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JMedia】拿真人做碰撞试验!这样撞才最保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JMedia】拿真人做碰撞试验!这样撞才最保命

Haight曾是圣地亚哥的一名警察,现在是碰撞安全研究所(CSI)的总监,到本文落笔时,他进行过990次撞车试验,其中163次气囊完全爆开。

汽车的防碰撞安全已经到了目前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为了尽可能简单地说明问题,我们决定让一个编辑坐在车内进行碰撞试验。

我们找到了W. R. Rusty Haight,这是一家独立的汽车碰撞事故调查咨询机构。Haight曾是圣地亚哥的一名警察,现在是碰撞安全研究所(CSI)的总监,到本文落笔时,他进行过990次撞车试验,其中163次气囊完全爆开。

研究所的年会有一个最吸引人的环节,就是在拉斯维加斯赛车场内进行有真人在车内的碰撞试验。受邀参会的人士来自多个行业,包括交通事故独立调查机构、保险公司调查员和执法单位人员等。今年是第十三届。Haight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就高兴地同意让我坐上他开的车,准备去撞另一辆车。

这帮家伙的确是用真人(通常是他们自己)充当碰撞试验假人,但这绝不是特技表演: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得到他们完成自己职责所需的实用的、非主观臆断的生物测量数据,而全部测试环节都是带着高度的科学严谨性完成的。

 

碰撞测试准备工作:

2007款福特维多利亚皇冠

常规安全防护装置:安全带、气囊等

一系列加速计、摄像头和其他测量仪器

测试的核心装置:基于GPS的VBOX

更多的数据端口和更高的数据采样率

安全带(连头盔都没有)

前胸、腰椎、太阳穴和前额贴上各种传感器

 

Q:请原谅我这么问,不过你真的享受这件事吗?我是说,碰撞的部分。呃,你觉得很有趣吗?

H:有趣?我不知道。这事一点都不好玩儿。真的。要我说,这算是履行职责吧。

这是他今天第三次撞车了。后来Haight告诉我:“我感觉在汽车碰撞安全方面,现在是到了收益递减(进步幅度越来越小)的阶段。”有这种想法的可不止他一个人。

“有一点也很重要:宁可撞人也别被撞。气囊和防碰撞结构都在我们前方,安全带约束前后运动的效果优于约束横向运动,而在整个防碰撞结构中车身侧面是个薄弱环节,因为车门就在侧面。”

我将坐进那辆体格魁梧、采用非承载式车身的维多利亚皇冠——按照计划,它会撞击一辆缓缓而行的丰田普锐斯的左后翼子板,普锐斯会原地打转,两辆车会以刮蹭的形式发生比较轻微的第二次接触。

到了预定的碰撞时间时,我已经坐在了维多利亚皇冠车内,在拉斯维加斯接近40摄氏度的干热空气包围下,双眼紧盯着远方的隔离墩。Haight进行过990次真人碰撞试验,都没有人受伤,按照拉斯维加斯的思路,他“该输一回了”,不过我尽力往好的方面想。

他们推得太快了。普锐斯跑得太靠前,我们撞击它的位置太靠后,它边打转边向前蹿去,没能和我们发生第二次碰撞。我的安全带锁紧了,但张紧器没有启动。计划中的正面撞击变成了偏置撞击,纵向速度变化值不够大,因此气囊没有爆出。太令人失望了。印象里我经历过比这严重的车祸。不过好歹碰撞试验结束了,而我很安全。

H:我答应过你会让气囊弹出来的。这样的结果很糟糕。你想再试一次吗?

A:好啊!

他们有备用车,一辆斯巴鲁WRX STi,最终所有环节都经过了重新安排。当维多利亚皇冠重新开回起点时,那辆WRX已经被摆到了场地中间,孤零零的样子看着挺可怜。Haight再次叮嘱我要把双手摆在身体两侧,上身要坐直,这样才能让气囊最佳地发挥作用。接下来的一瞬间我感觉像是过了几个世纪。我记得戴上了牙托,但忘了戴耳塞,可我还是没注意到Haight是何时发动了我们的车,冲向那辆可怜地受到虐待的WRX的,但我们的确是在加速了。

我那双训练有素的眼睛判断出我们的车速超过了40英里(64公里)/小时,然后,“乓”的一声,响亮、清脆,盖过了金属板材受挤压时那令人牙酸的“嘎吱”声和安全玻璃碎裂成几千几万块时发出的“噼啪”声,再然后,我就聋了,但其他感官还在工作:眼睛看着气囊瘪下去——上面有我的脸的倒模在慢慢消失——胸口感受着来自安全带的压迫。

此时两辆车已经咬在了一起,但没有立刻停下,而是顺着我们的行驶方向又前进了一小段——后来从仪器上得知碰撞的瞬间我们的车速变化是28英里(45公里)/小时。这辆老出租车的车厢里像被风吹过的落叶一样,飘起了无数张三陪服务的名片。手套箱的盖子像大嘴一样张开,掉出了一摞保养申请单,刚好落在我的腿上。尽管我出现了轻微的晕眩,但此情此景竟然意外地让我感到几分诗意。

总体上看,我还算安然无恙。其实这样的结局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壮观。和其他撞车事故没什么两样。当然,我必须承认,这次碰撞是由专业驾驶者操作、在封闭环境内、所有环节均完美受控的状态下完成的。有一点我猜对了:我们的车速超过了40英里/小时一点点。WRX的A柱上的传感器测到撞击瞬间的加速度超过了100g。

“即便气囊爆开、安全带也发挥了作用,我还是需要快速地回顾一下牛顿第二定律才认识到,这辆已经有七岁高龄的车防碰撞安全的能力有多么强悍。”

安全性的顶峰?应该说我们正在向它迈进,但还没有达到。从积极的角度看,避免碰撞的算法会越来越先进,各种控制系统会越来越精良,当然还有不太能确定的——对机动车驾驶者的教育什么时候也能取得大幅度进步呢?

不过就汽车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对安全性的认识程度而言,应该算达到了顶峰。在避免撞车事故造成伤亡的问题上,没有理由再去毫无根据地臆想;人们不再关心汽车安全和汽车厂家不重视安全这两件事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或者说干脆不存在。汽车上使用的各种材料会越来越先进,我们对碰撞过程中发生的状况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编辑实话实说——

现实世界和我这次经历是不一样的。公共道路上的交通状况更为复杂,有些车要新一些,有些车要更重些,而驾驶它们的人驾驶技能、疲劳程度、紧张程度等因素都有所不同。天气会突然变化,路上会突然出现各种动物,司机可能不会一直看着前方的道路而是花了太长时间在CD上挑选歌曲。我们的身边永远充斥着各种危险。在交通环境中,最脆弱的环节永远是我们自己。所以,高枕无忧是永远要不得的。

文:Joh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JMedia】拿真人做碰撞试验!这样撞才最保命

Haight曾是圣地亚哥的一名警察,现在是碰撞安全研究所(CSI)的总监,到本文落笔时,他进行过990次撞车试验,其中163次气囊完全爆开。

汽车的防碰撞安全已经到了目前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为了尽可能简单地说明问题,我们决定让一个编辑坐在车内进行碰撞试验。

我们找到了W. R. Rusty Haight,这是一家独立的汽车碰撞事故调查咨询机构。Haight曾是圣地亚哥的一名警察,现在是碰撞安全研究所(CSI)的总监,到本文落笔时,他进行过990次撞车试验,其中163次气囊完全爆开。

研究所的年会有一个最吸引人的环节,就是在拉斯维加斯赛车场内进行有真人在车内的碰撞试验。受邀参会的人士来自多个行业,包括交通事故独立调查机构、保险公司调查员和执法单位人员等。今年是第十三届。Haight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就高兴地同意让我坐上他开的车,准备去撞另一辆车。

这帮家伙的确是用真人(通常是他们自己)充当碰撞试验假人,但这绝不是特技表演: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得到他们完成自己职责所需的实用的、非主观臆断的生物测量数据,而全部测试环节都是带着高度的科学严谨性完成的。

 

碰撞测试准备工作:

2007款福特维多利亚皇冠

常规安全防护装置:安全带、气囊等

一系列加速计、摄像头和其他测量仪器

测试的核心装置:基于GPS的VBOX

更多的数据端口和更高的数据采样率

安全带(连头盔都没有)

前胸、腰椎、太阳穴和前额贴上各种传感器

 

Q:请原谅我这么问,不过你真的享受这件事吗?我是说,碰撞的部分。呃,你觉得很有趣吗?

H:有趣?我不知道。这事一点都不好玩儿。真的。要我说,这算是履行职责吧。

这是他今天第三次撞车了。后来Haight告诉我:“我感觉在汽车碰撞安全方面,现在是到了收益递减(进步幅度越来越小)的阶段。”有这种想法的可不止他一个人。

“有一点也很重要:宁可撞人也别被撞。气囊和防碰撞结构都在我们前方,安全带约束前后运动的效果优于约束横向运动,而在整个防碰撞结构中车身侧面是个薄弱环节,因为车门就在侧面。”

我将坐进那辆体格魁梧、采用非承载式车身的维多利亚皇冠——按照计划,它会撞击一辆缓缓而行的丰田普锐斯的左后翼子板,普锐斯会原地打转,两辆车会以刮蹭的形式发生比较轻微的第二次接触。

到了预定的碰撞时间时,我已经坐在了维多利亚皇冠车内,在拉斯维加斯接近40摄氏度的干热空气包围下,双眼紧盯着远方的隔离墩。Haight进行过990次真人碰撞试验,都没有人受伤,按照拉斯维加斯的思路,他“该输一回了”,不过我尽力往好的方面想。

他们推得太快了。普锐斯跑得太靠前,我们撞击它的位置太靠后,它边打转边向前蹿去,没能和我们发生第二次碰撞。我的安全带锁紧了,但张紧器没有启动。计划中的正面撞击变成了偏置撞击,纵向速度变化值不够大,因此气囊没有爆出。太令人失望了。印象里我经历过比这严重的车祸。不过好歹碰撞试验结束了,而我很安全。

H:我答应过你会让气囊弹出来的。这样的结果很糟糕。你想再试一次吗?

A:好啊!

他们有备用车,一辆斯巴鲁WRX STi,最终所有环节都经过了重新安排。当维多利亚皇冠重新开回起点时,那辆WRX已经被摆到了场地中间,孤零零的样子看着挺可怜。Haight再次叮嘱我要把双手摆在身体两侧,上身要坐直,这样才能让气囊最佳地发挥作用。接下来的一瞬间我感觉像是过了几个世纪。我记得戴上了牙托,但忘了戴耳塞,可我还是没注意到Haight是何时发动了我们的车,冲向那辆可怜地受到虐待的WRX的,但我们的确是在加速了。

我那双训练有素的眼睛判断出我们的车速超过了40英里(64公里)/小时,然后,“乓”的一声,响亮、清脆,盖过了金属板材受挤压时那令人牙酸的“嘎吱”声和安全玻璃碎裂成几千几万块时发出的“噼啪”声,再然后,我就聋了,但其他感官还在工作:眼睛看着气囊瘪下去——上面有我的脸的倒模在慢慢消失——胸口感受着来自安全带的压迫。

此时两辆车已经咬在了一起,但没有立刻停下,而是顺着我们的行驶方向又前进了一小段——后来从仪器上得知碰撞的瞬间我们的车速变化是28英里(45公里)/小时。这辆老出租车的车厢里像被风吹过的落叶一样,飘起了无数张三陪服务的名片。手套箱的盖子像大嘴一样张开,掉出了一摞保养申请单,刚好落在我的腿上。尽管我出现了轻微的晕眩,但此情此景竟然意外地让我感到几分诗意。

总体上看,我还算安然无恙。其实这样的结局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壮观。和其他撞车事故没什么两样。当然,我必须承认,这次碰撞是由专业驾驶者操作、在封闭环境内、所有环节均完美受控的状态下完成的。有一点我猜对了:我们的车速超过了40英里/小时一点点。WRX的A柱上的传感器测到撞击瞬间的加速度超过了100g。

“即便气囊爆开、安全带也发挥了作用,我还是需要快速地回顾一下牛顿第二定律才认识到,这辆已经有七岁高龄的车防碰撞安全的能力有多么强悍。”

安全性的顶峰?应该说我们正在向它迈进,但还没有达到。从积极的角度看,避免碰撞的算法会越来越先进,各种控制系统会越来越精良,当然还有不太能确定的——对机动车驾驶者的教育什么时候也能取得大幅度进步呢?

不过就汽车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对安全性的认识程度而言,应该算达到了顶峰。在避免撞车事故造成伤亡的问题上,没有理由再去毫无根据地臆想;人们不再关心汽车安全和汽车厂家不重视安全这两件事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或者说干脆不存在。汽车上使用的各种材料会越来越先进,我们对碰撞过程中发生的状况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编辑实话实说——

现实世界和我这次经历是不一样的。公共道路上的交通状况更为复杂,有些车要新一些,有些车要更重些,而驾驶它们的人驾驶技能、疲劳程度、紧张程度等因素都有所不同。天气会突然变化,路上会突然出现各种动物,司机可能不会一直看着前方的道路而是花了太长时间在CD上挑选歌曲。我们的身边永远充斥着各种危险。在交通环境中,最脆弱的环节永远是我们自己。所以,高枕无忧是永远要不得的。

文:Joh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