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触戏剧时,就听人说北京人艺,北京人艺就是象征中国戏剧最高水平的艺术殿堂。
和人艺打过交道的戏友们都知道:人艺戏长,通常有中场休息,厕所永远排队,离地铁站距离尴尬,查学生证查得严,戏结束后总可以拿到纪念明信片,坐一楼对学生党永远是奢望......
不过,这并不影响它一甲子创造出的经典,每年人艺经典复排,总是会有人反复看反复琢磨。一票难求真的一点儿也不夸张。
今天想跟大家聊的是人艺的八大经典剧目。其实人艺经典之多,何止八部而已。譬如《狗儿爷涅盘》这样的牛戏就没有位列其中。
不过这八部大戏,确实能将北京人艺特色悉数展现:京味儿的《茶馆》、《天下第一楼》,融入戏曲手法的《蔡文姬》,文学作品改编的《咸亨酒店》、《骆驼祥子》,舞台技术上突破的《阮玲玉》,戏剧感很强的《雷雨》,反映时代的《北京大爷》。
1《阮玲玉》
《阮玲玉》于1994年首次演出,由徐帆、濮存昕主演,讲述旧上海电影明星阮玲玉一生的坎坷、辉煌与爱恨、恩怨。
这部戏,设计的转场让几十年的时间在舞台上流畅演变,比如开场阮玲玉受到张老太太指责时念了一大段控诉的独白,四周灯光渐暗,等到一声“咔”、灯光亮起,阮玲玉已经身处电影片场。
阮玲玉的生活与所饰演的角色在情感上对应起来,这种转场不仅使这部戏的结构更为丰富,其时空变幻更为自然流畅。
1995年徐帆因阮玲玉这个角色获得了梅花奖,2013年《阮玲玉》重排,10年过去,徐帆、濮存昕十年磨一角,重现经典里的物是人非。
2《蔡文姬》
《蔡文姬》是郭沫若在1959年为北京人艺创作的五幕历史剧,讲述东汉才女蔡文姬归汉修书的故事。
这部戏由焦菊隐导演,第一次将传统戏曲手法融入话剧之中,在将话剧民族化中这部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曾观看过这部话剧,给出这样的评价:
演出是精彩的。导演的艺术手法是我见过最好的之一。
至于剧作家,我感到有许多方面可以改进。剧作家在创作这个剧本时犯了个错误,是初学者通常容易犯的。整个故事,剧本的剧情在第一幕中已完全展开,没有留出发展的余地,下面就没有了故事,这是剧作家在创作中应该忌讳的。
3《茶馆》
《茶馆》一剧至今都是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巅峰之作,该剧是现代文学家老舍先生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8年由焦菊隐、夏淳导演,第一次在首都剧场进行首演。此剧以老北京一个叫裕泰的普通茶馆作为舞台背景,浓缩了清末、民初和抗战胜利等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全剧文字并不多,三幕戏三万字,每一幕写了一个时代,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全剧有七十多个人物出场,仅第一幕中,就有好几十个角色出场,很多人物一两句台词就能将角色的性格、阶级、态度呈现得清晰立体,令人印象深刻。
《茶馆》也是中国话剧第一次出国演出剧目,1980年到1986年先后出访西德、法国、瑞士、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被誉为东方戏剧舞台的奇迹。
1992年,为纪念北京人艺成立四十周年,《茶馆》再次在首都剧场上演。而此时的于是之已经患上了阿兹海默症,在台上忘词。感到有愧于观众的于是之,在观众请他签名题字时,写了“感谢观众的宽容”七个字。
1999年林兆华重排茶馆,由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等主演。
4《骆驼祥子》
话剧《骆驼祥子》改编自老舍先生1936年发表的同名小说,描写了20年代,旧北京的一个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本小说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
1957年,该剧首演的时候,老舍请了许多车夫来看戏,散场后老舍请车夫们吃饭。“进门老舍先生就大声地要整只的红烧肘子,说吃不完可以带回家去”。
1962年第二次排练,这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许多人艺的演员营养不良,疾病缠身。饰演虎妞的舒秀文揣着医生开的假条,强撑着上台。当说完最后一句台词刚刚下场,舒秀文当即晕倒,她的舞台艺术也从此画上句号,此后再未走上舞台。
1980年,终于迎来再次复排。于是之始终认为该剧中老马一角是自己一生中最好的表演。2000年之后,人艺导演顾威再次排演了这部经典之作,由于震、王茜华、张万昆等出演。
5《雷雨》
2014年7月《雷雨》惹出一则新闻,人艺公益场演出,惹来观众频繁哄笑。主演杨立新在微博上称“ 这样的公益场,不演也罢 ” 。有人怪罪演员过火,有人怪罪观众无礼。
《雷雨》的结构太完整、太精致,以至于太像一出戏,不熟悉时代背景的观众无法相信舞台上的一切是真实发生着。
戏剧的特点之一便是每次演出之后都能进行调整、每次演出都不一样,同样的剧本有无数种诠释方法。今天面对《雷雨》这样的剧本,在表演方式上必须更新,延续几十年前的演法,或许比之哄笑对剧本的伤害更甚。
6《北京大爷》
这是一部令人困惑的戏,不仅是观众,也包括剧作者和演员们都在困惑。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传统道德与现代意识之间的冲突究竟有没有调和的可能?每一个身处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做出选择,然而选择之后,困惑依旧存在,也许身处其中的人永远得不出答案。
在这出戏的排演中,剧作者中英杰侧重于角色消极的一面,而演员林连昆则侧重于角色积极的一面,他们观点上的差异正是这部戏主题向外的延伸。
7《咸亨酒店》
如果你是鲁迅迷,这是一部充满惊喜的话剧;如果你不是,看过之后也会成为鲁迅迷。
作为“卤粉”的笔者,可是看得嗨翻天,将鲁迅的N篇小说整合到一部只有一个场景的话剧之中,而且彼此之间都有联系,这是何等巧夺天工的编剧技巧。
一家咸亨酒店,门前人来人往,阿Q撞上孔乙己,狂人要灭了长明灯,祥林嫂、七斤、红鼻子老拱,这些熟悉的人物让咸亨酒店热闹非凡。
咸亨酒店是鲁镇的缩影,鲁镇是中国的缩影。
8《天下第一楼》
这是北京人艺继《茶馆》之后演出场次最多的一出京味大戏,也是新时期人艺的重要代表剧目之一。全剧讲述了老北京一个名叫“福聚德”的烤鸭店里发生的故事,几十载悲欢离合,世事变迁,人事沉浮,烤鸭店也伴随着主人公的命运经历了兴衰荣辱。
如果说《茶馆》里王利发使劲浑身解数也无法挽救茶馆的衰败是时代的悲剧,那么《天下第一楼》里主人公卢孟实则处于“一个人干八个人拆”的艰难处境。卢孟实离开"福聚德"之前留下的那副对子道尽了人物的辛酸:“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横批:没有不散的宴席。”
在编剧何冀平的笔下,《天下第一楼》展示了浓郁的老北京风土人情。同时,该剧机智幽默的台词、精美的舞台演出形式、紧凑的舞台演出节奏,也让人们在感受主题之外,完成了一次非常丰富的艺术享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