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电影随谈之国庆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电影随谈之国庆档

国庆档的几个片子都不错,即便是放在全年的视野里,也都算得上其中的佼佼者。

1

最近大盘跌得可怕。

这周的工作日是每天3000来万。刚过去的周末是1.1、1.2亿的样子。

很难解释。片子其实都不差,《碟中谍5》够拼,《小黄人》喜感也还够,《暗杀》不管是故事还是阵容都有可取之处,然而,大盘还是跌到了令人羞耻的地步。

这实在让我困惑。难道不是你们天天在嚷嚷“让国产片保护月去死”,“看不到进口好莱坞大片好痛苦没法活”,“看到小黄人心花就开了”,“看到我河心花也开了”,“为我河去死都可以啊”吗?怎么好不容易片子上映了,你们就这个态度呢?

以后让我怎么相信你们。

2

尽管最近大盘跌的可怕,但几乎可以预见到,在国庆档大盘会回到高位。(总是大盘大盘的说,有一种股票专家的感觉呢。)

甚至,大盘有可能重现春节档的疯狂景象。

国庆档的几个片子都不错,即便是放在全年的视野里,也都算得上其中的佼佼者。

3

媒体往往容易呈现一种本质上偏激面目上理性的民族主义特点。

比如,某个为世瞩目的大奖,我们拿了没有。在莫言之前,每次诺贝尔奖一开盘,媒体总是嫌弃的感叹,唉,还没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呢。(他们不得不把某个姓高的人屏蔽掉)

奥斯卡也一样,中国人拿到奥斯卡没有,今年什么片申奥,有没有戏。

很有一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感觉。

有时候我很疑惑,看书看电影,这种事情当真和民族主义有什么关系。当然,你可以说,拿到诺贝尔,拿到奥斯卡,说明中国的文化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说明大国正在崛起,说明我们正在重返往日的荣光。

可是,从个体上来说,从个人上来说,看一本书也好,看一部电影也好,难道重要的不是,从这本书,从这本电影里有所得么,这个有所得,要么是愉悦感,要么是眼界的提升,要么是某种奇怪的被打动或者被GET。如果能有所得,这本书,这部电影,来自东方,还是来自西方,有那么重要吗?

如果被这么深厚的民主荣誉感所裹挟,身处大国还好说,要是身处小国,既没有诺贝尔也没有奥斯卡,既没有戛纳也没有青岛国际电影节,那岂不是要抑郁坏掉。

人类既然已经积累了这么多的文明,对于现在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来说,重要的事难道不是,去享受前人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如果力所能及,能言之有物又说得漂亮,那就不妨再创造一些,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

强调民族荣誉,而非个体感受,就是不让个体成为个体,不让个人成为个人。

4

最近去电影资料馆看了几部所谓的“二战片”。《二十天无战事》、《热尼亚,热尼亚奇卡及喀秋莎》和《普通法西斯》。

站在这几部电影上面,再去回看《暗杀》,就会觉得《暗杀》就是一部电视剧。

即便是和当时的苏联比,我们也太缺乏反思了。我们在重要的题材,在重要的事情上,几乎是毫无作为。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仅是在电影上是这样,我们是全面毫无作为。

在二战题材上,真正值得反思的,并不是“手撕鬼子”,或者我们多么惨当年被人家欺负得多么凶,这样的反思和意淫毫无用处。真正值得反思的是,有可能是,当年我们到底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在国家层面的较量上,决定胜负的是什么,在个人层面上,战争对人性的侵略会到达什么样的深度,人性深处的杀意和SM情结是怎样的。

而在另一些更重要的题材上,则是法西斯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民众为什么会支持法西斯,为什么会存在法西斯的土壤,仅仅就是SM吗?

而更重要的话题可能是,从现代的意义上来说,人怎么就异化了,人为什么不能成为他自己而只能成为别人,存在与虚无,等等。

所谓的反法西斯月,所谓的多少周年纪念,如果能把力气放在这上面,该多好。

5

看完《解救吾先生》一两天后,我才意识到这原来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看的时候并不觉得,只是觉得,北京的公安太起范了,太有劲了。

这才是好的主旋律的电影,所谓润物细无声。

其实哪有什么主旋律电影呢?说起来,“主旋律电影”这几个字真是烂片的庇护所,同时又对好电影充满了恶意。

好的电影,它永远是生动的,用人的语言说话,同时又充满了人性,既有人性的温暖,又有人性的冷酷。而那些糟糕的电影,则永远是主题先行,意识形态先行,而这些先行的东西,慢慢的就把人性给挤没了。

从这个角度来打量“主旋律电影”这个提法,你就知道这个提法有多糟糕。电影拍的是一个一个单个的生命个体,而电影拍出来以后面对的也是一个一个单个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哪里有“主旋律”这么个东西存在,只有不把单个的生命个体当成单个的生命个体,只有把人当成复数的存在,只有把人放到集合中去,才会有所谓的“主旋律”出来。

所以说,“主旋律”这三个字,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反电影的,也是反生命个体的。

作者大宝剑,资深媒体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影随谈之国庆档

国庆档的几个片子都不错,即便是放在全年的视野里,也都算得上其中的佼佼者。

1

最近大盘跌得可怕。

这周的工作日是每天3000来万。刚过去的周末是1.1、1.2亿的样子。

很难解释。片子其实都不差,《碟中谍5》够拼,《小黄人》喜感也还够,《暗杀》不管是故事还是阵容都有可取之处,然而,大盘还是跌到了令人羞耻的地步。

这实在让我困惑。难道不是你们天天在嚷嚷“让国产片保护月去死”,“看不到进口好莱坞大片好痛苦没法活”,“看到小黄人心花就开了”,“看到我河心花也开了”,“为我河去死都可以啊”吗?怎么好不容易片子上映了,你们就这个态度呢?

以后让我怎么相信你们。

2

尽管最近大盘跌的可怕,但几乎可以预见到,在国庆档大盘会回到高位。(总是大盘大盘的说,有一种股票专家的感觉呢。)

甚至,大盘有可能重现春节档的疯狂景象。

国庆档的几个片子都不错,即便是放在全年的视野里,也都算得上其中的佼佼者。

3

媒体往往容易呈现一种本质上偏激面目上理性的民族主义特点。

比如,某个为世瞩目的大奖,我们拿了没有。在莫言之前,每次诺贝尔奖一开盘,媒体总是嫌弃的感叹,唉,还没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呢。(他们不得不把某个姓高的人屏蔽掉)

奥斯卡也一样,中国人拿到奥斯卡没有,今年什么片申奥,有没有戏。

很有一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感觉。

有时候我很疑惑,看书看电影,这种事情当真和民族主义有什么关系。当然,你可以说,拿到诺贝尔,拿到奥斯卡,说明中国的文化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说明大国正在崛起,说明我们正在重返往日的荣光。

可是,从个体上来说,从个人上来说,看一本书也好,看一部电影也好,难道重要的不是,从这本书,从这本电影里有所得么,这个有所得,要么是愉悦感,要么是眼界的提升,要么是某种奇怪的被打动或者被GET。如果能有所得,这本书,这部电影,来自东方,还是来自西方,有那么重要吗?

如果被这么深厚的民主荣誉感所裹挟,身处大国还好说,要是身处小国,既没有诺贝尔也没有奥斯卡,既没有戛纳也没有青岛国际电影节,那岂不是要抑郁坏掉。

人类既然已经积累了这么多的文明,对于现在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来说,重要的事难道不是,去享受前人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如果力所能及,能言之有物又说得漂亮,那就不妨再创造一些,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

强调民族荣誉,而非个体感受,就是不让个体成为个体,不让个人成为个人。

4

最近去电影资料馆看了几部所谓的“二战片”。《二十天无战事》、《热尼亚,热尼亚奇卡及喀秋莎》和《普通法西斯》。

站在这几部电影上面,再去回看《暗杀》,就会觉得《暗杀》就是一部电视剧。

即便是和当时的苏联比,我们也太缺乏反思了。我们在重要的题材,在重要的事情上,几乎是毫无作为。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仅是在电影上是这样,我们是全面毫无作为。

在二战题材上,真正值得反思的,并不是“手撕鬼子”,或者我们多么惨当年被人家欺负得多么凶,这样的反思和意淫毫无用处。真正值得反思的是,有可能是,当年我们到底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在国家层面的较量上,决定胜负的是什么,在个人层面上,战争对人性的侵略会到达什么样的深度,人性深处的杀意和SM情结是怎样的。

而在另一些更重要的题材上,则是法西斯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民众为什么会支持法西斯,为什么会存在法西斯的土壤,仅仅就是SM吗?

而更重要的话题可能是,从现代的意义上来说,人怎么就异化了,人为什么不能成为他自己而只能成为别人,存在与虚无,等等。

所谓的反法西斯月,所谓的多少周年纪念,如果能把力气放在这上面,该多好。

5

看完《解救吾先生》一两天后,我才意识到这原来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看的时候并不觉得,只是觉得,北京的公安太起范了,太有劲了。

这才是好的主旋律的电影,所谓润物细无声。

其实哪有什么主旋律电影呢?说起来,“主旋律电影”这几个字真是烂片的庇护所,同时又对好电影充满了恶意。

好的电影,它永远是生动的,用人的语言说话,同时又充满了人性,既有人性的温暖,又有人性的冷酷。而那些糟糕的电影,则永远是主题先行,意识形态先行,而这些先行的东西,慢慢的就把人性给挤没了。

从这个角度来打量“主旋律电影”这个提法,你就知道这个提法有多糟糕。电影拍的是一个一个单个的生命个体,而电影拍出来以后面对的也是一个一个单个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哪里有“主旋律”这么个东西存在,只有不把单个的生命个体当成单个的生命个体,只有把人当成复数的存在,只有把人放到集合中去,才会有所谓的“主旋律”出来。

所以说,“主旋律”这三个字,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反电影的,也是反生命个体的。

作者大宝剑,资深媒体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