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烧脑”科幻片为何不能复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烧脑”科幻片为何不能复制?

《湮灭》中的科幻和神秘力量带有一种克苏鲁式的恐怖感,这种恐惧来源于人类在未知力量面前的渺小与无知。

4月13日,“新科幻经典”大片《湮灭》Annihilation闯入国内电影市场。早在今年2月23日,《湮灭》便已率先在北美地区进行了公映。基于IMDb评分7.2,烂番茄新鲜度87%的口碑,在影片定档内地之前就被冠以“年度最佳科幻片”的称号。

在正式上映两天后,《湮灭》豆瓣评分7.3分,好于71%科幻片和73%惊悚片,尽管口碑可喜,但观众却并不完全买账。相较于同期上映首日票房破亿,两天破2亿的《狂暴巨兽》,《湮灭》目前票房仅为2670万,并不理想。

同样令人不解的是,饶是《湮灭》在引进前就口碑爆棚,但该片依旧陷入了巨大的争议中。目前市场上大致有两种声音,或认为其所含元素和信息烧脑无比,不失为一部佳作,或认为其形式大于内容,是在“故弄玄虚”。

《湮灭》的尴尬处境究竟从何而来?

《湮灭》北美“出师不利”,内地又陷“曲高和寡”?

国内市场口碑两极化的局面其实是可以预见的,毕竟影片此前在北美公映时也同样陷入“窘境”。

电影《湮灭》最早是定于今年2月23日进行全球大面积发行的,可在该片试映过后,出现了大量关于影片“太晦涩”的不看好之声。

派拉蒙当即作出临门一脚的决定,将《湮灭》的国际发行权卖给了Netflix,不过派拉蒙也留了一手,北美和中国内地的发行权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国内上映前,《湮灭》被裁定了R级的标识。在中影下发给各院线、影院公司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湮灭》上映时“需在所有售票窗口(包括影城售票窗口及电商平台等)显著位置注明‘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应在家长陪同下观看’”。

虽然顺利引进中国市场,但在北美“出师不利”的《湮灭》,在内地市场也同样陷入了“曲高和寡”的境地。

《湮灭》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X秘境中,里面没有信号且磁场紊乱,只见新人进,不见旧人出。由娜塔莉·波特曼所饰演的女主等五位女性组成的南境科考团,为探究悬谜而步入禁区。这个禁区里充斥着大量颠覆人类常识的全新思考,甚至是娜塔莉·波特曼直到最后也面临着“我到底是不是我”的哲学命题。

何为“湮灭”?从物理学角度来解释即为:物质与其所对应的反物质碰撞后消失并产生高能光子等能量的过程。

开出不同颜色花朵的植物、长成人形的植物、鹿角会开花的梅花鹿、发出七彩折射光线的“闪光”世界……显而易见的是,优秀CG技术和声效辅助,再加上摄影师罗伯·哈迪超现实主义的拍摄,《湮灭》仅以4000万的成本,却给观众创造出了极为震撼的观影体验。

《湮灭》有它的优点,但遗憾之处也不少。

导演亚力克斯·嘉兰在决定拍摄《湮灭》时,表示自己只看过原著《遗落的南境》三部曲《湮灭》这一部,因为在着手写《湮灭》的剧本时,《遗落的南境》其余两部还并未出版。可《湮灭》在原著系列中其实只是一个开始,问题要到后两部才会得到解决。

所以说,电影《湮灭》的改编不仅大且难,而遗憾的是影片最终也没有把所谓的神秘力量讲透。

在原著中,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是主人公心理学家的秘密,而电影却完全颠覆了这一设定,全程能够制造戏剧冲突的只是一个心理素质较低的队员。将原著推倒重来的做法,引来了很多粉丝的不满,而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也同样存在质疑。

国内外均有大量低评都落脚于影片太过学术、晦涩难懂,甚至形式大于内容、漏洞百出。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好莱坞一向善于打造商业性、娱乐性强的电影,饱含哲思的题材本就是它的短板,而《湮灭》牵涉到的又是一个相当难理解难解读的生物体,如果不能完整清晰地进行阐释自然会给人故弄玄虚的感觉。

可要说《湮灭》对外来物种的设定比较新颖?其实也不见得。类似这种并未现出真身的超智慧体物种,早在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索拉里斯星》、以及亚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中便已出现,《遗落的南境》不是首创,《湮灭》也并非极具代表性。

争议巨大的《湮灭》能否成为“年度最佳科幻片”尚不得而知,但能够肯定的是,成本4000万美元的该片,打一开始走的就不是科幻大片的路子。

同是“星云奖+中小成本”,《湮灭》为何不能复制《降临》的“突围”?

自《三体》、《北京折叠》为代表的科幻作品点燃了中国读者的热情后,近年来,从2014年《星际穿越》的7.55亿票房,到2015年《火星救援》的5.78亿票房,再到当下正打得火热的科幻冒险片《头号玩家》,科幻题材日渐成为国内市场的新热门。

电影《湮灭》原著是美国作家杰夫·范德米尔的科幻小说《遗落的南境》三部曲的第一部《湮灭》,其余两部续篇为《当权者》和《接纳》。

2014年,《湮灭》成功击败《三体》获得星云奖(《三体》在2015年夺得了世界科幻文学类的另一个大奖“雨果奖”)。科幻迷们都知道,《三体》是很纯正的硬核科幻,而《湮灭》则不同,它属于介于科幻和奇幻之间的“新怪谭”,因此摘得星云奖的《湮灭》也随即成为“新怪谭”的代表作。

操刀《湮灭》电影改编的是英国新锐导演亚力克斯·嘉兰,其上部作品也是处女作的《机械姬》便曾获奖无数,斩获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在内的众多奖项。同时,编剧出身的嘉兰也是《湮灭》的编剧。

不少看过《湮灭》的观众甚至都联想到了另一部影片:《降临》。之所以将这两部影片做对比,最直接的原因是的两部影片的艺术水准以及烂番茄指数都很可喜,但观众却并不完全买单。

《降临》和《湮灭》的“出身”类似,改编自美籍华人姜峯楠的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而《你一生的故事》曾获得1998年的星云奖和斯特金奖。两部影片均改编自著名科幻小说,气质、氛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不管是从探寻主题、导演风格来看,二者其实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

《湮灭》是典型的三幕式结构,探讨的也是泛化且深刻的毁灭解构、重生等哲思问题。而先呈现结局后讲述过程、揭开谜底的《降临》,不仅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时间线,探讨的也是最为纯粹的亲情和爱情,这般隽永又温柔的主题内核。

从风格上来看,亚力克斯·嘉兰和丹尼斯·维伦纽瓦都很擅长营造神秘感,但《湮灭》中的科幻和神秘力量带有一种克苏鲁式的恐怖感,这种恐惧来源于人类在未知力量面前的渺小与无知。且《降临》是以一个完整的故事引人思索,而《湮灭》不是,结尾含糊其辞是其最大弊端。

同类型、同体量,市场反应又极为相似的两部作品,《降临》以4700万美元制作成本斩获了全球超2亿的票房,内地最终票房为1.09亿,《湮灭》最终票房预测仅为5630万。

基于观众口碑的两极分化,类型壁垒的弊端,以及《狂暴巨兽》和《头号玩家》》等影片的夹击,再加上海外Netflix提前发布了资源,使得不少内地观众提前看过了本片,上座率处于劣势的《湮灭》前景着实不容乐观。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烧脑”科幻片为何不能复制?

《湮灭》中的科幻和神秘力量带有一种克苏鲁式的恐怖感,这种恐惧来源于人类在未知力量面前的渺小与无知。

4月13日,“新科幻经典”大片《湮灭》Annihilation闯入国内电影市场。早在今年2月23日,《湮灭》便已率先在北美地区进行了公映。基于IMDb评分7.2,烂番茄新鲜度87%的口碑,在影片定档内地之前就被冠以“年度最佳科幻片”的称号。

在正式上映两天后,《湮灭》豆瓣评分7.3分,好于71%科幻片和73%惊悚片,尽管口碑可喜,但观众却并不完全买账。相较于同期上映首日票房破亿,两天破2亿的《狂暴巨兽》,《湮灭》目前票房仅为2670万,并不理想。

同样令人不解的是,饶是《湮灭》在引进前就口碑爆棚,但该片依旧陷入了巨大的争议中。目前市场上大致有两种声音,或认为其所含元素和信息烧脑无比,不失为一部佳作,或认为其形式大于内容,是在“故弄玄虚”。

《湮灭》的尴尬处境究竟从何而来?

《湮灭》北美“出师不利”,内地又陷“曲高和寡”?

国内市场口碑两极化的局面其实是可以预见的,毕竟影片此前在北美公映时也同样陷入“窘境”。

电影《湮灭》最早是定于今年2月23日进行全球大面积发行的,可在该片试映过后,出现了大量关于影片“太晦涩”的不看好之声。

派拉蒙当即作出临门一脚的决定,将《湮灭》的国际发行权卖给了Netflix,不过派拉蒙也留了一手,北美和中国内地的发行权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国内上映前,《湮灭》被裁定了R级的标识。在中影下发给各院线、影院公司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湮灭》上映时“需在所有售票窗口(包括影城售票窗口及电商平台等)显著位置注明‘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应在家长陪同下观看’”。

虽然顺利引进中国市场,但在北美“出师不利”的《湮灭》,在内地市场也同样陷入了“曲高和寡”的境地。

《湮灭》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X秘境中,里面没有信号且磁场紊乱,只见新人进,不见旧人出。由娜塔莉·波特曼所饰演的女主等五位女性组成的南境科考团,为探究悬谜而步入禁区。这个禁区里充斥着大量颠覆人类常识的全新思考,甚至是娜塔莉·波特曼直到最后也面临着“我到底是不是我”的哲学命题。

何为“湮灭”?从物理学角度来解释即为:物质与其所对应的反物质碰撞后消失并产生高能光子等能量的过程。

开出不同颜色花朵的植物、长成人形的植物、鹿角会开花的梅花鹿、发出七彩折射光线的“闪光”世界……显而易见的是,优秀CG技术和声效辅助,再加上摄影师罗伯·哈迪超现实主义的拍摄,《湮灭》仅以4000万的成本,却给观众创造出了极为震撼的观影体验。

《湮灭》有它的优点,但遗憾之处也不少。

导演亚力克斯·嘉兰在决定拍摄《湮灭》时,表示自己只看过原著《遗落的南境》三部曲《湮灭》这一部,因为在着手写《湮灭》的剧本时,《遗落的南境》其余两部还并未出版。可《湮灭》在原著系列中其实只是一个开始,问题要到后两部才会得到解决。

所以说,电影《湮灭》的改编不仅大且难,而遗憾的是影片最终也没有把所谓的神秘力量讲透。

在原著中,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是主人公心理学家的秘密,而电影却完全颠覆了这一设定,全程能够制造戏剧冲突的只是一个心理素质较低的队员。将原著推倒重来的做法,引来了很多粉丝的不满,而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也同样存在质疑。

国内外均有大量低评都落脚于影片太过学术、晦涩难懂,甚至形式大于内容、漏洞百出。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好莱坞一向善于打造商业性、娱乐性强的电影,饱含哲思的题材本就是它的短板,而《湮灭》牵涉到的又是一个相当难理解难解读的生物体,如果不能完整清晰地进行阐释自然会给人故弄玄虚的感觉。

可要说《湮灭》对外来物种的设定比较新颖?其实也不见得。类似这种并未现出真身的超智慧体物种,早在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索拉里斯星》、以及亚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中便已出现,《遗落的南境》不是首创,《湮灭》也并非极具代表性。

争议巨大的《湮灭》能否成为“年度最佳科幻片”尚不得而知,但能够肯定的是,成本4000万美元的该片,打一开始走的就不是科幻大片的路子。

同是“星云奖+中小成本”,《湮灭》为何不能复制《降临》的“突围”?

自《三体》、《北京折叠》为代表的科幻作品点燃了中国读者的热情后,近年来,从2014年《星际穿越》的7.55亿票房,到2015年《火星救援》的5.78亿票房,再到当下正打得火热的科幻冒险片《头号玩家》,科幻题材日渐成为国内市场的新热门。

电影《湮灭》原著是美国作家杰夫·范德米尔的科幻小说《遗落的南境》三部曲的第一部《湮灭》,其余两部续篇为《当权者》和《接纳》。

2014年,《湮灭》成功击败《三体》获得星云奖(《三体》在2015年夺得了世界科幻文学类的另一个大奖“雨果奖”)。科幻迷们都知道,《三体》是很纯正的硬核科幻,而《湮灭》则不同,它属于介于科幻和奇幻之间的“新怪谭”,因此摘得星云奖的《湮灭》也随即成为“新怪谭”的代表作。

操刀《湮灭》电影改编的是英国新锐导演亚力克斯·嘉兰,其上部作品也是处女作的《机械姬》便曾获奖无数,斩获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在内的众多奖项。同时,编剧出身的嘉兰也是《湮灭》的编剧。

不少看过《湮灭》的观众甚至都联想到了另一部影片:《降临》。之所以将这两部影片做对比,最直接的原因是的两部影片的艺术水准以及烂番茄指数都很可喜,但观众却并不完全买单。

《降临》和《湮灭》的“出身”类似,改编自美籍华人姜峯楠的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而《你一生的故事》曾获得1998年的星云奖和斯特金奖。两部影片均改编自著名科幻小说,气质、氛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不管是从探寻主题、导演风格来看,二者其实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

《湮灭》是典型的三幕式结构,探讨的也是泛化且深刻的毁灭解构、重生等哲思问题。而先呈现结局后讲述过程、揭开谜底的《降临》,不仅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时间线,探讨的也是最为纯粹的亲情和爱情,这般隽永又温柔的主题内核。

从风格上来看,亚力克斯·嘉兰和丹尼斯·维伦纽瓦都很擅长营造神秘感,但《湮灭》中的科幻和神秘力量带有一种克苏鲁式的恐怖感,这种恐惧来源于人类在未知力量面前的渺小与无知。且《降临》是以一个完整的故事引人思索,而《湮灭》不是,结尾含糊其辞是其最大弊端。

同类型、同体量,市场反应又极为相似的两部作品,《降临》以4700万美元制作成本斩获了全球超2亿的票房,内地最终票房为1.09亿,《湮灭》最终票房预测仅为5630万。

基于观众口碑的两极分化,类型壁垒的弊端,以及《狂暴巨兽》和《头号玩家》》等影片的夹击,再加上海外Netflix提前发布了资源,使得不少内地观众提前看过了本片,上座率处于劣势的《湮灭》前景着实不容乐观。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