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关于神秘而疯狂的乱伦,九本书探讨和描述了这一禁忌的话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关于神秘而疯狂的乱伦,九本书探讨和描述了这一禁忌的话题

也许正是由于禁忌,才让这些爱情显得疯狂、激情,透露着些挑衅和不顾一切的毁灭性。

将“乱伦”作为一种禁忌在现代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 ,探究其来源,有种种说法。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涂尔干曾撰文专门探讨乱轮禁忌的起源,得出的结论是其与原始社会的宗族外婚制相连,同一图腾的宗族的男女之间接触的限制,源于对血液的禁忌。而社会功能学派则认为乱伦禁忌具有规整和简单化社会关系的功能,这使整个社会不至于因为性关系而乱成一团,变得父不父子不子。到了现代,科学又告诉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人容易生出有缺陷的后代,进化功能代替道德禁忌,成为禁止亲属间通婚不容置疑的理由。

亲属之间的性意识,最为著名的是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男人原始的性冲动指向自己的母亲,出于嫉妒他们渴望杀死自己的父亲。这种愿望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在梦中,以及文学作品中,间接地表现出来。哈姆雷特欲杀死国王,他的迟疑是出于是否承认自己的恋母情结,俄狄浦斯弑父,不是出于命运的作弄,是他在潜意识里希望杀死自己的父亲。自此,人们在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中,发现俄狄浦斯情结的暗示。

文学作品中描写亲缘间的恋情并不少见,有些在当时是合乎常态的,远至《希腊神话》,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甚至父女,都可以结为爱侣,近至《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是表兄妹。但大部分依然是禁忌的,例如麦克尤恩笔下的姐弟之间,谷崎润一郎笔下的翁媳之间。也许正是由于禁忌,才让这些爱情显得疯狂、激情,透露着些挑衅和不顾一切的毁灭性。

选出9本与“不伦之恋”有关的书,既有小说,也有社会学心理学论著,其中也包含有自传因素的作品。

《胡利娅姨妈与作家》    

作者: [秘]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赵德明 等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11月

我开导她说,世上并不存在爱情,爱情是一个名叫彼特拉克的意大利人和法国南方普罗旺斯省诗人臆造出来的。人们认为纯洁奔放的激情和质朴感情的流露,只是发情的雄猫本能的要求,不过用美丽的词藻和文学神话加以掩饰罢了。这种理论虽然我丝毫不相信,但是我故意装出热诚信奉的样子。我那套生物性欲学的理论至少使胡利娅姨妈产生了不少疑团:“莫非他真的相信那些胡说八道吗?”

1.故事是真实的,1954年,18岁的略萨爱上了比自己大10岁的胡利娅姨妈,她是他舅妈的妹妹,刚刚离婚。家里人极力反对,略萨的父亲甚至威胁要开枪杀死这一对情人,但略萨还是通过非法手段拿到了结婚证。小说里的故事到这里停止了,不过现实中故事更精彩,这段婚姻持续了五年,五年后,略萨又爱上了只有15岁的表妹帕特里夏并与她结婚。再后来,帕特里夏与马尔克斯似乎发生了点儿什么,略萨对着马尔克斯的脸给了一拳后,两位文豪30年没有说过话。这些是题外话。

2.略萨被 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这本书采用了双线结构,一共20章,单数章节讲的是作家与胡利娅姨妈的恋爱故事,双数章节是作家的同事、广播剧编剧卡玛乔的广播故事。一边是跨越禁忌的恋人私奔到另一个小镇以非法的手段终于结婚,另一边是古怪而偏执的广播剧作家最终精神失常导致广播剧里的故事混乱崩溃。广播剧里的故事古怪、离奇、热辣,这部作品中作家与自己创作的纠缠,多过了与情人的纠缠。

3.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后,现实中的胡利娅姨妈强烈抗议,认为许多情节与事实不符,于是写下了《作家与胡利娅姨妈》一书予以回应。结果这本书也很火。

《水泥花园》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冯涛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7月

邪恶深藏在心底,它时不时就想破体而出。但如果它从未造成过对他人伤害,它还叫邪恶吗? 这个世上的很多东西都是玩具,人类制造出来,然后因此而被玩弄。                 

1.四个孩子与父母共同生活在一幢孤岛般的房子里,房子里有一个不小的地窖。父母相继去世后,为了不至于离散,几个孩子将母亲的遗体用水泥砌在地窖的一个大铁柜子里。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中共同生活,姐弟之间也开始对彼此的身体产生兴趣……

2.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叙述下,死亡,自渎,葬母,以及姐弟乱伦,这些本应惊悚,病态,古怪和离经叛道的事情却都显得那样自然。麦克尤恩剥离了层层后天文化的矫饰,去挖掘善恶标准介入之前的人类情感,中译者冯涛在译后记中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小说:“原生态”。

3.麦克尤恩的作品一向以重口味、黑色怪诞著称,他曾经这样阐述自己的故事: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很多都是边缘人,孤独不合群的人,怪人,他们都和我有相似之处。我想,他们是对我在社会上的孤独感,和对社会的无知感,深刻的无知感的一种戏剧化表达。”

《儿子与情人》

作者: [英]戴·赫·劳伦斯 

译者: 张禹九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3月

她想让他看一朵她早些时发现的野玫瑰。她知道那花非常美。然而,在他还没看过以前,她觉得这朵花依然没有进入自己的心灵。只有他才能使这朵花变成她自己的、永不会凋谢的花。她很不满意。

1.很多人买来劳伦斯的小说是因为它们被冠上了所谓“情色经典”的称号,但是翻来翻去大失所望,这本传说中的禁书的描写尺度远不如现在市面上随便买来的一本小说。遭禁是特定时代的事,他所探讨的男女关系却是普遍的。

2. 儿子与母亲没有实质上的恋爱,但其关系却暗合了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由于婚姻的不幸,母亲将过多的爱倾注到了儿子身上,想把他培养成自己心中的完美男人,面对儿子与别的女人的感情,她表现出了某种不安和占有欲,而儿子对母亲过分的依恋,使得他失去了恋爱的能力,他软弱而优柔寡断,无法成为真正的男人。这本书带有劳伦斯的半自传性质。

3.故事的背景是十九世纪末英国的一个矿区,酗酒而暴力的丈夫是一个煤矿工人,与劳伦斯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这本小说也透露出工业文明的压抑下,追求田园诗意和自然生命力的渴望。

《疯癫老人日记》

作者: 谷崎润一郎 

译者: 竺家荣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6月

她踩在石碑上,想到“现在我脚底下踩着那个痴呆老头儿的骨头呢”。 那时,我的灵魂应该会游荡在什么地方,感受到她全身的重压,感到疼痛,感到她脚底的光滑。我死了以后也要感觉到,不可能感觉不到的。 同样,飒子也感觉得到我的灵魂的存在,我的灵魂在地下愉悦的享受着她的重压。 也许她还能听见我的骨头在土中互相摩擦发出的响声,甚至能听见它们互相缠绕、互相嬉笑、互相吟诵、互相倾轧的声音。 

1. 《疯癫老人日记》写于谷崎润一郎77岁时,作品中的老人也是77岁。他已经性无能,躺在病榻上,把生命最后的愉悦寄托在对儿媳肉体的迷恋上,儿媳并没有拒绝他的爱抚。他恋上儿媳美丽的脚,爱抚中忆起了儿时恋母,抚爱母亲脚的情景,儿媳与母亲叠印在了一起。最后老人想将儿媳妇那只脚拓刻在自己的墓碑上,以求得死后永恒的愉悦和永恒的美。

2. 谷崎润一郎耽于阴翳之美,他曾写过一篇散文叫做《阴翳礼赞》。他的创作倾向颓废,追求自我虐待的快感,小说世界充满荒诞与怪异,在丑中寻求美,在赞美恶中肯定善,在死亡中思考生存的意义,这也是浓烈的日本文学的特征。

3. 日本文学研究者唐纳德·基恩写的有关这部作品的文章中这样说,“《疯癫老人日记》写的是老年人的性的问题,这在世界文学范围内,就我所知,也属唯一。”到现在,涉足老年人性问题的文学作品也是屈指可数。《疯癫老人日记》写的,其实是一个男人在生命极尽颓败的晚年困境中的无望挣扎,以及在精神上进行自我拯救的企图。小说中几次提到了这种矛盾心态:“我不怕死,然而一想到我此刻正面临死亡——一想到死亡已迫在眉睫——这么想本身就令人害怕。”对他来说,”无能的状态,却以一种变形的间接的方式,体会到了性的魅力。性欲的快乐恰和食欲的快乐一样,是支持生存继续的动力。一方面,生命力在衰减,另一方面,对年轻貌美女性肉体的迷恋这一动力在增长,慢慢变成生的唯一目的。”

《源氏物语》

作者: [日]紫式部  

译者: 丰子恺 

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7月

一阵风来,把帘子吹起,众侍女连忙扯住,这么一来引起紫姬嫣然一笑,那模样越发可爱了。紫姬怜惜群花遭殃,舍不得离开它们回房中去。身边许多侍女,姿色也各尽其美,然而完全不在夕雾眼中。他只是想道:“父亲严加防范,不许我与这位继母接近,原来是她的相貌生得如此动人之故啊!他考虑得非常周到,深恐我见了她会起不良之心。”想到这里,不禁害怕起来,立刻转身离去。 

1. 《源氏物语》被视为是日本的《红楼梦》,不过它比《红楼梦》早了7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它和《红楼梦》一样,都是一个男人和许多女人的故事,男人风华绝代而且是情种,但贾宝玉的情止于欣赏,光源氏就真的是四处留情,若在宫廷贵族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算起血缘关系,他的众情人中包括自己的继母、婶母、表妹……

2.日本人的“物哀”情结发端于这本小说,“物哀”包括对万物的同情、哀怜之感,"人世无常,有如朝露",对人生短暂易逝的感慨和唯美之追求在日本文化里是分不开的,书中的每一段感情都笼罩在美和淡淡的悲哀的氛围中,而女性的结局大都走向悲剧。

2. 《源氏物语》对后世日本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美丽的日本,我》中讲到的:“这些作品构成了日本的美学传统,影响乃至支配后来八百年间的日本文学。尤其是《源氏物语》,从古至今,是日本小说的顶峰,即便到了现代,还没有一部作品及得上它。《源氏物语》问世几百年来,日本小说无不在憧憬,悉心模仿”。 

《梦的解析》

作者: 弗洛伊德 

译者: 周艳红 / 胡惠君 

版本: 上海三联书店 2008年1月

他的命运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是由于那也许暗示着我们的命运,它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是它使我们把原始的性冲动指向了我们的母亲,而把原始最初的怨恨和第一个杀伐的欲望指向了父亲。

1.在这本精神分析学的开山作品中,有一章叫做“典型的梦”,其中之一就是亲友死亡的梦。在这里,他通过分析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提出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男人最早的性冲动指向自己的母亲,为此在潜意识中希望杀死自己的父亲。

2.“梦是愿望的实现”,弗洛伊德赋予了人们以为荒诞无序的梦揭露最深处的潜意识的关键意义,人类原始的本能也有了容身之地。此书案例详实,分析精微,你可以以这本书作为教材去给别人释梦,秘诀很简单——把所有出现在梦中的形象想象成性器官。

3.弗洛伊德用“俄狄浦斯情结”分析了《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也给用精神分析法分析文学作品开了一个先例。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作者: [法]爱弥尔·涂尔干 

译者: 汲喆 等

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8月

外婚制同样也是一种接触禁忌:它所要防范的,是同一氏族的男女之间的性亲近。两性要相互避讳,就像神圣要避开凡俗、凡俗要避开神圣那样小心;对这一规则的任何违反都会激起憎恶之情,这种情感在性质上与破坏塔布所引起的情感没有什么两样。

1. 涂尔干是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本文发表得最早,而且论题专一,为何将“乱伦”作为核心议题,涂尔干说得很清楚:正因为乱伦不仅是被禁止的,而且被当作所有不道德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所以,乱伦禁忌应该是社会规制的最初形式,其形态学上的原始形式就是外婚制,而考察乱伦禁忌的线索,就是追查外婚制生成发展的脉络。

2.涂尔干的结论有些让人大跌眼镜:原始人对同一氏族成员之间的性禁忌与他们对血的敬畏有关。原始人视血液为神圣之物,是生命的运载者,氏族图腾之神就栖身于血液之中。一旦鲜血流出,图腾之神也就散溢开来,沾染上血的物什必须经过隔离,否则氏族成员将会遭受灭顶之灾。而成年女性在每月的经期都会自然而然地与这种神秘的力量相联系,所以禁忌与隔离也就牵连到女性身上。与之密切相关的事实是同一氏族的男性与女性不得随意交往,性关系更被视为最大的禁忌。但因为外族的女性跟本族的图腾之神无关,她们的血液不带有本族人视为神圣的力量,所以迎娶外族的女性才是合法的。

3.不管这一结论是否令人信服,但是探求“乱伦”这一禁忌的历史起源,还是能让人思考,我们脑中根深蒂固的“不道德”的事,是否先天就是“不道德”的。

《卡利古拉》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 

译者: 李玉民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年8月

这个世界并不重要,谁承认这一点,谁就赢得自由。我憎恨你们,恰恰是因为你们不自由。

1.卡利古拉是罗马帝国第三任皇帝,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加缪用他的故事写出了一台荒诞主义戏剧。卡利古拉最喜欢的情妇是他的妹妹。当这个情妇死后,他在罗马城外的乡野游荡了几天,正当所有大臣都为找不到他的下落而焦虑不安时,他突然回到罗马,并且下令让大臣去为他摘下月亮,然后变得疯狂的他开始将罗马折腾得天翻地覆:为了填充国库,他滥杀贵族没收其财产,他凌辱臣下的妻儿,他开放妓院并向光顾最频繁者颁发奖赏,他亵渎宗教,扮作维纳斯,最后掐死了自己的情人。

2.从《卡利古拉》到《局外人》到《西绪福斯神话》,是加缪的“荒诞三部曲”。卡利古拉想成为神,想用自由来反抗荒诞,他蔑视这世界的一切意义,用绝对的为所欲为来印证自己的存在。加缪把暴君与一个反抗者、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叠合起来,做了一场关于自由的实验。

3.卡利古拉认为自己是“罗马有史以来唯一的艺术家,惟一做到思想和行为一致的艺术家”,“ 别人创作,是由于手中无权。而我呢,用不着写东西:我生活。”生活的为所欲为对他而言成了一种创作。这让人想起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所说,人反抗荒诞的一种努力是要,“生活得更多”。

《梦想家》

作者: 吉尔伯特·阿代尔

译者: 冯涛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7

马修跟伊莎贝尔经常说起乱伦,说起兄妹的肉体之爱。 有一天他问她,泰奥跟她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泰奥跟我?我们就是,”她坦率地回答,“一见钟情。”

1.这本书是贝托鲁奇电影《戏梦巴黎》的小说原著,书中展现了比电影更不羁的青春。在法国留学的美国学生马修在电影资料馆里偶然结识了一对孪生兄妹泰奥和伊莎贝尔,兄妹俩的父母去海滨度假,他被邀请搬进他们家位于左岸的知识分子气息浓厚的公寓。夜里如厕的时候,马修撞见了伊莎贝尔和泰奥同床共枕,赤身纠缠。之后,三人过起了一种无论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很乌托邦的生活,直到来自“五月风暴 ”街头暴动的石子将他们的窗户打破……

2. 那是1968年那个青春澎湃的年代,他们的房间里贴着毛泽东的画报,摆着毛的塑像,而窗外不时传来口号声。他们放纵的青春与那个时代的放纵融合在一起。书名原来叫《神圣的纯真者》,但在贝托鲁奇的影响下,改为了《梦想家》。作者看来,书中的三个主人公,他们天真,同时也很胆小,他们在公寓里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在别人看来像一个梦,而参与革命的愿望,对他们来说也像是一个梦。

3.吉尔伯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968年时,他在巴黎做了3个星期毛主义者,“我们相信世界马上会改变,但它并没有改变。”但后来的历史证明,“它成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始,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开始,保护地球和环境运动的开始,整个西方教育系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贝托鲁奇也认为,从那以后,我们一直生活在“后60年代”的世界, 60年代的影响并没有消褪,比如它带来的个人解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关于神秘而疯狂的乱伦,九本书探讨和描述了这一禁忌的话题

也许正是由于禁忌,才让这些爱情显得疯狂、激情,透露着些挑衅和不顾一切的毁灭性。

将“乱伦”作为一种禁忌在现代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 ,探究其来源,有种种说法。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涂尔干曾撰文专门探讨乱轮禁忌的起源,得出的结论是其与原始社会的宗族外婚制相连,同一图腾的宗族的男女之间接触的限制,源于对血液的禁忌。而社会功能学派则认为乱伦禁忌具有规整和简单化社会关系的功能,这使整个社会不至于因为性关系而乱成一团,变得父不父子不子。到了现代,科学又告诉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人容易生出有缺陷的后代,进化功能代替道德禁忌,成为禁止亲属间通婚不容置疑的理由。

亲属之间的性意识,最为著名的是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男人原始的性冲动指向自己的母亲,出于嫉妒他们渴望杀死自己的父亲。这种愿望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在梦中,以及文学作品中,间接地表现出来。哈姆雷特欲杀死国王,他的迟疑是出于是否承认自己的恋母情结,俄狄浦斯弑父,不是出于命运的作弄,是他在潜意识里希望杀死自己的父亲。自此,人们在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中,发现俄狄浦斯情结的暗示。

文学作品中描写亲缘间的恋情并不少见,有些在当时是合乎常态的,远至《希腊神话》,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甚至父女,都可以结为爱侣,近至《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是表兄妹。但大部分依然是禁忌的,例如麦克尤恩笔下的姐弟之间,谷崎润一郎笔下的翁媳之间。也许正是由于禁忌,才让这些爱情显得疯狂、激情,透露着些挑衅和不顾一切的毁灭性。

选出9本与“不伦之恋”有关的书,既有小说,也有社会学心理学论著,其中也包含有自传因素的作品。

《胡利娅姨妈与作家》    

作者: [秘]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赵德明 等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11月

我开导她说,世上并不存在爱情,爱情是一个名叫彼特拉克的意大利人和法国南方普罗旺斯省诗人臆造出来的。人们认为纯洁奔放的激情和质朴感情的流露,只是发情的雄猫本能的要求,不过用美丽的词藻和文学神话加以掩饰罢了。这种理论虽然我丝毫不相信,但是我故意装出热诚信奉的样子。我那套生物性欲学的理论至少使胡利娅姨妈产生了不少疑团:“莫非他真的相信那些胡说八道吗?”

1.故事是真实的,1954年,18岁的略萨爱上了比自己大10岁的胡利娅姨妈,她是他舅妈的妹妹,刚刚离婚。家里人极力反对,略萨的父亲甚至威胁要开枪杀死这一对情人,但略萨还是通过非法手段拿到了结婚证。小说里的故事到这里停止了,不过现实中故事更精彩,这段婚姻持续了五年,五年后,略萨又爱上了只有15岁的表妹帕特里夏并与她结婚。再后来,帕特里夏与马尔克斯似乎发生了点儿什么,略萨对着马尔克斯的脸给了一拳后,两位文豪30年没有说过话。这些是题外话。

2.略萨被 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这本书采用了双线结构,一共20章,单数章节讲的是作家与胡利娅姨妈的恋爱故事,双数章节是作家的同事、广播剧编剧卡玛乔的广播故事。一边是跨越禁忌的恋人私奔到另一个小镇以非法的手段终于结婚,另一边是古怪而偏执的广播剧作家最终精神失常导致广播剧里的故事混乱崩溃。广播剧里的故事古怪、离奇、热辣,这部作品中作家与自己创作的纠缠,多过了与情人的纠缠。

3.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后,现实中的胡利娅姨妈强烈抗议,认为许多情节与事实不符,于是写下了《作家与胡利娅姨妈》一书予以回应。结果这本书也很火。

《水泥花园》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冯涛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7月

邪恶深藏在心底,它时不时就想破体而出。但如果它从未造成过对他人伤害,它还叫邪恶吗? 这个世上的很多东西都是玩具,人类制造出来,然后因此而被玩弄。                 

1.四个孩子与父母共同生活在一幢孤岛般的房子里,房子里有一个不小的地窖。父母相继去世后,为了不至于离散,几个孩子将母亲的遗体用水泥砌在地窖的一个大铁柜子里。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中共同生活,姐弟之间也开始对彼此的身体产生兴趣……

2.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叙述下,死亡,自渎,葬母,以及姐弟乱伦,这些本应惊悚,病态,古怪和离经叛道的事情却都显得那样自然。麦克尤恩剥离了层层后天文化的矫饰,去挖掘善恶标准介入之前的人类情感,中译者冯涛在译后记中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小说:“原生态”。

3.麦克尤恩的作品一向以重口味、黑色怪诞著称,他曾经这样阐述自己的故事: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很多都是边缘人,孤独不合群的人,怪人,他们都和我有相似之处。我想,他们是对我在社会上的孤独感,和对社会的无知感,深刻的无知感的一种戏剧化表达。”

《儿子与情人》

作者: [英]戴·赫·劳伦斯 

译者: 张禹九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3月

她想让他看一朵她早些时发现的野玫瑰。她知道那花非常美。然而,在他还没看过以前,她觉得这朵花依然没有进入自己的心灵。只有他才能使这朵花变成她自己的、永不会凋谢的花。她很不满意。

1.很多人买来劳伦斯的小说是因为它们被冠上了所谓“情色经典”的称号,但是翻来翻去大失所望,这本传说中的禁书的描写尺度远不如现在市面上随便买来的一本小说。遭禁是特定时代的事,他所探讨的男女关系却是普遍的。

2. 儿子与母亲没有实质上的恋爱,但其关系却暗合了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由于婚姻的不幸,母亲将过多的爱倾注到了儿子身上,想把他培养成自己心中的完美男人,面对儿子与别的女人的感情,她表现出了某种不安和占有欲,而儿子对母亲过分的依恋,使得他失去了恋爱的能力,他软弱而优柔寡断,无法成为真正的男人。这本书带有劳伦斯的半自传性质。

3.故事的背景是十九世纪末英国的一个矿区,酗酒而暴力的丈夫是一个煤矿工人,与劳伦斯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这本小说也透露出工业文明的压抑下,追求田园诗意和自然生命力的渴望。

《疯癫老人日记》

作者: 谷崎润一郎 

译者: 竺家荣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6月

她踩在石碑上,想到“现在我脚底下踩着那个痴呆老头儿的骨头呢”。 那时,我的灵魂应该会游荡在什么地方,感受到她全身的重压,感到疼痛,感到她脚底的光滑。我死了以后也要感觉到,不可能感觉不到的。 同样,飒子也感觉得到我的灵魂的存在,我的灵魂在地下愉悦的享受着她的重压。 也许她还能听见我的骨头在土中互相摩擦发出的响声,甚至能听见它们互相缠绕、互相嬉笑、互相吟诵、互相倾轧的声音。 

1. 《疯癫老人日记》写于谷崎润一郎77岁时,作品中的老人也是77岁。他已经性无能,躺在病榻上,把生命最后的愉悦寄托在对儿媳肉体的迷恋上,儿媳并没有拒绝他的爱抚。他恋上儿媳美丽的脚,爱抚中忆起了儿时恋母,抚爱母亲脚的情景,儿媳与母亲叠印在了一起。最后老人想将儿媳妇那只脚拓刻在自己的墓碑上,以求得死后永恒的愉悦和永恒的美。

2. 谷崎润一郎耽于阴翳之美,他曾写过一篇散文叫做《阴翳礼赞》。他的创作倾向颓废,追求自我虐待的快感,小说世界充满荒诞与怪异,在丑中寻求美,在赞美恶中肯定善,在死亡中思考生存的意义,这也是浓烈的日本文学的特征。

3. 日本文学研究者唐纳德·基恩写的有关这部作品的文章中这样说,“《疯癫老人日记》写的是老年人的性的问题,这在世界文学范围内,就我所知,也属唯一。”到现在,涉足老年人性问题的文学作品也是屈指可数。《疯癫老人日记》写的,其实是一个男人在生命极尽颓败的晚年困境中的无望挣扎,以及在精神上进行自我拯救的企图。小说中几次提到了这种矛盾心态:“我不怕死,然而一想到我此刻正面临死亡——一想到死亡已迫在眉睫——这么想本身就令人害怕。”对他来说,”无能的状态,却以一种变形的间接的方式,体会到了性的魅力。性欲的快乐恰和食欲的快乐一样,是支持生存继续的动力。一方面,生命力在衰减,另一方面,对年轻貌美女性肉体的迷恋这一动力在增长,慢慢变成生的唯一目的。”

《源氏物语》

作者: [日]紫式部  

译者: 丰子恺 

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7月

一阵风来,把帘子吹起,众侍女连忙扯住,这么一来引起紫姬嫣然一笑,那模样越发可爱了。紫姬怜惜群花遭殃,舍不得离开它们回房中去。身边许多侍女,姿色也各尽其美,然而完全不在夕雾眼中。他只是想道:“父亲严加防范,不许我与这位继母接近,原来是她的相貌生得如此动人之故啊!他考虑得非常周到,深恐我见了她会起不良之心。”想到这里,不禁害怕起来,立刻转身离去。 

1. 《源氏物语》被视为是日本的《红楼梦》,不过它比《红楼梦》早了7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它和《红楼梦》一样,都是一个男人和许多女人的故事,男人风华绝代而且是情种,但贾宝玉的情止于欣赏,光源氏就真的是四处留情,若在宫廷贵族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算起血缘关系,他的众情人中包括自己的继母、婶母、表妹……

2.日本人的“物哀”情结发端于这本小说,“物哀”包括对万物的同情、哀怜之感,"人世无常,有如朝露",对人生短暂易逝的感慨和唯美之追求在日本文化里是分不开的,书中的每一段感情都笼罩在美和淡淡的悲哀的氛围中,而女性的结局大都走向悲剧。

2. 《源氏物语》对后世日本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美丽的日本,我》中讲到的:“这些作品构成了日本的美学传统,影响乃至支配后来八百年间的日本文学。尤其是《源氏物语》,从古至今,是日本小说的顶峰,即便到了现代,还没有一部作品及得上它。《源氏物语》问世几百年来,日本小说无不在憧憬,悉心模仿”。 

《梦的解析》

作者: 弗洛伊德 

译者: 周艳红 / 胡惠君 

版本: 上海三联书店 2008年1月

他的命运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是由于那也许暗示着我们的命运,它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是它使我们把原始的性冲动指向了我们的母亲,而把原始最初的怨恨和第一个杀伐的欲望指向了父亲。

1.在这本精神分析学的开山作品中,有一章叫做“典型的梦”,其中之一就是亲友死亡的梦。在这里,他通过分析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提出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男人最早的性冲动指向自己的母亲,为此在潜意识中希望杀死自己的父亲。

2.“梦是愿望的实现”,弗洛伊德赋予了人们以为荒诞无序的梦揭露最深处的潜意识的关键意义,人类原始的本能也有了容身之地。此书案例详实,分析精微,你可以以这本书作为教材去给别人释梦,秘诀很简单——把所有出现在梦中的形象想象成性器官。

3.弗洛伊德用“俄狄浦斯情结”分析了《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也给用精神分析法分析文学作品开了一个先例。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作者: [法]爱弥尔·涂尔干 

译者: 汲喆 等

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8月

外婚制同样也是一种接触禁忌:它所要防范的,是同一氏族的男女之间的性亲近。两性要相互避讳,就像神圣要避开凡俗、凡俗要避开神圣那样小心;对这一规则的任何违反都会激起憎恶之情,这种情感在性质上与破坏塔布所引起的情感没有什么两样。

1. 涂尔干是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本文发表得最早,而且论题专一,为何将“乱伦”作为核心议题,涂尔干说得很清楚:正因为乱伦不仅是被禁止的,而且被当作所有不道德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所以,乱伦禁忌应该是社会规制的最初形式,其形态学上的原始形式就是外婚制,而考察乱伦禁忌的线索,就是追查外婚制生成发展的脉络。

2.涂尔干的结论有些让人大跌眼镜:原始人对同一氏族成员之间的性禁忌与他们对血的敬畏有关。原始人视血液为神圣之物,是生命的运载者,氏族图腾之神就栖身于血液之中。一旦鲜血流出,图腾之神也就散溢开来,沾染上血的物什必须经过隔离,否则氏族成员将会遭受灭顶之灾。而成年女性在每月的经期都会自然而然地与这种神秘的力量相联系,所以禁忌与隔离也就牵连到女性身上。与之密切相关的事实是同一氏族的男性与女性不得随意交往,性关系更被视为最大的禁忌。但因为外族的女性跟本族的图腾之神无关,她们的血液不带有本族人视为神圣的力量,所以迎娶外族的女性才是合法的。

3.不管这一结论是否令人信服,但是探求“乱伦”这一禁忌的历史起源,还是能让人思考,我们脑中根深蒂固的“不道德”的事,是否先天就是“不道德”的。

《卡利古拉》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 

译者: 李玉民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年8月

这个世界并不重要,谁承认这一点,谁就赢得自由。我憎恨你们,恰恰是因为你们不自由。

1.卡利古拉是罗马帝国第三任皇帝,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加缪用他的故事写出了一台荒诞主义戏剧。卡利古拉最喜欢的情妇是他的妹妹。当这个情妇死后,他在罗马城外的乡野游荡了几天,正当所有大臣都为找不到他的下落而焦虑不安时,他突然回到罗马,并且下令让大臣去为他摘下月亮,然后变得疯狂的他开始将罗马折腾得天翻地覆:为了填充国库,他滥杀贵族没收其财产,他凌辱臣下的妻儿,他开放妓院并向光顾最频繁者颁发奖赏,他亵渎宗教,扮作维纳斯,最后掐死了自己的情人。

2.从《卡利古拉》到《局外人》到《西绪福斯神话》,是加缪的“荒诞三部曲”。卡利古拉想成为神,想用自由来反抗荒诞,他蔑视这世界的一切意义,用绝对的为所欲为来印证自己的存在。加缪把暴君与一个反抗者、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叠合起来,做了一场关于自由的实验。

3.卡利古拉认为自己是“罗马有史以来唯一的艺术家,惟一做到思想和行为一致的艺术家”,“ 别人创作,是由于手中无权。而我呢,用不着写东西:我生活。”生活的为所欲为对他而言成了一种创作。这让人想起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所说,人反抗荒诞的一种努力是要,“生活得更多”。

《梦想家》

作者: 吉尔伯特·阿代尔

译者: 冯涛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7

马修跟伊莎贝尔经常说起乱伦,说起兄妹的肉体之爱。 有一天他问她,泰奥跟她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泰奥跟我?我们就是,”她坦率地回答,“一见钟情。”

1.这本书是贝托鲁奇电影《戏梦巴黎》的小说原著,书中展现了比电影更不羁的青春。在法国留学的美国学生马修在电影资料馆里偶然结识了一对孪生兄妹泰奥和伊莎贝尔,兄妹俩的父母去海滨度假,他被邀请搬进他们家位于左岸的知识分子气息浓厚的公寓。夜里如厕的时候,马修撞见了伊莎贝尔和泰奥同床共枕,赤身纠缠。之后,三人过起了一种无论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很乌托邦的生活,直到来自“五月风暴 ”街头暴动的石子将他们的窗户打破……

2. 那是1968年那个青春澎湃的年代,他们的房间里贴着毛泽东的画报,摆着毛的塑像,而窗外不时传来口号声。他们放纵的青春与那个时代的放纵融合在一起。书名原来叫《神圣的纯真者》,但在贝托鲁奇的影响下,改为了《梦想家》。作者看来,书中的三个主人公,他们天真,同时也很胆小,他们在公寓里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在别人看来像一个梦,而参与革命的愿望,对他们来说也像是一个梦。

3.吉尔伯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968年时,他在巴黎做了3个星期毛主义者,“我们相信世界马上会改变,但它并没有改变。”但后来的历史证明,“它成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始,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开始,保护地球和环境运动的开始,整个西方教育系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贝托鲁奇也认为,从那以后,我们一直生活在“后60年代”的世界, 60年代的影响并没有消褪,比如它带来的个人解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