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区,后报关”令上海自贸区企业受益匪浅

普华永道刚刚发布的中国海关与国际贸易事务优化管理年度调查显示,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以来,海关与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先进区,后报关”被认为是影响范围最广、受益企业最多的措施,34%的受访企业参与并从中受益。紧随其后的是“月度集中纳税”政策(25%)和“商检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19%)。

这份报告全名为《中国海关与国际贸易事务制度创新——2015年最佳实务操作调研》,所用数据取自2015年第一季度对500多家在华注册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受访企业遍及工业、汽车、化工、零售与快消、生命科学、科技与通信等行业,受访人员主要从事供应链和物流、财务、贸易合规业务。

普华永道中国国际贸易服务合伙人潘迪文(Damon Paling)表示:“回顾2014年,上海企业受益于自贸区出台的贸易便利化措施,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这一成功的制度创新,在2015年将在国务院新设的第二批自贸区中得到推广。届时相关地区企业将有望看到海关和商检进一步推出各项措施,并享受更加简便的进出口流程。”

在享受贸易便利化红利的同时,企业依旧面临挑战:通关时的海关质疑以及通关后的海关稽查与调查。调研显示,65%的企业曾因为成交价格的公允合理性受到稽查和调查。在与海关就此问题进行磋商时,77%的企业向海关提交了“转让定价同期资料”,而去年这一比例仅为31%。

“转让定价同期资料是从企业所得税的角度出发、基于经合组织的转让定价指南而准备的文件。近年来,企业因海关估价受到质疑时,该文件被要求提供的比例迅速增长。企业需从海关角度重新审视该文件在证明进口价格公允合理性方面的作用,确保贸易合规。”潘迪文补充道。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近年来尽管在建立多边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网络中投入了大量精力,但41%的受访企业在利用自由贸易协定进口产品时,因出口国和中国的海关商品编码不一致而受到海关质疑。

普华永道中国国际贸易服务合伙人鞠淑真表示:“随着中韩和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和实施,中国的多边和双边自贸协定网络将在中短期内迅速扩张。普华永道建议企业通过评估原产地规则和进口交易的成交条件,充分利用自贸协定达到节省关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目标。在实际操作遇到的问题,积极与海关沟通,以寻求长期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