眼:旅行书写与文化互化》

作者:[美]玛丽·路易斯·普拉特 

译者:方杰/方宸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7年4月

《帝国之眼》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按照作者普拉特自己的说法,它既是文类研究,又是意识形态批判,或者可以更进一步说,它是以一种特殊文类为材料进行的意识形态批判。这一特殊文类就是18世纪以来,伴随着欧洲在全球的帝国主义扩张而出现的、由欧洲人写的关于欧洲以外的世界的旅行书,而它所要批判的,当然就是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

在普拉特看来,这些旅行书对于在欧洲内部构建帝国主义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旅行书赋予了欧洲的读者一种“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有机会去了解正在被探索、入侵、投资和殖民的遥远世界,随着这些书风靡欧洲,它们制造的那种异域风情和历险传奇,也激起了欧洲人对于帝国扩展的热情和参与度——换言之,旅行书不仅塑造了欧洲人心中“外面的世界”,也塑造了欧洲人自身,将他们塑造为“帝国的主体”。而即便在今天,这样的帝国叙事也并没有过时,当年的旅行故事又被重新包装起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继续发挥着作用。(推荐人 张之琪)

《如何老去》 

作者:常青 

版本:山西人民出版社 / 汉唐阳光 2017年1月

或许,比起乐观地望着人类寿命史上不断增长的数据,我们更应该面对和思考的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问题。当“老去”这件事比任何一个人类历史的时期都更“漫长”的时候,我们怎么与“变老”这件事相处,怎么对待和正视“老去”这个话题。

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试图逃避、避免面对“老去”的问题时,《如何老去》这本书却很勇敢地提出不一样的思考路径,挑战主流价值观的声音。 (推荐人 姜妍)

《群居的艺术》

作者:辉格

版本:山西人民出版社 /汉唐阳光 2017年6月

辉格曾经给哲学家“指派”过一个任务——描绘一幅世界图景,如今他选择自己来完成这个任务,在这本书中,他的侧重点集中在社会结构上,并努力阐明,在他心目中,当下我们所见到的大型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是哪些元素在维系着它。

在描绘这幅图景时,辉格使用了大量跨领域的学科知识,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他试图向我们证明,现实世界并非像弹球游戏或多米诺骨牌那样,由一根根独立的线性因果链组成,而是一张张因果网络。(推荐人 姜妍)

历  史

《邻人: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犹太群体的灭亡》

作者:[美] 杨·T.格罗斯 

译者:张祝馨 

版本: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年9月 

曾有很多书写过人性善恶之辩或好人作恶的种种心理实验,但没有一本比《邻人》更冰冷更黑暗,真实到散发绝望。在波兰东北部小镇耶德瓦布内,在1941年的短短十天之内,有1600多名犹太人在此被杀,包括本地犹太人和从外地来此避难的犹太人。这段历史被迷雾笼罩了五十余年,直到历史学家杨·T.格罗斯勇敢以此书揭开秘密。杀死犹太人的并非万恶的纳粹党卫军,而是他们的邻居街坊、朋友或生意伙伴——那些普普通通的波兰小镇居民。不知道哪个更可怕,是一群普通人对另一群普通人犯下的暴行——割舌剜眼、逼母杀子,还是历史真相被掩盖许久成为禁忌,并没有谁因为手沾人血被问罪追责。(推荐人 黄月)

《朝鲜战争》 

作者:[美] 布鲁斯·卡明斯  

译者:林添贵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5月

朝鲜常常被标签化甚至妖魔化,而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布鲁斯·卡明斯却愿意尝试从朝鲜的视角去理解历史和现实。本书分析了战前的半岛历史、战争的起因、战争期间美韩军队对平民的杀戮以及美国半岛策略背后的政治考虑,呈现出朝鲜战争更大的画面,也反思了美国的对朝政策。本书由于“左”的倾向在美国招致很多批评,但它确能呈现美韩版本战争叙事之外的不同声音。(推荐人 潘文捷)

《维米尔的帽子》

作者:卜正民 

译者:黄中宪 

版本:理想国/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年7月

历史学家卜正民

十七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是全球贸易规模的逐步扩大,是航海知识的传播,也是白银作为通行货币而促使的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形成。加拿大历史学家卜正民试图将荷兰画家维米尔以及他的画作当做网络上的一些节点,并就此延伸开去,勾勒出一幅全球商品、人力以及思想流通的全景画面。

而卜正民书写此书的目的,并非全然对历史的回顾,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希望读者认识到,全球化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任何地方的历史都将我们与其他地方相连,而最终我们将与整个世界的历史相连。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任何一部分都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当意识到我们每天正在创造历史,并且这种历史又必将反过来施加于我们自身,我们是否会多一些思考、审慎以及对于他人、对于子孙的责任感?毕竟,人非孤岛,无人可以自全。(推荐人 傅适野)

《教养身体的政治》

作者: [日] 深町英夫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7月

“素质”从1990年代开始就萦绕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这个词语背后是我们深刻的焦虑:面对发达国家,我们的社会秩序、公序良俗和公民教育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而20世纪初,这样的焦虑同样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不过那时候的背景更为严峻——面临着侵略的中国知识分子和军政精英纷纷提出改善国民素质的方案,以图自强。国民党的新生活运动就是其中之一。在《教养身体的政治》中,日本历史学家深町英夫为我们呈现了国民党新生活运动的来龙去脉与成败始末,在今天对照那段历史,我们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推荐人:任其然)

《青年斯大林》

作者:[英] 西蒙·蒙蒂菲奥里 

译者:徐展雄  

版本:浦睿文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7年3月

2017年是十月革命100周年。关于这场革命的遗产和反思在过去数十年间已经多如牛毛。但在国内出版的这本《青年斯大林》仍然为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注脚。这本追溯斯大林年轻时如何参与革命,如何组织地下工作的传记,打破了伟人/暴君的庸俗二分,把一个拥有复杂面向,也在斗争中积累起复杂人格的人物刻画得极为生动,为理解斯大林时代的一系列成就和悲剧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视角。(推荐人 任其然)

《记忆的性别》

作者:[美] 贺萧 

译者:张赟 

版本:人民出版社 2017年4月

妇女的历史总是埋藏在家国历史背后。比如计划生育,人们总是强调国家对人口的控制,却没有看到妇女们也积极欢迎这一政策,因为生育意味着太多太多的痛苦,也意味着妇女被更深地控制在家庭生活和劳动之中。美国历史学家贺萧的这本著作,试图让现代中国农村妇女“浮出历史地表”,为我们展示了一整段极为重要又常常被遗忘的历史画面。(推荐人 任其然)

《从大都到上都》

作者:罗新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7年11月

历史学家写游记,山水都带着字幕解说。十五天从大都(今北京)走向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徒步,再加上一年的思考和考证,成就了这本书。

作者行至一处,便写下元明时期此地的故事、过去旅行者记录中这里的风貌,在历史考证之外,作者也把路途所见所闻也写入文中,让走过的世界变得鲜活。如果想知道什么叫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本书或许就是一个答案。(推荐人 潘文捷)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作者:祝勇 

版本: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年7月

2017年是苏轼诞辰980周年,如果你只有时间读一本关于他的书,那么这本书要郑重推荐。作者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书画收藏为线索,串起了苏轼跌宕起伏、洒脱恣意的一生,展现了他的多面形象:一位集诗人、书法家、画家、美食家等身份于一身的旷世奇才,一位终生忠于自我和信仰却屡遭贬谪的官场失意人,一位不屈从命运、超越时代的真儒。(推荐人 林子人)

《协和医事》

作者:常青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湛庐文化 2017年9月

 “老协和”的医学教育强调人文心、科学脑,洋溢着做学问至上、看病至上的追索氛围,曾经培养出众多大师级的良医。这本书讲述的正是协和医学院如何坚持办学理念、培养医生,以及医生如何对待病人、造福社会的故事,不仅对当下中国的医学教育具有参考价值,更能让普通读者体会到做事的方法和做事的态度。(推荐人 潘文捷)

《讲故事》

作者:[荷]田海 

译者:赵凌云 周努鲁 黄菲 李瞳著 

版本:中西书局 2017年4月

如何控制谣言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治理者面对的难题。在《讲故事》一书中,牛津大学历史学家田海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的几种典型故事的流变来探明谣言传播的幕后推手,指出对外来者的恐惧和对未知事物的焦虑是谣言的温床。这一人性的晦暗之处令我们至今都为谣言所困,又因谣言而分裂。(推荐人 林子人)

《追寻历史》

作者: [美] 白修德 

译者:石雨晴 柯育辰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11月

这本书是美国记者白修德的个人回忆录。白修德是20世纪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人:他是中国抗战尤其是重庆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目击者和记录者,而回到美国以后,他又连续进行了四届美国总统选举的报道,并获得1962年普利策奖。除了深深卷入历史以外,他身上也体现出记者追求真相、不畏强权的可贵品格,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依然有启发意义。(推荐人 潘文捷)

新  知

《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

作者:王立铭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年5月

一个观察是,近几年来国内有三类科普书比较火,一是博物领域,二是天文领域,三是生物/健康领域,这三类中质量较好的,以外来引进为主,本土原创较少。所以,王立铭这本书实在让人眼前一亮。一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把基因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大事小情,写得像金庸武侠小说一样,草蛇灰线,起承转合。尤其是基因编程时代一章,把这位科学家讲故事的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新闻在2017年层出不穷,或许,人类执起这把上帝的手术刀的时刻已经迫近,而那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从根本上改善人类本身?抑或是基因多样性和婴儿选择权将面临威胁?未来未知,值得探看。(推荐人 黄月)

《宇宙》

作者:[美]卡尔·萨根 

译者:陈冬妮  

版本: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年8月

卡尔·萨根这本《宇宙》问世于1980年,在过去的近四十年时间里,中文版也已出过两三版。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宇宙》及由其改编而来的电视片可能都是许多人了解宇宙、望向深空的第一扇窗,影响了一整代读者。无疑,这扇窗开得十分成功,萨根笔触清浅,立意高远,他写的不仅是宇宙(虽然宇宙已是无限),还有科学探索的意义与精神——我们的来历和我们的未来,都在宇宙之中,看到宇宙全景绝非哪一代人之功,科学在不断拓宽我们的视界和文明。有一个说法是,近年来科学类畅销书频繁涌现,原因是望向宇宙能使人暂时忘却现实生活的琐碎无奈,如果真是这样,在今天《宇宙》值得重看好几遍。(推荐人 黄月)

《杂食者的两难》

作者:[美]迈克尔·波伦 

译者:邓子衿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7月

今年四月,我采访了台湾美食作家庄祖宜,在谈到食品安全和饮食伦理的问题时,她反复提到这本《杂食者的两难》,她认为,人类是否要为了生态平衡、物种存续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改变饮食习惯,已经成为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正视的严肃课题。很巧的是,三个月后,这本书的中文版正式出版了。

《杂食者的两难》的作者是美国首屈一指的美食作家迈克尔·波伦,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得有“美食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但波伦的美食写作,却跟我们印象中梁实秋、汪曾祺那样的中文美食写作十分不同,虽然都是围绕着“我们该吃什么”这一终极话题,但后者更注重味觉享受和“吃的典故”,而前者关心的则是食材在做成菜肴端到我们面前之前,所经历的一个漫长过程,以及其中牵涉的农业生产方式、资本运作、动物伦理、生态破坏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在波伦看来,今天,“正餐该吃什么”这一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难以回答,选择我们餐桌上的食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痛苦而充满自诘的道德抉择,我们吃什么,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和地球的未来。(推荐人 张之琪)

《未来简史》 

作者:[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林俊宏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1月

这部人类未来的预言之书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饥饿、战争、瘟疫已经被战胜,而终结死亡、获取幸福快乐以及人进化为“神人”成为了新议题,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科技的发展会使得绝大部分人沦为无用的群体。作者在各种学科之间游走自如,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已知,颠覆读者的思考方式。虽然真实的未来不可预知,但本书至少能够激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推荐人 潘文捷)

《说故事的人:萨克斯医生自传》

作者:[英]奥利弗·萨克斯 

译者:朱邦芊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10月

很多人对萨克斯医生并不陌生,他著作等身,畅销多国,虽然他曾在此前许多有关脑神经科学和病患故事的书里零零散散讲起过自己的人生经历,这部完整的自传读来还是令人唏嘘感慨,生命中的希望与痛苦几乎同等重量。奥利弗18岁时跟父亲坦白了自己的同性恋性向,第二天便听到了母亲“我真希望从没生过你”的咆哮,他大半生孤独一人度过,75岁疾病缠身时才邂逅真爱。他的三哥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他自己曾沉溺致幻剂不能自拔,年岁渐长亲友逐次亡故……如果说他从前写下的病患经历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偶然和无常,那么他自己的生命故事亦是如此。(推荐人 黄月)

艺  术

《竞争的艺术》

作者:[澳]塞巴斯蒂安·斯密 

译者:程雪 董欣然

版本:汉唐阳光/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8月

艺术评论家塞巴斯蒂安·斯密的新书《竞争的艺术》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通俗艺术史著作。书中描写了四对伟大的现代艺术家——马奈与德加、卢西安·弗洛伊德与弗朗西斯·培根、毕加索与马蒂斯、波洛克与德库宁——之间的竞争与友谊,在斯密看来,艺术家之间的亲密关系长期被艺术史课本所忽略,事实上,同伴的影响对于艺术家风格的确立至关重要,正是在接纳和拒斥同伴影响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艺术家陈丹青评价这本书的写作兼具“侦探小说的笔法,精神分析式的心理追踪以及历史的同理心”。因为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以传记的笔法披露了四对艺术家私人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鲜为人知的故事,还基于这些故事,对他们的作品乃至更大的社会历史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可以说,它突破了艺术史、个人史和社会史写作的界限,尝试在一个相对暧昧的交叉地带寻找接近真相的可能。(推荐人 张之琪)

《古典音乐那些事》

作者:[英]诺曼·莱布雷希特 

译者:盛韵

版本:文汇出版社 2017年8月

诺曼·莱布雷希特

同时出版的《古典音乐那些人》同样妙趣横生,不过相较于名人八卦,《古典音乐那些事》探讨了更大的话题:什么样的管弦乐团是好乐团?音乐厅的背后有什么故事?纳粹时代的古典音乐如何生存?唱片产业还有未来吗?音乐能促进健康或者提高智商吗……凭着浸淫于古典音乐中几十年的阅历,诺曼·莱布雷希特在把音乐体制的那些重要零部件拆解开来,为读者一一呈现。(推荐人 潘文捷)

《脸的历史》

作者:[德]汉斯·贝尔廷 

译者:史竟舟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6月

宗教仪式中的面具、戏剧舞台上的脸和面具、面相学、圣像与肖像、媒体脸和电影脸、虚拟空间中的无脸面具,这一系列从古到今的关于面孔和面具的种种变体背后,究竟反映出何种哲学命题?通过将脸与作为脸之媒介的面具的并置和谈论,德国艺术史学者汉斯·贝尔廷利用肖像画、戏剧、宗教绘画、当代摄影、电影、大众媒介中对于脸的再现,展开了一次关于脸的历史的探寻。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汉斯·贝尔廷来说,探讨脸的历史,也是探讨存在于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全书中,他赋予脸一种优于面具的地位,并认为“关于脸的研究,类似于一场追逐蝴蝶的游戏,往往不得不以脸的复制品或衍生物为对象,很难揭示出脸的生机和奥秘。”(推荐人 傅适野)

《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作者: [美] 彼得·盖伊

译者:骆守怡 / 杜冬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7年1月

国内已经出版了不少彼得·盖伊的作品。《弗洛伊德传》、《启蒙时代》、《感官的教育》……顺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剖二十世纪人类精神的历史的盖伊,没有放过十九世纪晚期到二十世纪早期勃兴的现代主义艺术。在这本书中,他将艺术、政治、社会演进和人类心理糅杂一体和盘托出。盖伊的书并不好读,但只要沉浸其中,读者往往就很难脱身。(推荐人 任其然)

《重屏》

作者:[美]巫鸿

译者:文丹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7月

将艺术品放到物质文化史的范畴内研究往往能在细节处填补宏大历史叙事的微妙缝隙。在《重屏》一书中,巫鸿通过中国绘画中的屏风意象探究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趣和中国文化的独有特征。(推荐人 林子人)

《孤独之间》

作者:李炜

译者:于是 

版本:上海三联书店  2017年4月

《孤独之间》一共有十个章节,从拉斐尔所在的文艺复兴时代画作一路讲到以马列维奇为代表的抽象先锋作品。整体上依照时间顺序排列,然则每一章的书写都颇为巧妙下心思,不停地尝试不同的结构变化,可以说,李炜是在用构思小说的方式来书写属于他自己的另类艺术史。

在艺术史上,许多艺术家、许多流派在诞生之初,都曾经受“考验”。从不被理解到进入殿堂、从被怀疑到被研究,这些艺术家身上共同的一点是,在所处的时代中,都努力进行创新,扩大艺术的边界,这些尝试有失败也有成功,显然失败会是常态。但是,正是因为有少部分艺术家不断尝试这样的突破,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艺术史脉络与格局。(推荐人 姜妍)

哲  学

《超人类革命》

作者:[法]吕克·费希 

译者:周行 

版本: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年10月

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于人类未来的种种预测和想象开始成为人们竞相书写的主题,大批的爆款文章、卖座电影和畅销书从中诞生,这类杂糅着兴奋与不安的末世情绪成功地俘获了人们的心,和钱袋。但这些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如果一定要选择一本兼具深度与可读性的通俗读物的话,我推荐吕克·费希的这本《超人类革命》。

吕克·费希是法国哲学家,曾于2002至2004年间担任法国教育部长,同时,他还是媒体人,电视节目《哲学种子》的主持人,以及哲学普及作家。他的这些身份都体现在这本《超人类革命》中,作为哲学家,他梳理了超人类革命——即一种利用科技尤其是生物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的体能、智力、情感、道德等方方面面进行改造的浩大工程——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意识形态背后的理论源流,以及其支持者和反对者的观点;作为政治家,他从治理者的角度谈到了许多实际操作层面的政策设计和执政理念;而作为媒体人和科普作家,他将哲学和政治层面的思考写得深入浅出,让普通的读者能够从中找到与他们日常生活的关联。(推荐人 张之琪)

《米歇尔·福柯传》

作者:[法] 迪迪埃·埃里蓬 

译者:谢强 马月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

福柯可以说是当代最无法绕开的哲学家、思想家。而关于福柯的争议也连绵不断。左翼顺着他的理论批判今天的新自由主义秩序,批判对于人的控制和统治术。而也有人怀疑福柯是新自由主义的潜在支持者,指责他把生活过成一种艺术,让抵抗变得完全个人化。《福柯传》记录了这位思想家充满争议的一生,这一生也是欧美社会1950年代到1980年代的历史缩影。(推荐人 任其然)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

作者:[美]伊丽莎白·扬-布鲁尔

译者:陈伟 张新刚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5月

汉娜·阿伦特

阿伦特去世已有40余年,但阿伦特研究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不过时,甚至热门。这本传记真的很厚,有五百多页(但装帧很棒,可以平摊),据说阿伦特和老师海德格尔的恋情纠缠,最早就是由这本书曝光于众的。《爱这个世界》不仅为我们呈现了阿伦特针对犹太复国主义、女性、权力、革命、极权主义等问题的种种思考,也向我们呈现了阿伦特身边那一代友人的群像,甚至描绘了20世纪整个哲学史的脉络轨迹。但也正因整本书内容过于细致繁杂,在某种程度上,也使整本书的结构迷失于巨细靡遗的叙事和思想梳理当中,稍存遗憾。(推荐人 黄月)

《宇宙、诸神与人》

作者:[法] 让-皮埃尔·韦尔南 

译者:马向民 

版本:文汇出版社/新经典 2017年3月

希腊神话要怎么理解?希腊神族的纷杂错乱的家族关系该怎么理清?这本书作为希腊神话入门之作,适合喜欢听故事的小朋友,也适合想要重新梳理希腊神话的大朋友。而对于西方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弄明白一些源自希腊神话的“典故”和故事原型,例如奥德修斯的归家、普罗米修斯的牺牲、潘多拉的墨盒、俄狄浦斯的宿命等等,也是很有益处和趣味的。(推荐人 董子琪)

《陌生人溺水》

作者:[美] 拉里莎·麦克法夸尔 

译者:王燕秋

版本: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年7月

这是一本关于“行善者”的书,记录下他们的故事,也思考他们这样举止的背后缘由。这些人显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行善者,而是如书名所给出的问题中的那样的行善者——假如自己的母亲和一个陌生人同时溺水,你会先救谁?抱歉,行善者们的选择通常会是陌生人。所以拉里莎也忍不住进行设问,如果每个人都救陌生人而不是自己妈妈,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

确实,过度的责任感在今天的很多人看来似乎是一种疾病,拉里莎也想通过这本书告诉大家,有些行善者是快乐的,有些则不是。但她更想说的是,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行善者的话,现在的世界会更糟。(推荐人 姜妍)

文学史

《才女之累》

作者:[美]艾朗诺 

译者:夏丽丽 赵慧俊

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年3月

在这本为宋代才女李清照所写的研究专著里,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教授艾朗诺提出了人们对于李清照的重大误解,即“自传式解读”,总是将词作中的意象、情节与现实中的人生历程相对应,甚至用词作来推测词人的人生际遇,循环往复还乐此不疲。为什么李清照就不能用“代言体”来创作呢?艾朗诺认为,这与词人的女性身份相关,也与人们对阅读才女的心理期待相关。(推荐人 董子琪)

《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

作者:[德]恩斯特·R·库尔提乌斯 

译者:林振华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7年2月

库尔提乌斯是德国文献学家、罗曼语与文学批评家,生于1886年,1956年于罗马逝世。库尔提乌斯生前著有《岌岌可危的德国精神》、《新法兰西的文学先锋》以及《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等著作。其中,《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被视为文学批评领域的经典之作,几十年来畅销不衰。今年二月,该书的中文版首次与读者见面。在这本书中,作者系统性的介绍了从罗马衰亡到古典学术文艺复兴的西方文学的发展与绵延脉络。在作者的旁征博引之下,通常被简单地贬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实则闪烁着瀚如烟海的智慧光辉。我们可以看到,即便在中世纪,也不断有学者、作家尝试延续和发展欧洲文学的丰富传统。(推荐人 傅适野)

外  版

《The Ministry of Utmost Happiness》

作者:Arundhati Roy

版本:Knopf 2017年6月

阿伦达蒂·洛伊

《微物之神》作者阿伦达蒂·洛伊时隔二十年才出版自己的第二本小说。如今的文学市场推崇的是笔耕不辍的作家。而洛伊尽管不断写作,却和文学没有什么关系——她做独立记者,写社论批判印度政府和资本之间的勾结,参与社会运动,乃至因此惹上官司。新小说《极乐部》,其实是对这些年她参与的社会行动的总结,她从社会关怀中来,到社会运动中去。文学只是她暂时驻足的地方,也因此,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作品。(推荐人 任其然)

《夏志清论中国文学》

作者:夏志清  

版本: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7年 

夏志清,这位因为推荐钱钟书与张爱玲而在国内学界声名鼎沸的海外汉学专家,在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篇论文里,认为自己毕生研究的中国小说与西方经典小说相比,仍存在着差距。他的理由是,曹雪芹让贾宝玉看破红尘,缺乏对人性和人文世界的远大视野,“除了将备受折磨的主人公引向佛道开悟,竟然别无他法”。(推荐人 董子琪)

《舒兰河上》

作者:谢海盟 

版本:印刻出版公司  2017年7月

若只是将《舒兰河上》看作是追述台北水圳脉络与故事的书,就抹杀掉了里面更深的、更有意义、更动情的部分。

水圳的故事是脉络,但是海盟是用其扩展了时间和空间。从他追溯曹同学、郑同学、马同学在内的这些如今6、70岁的台湾男生年轻岁月意气风发的故事,并感叹自己遗憾没生在那个时代时,整本书的格局已经早早打开了。

这些有故事的男同学们生活的年少岁月,并非物质丰饶的太平盛世,然则那个时代,“人人心中如野火,而今荡然无存的那个时代,人人都能是一方豪杰,好人好得有意思,坏人坏得有內涵。”如果只用一个字形容那个时代,我猜海盟或许会选“真”,他说那时候人心是真,信念价值是真,顛沛流离是真,面對困境的抉择与付出的代价也真。那是个好令人羡慕的时代吧,那是台湾最好的模样吧……(推荐人 姜妍)

个人书单

姜妍

1、《三十三年梦》

2、《孤独之间:一部另类艺术史》

3、《如何老去: 长寿的想象、隐情及智慧》

4、《群居的艺术:人类作为一种物种的生存策略》

5、《女巫的子孙》

6、《虔诚的回忆 : 世界迷宫I》

7、《陌生人溺水》

8、《管家》

9、《舒兰河上: 台北水路踏查》

10、《夏洛克是我的名字: 新<威尼斯商人>》 

任其然(编辑)

1、《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

2、The Ministry of Utmost Happiness 

3、《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

4、《瞎猫头鹰》

5、《米歇尔·福柯传》

6、《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7、《教养身体的政治:中国国民党的新生活运动》

8、《青年斯大林》

9、《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

10、《从投票到暴力:民主化和民族主义冲突》

黄月(编辑)

1、《解析彩虹:科学、虚妄和对奇观的嗜好》

2、《鱼王》

3、《游隼》

4、《深入北方的小路》

5、《飞行家》

6、《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

7、《邻人》

8、《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

9、《宇宙》

10、《说故事的人:萨克斯医生自传》

界面文化TEAM 2017团建实景图 插画作者/黄月

 

董子琪(记者)

1、《五十四种孤单》

2、《汗乌拉 我的故乡》 

3、《回望》

4、《通往威根码头之路》

5、《才女之累》

6、《夏志清论中国文学》 

7、《宇宙、诸神与人》

8、《摩天楼》

9、《门在楼梯口》

10、《特别能战斗》

林子人(记者)

1、《东北游记》

2、《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3、《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4、《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

5、《饥饿》

6、《日本新中产阶级》

7、《未来简史》

8、《儿童法案》

9、《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

10、《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

傅适野(记者)

1、《女巫的子孙》

2、《帝国之眼》

3、《维米尔的帽子》

4、《拉丁文学与欧洲中世纪》

5、《脸的历史》

6、《人生拼图版》

7、《管家》

8、《离开的,留下的》

9、《海盗奇谭》

10、《南方高速》

张之琪(记者)

1、《活着回来的男人》

2、《超人类革命》

3、《竞争的艺术》

4、《我们的孩子》

5、《雇员们:来自最新德国》

6、《大地上的亲人》

7、《帝国之眼》

8、《杂食者的两难》

9、《儿童法案》

10、《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

潘文捷(记者)

1、《论巴赫》

2、《朝鲜战争》 

3、《现代主义: 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4、《古典音乐那些事》

5、《女巫的子孙》

6、《追寻历史:一个记者和他的20世纪》

7、《鱼王》

8、《从大都到上都: 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

9、《未来简史》

10、《协和医事: 协和百年纪念版》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