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葵带你去高晓松的杂书馆|视觉

“高晓松办的这个杂书馆我听说过,具体的没有去了解,今天一来才发现,它已经完全够格作为一个藏书阁了。”本期我们请杨葵带领大家去杂书馆逛逛,送上6分钟视频。

2016年07月06日杨葵 (口述) 叶三 北京

视觉

 

我是个喜欢收各种旧东西的,买了就不舍得扔。我买书很早,从初中就开始了,没有停止过。当时我家住在琉璃厂附近,琉璃厂嘛,是一个比较腐朽的地方,我小时候买的书都是什么“艺舟双楫”啊,什么二十四史啊……那些东西的优点是比较耐看,所以一直流传至今都还保留着,但都不是从藏书的角度,只是觉得这些应该买,买完了就看,看完了就束之高阁,导致越堆越多。

家里的长辈是因为写书读书受的难,有这样的心理创痕,对藏书这件事情就没什么太大的兴趣了。我家里面书多,但从收藏的角度来讲,真正有价值的书不多,只是凑巧赶上了。比如说一些初版书,还比如说人民文学出版社70年代要出鲁迅全集的时候,印了很少几套“征求意见版”,我父亲收藏有其中一套。那一套是当时出版社让一位老同志提意见,老同志提完意见又转赠给我父亲了。像这类所谓的珍贵书籍,都是意外而得。

我小时候去北大的金克木老先生家,那么有学问的人,我发现他家里面就只有一套二十四史,木盒子装好的那一套。他说足够了。金克木还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书读完了》,他说读到一定程度以后,你就会发现,书不用再读了。我们当然不能跟金克木攀比,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意识到,真正要读的书就那么一些;而且,也会慢慢觉得很多事情与我无关了。比如小时候,《如何开采金矿》,这样的书也会拿过来翻一翻,但现在会觉得时间有限,算了。

我看很多人在网上会晒自己家藏书很多,后来我跟他们说,你都不如网站读书频道的编辑,他们那里堆满了全中国发过来的要求他们宣传的图书,全中国一年出四十多万种新书,他们一年收到1到2万本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这样也跟藏书没有什么关系,那里面充斥了各种垃圾。

藏书这件事情就是这样,我只是一个爱好者。可能受到家庭的熏陶,这方面的知识稍微多一点,但是具体对于哪一部分收藏特别感兴趣,我真没有。我不是从收藏的角度来看待旧书的,还是从致用出发。比如我刚才在找关于弘一法师的书和旧期刊,因为正在写这个人的文章。

高晓松办的这个杂书馆我听说过,具体的没有去了解,今天一来才发现,它已经完全够格作为一个藏书阁了。首先它的体量比我估计的大三倍,第二我没想到旧书的品质这么高。

在国外,去一趟图书馆是件很正常的事,就像买烟一样,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在中国,大部分图书馆都是纯功能性的,定期去图书馆看书的人很少。所以杂书馆,我想它也不太容易成为一个大众场所,但是有了现在这样的条件,我觉得它会吸引一批忠实粉丝。我自己肯定会常来,翻翻旧书,寻找一下旧书的故事,像一本书是怎么从当年民国的政府部门转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为什么还有私人的藏书印在里面?书背后的故事我都很感兴趣。

其实我还想跟杂书馆商量商量,把我的那些书也搬到这来算了。现在我只想要一个干干净净的屋子,里边就一张桌子,桌上铺一张毡子,然后我能够在上面写字,这就很好了。


 

   —— E N D ——

视频制作:嘉峻、郭屹。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