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奇葩”建筑在中国的终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奇葩”建筑在中国的终结

尽管新的政策倾向于功能性、实用性而排斥原创性,但这些“奇葩”建筑将会继续存在下去,与重力抗争,并于群星环绕间,以其奇特的外形祭奠人类的想象力。

被称为“巨蛋”的国家大剧院。图片来源:网络

鸟巢体育场、上海马靴楼、巨蛋大剧院、广州圆大厦、央视大裤衩,这些中国最奇特的当代建筑与其说是建筑,倒更像是日常生活用品。这些建筑故意不守常规,甚至有些荒诞。其中一些被誉为奇观,而另一些则落了个惹人耻笑的下场(比如《人民日报》总部大楼就因其外表“一柱擎天”被人嘲笑)。虽然这些设计者的雄心壮志是否真正成功还有争议,但中国人借用不寻常的建筑来展现实力的做法可见一斑。

但就此打住。最近,国务院和党中央宣布不再建封闭小区的同时,也宣布拒绝“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面对大量西式造型建筑充斥城市天际线的现状,国务院终于下令对他们说“不”。2008年,纽约建筑师史蒂文·霍尔(Steven Holl)曾对《纽约时报》表示:“我在美国完全没办法实现我在中国做的事。中国人希望所有东西看起来都是新的。这个历史时刻属于他们,他们想让21世纪成为自己的世纪。”

上海马靴楼(图片源自网络)

政府的禁令改写了“新”的概念。以往,中国以打破常规的建筑形式来展现其未来主义理念;而现在,建筑设计新要求是“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向文化传统致敬,不再视建筑的奇特外表为唯一的追求。


广州圆大厦,由意大利设计师Joseph di Pasquale设计(图片来源:Reuters)

不过,中国建筑追求外形“奇葩”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建筑史学家薛求理(Charlie Q.L. Xue)解开了谜底:世纪之交,中国城市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比拼,力争成为国际大都市。通过建造外观招摇的建筑,这些城市不仅可以迅速得名,同时还能展示自己的财力和世界级的品味。


无锡文化展览馆外形酷似”紫砂壶“(图片来源:Reuters)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开始吸收国外建筑师,力图开拓中国建筑设计的疆界。过去15年里,雷姆·库哈斯、雅克·赫尔佐格、皮埃尔·德·梅隆、扎哈·哈迪德等明星建筑师都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自2005年以来,哈迪德共有10次受雇于中国方面,其中银河Soho和广州大剧院成为了她的代表作。她将中国描述为:“一块不可思议、亟待创新的空白画布。”


哈迪德设计的商业娱乐综合体北京银河Soho(图片来源:Reuters)

“巨蛋”国家大剧院是由法国设计师保罗·安德鲁在2008奥运前夕设计建造的。那个时期正是中国在建筑上进行大胆尝试的巅峰期。当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北京,中国官方正好借此契机建造了水立方、鸟巢等标志性建筑,向世界宣告:中国是一个拥有着超前眼光的世界大国。

然而,建筑师薛求理则表示,这样的创新背后也有代价。“建筑设计沦为了外观设计”,他告诉我说。于是,建筑的奇特外观开始比建筑质量占据更重要的位置。2004年,安德鲁设计的另一建筑发生了坍塌。自那以后,人们对“巨蛋”的安全问题投诉声不断。据《纽约时报》报道,被安全、造价和腐败丑闻缠身的还有雷姆·库哈斯设计的“大裤衩”,以及瑞士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皮埃尔·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及艺术家艾未未合作设计的鸟巢。


北京凤凰传媒中心(图片来源:网络)

此类建筑数量的增长“引发了中国建筑界及公共知识分子的极大担忧”,薛求理告诉我们。他们的不满也引起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注意,于是自2014年起,中央便号召停止建造这些“洋”建筑。而最近下达的这道禁令,则更加明确地遏制了这一行为。

《原创性复制:现代中国建筑的效仿》(Original Copies: Architectural Mimicry in Contemporary China)一书作者比安卡·柏世德认为,中国政府对奇特建筑下禁令意在减少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提升政府领导力和中国文化的地位。尽管新的政策倾向于功能性、实用性而排斥原创性,但这些“奇葩”建筑将会继续存在下去,与重力抗争,并于群星环绕间,以其奇特的外形祭奠人类的想象力。

(翻译:段歆玥)

来源:theatlantic

原标题:The End of China’s ‘Weird’ Architectur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奇葩”建筑在中国的终结

尽管新的政策倾向于功能性、实用性而排斥原创性,但这些“奇葩”建筑将会继续存在下去,与重力抗争,并于群星环绕间,以其奇特的外形祭奠人类的想象力。

被称为“巨蛋”的国家大剧院。图片来源:网络

鸟巢体育场、上海马靴楼、巨蛋大剧院、广州圆大厦、央视大裤衩,这些中国最奇特的当代建筑与其说是建筑,倒更像是日常生活用品。这些建筑故意不守常规,甚至有些荒诞。其中一些被誉为奇观,而另一些则落了个惹人耻笑的下场(比如《人民日报》总部大楼就因其外表“一柱擎天”被人嘲笑)。虽然这些设计者的雄心壮志是否真正成功还有争议,但中国人借用不寻常的建筑来展现实力的做法可见一斑。

但就此打住。最近,国务院和党中央宣布不再建封闭小区的同时,也宣布拒绝“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面对大量西式造型建筑充斥城市天际线的现状,国务院终于下令对他们说“不”。2008年,纽约建筑师史蒂文·霍尔(Steven Holl)曾对《纽约时报》表示:“我在美国完全没办法实现我在中国做的事。中国人希望所有东西看起来都是新的。这个历史时刻属于他们,他们想让21世纪成为自己的世纪。”

上海马靴楼(图片源自网络)

政府的禁令改写了“新”的概念。以往,中国以打破常规的建筑形式来展现其未来主义理念;而现在,建筑设计新要求是“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向文化传统致敬,不再视建筑的奇特外表为唯一的追求。


广州圆大厦,由意大利设计师Joseph di Pasquale设计(图片来源:Reuters)

不过,中国建筑追求外形“奇葩”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建筑史学家薛求理(Charlie Q.L. Xue)解开了谜底:世纪之交,中国城市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比拼,力争成为国际大都市。通过建造外观招摇的建筑,这些城市不仅可以迅速得名,同时还能展示自己的财力和世界级的品味。


无锡文化展览馆外形酷似”紫砂壶“(图片来源:Reuters)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开始吸收国外建筑师,力图开拓中国建筑设计的疆界。过去15年里,雷姆·库哈斯、雅克·赫尔佐格、皮埃尔·德·梅隆、扎哈·哈迪德等明星建筑师都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自2005年以来,哈迪德共有10次受雇于中国方面,其中银河Soho和广州大剧院成为了她的代表作。她将中国描述为:“一块不可思议、亟待创新的空白画布。”


哈迪德设计的商业娱乐综合体北京银河Soho(图片来源:Reuters)

“巨蛋”国家大剧院是由法国设计师保罗·安德鲁在2008奥运前夕设计建造的。那个时期正是中国在建筑上进行大胆尝试的巅峰期。当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北京,中国官方正好借此契机建造了水立方、鸟巢等标志性建筑,向世界宣告:中国是一个拥有着超前眼光的世界大国。

然而,建筑师薛求理则表示,这样的创新背后也有代价。“建筑设计沦为了外观设计”,他告诉我说。于是,建筑的奇特外观开始比建筑质量占据更重要的位置。2004年,安德鲁设计的另一建筑发生了坍塌。自那以后,人们对“巨蛋”的安全问题投诉声不断。据《纽约时报》报道,被安全、造价和腐败丑闻缠身的还有雷姆·库哈斯设计的“大裤衩”,以及瑞士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皮埃尔·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及艺术家艾未未合作设计的鸟巢。


北京凤凰传媒中心(图片来源:网络)

此类建筑数量的增长“引发了中国建筑界及公共知识分子的极大担忧”,薛求理告诉我们。他们的不满也引起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注意,于是自2014年起,中央便号召停止建造这些“洋”建筑。而最近下达的这道禁令,则更加明确地遏制了这一行为。

《原创性复制:现代中国建筑的效仿》(Original Copies: Architectural Mimicry in Contemporary China)一书作者比安卡·柏世德认为,中国政府对奇特建筑下禁令意在减少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提升政府领导力和中国文化的地位。尽管新的政策倾向于功能性、实用性而排斥原创性,但这些“奇葩”建筑将会继续存在下去,与重力抗争,并于群星环绕间,以其奇特的外形祭奠人类的想象力。

(翻译:段歆玥)

来源:theatlantic

原标题:The End of China’s ‘Weird’ Architectur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