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国梦已死?“美国优先”的阴暗历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国梦已死?“美国优先”的阴暗历史

美国总统特朗普常把“美国优先”挂在嘴边,这个短语曾有一段黑暗过往。

图片来源:卫报

“很不幸,美国梦已经死了。”唐纳德·特朗普在当选美国总统时发出了这般宣言。一个总统候选人说出这番话,是显得有些出格的。选战中的总统候选人,通常会为未来治下的国家描绘一幅美妙图景,以吸引仍在犹豫的选民为之投票。然而上述这种颠倒还只不过是个开头而已,特朗普有个颇为令人不安的特别技巧,他能把对一般人而言是负面的东西统统变成自己的优点。

在赢得大选之时,特朗普已经偏离了大部分人对美国的想象。他在获胜演讲中声称美国梦已死,但承认要使之复兴。他告诉人们这个繁荣之梦正面临威胁,在此主张之下,其治国理念的“经济民族主义”底色昭然若揭。

宣告美国梦已死这一举动已经足够令人不安。在整个选战过程里,特朗普还承诺要把美国放在第一位,这一誓言在就职演说中重又出现,并且出现了两次。这个说法很难不引起人们的担忧,一时涌现出不少以这条格言的历史为主题的评论文章,试图对此作出解释。

事实上,“美国优先”论的历史相当漫长,也相当黑暗,它与美国的奴隶制度以及白人民族主义等负面历史遗产有着深刻的牵连,与移民、本土主义以及排外情绪的关系也饱受争议。这条格言背后的故事极度复杂,且经常显得有些可怕,随着时光流逝,它渐渐湮没于主流历史中——但各种地下法西斯主义运动却仍在为它续命。说得直白一点,“美国优先”就是个狗哨。乍一眼看上去,它的潜在受众是特朗普及其(至少某一部分)支持者,然而,它其实代表了美国保守派民粹主义的爆发,这不是什么新鲜事——“美国优先”跟这一群体的关联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这是美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煽动民粹之举的最新翻版,从安德鲁·杰克逊总统(Andrew Jackson,1829-1837年在任),到一个世纪以后路易斯安那州的参议员休伊·朗(Huey Long),都曾用过这招——如今的特朗普也祭起了这面大旗。

这条格言至少可以追溯到1884年,当时加州某报纸刊出一篇以《美国优先且永远优先》(America First and Always)为题的文章,内容主要关于与英国的贸易战。1891年,《纽约时报》再次提出这一“共和党向来深信不疑的理念”,也即:“美国优先;世界上的其它地方通通是第二位的。”共和党于1894年将这句格言纳为选战口号。

过了好些年,“初见美国”(See America First)成为当时方兴未艾的美国旅游业的格言,其风头一时无两。这条格言要变为某种政治承诺并不难。例如,俄亥俄州某报纸的老板名叫沃伦·G.哈丁(Warren G Harding),他在1914年就以“美国繁荣优先”(Prosper America First)为口号参选并成功当选参议员。到了1915年4月,这个表述一跃成为全国性的宠儿,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当时发表了一番演说,为美国在一战中的中立立场作辩护:“眼下我们的全部义务都凝结在如下这句格言当中:‘美国优先’。”

战争期间,美国的舆论有着深刻分歧;大家普遍觉得德国在进行赤裸裸的民族主义冒险,并对此表示谴责,同时也有一定的反英情绪,这在爱尔兰裔美国人当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美国的中立性当然不总是基于纯粹的孤立主义;它还夹杂有反战主义、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民族主义与美国例外论等等思潮。威尔逊提出“美国优先”主要是为了赢得连任:但他坚持认为“美国优先论不能被理解成出于私心的,中立性的基础乃是对人类的同情”。

2016年,来自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共和党全国大会代表

不过,这条格言很快就落入孤立主义之手,到1916年,“美国优先”已变得十分热门,以至于当时的两名总统候选人都将其作为选战口号。当美国于1917年加入一战时,“美国优先”更成为了一条带有狂热的沙文主义情绪的格言。战后,它的这方面意味有所弱化,再度回到孤立主义的范围内。1920年夏天,参议员亨利·卡波特·洛基(Henry Cabot Lodge)在共和党全国大会上作主题发言,以“美国优先”的名义对国联提出了抨击。同年11月。哈丁以这条格言确保了共和党党内的提名资格并最终胜利当选总统,在任期间,哈丁政府对其推崇备至,不过后来总统因为政治贿赂方面的丑闻而被迫下台。

1920年,“美国优先”又与另一条时兴的格言合流了,即所谓“百分百美国人”(100% American),它俩很快就成为本土主义和白人民族主义的专用暗语。如果不了解美国国内的百分比概念所蕴含的优生学理念及与之相伴的法律与政治力量,是无法把握“百分百美国人”的全部含义的。所谓的“一滴血原则”(one drop rule)——它认为一个人只要体内流着哪怕一滴“黑人的血”,那就在法律上属于黑人——乃是奴隶制与许多州所制定的种族通婚法的基础,用以决定某一个体应当为奴还是自由。一滴血原则背后的逻辑乃是宪法当中名声不佳的“五分之三原则”的延伸,奴隶的一票只算正常人的五分之三票。声称某个人是百分百的美国人,在一个根据百分比和派系归属来论断人的国家里,不单是一种符号,而是要否认其中某部分人的完整人性。

1920年,乌普顿·辛克莱尔(Upton Sinclair)发表了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小说,题为《百分百:一个爱国者的故事》(100%:The Story of a Patriot),它的灵感来自一个真实存在的激进爱国分子汤姆·穆尼(Tom Mooney),此人因1916年的一场爆炸案一度被判绞刑,不过当时人们大多认为该指控并不真实(穆尼后来蹲了22年监狱,于1942年去世——译注)。辛克莱尔的小说是从彼得(Peter)的视角出发来展开叙述的,“作为一个爱国者中的爱国者,超级爱国者;彼得是个血脉贲张、作风强硬的美国人;他是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男子汉’,百分百的美国人……他是如此热爱美国,以至于哪怕只是瞥见一眼外国人,都会产生出极为强烈的斗争欲望。”

彼得对如下说法深信不疑:

百分百美国人主义(100% Americanism)将设法抵挡欧洲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花言巧语;百分百美国人主义一贯坚持的公理是:“如果他们不爱这个国家,那就滚回自己的老家去吧。”当然,他们在心底里明白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他们不会想要回去,要让他们滚蛋必须用点手段才行。

“百分百美国人”的问题还不只是排外和本土主义。1923年,参议员努特·尼尔森(Knute Nelson)去世,全美国的讣告里都称颂他为“百分百美国人”——他原本生在挪威这件事则没什么人注意。为何如此?因为尼尔森继承了“纯正的北欧血统”,“来自那个崇拜强力神灵并哺育了强人的民族”。

“北欧人”(Nordic)也算是另一种黑话,它的用法就跟纳粹话语里的“雅利安人”差不多。“北欧主义”认定北欧人民在种族品质上比南欧(以及其它地方)更加优越,这种理论受到了诸如洛思罗普·斯多达(Lothrop Stoddard)和麦迪逊·格兰特(Madison Grant)等白人至上主义者的支持,后者曾于1916年出版《伟大种族的历程:或欧洲历史的种族基础》(The Passing of the Great Race: or The Racial Basis of European History),该书是优生学-科学种族主义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不过,放到实践中看,北欧人这个词几乎被用来描述任何生着金发和白皮肤的高加索或盎格鲁-撒克逊人。就口语层面而言,“北欧人”、“百分百美国人”和“美国优先”这类说法是可以相互替换使用的。

1927年发生在华盛顿特区的一场3K党游行 图片来源:网络

3K党(Ku Klux Klan)也一度将“美国优先 ”列为其格言,这想必会让人感到惊奇。1919年,某党魁在7月4日的国庆日演讲中宣称:“我为美国而生,自始至终,直到永远,决不让任何外国的东西对我们说三道四。”美国曾是种族成份上绝对纯洁的北欧“普通人”(common man)的国度这一幻想,正是3K党的起源神话,他们认为存在着一个未曾堕落的过往,想要迫使美国回到那一原点——必要的话也可诉诸暴力。

1922年1月,3K党在路易斯安那州的亚历山德拉(Alexandria)发起游行,着装上绣有烧着火的红色十字架作为统一标识,旗帜上则写有诸如“美国优先”、“百分百美国人”和“白人至上”之类的标语。同年夏天,3K党又在德州某报纸上打广告称:“3K党是并且是唯一一个由绝对的、纯粹的百分百美国人组成的团体,主张美国优先。”

短短几个月内,随着墨索里尼成功入主罗马,美国人亲眼目睹了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的崛起。事有凑巧,此时媒体界恰好有3K党这个现成案例来向美国读者解释什么是“法西斯主义者”。“要在我们的习语里找一个比较生动的例子的话,”《纽约世界报》写道,“不妨借助3K党来理解它。”要看出3K党的潜在法西斯性质,并不需要什么后见之明:他们的同代人没少注意到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及其危害。1922年11月,蒙大拿州某报纸指出,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的意思乃是指“一个只为意大利人着想的意大利,而美国的黑衫党(fascisti,原指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成立的独裁政党,这里强调两个组织的相似性——译注)的口号恰好是‘美国优先’。”美国国内看起来有不少这样的黑衫党分子,他们总是团结在“百分百美国人”这类骄傲的旗帜之下。

1922年秋,美国媒体上首次提到一位暂居边缘但声势日渐增长的德国政客:阿道夫·希特勒。当时,一个名叫桃乐丝·汤普森(Dorothy Thompson)的年轻美国记者驻在维也纳,第一时间报道反犹主义兴起的正是她。1923年11月,“啤酒馆暴动”失败后不久,她试图在慕尼黑采访希特勒,尔后撰文称希特勒“听从了墨索里尼的建议”,令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日益升级。

与此同时,《布鲁克林鹰报》(Brooklyn Daily Eagle)警告读者称3K党跟“欧洲的百分百爱国主义”没有任何区别:

应该没有人会误解3K党的性质。在这个国家,它所代表的理念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以及普里莫·里维拉(Primo Livera,西班牙独裁者,1923-1930年在位——译注)在西班牙所代表的东西并无二致。3K党就是美国的黑衫党,它必然要寻求独裁统治,彻底否定民主政府的根本法律与基本原则。

该报提醒说,如果允许这群人占领美国,“我们将会落入专制之手”。

1927年,3K党已经遍布全国。同年5月,约1000名成员在纽约的皇后区加入到纪念日游行中,许多人身着白色罩袍和头套,参与游行的还有400名3K党妇女组织“Klavava”成员。据报道,当天皇后区有2万名观礼者,不少人对3K党的在场表示反对。现场爆发了冲突,后来演变成暴乱。第二天,纽约有报纸列出了在皇后区被捕的7人名单。其中5人为“公开了身份的3K党成员”,他们不仅参与了游行,并被指控“拒绝接受警察要求其散开的命令”。第6个人是抓错了的——他的脚被汽车碾到了——接着很快就被释放。第7个人是个21岁的德裔美国人,但他是否为3K党成员则不确切。报道里只提到他被捕并且被传讯,但后来指控又撤销了。没人知道他为何在暴乱现场。这个人的名字叫弗雷德·特朗普(Fred Trump)。

1935年9月,路易斯安那州参议员休伊·朗被暗杀,此时距他宣布参选总统刚刚一个月有余。人称“美国第一个独裁者”的朗身上有着强烈的民粹主义和威权主义气息,令许多观察家十分担心。在他死后,一名作家称朗为“密西西比河谷里的领袖(il duce,意大利语的“领袖”,墨索里尼专用——译注)。”尽管许多美国人认为本国不可能真的出现法西斯独裁,然而朗的步步高升却表明这的确是有可能的。他的存在感越来越强,以至于1935年底辛克莱尔·路易斯(Sinclair Lewis)借此灵感出版了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在他被暗杀前就已经写成了),其中对美国的法西斯主义将会是何等样貌作了一番想象。小说的标题是《它不可能发生在这里》(It Can't Happen Here),不乏“讽刺性”,路易斯告诉记者说:“我并没说法西斯主义将会在此出现,只是说有这个可能性而已。”

路易斯和汤普森1928年成婚,其小说吸取了不少女方所处的记者圈子对欧洲局势的见解。她当时刚好是被希特勒驱逐出德国的第一个美国驻外记者,一时成了国际名人。“不管希特勒造成的革命会演变成何等样貌,”她写道,“它都肯定是一桩大举逃离现实的举动。”回到美国之后,汤普森在某家全国性报刊集团开了一个专栏。很快,她的写作就转向了美国国内某些组织还比较松散的法西斯团体的兴起,当时成立了一个“联盟党”(Union party),它试图将右翼力量团结起来,统合诸多持白人至上主义立场的法西斯团体。

汤普森的某篇专栏文章以《它可以发生在这里》(It Can Happen Here)为题,文中提出了如下问题:

他们究竟在憎恨什么?亏待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究竟在责怪什么?有那么一些替罪羊。是在田里劳作的黑人吗?或者是犹太人?他们的商店难道不是生意兴隆吗?又或者是共产主义者……抑或是工会成员……再或者是服从罗马教宗权威的天主教徒?是那些夺走了工作岗位的外国人吗?这些都是他们的责怪对象。因此需要消灭他们。我们贫穷且一无所有。但我们是白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新教徒。我们的祖先建立了这个国家。它属于我们。

1936年5月,汤普森的这篇专栏文章刚出版不久,威廉·福克纳就完成了《押沙龙,押沙龙!》(Absalom, Absalom!)这本小说,其灵感源自如下命题:美国南部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贫穷白人透过维持对黑人的优越性来获取自尊和种族自豪感的历史。书中的故事预测认为,如果这种种族优越性受到了威胁,它们将会以暴力形式爆发出来。1935年,杜波伊斯(WEB Du Bois)就曾解释说:“白人劳工相信,打压黑人劳工甚至比提升白人劳工的境况要来得更加根本”。尽管白人劳工仍然贫穷如故,杜波伊斯写道,但他们却“透过某种公共的以及心理上的‘工资’而部分地得到了补偿。”而这笔工资就是种族优越性。

反对融合……1959年,阿肯色州小石城的游行 图片来源:网络

1940年秋,一群反对美国参与二战的人组成了联盟,名为“美国优先委员会”(America First Committee)。查尔斯·林白(Charles Lindbergh,著名飞行家,曾独自驾机飞越大西洋——译注)后来成了他们的发言人,而汤普森或许是他们最尖锐的抨击者。“我心里绝对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林白支持纳粹,”她在1941年写道,“他厌恶当今的民主体制并且……想成立一个具有纳粹性质的政党并参选美国总统。”1941年5月,汤普森与路易斯悄然离婚,后者也加入了“美国优先委员会”。按某个路易斯传记作者的说法,他“当时极力反对美国介入欧洲战场……对主张美国优先的人群抱有高度的同情”。

2017年8月,距离唐纳德·特朗普正式就任总统大约7个月,由美国法西斯主义者组成的联盟在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发起大规模游行,并以“团结右派”(Unite the Right)自许。这让许多观察家感到万分震惊,3K党和新纳粹竟然还能在现当代的美国组织起游行并叫嚣:“犹太人永远不会取代我们。”尔后更加令人震惊的一件事情,或许就是特朗普拒绝谴责他们。

2016年的选战中,特朗普的父亲曾在“3K党集会上”(虽然这是错误的描述)被捕的故事一度流传开来,起初特朗普矢口否认弗雷德·特朗普是自己的父亲,声称他们从未在当年的报道所提到的那个地址附近居住过。然而,尽管唐纳德本人没在那里住过,特朗普家族确实在那里附近住过。目前并无证据表明弗雷德于1927年纪念日游行时的在场乃是为了支持3K党。但这里真正值得重视的是,现场两万余人里面仅有6人于暴乱后被捕,其中5人是“公开了身份的3K党成员”,而另一个人正是弗雷德·特朗普。

唐纳德·特朗普与其父弗雷德·特朗普,1992年
图片来源:ZUMA Press, Inc. /Alamy Stock P/Alamy Stock Photo

唐纳德没少带着骄傲的口吻谈起那位被他尊为偶像的父亲。“我继承的一切都根植于父亲的遗产。”他在2015年这样宣称。主张这份遗产里有优生学的成分,大概不是空穴来风。“特朗普家族信奉一套关于人类发展的赛马(racehorse)式理论,”特朗普传记作者之一米歇尔·安东尼奥(Michael D'Antonio)说,“他们相信有些人比其他人更优越,如果你把优越的男性与女性的基因合并在一起,便能产生出更加优秀的后代。”在2010年的某场访谈中,特朗普曾为某种拙劣版本的优生学背书:“我觉得自己生来就有一种追求成功的驱动力,因为我天生有那种基因。我是个基因的信奉者。”此外,尽管没人知道为何弗雷德·特朗普会在1927年的3K党游行中与另5人同时被捕,但可以确定的是,后来的记录显示他当时的在场并不是为了抗议3K党。或许这一切都不过是巧合而已。

但可能也不是巧合。2017年10月,《纽约时报》报道称特朗普的亲信、顾问史蒂芬·米勒(Stephen Miller)为其所在的高中年鉴页面(美国不少高中每年会发布年鉴,包含各种年度事迹、总结展望与知名校友赠言等——译注)选用了“百分百美国主义”这句话作为语录。2018年1月,在讨论海地和非洲移民问题时,特朗普忽然反问说“为何要接纳从那些鬼地方来的人”,并补充说,他希望能有“更多来自挪威这类地方的移民”。眼尖的评论者当即注意到挪威在种族上几乎全是白人,但也有不少人为这个看似有些随意的偏好感到困惑。“为什么是挪威?”《休斯敦纪事报》(Houston Chronicle)如此质问,并强调了这一选择的“种族主义”色彩。该报还补充说,新纳粹网站“突击手日报”(Stormer Daily)认可了特朗普的这一发言,并表示:“特朗普大体上跟我们是一条战线上的。”不过,这家报纸还没有提到另外一个点,那就是米勒还在年鉴里强调了北欧主义以及“美国优先”,视其为美国应追求的种族理想。

非受众群体是听不到狗哨的。同样,如果不了解格言背后的语境脉络,那也就无法了解其潜台词。假若人们不知道自己试图使之复兴或对之坚贞不渝的某些表述的历史性意涵,那就会面临误读眼下形势的风险。人们急切地对当下发问,但问题的答案比很多人所预想的要惊人得多。某些内涵丰富的术语的幕后故事,有助于人们理解为何某些问题如今重又浮出水面——如果我们做得够好的话,也许还有助于防止其再度演变为暴力。

(翻译:林达)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卫报

原标题:End of the American dream? The dark history of 'America first'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国梦已死?“美国优先”的阴暗历史

美国总统特朗普常把“美国优先”挂在嘴边,这个短语曾有一段黑暗过往。

图片来源:卫报

“很不幸,美国梦已经死了。”唐纳德·特朗普在当选美国总统时发出了这般宣言。一个总统候选人说出这番话,是显得有些出格的。选战中的总统候选人,通常会为未来治下的国家描绘一幅美妙图景,以吸引仍在犹豫的选民为之投票。然而上述这种颠倒还只不过是个开头而已,特朗普有个颇为令人不安的特别技巧,他能把对一般人而言是负面的东西统统变成自己的优点。

在赢得大选之时,特朗普已经偏离了大部分人对美国的想象。他在获胜演讲中声称美国梦已死,但承认要使之复兴。他告诉人们这个繁荣之梦正面临威胁,在此主张之下,其治国理念的“经济民族主义”底色昭然若揭。

宣告美国梦已死这一举动已经足够令人不安。在整个选战过程里,特朗普还承诺要把美国放在第一位,这一誓言在就职演说中重又出现,并且出现了两次。这个说法很难不引起人们的担忧,一时涌现出不少以这条格言的历史为主题的评论文章,试图对此作出解释。

事实上,“美国优先”论的历史相当漫长,也相当黑暗,它与美国的奴隶制度以及白人民族主义等负面历史遗产有着深刻的牵连,与移民、本土主义以及排外情绪的关系也饱受争议。这条格言背后的故事极度复杂,且经常显得有些可怕,随着时光流逝,它渐渐湮没于主流历史中——但各种地下法西斯主义运动却仍在为它续命。说得直白一点,“美国优先”就是个狗哨。乍一眼看上去,它的潜在受众是特朗普及其(至少某一部分)支持者,然而,它其实代表了美国保守派民粹主义的爆发,这不是什么新鲜事——“美国优先”跟这一群体的关联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这是美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煽动民粹之举的最新翻版,从安德鲁·杰克逊总统(Andrew Jackson,1829-1837年在任),到一个世纪以后路易斯安那州的参议员休伊·朗(Huey Long),都曾用过这招——如今的特朗普也祭起了这面大旗。

这条格言至少可以追溯到1884年,当时加州某报纸刊出一篇以《美国优先且永远优先》(America First and Always)为题的文章,内容主要关于与英国的贸易战。1891年,《纽约时报》再次提出这一“共和党向来深信不疑的理念”,也即:“美国优先;世界上的其它地方通通是第二位的。”共和党于1894年将这句格言纳为选战口号。

过了好些年,“初见美国”(See America First)成为当时方兴未艾的美国旅游业的格言,其风头一时无两。这条格言要变为某种政治承诺并不难。例如,俄亥俄州某报纸的老板名叫沃伦·G.哈丁(Warren G Harding),他在1914年就以“美国繁荣优先”(Prosper America First)为口号参选并成功当选参议员。到了1915年4月,这个表述一跃成为全国性的宠儿,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当时发表了一番演说,为美国在一战中的中立立场作辩护:“眼下我们的全部义务都凝结在如下这句格言当中:‘美国优先’。”

战争期间,美国的舆论有着深刻分歧;大家普遍觉得德国在进行赤裸裸的民族主义冒险,并对此表示谴责,同时也有一定的反英情绪,这在爱尔兰裔美国人当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美国的中立性当然不总是基于纯粹的孤立主义;它还夹杂有反战主义、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民族主义与美国例外论等等思潮。威尔逊提出“美国优先”主要是为了赢得连任:但他坚持认为“美国优先论不能被理解成出于私心的,中立性的基础乃是对人类的同情”。

2016年,来自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共和党全国大会代表

不过,这条格言很快就落入孤立主义之手,到1916年,“美国优先”已变得十分热门,以至于当时的两名总统候选人都将其作为选战口号。当美国于1917年加入一战时,“美国优先”更成为了一条带有狂热的沙文主义情绪的格言。战后,它的这方面意味有所弱化,再度回到孤立主义的范围内。1920年夏天,参议员亨利·卡波特·洛基(Henry Cabot Lodge)在共和党全国大会上作主题发言,以“美国优先”的名义对国联提出了抨击。同年11月。哈丁以这条格言确保了共和党党内的提名资格并最终胜利当选总统,在任期间,哈丁政府对其推崇备至,不过后来总统因为政治贿赂方面的丑闻而被迫下台。

1920年,“美国优先”又与另一条时兴的格言合流了,即所谓“百分百美国人”(100% American),它俩很快就成为本土主义和白人民族主义的专用暗语。如果不了解美国国内的百分比概念所蕴含的优生学理念及与之相伴的法律与政治力量,是无法把握“百分百美国人”的全部含义的。所谓的“一滴血原则”(one drop rule)——它认为一个人只要体内流着哪怕一滴“黑人的血”,那就在法律上属于黑人——乃是奴隶制与许多州所制定的种族通婚法的基础,用以决定某一个体应当为奴还是自由。一滴血原则背后的逻辑乃是宪法当中名声不佳的“五分之三原则”的延伸,奴隶的一票只算正常人的五分之三票。声称某个人是百分百的美国人,在一个根据百分比和派系归属来论断人的国家里,不单是一种符号,而是要否认其中某部分人的完整人性。

1920年,乌普顿·辛克莱尔(Upton Sinclair)发表了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小说,题为《百分百:一个爱国者的故事》(100%:The Story of a Patriot),它的灵感来自一个真实存在的激进爱国分子汤姆·穆尼(Tom Mooney),此人因1916年的一场爆炸案一度被判绞刑,不过当时人们大多认为该指控并不真实(穆尼后来蹲了22年监狱,于1942年去世——译注)。辛克莱尔的小说是从彼得(Peter)的视角出发来展开叙述的,“作为一个爱国者中的爱国者,超级爱国者;彼得是个血脉贲张、作风强硬的美国人;他是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男子汉’,百分百的美国人……他是如此热爱美国,以至于哪怕只是瞥见一眼外国人,都会产生出极为强烈的斗争欲望。”

彼得对如下说法深信不疑:

百分百美国人主义(100% Americanism)将设法抵挡欧洲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花言巧语;百分百美国人主义一贯坚持的公理是:“如果他们不爱这个国家,那就滚回自己的老家去吧。”当然,他们在心底里明白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他们不会想要回去,要让他们滚蛋必须用点手段才行。

“百分百美国人”的问题还不只是排外和本土主义。1923年,参议员努特·尼尔森(Knute Nelson)去世,全美国的讣告里都称颂他为“百分百美国人”——他原本生在挪威这件事则没什么人注意。为何如此?因为尼尔森继承了“纯正的北欧血统”,“来自那个崇拜强力神灵并哺育了强人的民族”。

“北欧人”(Nordic)也算是另一种黑话,它的用法就跟纳粹话语里的“雅利安人”差不多。“北欧主义”认定北欧人民在种族品质上比南欧(以及其它地方)更加优越,这种理论受到了诸如洛思罗普·斯多达(Lothrop Stoddard)和麦迪逊·格兰特(Madison Grant)等白人至上主义者的支持,后者曾于1916年出版《伟大种族的历程:或欧洲历史的种族基础》(The Passing of the Great Race: or The Racial Basis of European History),该书是优生学-科学种族主义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不过,放到实践中看,北欧人这个词几乎被用来描述任何生着金发和白皮肤的高加索或盎格鲁-撒克逊人。就口语层面而言,“北欧人”、“百分百美国人”和“美国优先”这类说法是可以相互替换使用的。

1927年发生在华盛顿特区的一场3K党游行 图片来源:网络

3K党(Ku Klux Klan)也一度将“美国优先 ”列为其格言,这想必会让人感到惊奇。1919年,某党魁在7月4日的国庆日演讲中宣称:“我为美国而生,自始至终,直到永远,决不让任何外国的东西对我们说三道四。”美国曾是种族成份上绝对纯洁的北欧“普通人”(common man)的国度这一幻想,正是3K党的起源神话,他们认为存在着一个未曾堕落的过往,想要迫使美国回到那一原点——必要的话也可诉诸暴力。

1922年1月,3K党在路易斯安那州的亚历山德拉(Alexandria)发起游行,着装上绣有烧着火的红色十字架作为统一标识,旗帜上则写有诸如“美国优先”、“百分百美国人”和“白人至上”之类的标语。同年夏天,3K党又在德州某报纸上打广告称:“3K党是并且是唯一一个由绝对的、纯粹的百分百美国人组成的团体,主张美国优先。”

短短几个月内,随着墨索里尼成功入主罗马,美国人亲眼目睹了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的崛起。事有凑巧,此时媒体界恰好有3K党这个现成案例来向美国读者解释什么是“法西斯主义者”。“要在我们的习语里找一个比较生动的例子的话,”《纽约世界报》写道,“不妨借助3K党来理解它。”要看出3K党的潜在法西斯性质,并不需要什么后见之明:他们的同代人没少注意到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及其危害。1922年11月,蒙大拿州某报纸指出,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的意思乃是指“一个只为意大利人着想的意大利,而美国的黑衫党(fascisti,原指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成立的独裁政党,这里强调两个组织的相似性——译注)的口号恰好是‘美国优先’。”美国国内看起来有不少这样的黑衫党分子,他们总是团结在“百分百美国人”这类骄傲的旗帜之下。

1922年秋,美国媒体上首次提到一位暂居边缘但声势日渐增长的德国政客:阿道夫·希特勒。当时,一个名叫桃乐丝·汤普森(Dorothy Thompson)的年轻美国记者驻在维也纳,第一时间报道反犹主义兴起的正是她。1923年11月,“啤酒馆暴动”失败后不久,她试图在慕尼黑采访希特勒,尔后撰文称希特勒“听从了墨索里尼的建议”,令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日益升级。

与此同时,《布鲁克林鹰报》(Brooklyn Daily Eagle)警告读者称3K党跟“欧洲的百分百爱国主义”没有任何区别:

应该没有人会误解3K党的性质。在这个国家,它所代表的理念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以及普里莫·里维拉(Primo Livera,西班牙独裁者,1923-1930年在位——译注)在西班牙所代表的东西并无二致。3K党就是美国的黑衫党,它必然要寻求独裁统治,彻底否定民主政府的根本法律与基本原则。

该报提醒说,如果允许这群人占领美国,“我们将会落入专制之手”。

1927年,3K党已经遍布全国。同年5月,约1000名成员在纽约的皇后区加入到纪念日游行中,许多人身着白色罩袍和头套,参与游行的还有400名3K党妇女组织“Klavava”成员。据报道,当天皇后区有2万名观礼者,不少人对3K党的在场表示反对。现场爆发了冲突,后来演变成暴乱。第二天,纽约有报纸列出了在皇后区被捕的7人名单。其中5人为“公开了身份的3K党成员”,他们不仅参与了游行,并被指控“拒绝接受警察要求其散开的命令”。第6个人是抓错了的——他的脚被汽车碾到了——接着很快就被释放。第7个人是个21岁的德裔美国人,但他是否为3K党成员则不确切。报道里只提到他被捕并且被传讯,但后来指控又撤销了。没人知道他为何在暴乱现场。这个人的名字叫弗雷德·特朗普(Fred Trump)。

1935年9月,路易斯安那州参议员休伊·朗被暗杀,此时距他宣布参选总统刚刚一个月有余。人称“美国第一个独裁者”的朗身上有着强烈的民粹主义和威权主义气息,令许多观察家十分担心。在他死后,一名作家称朗为“密西西比河谷里的领袖(il duce,意大利语的“领袖”,墨索里尼专用——译注)。”尽管许多美国人认为本国不可能真的出现法西斯独裁,然而朗的步步高升却表明这的确是有可能的。他的存在感越来越强,以至于1935年底辛克莱尔·路易斯(Sinclair Lewis)借此灵感出版了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在他被暗杀前就已经写成了),其中对美国的法西斯主义将会是何等样貌作了一番想象。小说的标题是《它不可能发生在这里》(It Can't Happen Here),不乏“讽刺性”,路易斯告诉记者说:“我并没说法西斯主义将会在此出现,只是说有这个可能性而已。”

路易斯和汤普森1928年成婚,其小说吸取了不少女方所处的记者圈子对欧洲局势的见解。她当时刚好是被希特勒驱逐出德国的第一个美国驻外记者,一时成了国际名人。“不管希特勒造成的革命会演变成何等样貌,”她写道,“它都肯定是一桩大举逃离现实的举动。”回到美国之后,汤普森在某家全国性报刊集团开了一个专栏。很快,她的写作就转向了美国国内某些组织还比较松散的法西斯团体的兴起,当时成立了一个“联盟党”(Union party),它试图将右翼力量团结起来,统合诸多持白人至上主义立场的法西斯团体。

汤普森的某篇专栏文章以《它可以发生在这里》(It Can Happen Here)为题,文中提出了如下问题:

他们究竟在憎恨什么?亏待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究竟在责怪什么?有那么一些替罪羊。是在田里劳作的黑人吗?或者是犹太人?他们的商店难道不是生意兴隆吗?又或者是共产主义者……抑或是工会成员……再或者是服从罗马教宗权威的天主教徒?是那些夺走了工作岗位的外国人吗?这些都是他们的责怪对象。因此需要消灭他们。我们贫穷且一无所有。但我们是白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新教徒。我们的祖先建立了这个国家。它属于我们。

1936年5月,汤普森的这篇专栏文章刚出版不久,威廉·福克纳就完成了《押沙龙,押沙龙!》(Absalom, Absalom!)这本小说,其灵感源自如下命题:美国南部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贫穷白人透过维持对黑人的优越性来获取自尊和种族自豪感的历史。书中的故事预测认为,如果这种种族优越性受到了威胁,它们将会以暴力形式爆发出来。1935年,杜波伊斯(WEB Du Bois)就曾解释说:“白人劳工相信,打压黑人劳工甚至比提升白人劳工的境况要来得更加根本”。尽管白人劳工仍然贫穷如故,杜波伊斯写道,但他们却“透过某种公共的以及心理上的‘工资’而部分地得到了补偿。”而这笔工资就是种族优越性。

反对融合……1959年,阿肯色州小石城的游行 图片来源:网络

1940年秋,一群反对美国参与二战的人组成了联盟,名为“美国优先委员会”(America First Committee)。查尔斯·林白(Charles Lindbergh,著名飞行家,曾独自驾机飞越大西洋——译注)后来成了他们的发言人,而汤普森或许是他们最尖锐的抨击者。“我心里绝对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林白支持纳粹,”她在1941年写道,“他厌恶当今的民主体制并且……想成立一个具有纳粹性质的政党并参选美国总统。”1941年5月,汤普森与路易斯悄然离婚,后者也加入了“美国优先委员会”。按某个路易斯传记作者的说法,他“当时极力反对美国介入欧洲战场……对主张美国优先的人群抱有高度的同情”。

2017年8月,距离唐纳德·特朗普正式就任总统大约7个月,由美国法西斯主义者组成的联盟在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发起大规模游行,并以“团结右派”(Unite the Right)自许。这让许多观察家感到万分震惊,3K党和新纳粹竟然还能在现当代的美国组织起游行并叫嚣:“犹太人永远不会取代我们。”尔后更加令人震惊的一件事情,或许就是特朗普拒绝谴责他们。

2016年的选战中,特朗普的父亲曾在“3K党集会上”(虽然这是错误的描述)被捕的故事一度流传开来,起初特朗普矢口否认弗雷德·特朗普是自己的父亲,声称他们从未在当年的报道所提到的那个地址附近居住过。然而,尽管唐纳德本人没在那里住过,特朗普家族确实在那里附近住过。目前并无证据表明弗雷德于1927年纪念日游行时的在场乃是为了支持3K党。但这里真正值得重视的是,现场两万余人里面仅有6人于暴乱后被捕,其中5人是“公开了身份的3K党成员”,而另一个人正是弗雷德·特朗普。

唐纳德·特朗普与其父弗雷德·特朗普,1992年
图片来源:ZUMA Press, Inc. /Alamy Stock P/Alamy Stock Photo

唐纳德没少带着骄傲的口吻谈起那位被他尊为偶像的父亲。“我继承的一切都根植于父亲的遗产。”他在2015年这样宣称。主张这份遗产里有优生学的成分,大概不是空穴来风。“特朗普家族信奉一套关于人类发展的赛马(racehorse)式理论,”特朗普传记作者之一米歇尔·安东尼奥(Michael D'Antonio)说,“他们相信有些人比其他人更优越,如果你把优越的男性与女性的基因合并在一起,便能产生出更加优秀的后代。”在2010年的某场访谈中,特朗普曾为某种拙劣版本的优生学背书:“我觉得自己生来就有一种追求成功的驱动力,因为我天生有那种基因。我是个基因的信奉者。”此外,尽管没人知道为何弗雷德·特朗普会在1927年的3K党游行中与另5人同时被捕,但可以确定的是,后来的记录显示他当时的在场并不是为了抗议3K党。或许这一切都不过是巧合而已。

但可能也不是巧合。2017年10月,《纽约时报》报道称特朗普的亲信、顾问史蒂芬·米勒(Stephen Miller)为其所在的高中年鉴页面(美国不少高中每年会发布年鉴,包含各种年度事迹、总结展望与知名校友赠言等——译注)选用了“百分百美国主义”这句话作为语录。2018年1月,在讨论海地和非洲移民问题时,特朗普忽然反问说“为何要接纳从那些鬼地方来的人”,并补充说,他希望能有“更多来自挪威这类地方的移民”。眼尖的评论者当即注意到挪威在种族上几乎全是白人,但也有不少人为这个看似有些随意的偏好感到困惑。“为什么是挪威?”《休斯敦纪事报》(Houston Chronicle)如此质问,并强调了这一选择的“种族主义”色彩。该报还补充说,新纳粹网站“突击手日报”(Stormer Daily)认可了特朗普的这一发言,并表示:“特朗普大体上跟我们是一条战线上的。”不过,这家报纸还没有提到另外一个点,那就是米勒还在年鉴里强调了北欧主义以及“美国优先”,视其为美国应追求的种族理想。

非受众群体是听不到狗哨的。同样,如果不了解格言背后的语境脉络,那也就无法了解其潜台词。假若人们不知道自己试图使之复兴或对之坚贞不渝的某些表述的历史性意涵,那就会面临误读眼下形势的风险。人们急切地对当下发问,但问题的答案比很多人所预想的要惊人得多。某些内涵丰富的术语的幕后故事,有助于人们理解为何某些问题如今重又浮出水面——如果我们做得够好的话,也许还有助于防止其再度演变为暴力。

(翻译:林达)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卫报

原标题:End of the American dream? The dark history of 'America first'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