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空气污染会让人暴躁?至少在芝加哥是这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空气污染会让人暴躁?至少在芝加哥是这样

跟正常的时候相比,遭遇大气污染的人们“更加易怒”、“更容易跨越雷池”。

2015年12月24日,北京,距史上第二个红色预警约42小时,北京昨日下午再发空气重污染蓝色预警。因冷空气弱,扩散条件再次转差,预计25日京城再遇重污染。 戴口罩的游客从正阳门旁走过。图片来源:视觉中

如果你在大气污染严重的日子里频繁遭遇肢体接触性的暴力行为,不应该感觉奇怪。上周发表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上的一份工作论文发现,大气污染与暴力犯罪行为存在密切的正向联系。

论文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环境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员Evan Herrnstadt和加州大学戴维斯中心的助理教授Erich Muehlegger。他们在论文中称,这是有关空气污染影响犯罪行为的“首个准实验研究”。此前已有研究表明,大气污染威胁身体健康、降低生产力和劳动市场的参与度、对短期的认知构成损伤诱发逃避行为等。

他们的研究围绕芝加哥几条重要州际公路附近展开。芝加哥是美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而汽车尾气排放是首要的污染物。首先,他们从芝加哥警署获得了2001年到2012年超过200万条犯罪记录。这些数据包括犯罪行为发生的日期、地点等。然后,他们收集了这期间的气象数据,包括风向、风力等,通过风向的变化判断附近的哪些社区在什么时候遭受了最大的污染。

通过将这些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对于某个社区来说,跟处于上风口时(意味着来自公路上的污染较低)相比,其处于州际公路的下风口时(意味着其遭受了更严重的污染),犯罪率增加了2.2%。不过作者指出,这种关联只适用于暴力犯罪,比如自杀、枪击案、殴打等,污染情况对财产犯罪率的变化没有影响。

作者还指出,公路污染与犯罪率有关的另一个证据是,当风向不定或者风力大到吹散污染物时,上述效应减弱了。

把这项研究跟传统做法区分开来的是,研究对象是同一个社区的犯罪行为,且把风力和风向作为了一个研究维度。Herrnstadt向《华盛顿邮报》解释称,这样可以把影响犯罪行为的其它因素,如收入水平,区分出来,从而“真正确认污染与犯罪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篇论文没有解释大气污染到底是如何影响犯罪行为的,不过作者援引了一系列研究,给出了几个可能的解释,比如认知受到了损伤,或者单纯只是愤怒情绪上升了。

跟正常的时候相比,遭遇大气污染的人们“更加易怒”、“更容易跨越雷池”,Herrnstadt说。他补充说这也是为什么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严重时发生的暴力行为中,打架斗殴占了最大的比重。

他们的发现并不奇怪。2009年科学家曾以老鼠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它们被暴露在汽车尾气下的反应。结果发现,无论是无铅汽油还是有铅汽油排放的尾气,都增加了老鼠的侵略性行为,比如“摆出好战姿势的时间更长、实施了更多攻击”等。不仅如此,吸入过多汽车尾气还致使老鼠大脑的神经传递物质出现了剧烈波动。

Herrnstadt和Muehlegger的研究主要关注了空气污染的一个源头:汽车尾气排放。假如他们的结论是可靠的,可以设想,如果把燃煤等造成的空气污染都考虑在内,其影响将会更大。

考虑到区域性差异,他们的发现或许不能轻易推广到其它地区,比如北京。搜集犯罪数据可能就会成为问题:在严重的雾霾天里,就算有人当街斗殴,你看得清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天下事,请戳天下首页(tianxia.jiemian.com)。动动手指,长按二维码,关注【最天下】微信公众号:theveryworld (如果长按不行,就麻烦看官扫下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空气污染会让人暴躁?至少在芝加哥是这样

跟正常的时候相比,遭遇大气污染的人们“更加易怒”、“更容易跨越雷池”。

2015年12月24日,北京,距史上第二个红色预警约42小时,北京昨日下午再发空气重污染蓝色预警。因冷空气弱,扩散条件再次转差,预计25日京城再遇重污染。 戴口罩的游客从正阳门旁走过。图片来源:视觉中

如果你在大气污染严重的日子里频繁遭遇肢体接触性的暴力行为,不应该感觉奇怪。上周发表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上的一份工作论文发现,大气污染与暴力犯罪行为存在密切的正向联系。

论文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环境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员Evan Herrnstadt和加州大学戴维斯中心的助理教授Erich Muehlegger。他们在论文中称,这是有关空气污染影响犯罪行为的“首个准实验研究”。此前已有研究表明,大气污染威胁身体健康、降低生产力和劳动市场的参与度、对短期的认知构成损伤诱发逃避行为等。

他们的研究围绕芝加哥几条重要州际公路附近展开。芝加哥是美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而汽车尾气排放是首要的污染物。首先,他们从芝加哥警署获得了2001年到2012年超过200万条犯罪记录。这些数据包括犯罪行为发生的日期、地点等。然后,他们收集了这期间的气象数据,包括风向、风力等,通过风向的变化判断附近的哪些社区在什么时候遭受了最大的污染。

通过将这些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对于某个社区来说,跟处于上风口时(意味着来自公路上的污染较低)相比,其处于州际公路的下风口时(意味着其遭受了更严重的污染),犯罪率增加了2.2%。不过作者指出,这种关联只适用于暴力犯罪,比如自杀、枪击案、殴打等,污染情况对财产犯罪率的变化没有影响。

作者还指出,公路污染与犯罪率有关的另一个证据是,当风向不定或者风力大到吹散污染物时,上述效应减弱了。

把这项研究跟传统做法区分开来的是,研究对象是同一个社区的犯罪行为,且把风力和风向作为了一个研究维度。Herrnstadt向《华盛顿邮报》解释称,这样可以把影响犯罪行为的其它因素,如收入水平,区分出来,从而“真正确认污染与犯罪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篇论文没有解释大气污染到底是如何影响犯罪行为的,不过作者援引了一系列研究,给出了几个可能的解释,比如认知受到了损伤,或者单纯只是愤怒情绪上升了。

跟正常的时候相比,遭遇大气污染的人们“更加易怒”、“更容易跨越雷池”,Herrnstadt说。他补充说这也是为什么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严重时发生的暴力行为中,打架斗殴占了最大的比重。

他们的发现并不奇怪。2009年科学家曾以老鼠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它们被暴露在汽车尾气下的反应。结果发现,无论是无铅汽油还是有铅汽油排放的尾气,都增加了老鼠的侵略性行为,比如“摆出好战姿势的时间更长、实施了更多攻击”等。不仅如此,吸入过多汽车尾气还致使老鼠大脑的神经传递物质出现了剧烈波动。

Herrnstadt和Muehlegger的研究主要关注了空气污染的一个源头:汽车尾气排放。假如他们的结论是可靠的,可以设想,如果把燃煤等造成的空气污染都考虑在内,其影响将会更大。

考虑到区域性差异,他们的发现或许不能轻易推广到其它地区,比如北京。搜集犯罪数据可能就会成为问题:在严重的雾霾天里,就算有人当街斗殴,你看得清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天下事,请戳天下首页(tianxia.jiemian.com)。动动手指,长按二维码,关注【最天下】微信公众号:theveryworld (如果长按不行,就麻烦看官扫下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