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微软想让机器认识路边的花花草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微软想让机器认识路边的花花草草

微软与中科院植物所合作,开发了Project Blossom系统,你可以随手拍一朵花卉的照片,发给这个系统,它会告诉你想知道的花卉知识。

记得今年早些时候,微软邀请了一批当今知名科幻小说家,参观旗下研究部门,微软希望这些人类最顶尖的幻想者,基于对微软正在钻研的包括机器学习,量子计算,瞬间转移等“黑科技”的目力所及,汲取创作灵感。而就在不久前,这部短篇科幻小说集《未来愿景(Future Visions)》的电子版终于发布,若你想窥视未来的雏形,不妨下载一看。

谈及现实与未来的关系,没人会忽视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那句箴言: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普及。嗯,未来总会从现实起步,而你得承认,至少在纯技术领域,人类最顶尖的头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那些知名院校以及科研机构。

在不久前,我受邀参加了2015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创·研”年会,相比于国内厂商发布会的喧嚣甚至口无遮拦,此次年会充满了一股浓重的学术气息: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区多所院校及科研机构的110名学者,通过演示环节,学术报告,联合实验室主任会议等形式对微软亚洲研究院近年来与亚太地区高校的创新科研合作成果进行全面展示。总之,你会从这些研究者脸上看到某种有别于创业者的热情。

当然了,坦率地讲,这些“已经来临”的科研项目离真正的“普及”还很遥远,但在我看来,足够好运的话,它们也许会和其他更具商业价值的技术嫁接,以另一种方式成为未来的一部分。

譬如微软向媒体着重介绍的“花卉识别系统”。

相信不少父亲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满怀好奇心的孩子总会向你提出各种问题,当你不知道答案时,会上网搜一下,再将刚刚获取的知识告诉孩子。但在过去,这种讨巧之举并不适合以下场景:走在路上,孩子问你,“爸爸,这朵花叫什么名字啊?它对人有什么作用么?”通常情况下,你会对这个问题措手不及,毕竟科学家告诉我们,有花植物全球有25万-40万种,中国就有将近2.8万-3万种带花的,其他蕨类和低等植物更不必多提。

嗯,微软希望借助技术,破解这种微小而温馨的尴尬。它们与中科院植物所合作,开发了Project Blossom系统,你可以随手拍一朵花卉的照片,发给这个系统,它会告诉你想知道的花卉知识。

此次学术合作项目里,微软亚洲研究院多媒体搜索组的研究员,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和视觉注意模型,借助中科院植物所提供的260万花卉数据库,让机器自动关注图像中关键区域,同时自动学习鉴别花卉的区分特征,最终研发出了智能花卉识别和知识系统,它拓展了计算机在花卉领域的感知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延展了普通用户对于花卉的认知深度——试想一下,依靠这个技术,将平凡人如你我搁置到荒郊野岭,是否会平添一丝贝尔·格里尔斯那般求生的勇气?

当然,你应该也感受到了,至少在现阶段,这种与学术界的合作项目谈不上多么“刚需”,那么它的意义在哪里?

在这次学术年会上,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总监潘天佑先生提及最多的词汇是:开放。在他看来,电影里科技巨头研发部深锁大门的神秘感并不是常态,至少微软在全球各地的研究院一直向学术界秉承开放。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Peter Lee博士也曾说,按照非官方统计,微软研究院在全世界所发表的学术论文7成都是跟学术界合作完成。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开放在一个功利的时代对微软有何好处?潘天佑谈了两点原因:“第一,关在房门里做高度机密的研究,也许可以在某一个产品或者某一个技术方面有一点优势。但要想在一个领域,比如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做到全球领先,我们就要跟学术界紧密合作。如果我们没有办法跟全世界最聪明的顶尖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合作,微软研究院很难在计算机这个领域里面保持长期的领先。”

第二,现在大家常常听到大数据,其实计算机学科本身并没有产生太多数据,绝大多数的数据都是在各个不同学科里面产生出来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合作为微软提供了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专业数据,得以让微软的计算机技术在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有了坚实的基础。而与此同时,微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将助力并加速各交叉学科产生更多的新突破。

嗯,置身于未来的序曲,那些不同领域流动当中的任何数据,都可能成为 “未来愿景”的涓涓细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微软

4.8k
  • 微软和亚马逊对AI创企的投资面临英国深入审查,多家公司回应
  • 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就微软与Mistral AI、亚马逊与Anthropic之间的合作征求意见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微软想让机器认识路边的花花草草

微软与中科院植物所合作,开发了Project Blossom系统,你可以随手拍一朵花卉的照片,发给这个系统,它会告诉你想知道的花卉知识。

记得今年早些时候,微软邀请了一批当今知名科幻小说家,参观旗下研究部门,微软希望这些人类最顶尖的幻想者,基于对微软正在钻研的包括机器学习,量子计算,瞬间转移等“黑科技”的目力所及,汲取创作灵感。而就在不久前,这部短篇科幻小说集《未来愿景(Future Visions)》的电子版终于发布,若你想窥视未来的雏形,不妨下载一看。

谈及现实与未来的关系,没人会忽视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那句箴言: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普及。嗯,未来总会从现实起步,而你得承认,至少在纯技术领域,人类最顶尖的头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那些知名院校以及科研机构。

在不久前,我受邀参加了2015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创·研”年会,相比于国内厂商发布会的喧嚣甚至口无遮拦,此次年会充满了一股浓重的学术气息: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区多所院校及科研机构的110名学者,通过演示环节,学术报告,联合实验室主任会议等形式对微软亚洲研究院近年来与亚太地区高校的创新科研合作成果进行全面展示。总之,你会从这些研究者脸上看到某种有别于创业者的热情。

当然了,坦率地讲,这些“已经来临”的科研项目离真正的“普及”还很遥远,但在我看来,足够好运的话,它们也许会和其他更具商业价值的技术嫁接,以另一种方式成为未来的一部分。

譬如微软向媒体着重介绍的“花卉识别系统”。

相信不少父亲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满怀好奇心的孩子总会向你提出各种问题,当你不知道答案时,会上网搜一下,再将刚刚获取的知识告诉孩子。但在过去,这种讨巧之举并不适合以下场景:走在路上,孩子问你,“爸爸,这朵花叫什么名字啊?它对人有什么作用么?”通常情况下,你会对这个问题措手不及,毕竟科学家告诉我们,有花植物全球有25万-40万种,中国就有将近2.8万-3万种带花的,其他蕨类和低等植物更不必多提。

嗯,微软希望借助技术,破解这种微小而温馨的尴尬。它们与中科院植物所合作,开发了Project Blossom系统,你可以随手拍一朵花卉的照片,发给这个系统,它会告诉你想知道的花卉知识。

此次学术合作项目里,微软亚洲研究院多媒体搜索组的研究员,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和视觉注意模型,借助中科院植物所提供的260万花卉数据库,让机器自动关注图像中关键区域,同时自动学习鉴别花卉的区分特征,最终研发出了智能花卉识别和知识系统,它拓展了计算机在花卉领域的感知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延展了普通用户对于花卉的认知深度——试想一下,依靠这个技术,将平凡人如你我搁置到荒郊野岭,是否会平添一丝贝尔·格里尔斯那般求生的勇气?

当然,你应该也感受到了,至少在现阶段,这种与学术界的合作项目谈不上多么“刚需”,那么它的意义在哪里?

在这次学术年会上,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总监潘天佑先生提及最多的词汇是:开放。在他看来,电影里科技巨头研发部深锁大门的神秘感并不是常态,至少微软在全球各地的研究院一直向学术界秉承开放。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Peter Lee博士也曾说,按照非官方统计,微软研究院在全世界所发表的学术论文7成都是跟学术界合作完成。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开放在一个功利的时代对微软有何好处?潘天佑谈了两点原因:“第一,关在房门里做高度机密的研究,也许可以在某一个产品或者某一个技术方面有一点优势。但要想在一个领域,比如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做到全球领先,我们就要跟学术界紧密合作。如果我们没有办法跟全世界最聪明的顶尖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合作,微软研究院很难在计算机这个领域里面保持长期的领先。”

第二,现在大家常常听到大数据,其实计算机学科本身并没有产生太多数据,绝大多数的数据都是在各个不同学科里面产生出来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合作为微软提供了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专业数据,得以让微软的计算机技术在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有了坚实的基础。而与此同时,微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将助力并加速各交叉学科产生更多的新突破。

嗯,置身于未来的序曲,那些不同领域流动当中的任何数据,都可能成为 “未来愿景”的涓涓细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