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年聊美】一座城市如何“有套路”地过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年聊美】一座城市如何“有套路”地过年?

我曾生活在陕西、香港和上海,好巧不巧,每一次探索城市的初期都恰巧遇上春节,因此春节期间的城市布置往往塑造了我对这个城市的新认知。

上海豫园的春节景象。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总有人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虽说每个人记忆中的年味儿都有所不同,但大多数人都记得巧克力中的杏仁味,和空气中淡淡的鞭炮气味。在如今的现代化社会中,这个标志着农业社会的节日所承载的意义却越来越少。

传统春节包含着祭祀先祖的目的,人们聚在一起除了笼络感情还要商量来年农耕的安排。民以食为天,农耕的话题总是最重要的,所以与耕种息息相关的气候、水利也是年关要事。于是,人们便在春节与家族中其他人聚在一起共商春耕、气候和水利,以便获得最大化收益。

在今天,可能除了少数现代水利工程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人的春节已经简化为一种庆祝仪式,意义也浓缩成为了“团聚”。80、90后小时候都是随着家中长辈感受浓浓的年味,放鞭炮、写对联、熏肉、收压岁钱。但长大后的千禧一代大多在外奔波,往往没了这些精力,也不像长辈们那样“会玩”。

于是全国各地的年味儿差别越来越小。从汤圆饺子之争发起的南北方差异大讨论也逐渐休止;拿到压岁钱那一刻的纸币质感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红包代码;为图省事儿直接在酒店订好的年夜饭代替了家中大厨的手艺;春运回家的喜悦也被抢票、抢座和人山人海的车站挤得只剩下疲惫。中国年,确实渐渐少了原味。随着禁止烟花爆竹政策实施,听觉上也不再热闹。还好,每逢春节,城市的视觉效果仍然会做次更新。

我曾生活在陕西、香港和上海,好巧不巧,每一次探索城市的初期都恰巧遇上春节,因此春节期间的城市布置往往塑造了我对这个城市的新认知。

“赏灯”是西安人的新春必备项目。而大型灯会一般布局在城墙、瓮城、南门广场和箭楼上,当地人喜欢在夜幕降临后慢慢地在这些地标中走一圈,顺便观赏和祈愿,这里便是西安最有年味儿的地方了。于是每年春节,以城墙为中心,四周所有黄瓦红墙的古建筑都附上了灯光装置,发着光的老建筑就成了当地人心中印象深刻的新春城市印象。这种时候,城墙和钟楼一定会人山人海——大多数还是本地人。和沿海地区的一线城市不同,西安一到过年不会“人去楼空”。

上海就是另一种画风了。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多,因此在大年三十的前几天便会经历一场“大型撤离”。过年氛围只增不减的反而是商场。那儿常能看到层出不穷的节庆装置和活动。

其实大约在十年前,超市在过年时已经被刘德华的《恭喜发财》、中国娃娃的《恭喜恭喜》充斥。这类歌曲成了人们心中除鞭炮外最有年味儿的听觉感受,直到现在依旧流行。而最近两三年,各大商场又开始在视觉装置上砸钱砸精力,用科技手段和数字化方式展现生肖、看年画、拜财神、逛灯市等节庆符号,而这些更新换代的新节庆美学形象正在逐渐代替春节文化符号的传统演绎。

这样的变化多少和消费主义的兴起有关。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一书中定义消费主义为消费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为了不断追求制造出来和刺激起来的欲望。商场就扮演着挑起欲望的角色。传统年味儿变淡,或许意味着人们对于新年的实际需求没有那么强了。但这不影响商场和品牌们联手开发些新花样。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商城

不只是春节,遇到圣诞节、国庆节、情人节,商场都是不折不扣的“过节圣地”。我在几个上海的商场中逛了逛,看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

首先就是到哪都能看见狗。

狗可能是十二生肖中,受欢迎程度最靠前的生肖。对于商家来说,和蛇这类很难设计出亲人形象的动物比,狗的形象改造简单多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商城以“福犬贺新”为题,和瑞典艺术家Agnetha Sjögren共同设计了一套新春装置,在商场一楼中庭搭建了红色中式厅堂,厅里站着九只金犬雕塑。一楼的另一侧则是几扇金色拱门,里面展示着六只小型金犬雕塑,分别有着“金玉满堂”、“花开富贵”和“红运当头”等名字。二楼放置着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内设线上互动体验游戏,可以选择不同的相框搭配现场照片,还能直接打印。

而上海新天地在1月底就多了一只红色的巨犬雕像。每年新天地都会根据生肖做文章,今年是与美国知名艺术家David Flores合作,设计了高达5米的“TOMODACHI心朋友”艺术装置。在这只有设计感的雕塑前还放着一盆狗粮,里面装满了会发光的爱心。商场内也配合出售这一狗狗形象的周边物品。

上海新天地

虽然狗的形象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但也有失手的时候。比如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中的狗狗形象就不那么可爱,缺乏设计感,色彩也太过鲜艳,反而不那么生动了。

豫园灯会

上海本地人喜欢过年逛花市的习惯也被搬到了商场中。

七宝万科广场举行的“花溢春盈•旺得福”年宵花市已经是第二年了,今年会持续到3月2号。为了取个吉祥的寓意,花市引进了2018种花卉,包括仙客来、文心兰、欧石楠等进口品种。

年宵花市是在上海延续了200多年的传统,最早售卖的是梅花、水仙、茶花和松竹,表达除旧迎新的意思。后来种类延伸至杜鹃、山茶树等盆景。在老上海精文花市和曹家渡花市都是年宵花市的代表,不过这些年它们已经因为过于传统,渐渐少了人气关闭了。七宝万科广场的花市能算是新一代花市。除了展销鲜花,数字化元素也成为了吸引人的卖点。比如同步上线的H5互动游戏“敲旺的年宵花市”,可根据游戏分值在商场领取相应的小礼物。

上海年宵花市

年画也是上海人过年记忆中的老物件,近一百多年中有著名的“小校场年画”。小校场也就是现在的豫园旧校场路一带,过去在这条街上有几十家经营年画的店铺工场,因而被称为年画街。只是现在小校场年画仅剩下一千幅左右了。为了纪念小校场年画,豫园举办了《上海年味——百年小校场年画复兴展》。

而晶品购物中心也用年画做了文章。购物大厅挂着巨大的年画娃娃灯饰,和招财进宝的钱币灯饰,让商场充满节庆气氛。

上海晶品购物中心

有的商场则选择了展示非本地文化的习俗——皮影戏。例如浦东嘉里城搭起了一个皮影戏台,而且是自动化的皮影操作机,顾客可以在现场DIY皮影戏人偶。

上海浦东嘉里城

而尚嘉中心里用传统剪纸的样式,展示了生肖的形象。舞龙这个传统活动也没有被忽略,南京路上的新世界大丸百货就在前段时间舞了一场,同时也是为了宣传上海首届龙狮文化活动。

上海尚嘉中心

这么看来,上海的年味好像也不算太淡。起码比香港好些。

香港的街道狭窄,因此人流量减少的这一变化更为明显。由于香港人办理国际签证更为便利,大多数本地人喜欢在节假日出境游。而且当地重视员工福利,餐馆喜欢放长假。这样一来,在初十之前香港的春节几乎无处可逛。街边的绿植上也不像内地一样挂满了灯,走在路上难免有些冷清。

好在商场的表现不令人失望。香港国际财富中心商城(IFC)更偏向数字化一些,设计了有108条“锦鲤”的互动数码锦鲤祝愿池。人们可以使用池旁的互动装置和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互动界面,然后选择祝愿主题并在池边抛下虚拟金币。金币会幻化成祝愿锦鲤在池中畅游,手机上也会同步显示祝福语。虽然香港在听觉体验方面没有中国娃娃唱的洗脑新年歌,但IFC商城安排了二胡、竖琴和双簧管等中式乐器来演奏新春乐曲。

香港IFC商城

这座城市的新春视觉体验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港、尖沙咀和各大公园中,这两个地点也是常会在节假日人流量爆满的地方。初二的新年维港烟火是惯例,近3万枚烟花要耗费近千万港元,哪怕是住在深圳的人也会在当天赶来观看。在烟火中,平日里冷漠的汇丰大厦、中银大厦、IFC和各大金融中心也都变得活泼起来,许多大楼的墙面上会显示新春祝福语。

可是今年人们看不到维港的烟火了。因为2月10日香港大埔公路发生了致19人死亡的车祸,香港特区政府决定取消初二的烟火汇演。不过前往香港的游客和本地人还是可以在尖沙咀的广东道等主要干道上观看花车游行活动。

维港烟火

无论年味儿浓淡,不同的城市往往会根据当地的建筑和居民过节习惯来因地制宜地增加视觉体验。不过,由于自上而下的统一城市规划,春节景观的布置逐渐趋同。比如城市中的春节美学都逃不过“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景象,就拿今年的北京来说,全城布置了20多万件灯饰,还有红灯笼、中国结、和大小广场上摆放着花卉和“春回大地”与“美丽朝阳”等祝福文字,其实和其他省市没有太大区别。

“给地标性建筑换上新衣,再给绿植披上层层叠叠的灯串”就是最常见的城市春节布置套路。面对满眼的红,市民难免会出现审美疲劳。西安甚至有一年在过节的时候给城墙边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红灯笼,和红绿灯混在了一起,有司机吐槽说,这样的布置让人一不小心就违章。

总的来说,春节之美变得很有套路——商场们碎片化地把习俗和文化堆砌起来,城市街道则按照惯例摆上生肖、灯光和花卉。人们把经过场景化营销包装的春节和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就是现代化的春节印象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年聊美】一座城市如何“有套路”地过年?

我曾生活在陕西、香港和上海,好巧不巧,每一次探索城市的初期都恰巧遇上春节,因此春节期间的城市布置往往塑造了我对这个城市的新认知。

上海豫园的春节景象。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总有人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虽说每个人记忆中的年味儿都有所不同,但大多数人都记得巧克力中的杏仁味,和空气中淡淡的鞭炮气味。在如今的现代化社会中,这个标志着农业社会的节日所承载的意义却越来越少。

传统春节包含着祭祀先祖的目的,人们聚在一起除了笼络感情还要商量来年农耕的安排。民以食为天,农耕的话题总是最重要的,所以与耕种息息相关的气候、水利也是年关要事。于是,人们便在春节与家族中其他人聚在一起共商春耕、气候和水利,以便获得最大化收益。

在今天,可能除了少数现代水利工程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人的春节已经简化为一种庆祝仪式,意义也浓缩成为了“团聚”。80、90后小时候都是随着家中长辈感受浓浓的年味,放鞭炮、写对联、熏肉、收压岁钱。但长大后的千禧一代大多在外奔波,往往没了这些精力,也不像长辈们那样“会玩”。

于是全国各地的年味儿差别越来越小。从汤圆饺子之争发起的南北方差异大讨论也逐渐休止;拿到压岁钱那一刻的纸币质感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红包代码;为图省事儿直接在酒店订好的年夜饭代替了家中大厨的手艺;春运回家的喜悦也被抢票、抢座和人山人海的车站挤得只剩下疲惫。中国年,确实渐渐少了原味。随着禁止烟花爆竹政策实施,听觉上也不再热闹。还好,每逢春节,城市的视觉效果仍然会做次更新。

我曾生活在陕西、香港和上海,好巧不巧,每一次探索城市的初期都恰巧遇上春节,因此春节期间的城市布置往往塑造了我对这个城市的新认知。

“赏灯”是西安人的新春必备项目。而大型灯会一般布局在城墙、瓮城、南门广场和箭楼上,当地人喜欢在夜幕降临后慢慢地在这些地标中走一圈,顺便观赏和祈愿,这里便是西安最有年味儿的地方了。于是每年春节,以城墙为中心,四周所有黄瓦红墙的古建筑都附上了灯光装置,发着光的老建筑就成了当地人心中印象深刻的新春城市印象。这种时候,城墙和钟楼一定会人山人海——大多数还是本地人。和沿海地区的一线城市不同,西安一到过年不会“人去楼空”。

上海就是另一种画风了。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多,因此在大年三十的前几天便会经历一场“大型撤离”。过年氛围只增不减的反而是商场。那儿常能看到层出不穷的节庆装置和活动。

其实大约在十年前,超市在过年时已经被刘德华的《恭喜发财》、中国娃娃的《恭喜恭喜》充斥。这类歌曲成了人们心中除鞭炮外最有年味儿的听觉感受,直到现在依旧流行。而最近两三年,各大商场又开始在视觉装置上砸钱砸精力,用科技手段和数字化方式展现生肖、看年画、拜财神、逛灯市等节庆符号,而这些更新换代的新节庆美学形象正在逐渐代替春节文化符号的传统演绎。

这样的变化多少和消费主义的兴起有关。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一书中定义消费主义为消费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为了不断追求制造出来和刺激起来的欲望。商场就扮演着挑起欲望的角色。传统年味儿变淡,或许意味着人们对于新年的实际需求没有那么强了。但这不影响商场和品牌们联手开发些新花样。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商城

不只是春节,遇到圣诞节、国庆节、情人节,商场都是不折不扣的“过节圣地”。我在几个上海的商场中逛了逛,看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

首先就是到哪都能看见狗。

狗可能是十二生肖中,受欢迎程度最靠前的生肖。对于商家来说,和蛇这类很难设计出亲人形象的动物比,狗的形象改造简单多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商城以“福犬贺新”为题,和瑞典艺术家Agnetha Sjögren共同设计了一套新春装置,在商场一楼中庭搭建了红色中式厅堂,厅里站着九只金犬雕塑。一楼的另一侧则是几扇金色拱门,里面展示着六只小型金犬雕塑,分别有着“金玉满堂”、“花开富贵”和“红运当头”等名字。二楼放置着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内设线上互动体验游戏,可以选择不同的相框搭配现场照片,还能直接打印。

而上海新天地在1月底就多了一只红色的巨犬雕像。每年新天地都会根据生肖做文章,今年是与美国知名艺术家David Flores合作,设计了高达5米的“TOMODACHI心朋友”艺术装置。在这只有设计感的雕塑前还放着一盆狗粮,里面装满了会发光的爱心。商场内也配合出售这一狗狗形象的周边物品。

上海新天地

虽然狗的形象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但也有失手的时候。比如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中的狗狗形象就不那么可爱,缺乏设计感,色彩也太过鲜艳,反而不那么生动了。

豫园灯会

上海本地人喜欢过年逛花市的习惯也被搬到了商场中。

七宝万科广场举行的“花溢春盈•旺得福”年宵花市已经是第二年了,今年会持续到3月2号。为了取个吉祥的寓意,花市引进了2018种花卉,包括仙客来、文心兰、欧石楠等进口品种。

年宵花市是在上海延续了200多年的传统,最早售卖的是梅花、水仙、茶花和松竹,表达除旧迎新的意思。后来种类延伸至杜鹃、山茶树等盆景。在老上海精文花市和曹家渡花市都是年宵花市的代表,不过这些年它们已经因为过于传统,渐渐少了人气关闭了。七宝万科广场的花市能算是新一代花市。除了展销鲜花,数字化元素也成为了吸引人的卖点。比如同步上线的H5互动游戏“敲旺的年宵花市”,可根据游戏分值在商场领取相应的小礼物。

上海年宵花市

年画也是上海人过年记忆中的老物件,近一百多年中有著名的“小校场年画”。小校场也就是现在的豫园旧校场路一带,过去在这条街上有几十家经营年画的店铺工场,因而被称为年画街。只是现在小校场年画仅剩下一千幅左右了。为了纪念小校场年画,豫园举办了《上海年味——百年小校场年画复兴展》。

而晶品购物中心也用年画做了文章。购物大厅挂着巨大的年画娃娃灯饰,和招财进宝的钱币灯饰,让商场充满节庆气氛。

上海晶品购物中心

有的商场则选择了展示非本地文化的习俗——皮影戏。例如浦东嘉里城搭起了一个皮影戏台,而且是自动化的皮影操作机,顾客可以在现场DIY皮影戏人偶。

上海浦东嘉里城

而尚嘉中心里用传统剪纸的样式,展示了生肖的形象。舞龙这个传统活动也没有被忽略,南京路上的新世界大丸百货就在前段时间舞了一场,同时也是为了宣传上海首届龙狮文化活动。

上海尚嘉中心

这么看来,上海的年味好像也不算太淡。起码比香港好些。

香港的街道狭窄,因此人流量减少的这一变化更为明显。由于香港人办理国际签证更为便利,大多数本地人喜欢在节假日出境游。而且当地重视员工福利,餐馆喜欢放长假。这样一来,在初十之前香港的春节几乎无处可逛。街边的绿植上也不像内地一样挂满了灯,走在路上难免有些冷清。

好在商场的表现不令人失望。香港国际财富中心商城(IFC)更偏向数字化一些,设计了有108条“锦鲤”的互动数码锦鲤祝愿池。人们可以使用池旁的互动装置和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互动界面,然后选择祝愿主题并在池边抛下虚拟金币。金币会幻化成祝愿锦鲤在池中畅游,手机上也会同步显示祝福语。虽然香港在听觉体验方面没有中国娃娃唱的洗脑新年歌,但IFC商城安排了二胡、竖琴和双簧管等中式乐器来演奏新春乐曲。

香港IFC商城

这座城市的新春视觉体验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港、尖沙咀和各大公园中,这两个地点也是常会在节假日人流量爆满的地方。初二的新年维港烟火是惯例,近3万枚烟花要耗费近千万港元,哪怕是住在深圳的人也会在当天赶来观看。在烟火中,平日里冷漠的汇丰大厦、中银大厦、IFC和各大金融中心也都变得活泼起来,许多大楼的墙面上会显示新春祝福语。

可是今年人们看不到维港的烟火了。因为2月10日香港大埔公路发生了致19人死亡的车祸,香港特区政府决定取消初二的烟火汇演。不过前往香港的游客和本地人还是可以在尖沙咀的广东道等主要干道上观看花车游行活动。

维港烟火

无论年味儿浓淡,不同的城市往往会根据当地的建筑和居民过节习惯来因地制宜地增加视觉体验。不过,由于自上而下的统一城市规划,春节景观的布置逐渐趋同。比如城市中的春节美学都逃不过“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景象,就拿今年的北京来说,全城布置了20多万件灯饰,还有红灯笼、中国结、和大小广场上摆放着花卉和“春回大地”与“美丽朝阳”等祝福文字,其实和其他省市没有太大区别。

“给地标性建筑换上新衣,再给绿植披上层层叠叠的灯串”就是最常见的城市春节布置套路。面对满眼的红,市民难免会出现审美疲劳。西安甚至有一年在过节的时候给城墙边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红灯笼,和红绿灯混在了一起,有司机吐槽说,这样的布置让人一不小心就违章。

总的来说,春节之美变得很有套路——商场们碎片化地把习俗和文化堆砌起来,城市街道则按照惯例摆上生肖、灯光和花卉。人们把经过场景化营销包装的春节和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就是现代化的春节印象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