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我在读哪些报刊?| 正午·玩物

《故事会》、《英语周报》……都是熟悉的名字。不知道现在的学生,还在读报纸、杂志吗?

2018年03月13日刘子珩 北京来源:界面新闻

随笔

从识字开始,主动或被动原因,我看了很多报刊。这些报刊中绝大多数都让我上瘾,着迷了一阵子。但是无一例外,突然有一天我又对它们提不起一点兴趣了。现在回想起来,只能说我和它们遇见在人生中最恰当的时候。

 

1、《故事会》

我尚在小学,记不清具体几年级,总之到了不靠拼音阅读的阶段。那时最流行的读物是四大名著。它们像太阳一样,高高在上、光芒耀眼,几乎每个人——老师、家长、玩伴——都会满怀崇敬地说:“四大名著是最好的书。”很多同龄人去新华书店,抱回了足以砸伤自己的精装大本。我也有想法,但翻过几页,真的看不懂。

填补阅读空白的是《故事会》。因为家长会定期购买,我也开始看。最早只看笑话,后来也看侦探故事、民间传说,很久以后才看得了中篇故事。现在想来,那些故事并不难懂,结构简单,语言朴素,完完全全靠叙事吸引人。这样的起点是否对写作会有启蒙,是否比四大名著更适合初识字的人,很难说清楚。我只能说,我很上瘾。

不过,应该没有人会想到,我最喜欢《故事会》的部分,是封底广告。每次我都期待,在封底能看见汉堡的广告。那应该是一家中国餐饮加盟店打的,排列整齐的方格图片上,像菜单一样列出了汉堡、三明治、炸鸡、薯条。对着那些图片,我能看上一天,想象汉堡到底是什么味道。

90年代,省城开了全省第一家肯德基。有人去吃过,还会送玩具。我没有去过,只知道它很贵,可能也很好吃,因为但凡吃过的人都能回味一个月。

我看着《故事会》上的汉堡,就感觉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2、《英语周报》

初中开始,语数外是三大主课。最没地位的是语文课。原因很简单,和另外两者相比,语文成绩再差也差不到哪去。我从来只听说过补习数学英语的,没听说过补习语文的。也是为了学习,数学老师推荐了一本课外辅导,英语老师让大家订了一份报纸,就是《英语周报》。

周报很准时,一周一次,从外地寄来。英语课后统一发放,带回家慢慢看。说实话,除了习题部分,我已经完全记不清周报的内容,似乎每隔几期会有整套试卷。

那时候,英语课是噩梦。我的英语老师不是善茬,一个中年妇女,有一个男人的名字,声音尖,骂人狠,偶尔体罚。每节课的前十分钟是固定环节,抽背课文,或是听写单词。背不出来,罚抄课文十遍。听写不及格,罚抄单词表十遍。因为常常不过关,我学会捏着两支笔一起抄,这样只要抄五遍就够了。后来又会了三支笔。上课的时候,我和同桌常开玩笑,“还有几个世纪下课啊?”他看看表,“快了,还有五个世纪。”

《英语周报》没有让我喜欢上英语,很多次我都想撕掉。

 

3、《意林》

我一直很喜欢语文课,但就是写不来作文。尤其到了高中,好几次不及格。老师看得着急,心里也奇怪,问我为什么周记写得好但作文就那么糟,还会走题。最后的解决办法,她让我去买《青年文摘》看看,《读者》《意林》也可以。

我偏爱《意林》多一些,三者中最常买的是它。我有对比过,应该是它的文章更有趣一些。

到底怎么有趣呢——实在不好意思——我是说,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现在已经完全想不起来,《意林》里的文章到底是什么了。我不知道怎么会这样。我那时候多喜欢《意林》啊,还会买合订本。我看得津津有味,那么厚的合订本,没几天就看完了。我几乎每期都买,只要三块钱,一个月也只要……等等,《意林》是周刊还是半月刊,或是旬刊?怎么我什么都不记得了。

我的作文多少好了一点,不走题了。

 

4、《看电影》

进入高中后,手里可支配的零花钱比初中多了一点。我开始追求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我留意到一本叫《看电影》的杂志,对一个小白来说,内容专业,可读性好。还有关键的一点,它会送海报。我得到了一张《黑暗骑士》的海报,非常惊喜,把它贴在书桌上方。

也是从杂志里,我得知了《星球大战前传三》即将上映。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星球大战》,但一直没看过。有次拿到了一张碟,却卡得不能播放。那期杂志把星战作为封面专题,做了很多介绍(可惜没有海报)。我下定决心,这回一定要看。

全市只有一家商业电影院,场次是下午。一天学校放假,我独自来到电影院。《狮子王》之后,我就没去过这家电影院了,我都快忘了看电影的感受。从进门开始,墙上挂了很多电影海报。光是看海报,我就很过瘾。大厅里面很黑,没几个人。我去了售票处。

“买一张《星球大战》。”

“现在还不能卖给你。”

“为什么?”

“现在只有你一个观众,一张票还没放映成本高。你先坐下,待会儿要是还有人买票,你就可以看。”

我坐了下来,什么事也做不了,就盯着满墙的海报。只剩下五分钟到点。我清楚地知道,错过这一次,再想补上就不知哪年哪月了。这家电影院在我心里的地位一落千丈——太烂了。

幸运的是,最后时刻,来了一个人,也想买票。售票员说,快来吧,两张票够回本了。

 

5、《足球俱乐部》

2004年欧洲杯结束后,我开始高中生涯,也开始购买足球报刊,包括但不限于《足球俱乐部》、《足球周刊》、《体坛周报》、《当代体育》、《天下足球》。最早的足球知识和理论在那个时期积累。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是《足球俱乐部》。原因在于它很准时,在其他杂志时有时无的情况下,它每期都能出现在报刊亭。杂志有一个栏目,叫“编辑部的故事”。现在看来并无特殊,无非是调侃办公室的几件闲事。但对一个小城高中生而言,编辑部是个神秘的存在。看那些故事,我对他们的工作心驰神往。

就这样过了几年,忘了什么时候,我突然注意到,《足球俱乐部》的社址就在省城。于是在大一暑假,我和另一位同学申请去实习,很幸运通过了。

办公室在高楼,楼下有保安,一切都显得威严。因为学校不好,实习又是主动争取来的,我们尽量让自己表现积极。最初几天,我们早早到了办公室,却发现大门紧锁。临近中午,主任踩着拖鞋过来。“不用这么早,”他打开门,“下午来也可以。”

后来我知道,其实下午也可以不用来。杂志是半月刊,两周开一次会,不用自采稿件。确定主题之后,编辑向作者约稿。作者交稿,编辑编稿排版印发。在收到稿之前,有大约十天的时间,编辑部没有正事干。大多数时候,大家都沉默地上网。我每天都逛足球网站,浏览完了每个网页的每一个帖子。实在没东西可看,我开始带小说去。

两个星期后,我的同学回家了。又过了两个星期,我也走了。大二开始,足球杂志我买得越来越少,最后也不买了。

6、等着你来说!

—— 完 ——

题图为长春市的夜晚报刊亭。来自视觉中国。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