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大恩不言谢——田七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恩不言谢——田七郎

田母拥有的是智慧,七郎拥有的是勇武,但是母子二人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义”,正是因为“义”,才有了七郎最终的以死谢恩。

这是《聊斋志异》里一篇比较长的故事,也是鄙人感触最深的故事之一。如果细致的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占用的篇幅太长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在此只为大家简要叙述。

有个富翁叫武承休,此人性格豪爽,非常喜欢结交朋友。不过有一天夜里他梦到一个人,这个人对他说,你所交的朋友全都是酒肉朋友而已,只有一个人才是你的生死之交。武承休就问:“这人是谁呢?”那人回答:“正是田七郎啊!”

如果没有武承休的这个梦的话,田七郎应该会安安稳稳的做一个猎户,终老一生。可是因为武承休的梦,田七郎的人生轨迹被改变了。

醒来后,武承休向朋友打听田七郎是谁,有人告诉了他田七郎是东村的一名猎户,于是武承休急忙前往东村前去拜会田七郎。到了田家后,武承休假托路上不舒服,请求在田家休息一下,田七郎欣然应允。见七郎热情好客,勤劳朴实,武承休十分欣赏七郎。

于是武承休立即提出赠送七郎一些银两贴补家用,武承休反复赠予,七郎均坚辞不受。武承休借口购买虎皮,七郎才姑且收下。后来武承休对七郎更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颇有当年曹操对关羽“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之恩义。

一般人有如此热情和富有的朋友,父母一般都会觉得非常高兴,但是田七郎的母亲不仅不高兴,反而怒斥了武承休。之后又对七郎说:“受人知遇要替人分忧,受人恩惠要急人所难。富人报人以财,穷人报人以义。我怕以后武先生有了大难,你会以死相报啊。” 武承休听到这些话,深深赞叹田母的贤能,然而也越加倾慕田七郎。

可惜命里注定的事情大概是改变不了的,不久,田七郎的妻子病重,七郎由于收入确实微薄,不得不接受了武承休的馈赠。后来,妻子病重而死,武承休所赠予的钱更是全部花光了。

后来,一个人因与七郎争夺一只豹子,导致七郎惹上了人命官司,对方有钱有势,导致七郎被下了大狱。武承休得到消息之后,拿出重金贿赂了县令,又拿出大量钱财赔偿了死者一家,这才使七郎被释放回家。

回家之后,田母感慨万千,她对七郎说:“如今你的命是武先生给的了,再不是我所能吝惜的了。记住,见了武先生不要感谢他。要知道小恩可谢,而大恩不可谢。只希望武先生能平平安安,那就是你的福气了。”

 

不过,田母所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武承休有个仆人叫林儿,此人对武承休的儿媳妇垂涎已久,于是便想要强暴武承休的儿媳妇。不料被人发现,功败垂成,只得逃跑。逃跑之后便投奔了一个御史的弟弟,之后更是捏造武承休与儿媳妇通奸的谣言,使武家名誉扫地。

但是忽然一日,林儿被人大卸八块,扔到了野外。武承休又惊又喜,估计应是七郎所为。而那个御史的弟弟和本县县令早已垂涎于武承休的财富,便想借此机会讹诈武承休一笔钱财,于是便诬陷武承休和武承休的叔叔合谋杀死了林儿。武承休的叔叔更是在严刑拷打中一命呜呼。

有一日,县令和御史的弟弟在县衙内宅议事,忽然来了一个打柴人来送柴火,所有人都没当回事,但是突然之间,这个打柴人抽出一把宝刀,径直向二人奔去。

御史的弟弟惊慌失措,急忙用手去挡刀,结果一刀就被砍断了手腕,紧接着砍柴人又是一刀,御史的弟弟人头落地。县令比较机灵,急忙招呼衙役和仆人前来帮忙,于是大量的差役们将砍柴人团团围住。砍柴人见人数众多,居然拔刀自刎。

这时人们过来一看,才发现原来砍柴人就是田七郎。县令好奇,也凑过来查看七郎的尸体,没想到七郎一跃而起,一刀就将县令的脑袋砍了下来,接着从容死去。

田七郎的尸体被扔在荒野中过了三十多天,有许多飞禽和狗环绕守护着他。武承休把七郎的尸体取走,并且厚葬了他。

田母拥有的是智慧,七郎拥有的是勇武,但是母子二人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义”,正是因为“义”,才有了七郎最终的以死谢恩。

战国时期的大军事家吴起为士兵吸脓,士兵的老母知道后痛哭流涕,非常伤心。有人不解,就问她:“吴将军亲自为你的儿子吸脓,你应该感到高兴才是,怎么会哭呢?”

老妇说,吴起将军以前也是这样为我丈夫吸毒脓的,我丈夫为了报效吴将军的恩义,上战场奋勇杀敌,最后战死了,现在吴将军为我儿子吸毒脓,我儿子估计不久也会战死的,所以我才哭。

战国著名刺客豫让曾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武承休虽然比不上吴起,田七郎却绝对可以和豫让相提并论。

其实整篇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田母口中的“大恩不言谢”这几个字。的确,小恩小惠可以感谢,救命之恩绝不是几句谢谢就能回报的。就好像我们从不会对父母说谢谢,因为养育之恩,是用生命报答也报答不了的。最不客气的人恰恰就是最亲近的人。

不过田母有一句话说的值得商榷,“富人报人以财,穷人报人以义”,话虽如此,但是“财”和“义”实在是有天壤之别,“财”真的没有资格和“义”相提并论。可惜啊,当今社会,很多人的眼里只有“财”,从来不知道“义”为何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恩不言谢——田七郎

田母拥有的是智慧,七郎拥有的是勇武,但是母子二人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义”,正是因为“义”,才有了七郎最终的以死谢恩。

这是《聊斋志异》里一篇比较长的故事,也是鄙人感触最深的故事之一。如果细致的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占用的篇幅太长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在此只为大家简要叙述。

有个富翁叫武承休,此人性格豪爽,非常喜欢结交朋友。不过有一天夜里他梦到一个人,这个人对他说,你所交的朋友全都是酒肉朋友而已,只有一个人才是你的生死之交。武承休就问:“这人是谁呢?”那人回答:“正是田七郎啊!”

如果没有武承休的这个梦的话,田七郎应该会安安稳稳的做一个猎户,终老一生。可是因为武承休的梦,田七郎的人生轨迹被改变了。

醒来后,武承休向朋友打听田七郎是谁,有人告诉了他田七郎是东村的一名猎户,于是武承休急忙前往东村前去拜会田七郎。到了田家后,武承休假托路上不舒服,请求在田家休息一下,田七郎欣然应允。见七郎热情好客,勤劳朴实,武承休十分欣赏七郎。

于是武承休立即提出赠送七郎一些银两贴补家用,武承休反复赠予,七郎均坚辞不受。武承休借口购买虎皮,七郎才姑且收下。后来武承休对七郎更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颇有当年曹操对关羽“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之恩义。

一般人有如此热情和富有的朋友,父母一般都会觉得非常高兴,但是田七郎的母亲不仅不高兴,反而怒斥了武承休。之后又对七郎说:“受人知遇要替人分忧,受人恩惠要急人所难。富人报人以财,穷人报人以义。我怕以后武先生有了大难,你会以死相报啊。” 武承休听到这些话,深深赞叹田母的贤能,然而也越加倾慕田七郎。

可惜命里注定的事情大概是改变不了的,不久,田七郎的妻子病重,七郎由于收入确实微薄,不得不接受了武承休的馈赠。后来,妻子病重而死,武承休所赠予的钱更是全部花光了。

后来,一个人因与七郎争夺一只豹子,导致七郎惹上了人命官司,对方有钱有势,导致七郎被下了大狱。武承休得到消息之后,拿出重金贿赂了县令,又拿出大量钱财赔偿了死者一家,这才使七郎被释放回家。

回家之后,田母感慨万千,她对七郎说:“如今你的命是武先生给的了,再不是我所能吝惜的了。记住,见了武先生不要感谢他。要知道小恩可谢,而大恩不可谢。只希望武先生能平平安安,那就是你的福气了。”

 

不过,田母所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武承休有个仆人叫林儿,此人对武承休的儿媳妇垂涎已久,于是便想要强暴武承休的儿媳妇。不料被人发现,功败垂成,只得逃跑。逃跑之后便投奔了一个御史的弟弟,之后更是捏造武承休与儿媳妇通奸的谣言,使武家名誉扫地。

但是忽然一日,林儿被人大卸八块,扔到了野外。武承休又惊又喜,估计应是七郎所为。而那个御史的弟弟和本县县令早已垂涎于武承休的财富,便想借此机会讹诈武承休一笔钱财,于是便诬陷武承休和武承休的叔叔合谋杀死了林儿。武承休的叔叔更是在严刑拷打中一命呜呼。

有一日,县令和御史的弟弟在县衙内宅议事,忽然来了一个打柴人来送柴火,所有人都没当回事,但是突然之间,这个打柴人抽出一把宝刀,径直向二人奔去。

御史的弟弟惊慌失措,急忙用手去挡刀,结果一刀就被砍断了手腕,紧接着砍柴人又是一刀,御史的弟弟人头落地。县令比较机灵,急忙招呼衙役和仆人前来帮忙,于是大量的差役们将砍柴人团团围住。砍柴人见人数众多,居然拔刀自刎。

这时人们过来一看,才发现原来砍柴人就是田七郎。县令好奇,也凑过来查看七郎的尸体,没想到七郎一跃而起,一刀就将县令的脑袋砍了下来,接着从容死去。

田七郎的尸体被扔在荒野中过了三十多天,有许多飞禽和狗环绕守护着他。武承休把七郎的尸体取走,并且厚葬了他。

田母拥有的是智慧,七郎拥有的是勇武,但是母子二人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义”,正是因为“义”,才有了七郎最终的以死谢恩。

战国时期的大军事家吴起为士兵吸脓,士兵的老母知道后痛哭流涕,非常伤心。有人不解,就问她:“吴将军亲自为你的儿子吸脓,你应该感到高兴才是,怎么会哭呢?”

老妇说,吴起将军以前也是这样为我丈夫吸毒脓的,我丈夫为了报效吴将军的恩义,上战场奋勇杀敌,最后战死了,现在吴将军为我儿子吸毒脓,我儿子估计不久也会战死的,所以我才哭。

战国著名刺客豫让曾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武承休虽然比不上吴起,田七郎却绝对可以和豫让相提并论。

其实整篇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田母口中的“大恩不言谢”这几个字。的确,小恩小惠可以感谢,救命之恩绝不是几句谢谢就能回报的。就好像我们从不会对父母说谢谢,因为养育之恩,是用生命报答也报答不了的。最不客气的人恰恰就是最亲近的人。

不过田母有一句话说的值得商榷,“富人报人以财,穷人报人以义”,话虽如此,但是“财”和“义”实在是有天壤之别,“财”真的没有资格和“义”相提并论。可惜啊,当今社会,很多人的眼里只有“财”,从来不知道“义”为何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