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重建的世界》书评:用保守主义塑造和平世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重建的世界》书评:用保守主义塑造和平世界

国际秩序的稳定性,往往不是追求和平的结果,甚至也与正义性存在区别,而是“产生于一种普遍接受的合法性”。

所评图书:

书名:《重建的世界》

作者:(美)亨利·基辛格

译者:冯洁音、唐良铁、毛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国际秩序的稳定性,往往不是追求和平的结果,甚至也与正义性存在区别,而是“产生于一种普遍接受的合法性”。我们应当如何理解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亨利·基辛格的这番话?

每当大国出面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就会促成动荡和变革。在基辛格看来,这表明,挑战者认定国际秩序失去了其公正性,有损于合法化。挑战者与秩序维护者通常为此表述同样的语言,却各自认定自己掌握合法性的真正本质。

这种情况下,促成和解、谈判,建立共识非常困难,但并非毫无可能——当然,国家秩序的建立、重建,都不可避免引发是否符合正义性的争论。而这种争论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下一次挑战、动荡、变革的源头,是否能够有效避免争论,延续相对和平和稳定,考验着政治家的智慧。

基辛格在其所著的《重建的世界》一书中,回顾了拿破仑战争结束前后,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和奥地利外交大臣(后兼任首相)梅特涅稳定欧洲秩序的种种努力,分析指出正是在这两人的努力及历史教科书上狼藉不堪的“神圣同盟”的有效运转下,19世纪的欧洲才能维持总体稳定。基辛格承认,由此实现的和平安宁,并不总是正义的,民族起义、进步革命都因为不符合稳定秩序以及大国利益的需要,而被无情倾轧。

基辛格是国际政坛中著名的现实主义者。这本《重建的世界》显然是为了鼓励今天的政治家以及政治学、国际关系研究者,能够打破历史研究的教条,把握维系国际秩序稳定的真谛。

梅特涅在这本书中被评价为一个恪守政治家信念和理性法则,能够在“危机年代……(掌控)国家最紧要需求”的大人物。同为现实主义者,基辛格对梅特涅十分推崇,在书中详细介绍了拿破仑战败之前,梅特涅就已经成为秩序破坏者法国的敌人。在奥地利尚无实力与法国对抗情况下,梅特涅与法国阵营保持距离,并因此获得了日后长期主宰欧洲大陆事务的权力。

同样,卡斯尔雷推动英国坚持与法对抗,目的也是为了击破法国征服欧洲的幻想,以维持最有利于英国利益的各方均势。就这样,一个无力征服欧洲的准强国,跟另一个不愿意任何挑战者征服欧洲打破均势的强国,再加上一心要加入欧洲大国阵营的沙皇俄国,成为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均势秩序的维护者。

因为梅特涅的阻挠,奥地利从法国盟友变成了法国的敌人,拿破仑战争也因此从民族解放战争变成了挑战和维护欧洲均势的战争。击败拿破仑,欧洲几个大国建立了防范法国再次挑战秩序的同盟。卡斯尔雷坚持英国对法作战,也因此成为欧洲事务的参与者,再也不能置身事外。

神圣同盟自一开始,就在不断面临挑战。“当敌人的力量被削弱,同盟中的离心因素则日渐显现”。幸好梅特涅和卡斯尔雷通过外交努力,营造出最有利于大国保持竞争能力和优势的环境。在民众支持因素薄弱的情况下,波旁家族的成员重返法国成为统治者。波兰等国家的独立权益却被只放在一旁。人们往往从正义性角度对神圣同盟的这种带有欺骗性和自私性的运作方式提出批评,但纳入基辛格的理念,结论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基辛格认为,梅特涅反对他的同时代人为制定理想的宪法而努力,也推至对当时的自由主义思潮持反对态度。梅特涅强调分歧,而不是设法予以抹平,致力于增强维护秩序的力量,以权威的名义抵制任何名义的变革。这样做的重要目的在于,掩盖奥地利的弱点,设法提高其在欧洲事务中的表决权重。当然,这番努力仍然无法遏制1848年革命浪潮的重新袭来,也肯定难以约束沙皇变得越来越大的胃口。

在国际事务中,政治家不是命运的代理人,也不是历史机器上自由摇摆的控制杆。19世纪欧洲和平的虚弱性,同时又带有几分强韧的味道,这是梅特涅和卡斯尔雷这样的政治家塑造出的,以最大限度地维护他们分别所来自的国家的利益。他们的努力差一点就实现了永久成功,但历史注定是无法长期陷入因循守旧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重建的世界》书评:用保守主义塑造和平世界

国际秩序的稳定性,往往不是追求和平的结果,甚至也与正义性存在区别,而是“产生于一种普遍接受的合法性”。

所评图书:

书名:《重建的世界》

作者:(美)亨利·基辛格

译者:冯洁音、唐良铁、毛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国际秩序的稳定性,往往不是追求和平的结果,甚至也与正义性存在区别,而是“产生于一种普遍接受的合法性”。我们应当如何理解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亨利·基辛格的这番话?

每当大国出面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就会促成动荡和变革。在基辛格看来,这表明,挑战者认定国际秩序失去了其公正性,有损于合法化。挑战者与秩序维护者通常为此表述同样的语言,却各自认定自己掌握合法性的真正本质。

这种情况下,促成和解、谈判,建立共识非常困难,但并非毫无可能——当然,国家秩序的建立、重建,都不可避免引发是否符合正义性的争论。而这种争论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下一次挑战、动荡、变革的源头,是否能够有效避免争论,延续相对和平和稳定,考验着政治家的智慧。

基辛格在其所著的《重建的世界》一书中,回顾了拿破仑战争结束前后,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和奥地利外交大臣(后兼任首相)梅特涅稳定欧洲秩序的种种努力,分析指出正是在这两人的努力及历史教科书上狼藉不堪的“神圣同盟”的有效运转下,19世纪的欧洲才能维持总体稳定。基辛格承认,由此实现的和平安宁,并不总是正义的,民族起义、进步革命都因为不符合稳定秩序以及大国利益的需要,而被无情倾轧。

基辛格是国际政坛中著名的现实主义者。这本《重建的世界》显然是为了鼓励今天的政治家以及政治学、国际关系研究者,能够打破历史研究的教条,把握维系国际秩序稳定的真谛。

梅特涅在这本书中被评价为一个恪守政治家信念和理性法则,能够在“危机年代……(掌控)国家最紧要需求”的大人物。同为现实主义者,基辛格对梅特涅十分推崇,在书中详细介绍了拿破仑战败之前,梅特涅就已经成为秩序破坏者法国的敌人。在奥地利尚无实力与法国对抗情况下,梅特涅与法国阵营保持距离,并因此获得了日后长期主宰欧洲大陆事务的权力。

同样,卡斯尔雷推动英国坚持与法对抗,目的也是为了击破法国征服欧洲的幻想,以维持最有利于英国利益的各方均势。就这样,一个无力征服欧洲的准强国,跟另一个不愿意任何挑战者征服欧洲打破均势的强国,再加上一心要加入欧洲大国阵营的沙皇俄国,成为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均势秩序的维护者。

因为梅特涅的阻挠,奥地利从法国盟友变成了法国的敌人,拿破仑战争也因此从民族解放战争变成了挑战和维护欧洲均势的战争。击败拿破仑,欧洲几个大国建立了防范法国再次挑战秩序的同盟。卡斯尔雷坚持英国对法作战,也因此成为欧洲事务的参与者,再也不能置身事外。

神圣同盟自一开始,就在不断面临挑战。“当敌人的力量被削弱,同盟中的离心因素则日渐显现”。幸好梅特涅和卡斯尔雷通过外交努力,营造出最有利于大国保持竞争能力和优势的环境。在民众支持因素薄弱的情况下,波旁家族的成员重返法国成为统治者。波兰等国家的独立权益却被只放在一旁。人们往往从正义性角度对神圣同盟的这种带有欺骗性和自私性的运作方式提出批评,但纳入基辛格的理念,结论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基辛格认为,梅特涅反对他的同时代人为制定理想的宪法而努力,也推至对当时的自由主义思潮持反对态度。梅特涅强调分歧,而不是设法予以抹平,致力于增强维护秩序的力量,以权威的名义抵制任何名义的变革。这样做的重要目的在于,掩盖奥地利的弱点,设法提高其在欧洲事务中的表决权重。当然,这番努力仍然无法遏制1848年革命浪潮的重新袭来,也肯定难以约束沙皇变得越来越大的胃口。

在国际事务中,政治家不是命运的代理人,也不是历史机器上自由摇摆的控制杆。19世纪欧洲和平的虚弱性,同时又带有几分强韧的味道,这是梅特涅和卡斯尔雷这样的政治家塑造出的,以最大限度地维护他们分别所来自的国家的利益。他们的努力差一点就实现了永久成功,但历史注定是无法长期陷入因循守旧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