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华为MateBook:一潭死水中的新泉眼?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华为MateBook:一潭死水中的新泉眼?

MateBook的定位是「华为笔记本」,并从配置和价格上直接对标苹果和微软两个顶层玩家,还是让人感到凶险难测。

由迈克尔·波特的理论基础衍生的「红海战略」让企业家明白持盈守成的道理,却也同时造就了被诟病为「创新窘境」的尴尬。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Trend Force的报告,2015年全球笔记本电脑的出货量仅为1.644亿台,同比下降6.3%,Trend Force亦预测这种跌势将会持续,今年还会发生超过3%的滑落。

外在原因不必多言,智能手机的中枢地位日益稳固,连兴盛未久的「中间产品」平板电脑都已开始市场萎缩,PC行业的日薄西山更是不可避免。根据美国科技媒体Extreme Tech的说法,在美国本土,高达20%的千禧一代(1984年到1995年之间的出生人群)已经不再使用PC而完全通过手机上网。

世上从来只有奇货可居,没有渔夫会在干涸的湖泊里投下鱼苗。除了微软、英特尔、英伟达等少数把持着产业链核心地位的巨头企业之外,科技列强的抽身离场留下的不是竞争真空,而是一潭死水。

当智能手机品牌都在极尽夸张之事的渲染「黑科技」和「颠覆式创新」,戴尔、宏基、华硕等笔记本电脑品牌显得格外的沉静而和睦。尽管所谓的创新——比如英特尔力推的「超极」概念以及微软打造的混合式Windows 10系统——仍然无法顺利说服用户加快换机频率。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华为宣布切入PC行业被普遍视作「勇气可嘉,却前途未卜」,作为一个近年以来通过智能手机方在消费类市场站稳脚跟的中国企业,贸然开辟新的战线对于战略、管理、制造等方面都将带来全新的挑战。

「二合一」这个细分品类的增长倒是不见颓势

最大的疑问,自然还是华为在进入这个衰退的市场之后,会变成一条怎样的「鲶鱼」。

过去十年,华为的研发支出数以十倍的增长,任正非更是声称「花了二十八年时间向西方学习公司管理」,这种融汇了执行力和创造力的风格,让华为逐渐积累了优于中国同行的技术资本。

从华为的产品布局来看,笔记本电脑这一市场并非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它是智能数字场景的重要板块,即使激进的厂商动辄发表PC无用的宣言,但是这个取代过程究竟需要多久——是三五年,还是十年以上——相当关键,在华为意图覆盖全生态场景的上升过程中,它没办法只是坐等「没有PC的未来」的到来。

显然,微软Surface系列引领的「二合一」过渡方案是卓有成效的,不仅局限于微软的财报数据,包括一线笔记本电脑品牌和大量OEM厂商纷纷开始跟进,都是市场需求存在的铁证。

更重要的是,当国产智能手机纷纷陷入「负利润」的过度竞争时,笔记本电脑产品的溢价空间相比还是游刃有余的。华为在MateBook上的造势耗时耗力,抢的还是一个入局先机。

与大众市场遭到智能手机横扫的情况不同,商务市场的问题在于如何整合碎片化的终端环境,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的呼声高涨,也意味着用户亟待获取统一的办公场景,无论是在机场还是卧室,它要确保工作的连续性。

拥有并管理着近20万名员工的华为,不可能不清楚企业IT消费化带来的痛苦和机遇。于是,软件层面有了Anyoffice,硬件层面有了MateBook。

「Mate」系列正在形成华为终端BG的中坚力量,Mate 8、MateBook和Messi(华为品牌的代言明星)作为「3M」的公众概念,也帮助华为争取到了更多规模不小且购买力强大的成熟消费者。

余承东曾经感叹华为长期不和消费者市场直接打交道的弊端就是让华为这个品牌成为「白牌」,卖不出价格,也缺少辨识度,于是即使终端产品做到了上亿的出货量,横向竞争力依然很弱。

随后,这家以执行力见长的公司迅速调整方向,超车速度惊诧友商。而MateBook的诞生背景,也要远远好过它的手机师兄。在电子商品市场,依托品牌进行扩张的难度也要低于可遇而不可求的「单品爆款」。

MateBook,卖的是「Mate」,而非「Book」。

华为MateBook对于商务人群的取悦相当尽力

与此同时,泛笔记本电脑——包括「二合一」在内——的市场逐渐变得像是单方面的屠杀,苹果和微软拿走了几乎全部的上层利润,剩余的硬件厂商不再敢于轻易上架高端产品,进而被关进红海中最红的区域。

华为虽然有着浮夸的行销争议,但它「攀上不屈下」的坚持也确实赢得了由市场打分的答卷。MateBook的定位是「华为笔记本」,并从配置和价格上直接对标苹果和微软两个顶层玩家,还是让人感到凶险难测。

以Macbook系列为例,它有Air、New和Pro三档产品,且大多数销量都集中于前二者身上。Macbook的广受欢迎并不能全部归功于苹果的品牌效应,其轻薄的便携性、设计的独特性、系统的易用性都是具有强大防御壁垒的竞争力,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企业能够和苹果在同等级别的利润空间下争夺用户,无论是iPhone还是Macbook。

华为的MateBook就像一个介于Macbook和Surface之间的产物:「形」向前者,力求在品质上甩开其他OEM,「神」偏后者,尤其是对「Wintel」组合进行了坚定的支持。

它的销售来源,也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价格工具吸取Macbook和Surface的非忠诚客群,一是通过渠道接触国内的商务人群(包括搞定各个企业的IT系统采购供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后一个部分的业绩将决定MateBook这款产品的成败。

另外,由于华为在平板电脑方面少有建树,它还做不到和微软、苹果那样完全打出「取代笔记本电脑」的革命式口号,MateBook的中庸色彩——性能低于Surface,但胜在续航,与Macbook使用相同的Core M处理器,却价格更低——也集中于此,尽管发布会依然开在海外,但是崇尚实用主义的国内市场可能还是未来的重中之重。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任正非相信「未来一定会崛起非常多的大产业」,而他和华为的所作所为,和硅谷那些充满野心的年轻人都指向同一个目标:主宰信息生态。

对了,说起硅谷,Google的Chromebook也是一个不计投入成本的战略项目,其对学生及低端市场的吞噬速度非常惊人,它的玩法也是相当独特,与上面这些企业都不同。

长远来看,重度使用的硬件——比如智能手机和便携式PC——将影响用户全盘接受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并逐渐替换掉其他的零碎硬件。华为的MateBook相当于一个泉眼,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刺激这潭死水产生竞争的流动性,也是为了呼应其他的泉眼,交织成网,画地为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华为

7.2k
  • 深圳市工信局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苹果谷歌之外,鸿蒙要做全球第三个移动操作系统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华为MateBook:一潭死水中的新泉眼?

MateBook的定位是「华为笔记本」,并从配置和价格上直接对标苹果和微软两个顶层玩家,还是让人感到凶险难测。

由迈克尔·波特的理论基础衍生的「红海战略」让企业家明白持盈守成的道理,却也同时造就了被诟病为「创新窘境」的尴尬。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Trend Force的报告,2015年全球笔记本电脑的出货量仅为1.644亿台,同比下降6.3%,Trend Force亦预测这种跌势将会持续,今年还会发生超过3%的滑落。

外在原因不必多言,智能手机的中枢地位日益稳固,连兴盛未久的「中间产品」平板电脑都已开始市场萎缩,PC行业的日薄西山更是不可避免。根据美国科技媒体Extreme Tech的说法,在美国本土,高达20%的千禧一代(1984年到1995年之间的出生人群)已经不再使用PC而完全通过手机上网。

世上从来只有奇货可居,没有渔夫会在干涸的湖泊里投下鱼苗。除了微软、英特尔、英伟达等少数把持着产业链核心地位的巨头企业之外,科技列强的抽身离场留下的不是竞争真空,而是一潭死水。

当智能手机品牌都在极尽夸张之事的渲染「黑科技」和「颠覆式创新」,戴尔、宏基、华硕等笔记本电脑品牌显得格外的沉静而和睦。尽管所谓的创新——比如英特尔力推的「超极」概念以及微软打造的混合式Windows 10系统——仍然无法顺利说服用户加快换机频率。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华为宣布切入PC行业被普遍视作「勇气可嘉,却前途未卜」,作为一个近年以来通过智能手机方在消费类市场站稳脚跟的中国企业,贸然开辟新的战线对于战略、管理、制造等方面都将带来全新的挑战。

「二合一」这个细分品类的增长倒是不见颓势

最大的疑问,自然还是华为在进入这个衰退的市场之后,会变成一条怎样的「鲶鱼」。

过去十年,华为的研发支出数以十倍的增长,任正非更是声称「花了二十八年时间向西方学习公司管理」,这种融汇了执行力和创造力的风格,让华为逐渐积累了优于中国同行的技术资本。

从华为的产品布局来看,笔记本电脑这一市场并非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它是智能数字场景的重要板块,即使激进的厂商动辄发表PC无用的宣言,但是这个取代过程究竟需要多久——是三五年,还是十年以上——相当关键,在华为意图覆盖全生态场景的上升过程中,它没办法只是坐等「没有PC的未来」的到来。

显然,微软Surface系列引领的「二合一」过渡方案是卓有成效的,不仅局限于微软的财报数据,包括一线笔记本电脑品牌和大量OEM厂商纷纷开始跟进,都是市场需求存在的铁证。

更重要的是,当国产智能手机纷纷陷入「负利润」的过度竞争时,笔记本电脑产品的溢价空间相比还是游刃有余的。华为在MateBook上的造势耗时耗力,抢的还是一个入局先机。

与大众市场遭到智能手机横扫的情况不同,商务市场的问题在于如何整合碎片化的终端环境,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的呼声高涨,也意味着用户亟待获取统一的办公场景,无论是在机场还是卧室,它要确保工作的连续性。

拥有并管理着近20万名员工的华为,不可能不清楚企业IT消费化带来的痛苦和机遇。于是,软件层面有了Anyoffice,硬件层面有了MateBook。

「Mate」系列正在形成华为终端BG的中坚力量,Mate 8、MateBook和Messi(华为品牌的代言明星)作为「3M」的公众概念,也帮助华为争取到了更多规模不小且购买力强大的成熟消费者。

余承东曾经感叹华为长期不和消费者市场直接打交道的弊端就是让华为这个品牌成为「白牌」,卖不出价格,也缺少辨识度,于是即使终端产品做到了上亿的出货量,横向竞争力依然很弱。

随后,这家以执行力见长的公司迅速调整方向,超车速度惊诧友商。而MateBook的诞生背景,也要远远好过它的手机师兄。在电子商品市场,依托品牌进行扩张的难度也要低于可遇而不可求的「单品爆款」。

MateBook,卖的是「Mate」,而非「Book」。

华为MateBook对于商务人群的取悦相当尽力

与此同时,泛笔记本电脑——包括「二合一」在内——的市场逐渐变得像是单方面的屠杀,苹果和微软拿走了几乎全部的上层利润,剩余的硬件厂商不再敢于轻易上架高端产品,进而被关进红海中最红的区域。

华为虽然有着浮夸的行销争议,但它「攀上不屈下」的坚持也确实赢得了由市场打分的答卷。MateBook的定位是「华为笔记本」,并从配置和价格上直接对标苹果和微软两个顶层玩家,还是让人感到凶险难测。

以Macbook系列为例,它有Air、New和Pro三档产品,且大多数销量都集中于前二者身上。Macbook的广受欢迎并不能全部归功于苹果的品牌效应,其轻薄的便携性、设计的独特性、系统的易用性都是具有强大防御壁垒的竞争力,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企业能够和苹果在同等级别的利润空间下争夺用户,无论是iPhone还是Macbook。

华为的MateBook就像一个介于Macbook和Surface之间的产物:「形」向前者,力求在品质上甩开其他OEM,「神」偏后者,尤其是对「Wintel」组合进行了坚定的支持。

它的销售来源,也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价格工具吸取Macbook和Surface的非忠诚客群,一是通过渠道接触国内的商务人群(包括搞定各个企业的IT系统采购供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后一个部分的业绩将决定MateBook这款产品的成败。

另外,由于华为在平板电脑方面少有建树,它还做不到和微软、苹果那样完全打出「取代笔记本电脑」的革命式口号,MateBook的中庸色彩——性能低于Surface,但胜在续航,与Macbook使用相同的Core M处理器,却价格更低——也集中于此,尽管发布会依然开在海外,但是崇尚实用主义的国内市场可能还是未来的重中之重。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任正非相信「未来一定会崛起非常多的大产业」,而他和华为的所作所为,和硅谷那些充满野心的年轻人都指向同一个目标:主宰信息生态。

对了,说起硅谷,Google的Chromebook也是一个不计投入成本的战略项目,其对学生及低端市场的吞噬速度非常惊人,它的玩法也是相当独特,与上面这些企业都不同。

长远来看,重度使用的硬件——比如智能手机和便携式PC——将影响用户全盘接受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并逐渐替换掉其他的零碎硬件。华为的MateBook相当于一个泉眼,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刺激这潭死水产生竞争的流动性,也是为了呼应其他的泉眼,交织成网,画地为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