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的历史,上千万人的巅峰登陆人数——我们很容易遗忘《魔兽世界》曾经创下的辉煌。十多年来,《魔兽世界》占据了游戏榜单的前排位置,获得了数以亿计的收益。无论是从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来看,《魔兽世界》重塑了MMORPG类型的游戏,并为后来者立下了基础和标杆。
《魔兽世界》的成功当然也吸引来了金钱的注意:大量的金钱涌入MMO游戏领域,“打钱”工作室甚至让之后的玩家再难涉足这一领域——某种意义上,《魔兽》的辉煌成为了绝响,后来者再难以企及。《魔兽世界》是一个文化现象,无论是在发展游戏内社交还是培养“宅”基因方面,它都无与伦比:谁能想象菲利西亚·戴(Felicia Day)通过玩《魔兽》,职业生涯能够更进一步(她曾经出演玩家自制剧集《公会》)?此外,《魔兽世界》在《南方公园》里被调侃,甚至在最“主流”的媒体——丰田车的广告上——也有登场。
一个名为Elitist Jerks(有趣的是,其英文翻译则是“精英主义的混蛋”)的小网站则见证了《魔兽世界》的兴衰。它一开始只是一个公会自用的网站,而此后,由于网站上讨论的质量,它迅速成为了不少玩家眼中的焦点。网站本身宣称它们的成功与公会本身的成功分不开,但这家网站上提供的“宝物”才是它真正的成功之源:知识。
一款网游常常因为这样的原因而招人厌烦:开发者们往往不愿意把游戏背后的秘密展示给玩家,取而代之的则是遮遮掩掩的游戏背景故事,复杂的用户界面,当然还有谁也看不懂的“开发者声明”。Elitist Jerks则表示,MMORPG其实是一个数学问题:为了胜利,你需要在Y时间内对敌人造成X的伤害,坦克需要承受N的伤害,而治疗应加上总量为Z的治疗值。在《魔兽》发布之初,玩家们并没有意识到游戏中存在这样一道“方程”,游戏Bug或是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也阻碍了他们对于游戏的探索。
Elitist Jerks的目标是使用数据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称这种技巧为“理论深挖”(theorycrafting),通过游戏中战斗、怪物以及各个职业的数据来对游戏进行深度分析。这一项独门技巧让这个小网站一夜成名——甚至有人为此写了正经的学术论文。随着时间积累,有些Elitist Jerks的成员甚至成为了《魔兽世界》团队中的一员。最有名的当属伊恩•哈兹科斯塔斯(Ion Hazzikostas,他在《魔兽世界》官方论坛上使用的id为“Watcher”即“守望者”),他最终成为了游戏的首席设计师。
在《魔兽世界》这一本世纪迄今最重要的游戏里,Elitist Jerks算得上是最重要的公会。它并不是MMORPG的发明者,但它重新定义了这一游戏类型。它的成功让暴雪公司获得极高的地位,从社交活动以及个人提升上,改变了我们思考游戏的方式。
Elitist Jerks为数以万计的玩家们提供了了解《魔兽世界》的捷径,许多人因此开始对游戏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即使《魔兽世界》衰落之后,也同样如此。除了成为总设计师的伊恩之外,那些参与到Elitist Jerks论坛中的佼佼者们有的前往Riot或是ArenaNet工作,有的则去了Valve。我们对Elitist Jerks的成员们进行了一次访谈,而这正是这家公会,这家网站的一段历史记录。
成立之初
Elitist Jerks最初的成员来自于Goon Squad讨论版,这一讨论板属于当时火热的网游论坛Something Awful,由于受不了在游戏里表现不佳,因此他们组建了自己的公会。
卢克·苏利文(id为Chocula):Goon Squad讨论版当时其他网游的公会都臃肿无序,一片混乱。不少参与了《魔兽世界》公测的玩家因此决定在游戏正式发布的时候重新组织一个更小但更认真的公会。Lordbeef是当时的首领,他们组建了封闭性质的,独立于Goon Squad的Hooligan Syndicate公会。
库尔蒂斯·维茨(id为Jehu):当时Something Awful内部有很多大戏,Goon Squad的团队打了几次黑上,进度并不顺利,论坛里到处是吵架撕逼的。接下来的事情顺理成章:我们觉得自己非常“精英”,而Goon Squad的玩家都很糟糕,基本上算得上是团队灾难,有人甚至在大家roll点的时候ninja(脱队拾取)了一件55级的蓝装。
于是当时论坛里就有人说不打算跟我们玩了,因为我们是“精英主义的混球”。再之后,Goon Squad的高层知道了这件事情,我们的账号被讨论版封了,这么一来,我们的公会成了第一个被踢走的。于是Boethius重新建了个论坛,大家纷纷转移阵地,接着把新公会命名为“Elitist Jerks”。我相信这个名字后半部分的Jerks主要是因为暴雪不给我们用更脏的字了。
摩根·维特(Loderunner):Goon Squad就像是一个尖叫着的“地狱之洞”,不少人希望能够有个安静,紧凑的游戏体验。
这家公会在游戏内的表现不错,在《魔兽》早期,他们首次用十人团队击败了当时尚属四十人副本Boss的奥妮克西亚。此后,他们“理论深挖”了当时看似不可击败的Boss克苏恩,论坛上的贴文吸引了大量的玩家前来观摩拜访。Elitist Jerks一夜成名。
Loderunner:克苏恩那会儿大家都留意到我们公会。不少人都来我们网站上发“我们能不能加入你们?”这样的留言。有些人则来问我们会不会“理论深挖”战士职业。我们打战场的时候,时不时有人看到会大叫说“他们是ELITIST JERKS诶!”那种感觉蛮有意思的。
Ferina:我意识到我们出名的时候并不是在游戏中。某天我在游戏店挑NDS游戏,然后跟那儿的一个家伙聊《魔兽世界》。谈到服务器的时候,我说我是Elitist Jerks公会的,他大惊失色,说:“哇擦,你们可是名人!我经常去你们论坛看帖子。”

马特·诺顿(id为Disquette):那时候《魔兽》刚刚开始火起来。我用数学方法研究了下怎么把DPS打高,并拿去给公会队友们分享。他们对我的做法很感兴趣,也会实践在游戏里。但是当时游戏里伤害统计插件还不成熟,我的理论也不总是能够让大家信服,参与我的“理论深挖”的队友几乎没有。但是Elitist Jerks论坛里塞满了喜欢这些事情的人,他们做的事情远超我的想象。
大卫·安德森(id为Skyl):我希望在队伍里尽职尽责,虽然说我从没想过当最好,但不要在游戏里犯低级错误对我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在香草版本时代(即60级封顶的时代),Elitist Jerks论坛是唯一提到这一原则的地方。
扎克·斯万森(id为Malan):当时游戏内的数据完全是扯淡,对玩家来说也没有什么帮助。事件描述要么丢失,要么含糊不清。譬如说,你看到一个NPC做出来一个伤害动作,但除非你恰好点到受到伤害那人的伤害记录,不然你是不知道到底伤了多少血的。要知道,如果是在raid时,有人要查看队伍情况的话,他得点开每个人的数据来看,这太有病了。
马修·西格儿(id为Vontre):从产品管理的角度来看,“理论深挖”对于玩家的表现改善其实不算特别多,但喜欢“理论深挖”的社群则认为这一元素对玩家的提升极其重大。不过这一现象很难在游戏里找到平衡。
新人的加入也会为论坛带来噪音。虽然EJ论坛在游戏界有着良好的声誉——要知道网游从来都是游戏杂音的高发地,《魔兽》也并未因为他们的良好口碑而改进游戏数据模式——但是EJ论坛同时也以严格而无情的讨论规则而驰名。
论坛不鼓励用“感觉”来提出一个关于游戏的假设或是猜想,只有程式化的理论以及数据才是EJ论坛的菜;如果你不能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么你多半会遭到冷眼或是疯狂的嘲笑。EJ上的大多数精华帖子都与此有关。但由于论坛过于冷冰冰,不少人难以捱过从“小白”到“精英”的瓶颈,论坛很快就成了少数人的游乐场。
EJ论坛的名声也急转直下。
约翰·帕拉谢克(id为Meissner):在早期版本的时候,大家会说“去EJ论坛,那儿有你想要的,他们是最佳信息源”。但在后来的几个版本推出之后,大家提起EJ论坛,唯一的说法是“他们非常苛刻。”
我想这可能跟论坛管理有关。要是你不把水贴都删了,有用的消息就会被埋没。MMO-Champion这样的网站就证明了,让大家“畅所欲言”只会带来大量的垃圾——网民们热爱发布垃圾。如果不管理的话,那么一个论坛里的“宝石”就会被噪音淹没了。
Loderunner:可怜的Kaubel(论坛管理员,以刻薄出名)。他一个人负责删帖负责了很久。他非常有能力,是他让网站得以运转。后来,由于Kaubel实在忙不过来了,Boethius加了其他几个管理员。我,Gilliam还有一个女生开始接手管理——她的id我不太记得了,但她在我退出之后还继续管理了很久。
我们很乐意接手Kaubel的工作。由于一开始不大熟悉系统运作的模式,所以我那时候还比较悠着;但一周之后,我就开始封人。有趣的是,当年我们还在打MC(熔火之心)的时候,我因为在论坛上发dota贴被Kaubel封过一次。虽然他跟我关系不错,所以马上被解封了——但反正有这么回事儿。
Kaubel:我不是说对公会成员不好。我非常看重他们。当时我只是因为打本不顺利,所以看到他(Loderunner)发帖顺手一封而已。那时候我确实挺混球的,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我把他们封了而垂头丧气。现在我的态度平和了很多,对游戏也不是那么在意了。现在我只玩些《守望先锋》、《全境封锁》或是《NBA 2K》这样的游戏了。
Loderunner:Boethius卖掉网站的时候,我也不再在网站中当管理。到了《巫妖王之怒》中间的时候,我也基本停下了玩《魔兽》的脚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时候我的电脑里堆满了大量的删帖记录,就像《宋飞正传》(Seinfeld)里纽曼的邮件一样,他们从未中断过。
Chocula:我不算非常龟毛的管理员。一般来说,我不会根据规定行事,我更多是看数据报告,找出最喜欢写垃圾帖子的用户,然后把他们封禁掉。
从《大地的裂变》开始,《魔兽世界》的人气开始下滑。也是从那时起,《魔兽》的插件讨论或是数据讨论也逐渐平民化,EJ论坛的流量也开始下滑,诸如Icy Veins这样的网站逐渐取代了他们原先的地位。EJ论坛被卖给了Ten Ton Hammer,目前,这一网站因为该公司的商业化改造失败而关闭。
凯文·特纳(id为Sutiru):暴雪希望通过版本的变迁让每个不同职责的职业分工差异更加明显,并减少技能水平在游戏实际过程中的影响。虽然随便乱按一通与认真有序地出招仍然是云泥之别,但现在的《魔兽》不再是一个精益求精的游戏了。简单说,现在的版本降低了玩家对自身的要求,“理论深挖”不再像之前几个版本那样有用武之地了。
与此同时,战斗模拟器越发成熟,现在要研究某一职业甚至某一角色如何把伤害打高不再是一件难事,数学知识或是“理论深挖”的热情也被机器所取代。你现在不需要在大学里主修数学或是其他科学,也可以知道如何“正确”地玩游戏:一台高配电脑再加上用心,即可。
Vontre:我现在觉得“理论深挖”不重要了。暴雪雇佣了最厉害的“理论深挖”专家来做数据平衡,游戏本身就能告诉你怎么打最好。你们说Icy Veins网站的人能有Astrylian(暴雪系统设计师,前“理论深挖”专家)厉害么?我不信。
Skyl:我不觉得“理论深挖”能够在相关机制成熟之后,仍然维系一个网络社区。EJ论坛是个特例,但那主要是因为游戏初期“理论深挖”实在太难了。
Malan:我觉得,严格的删帖制度,对于垃圾内容的零容忍是EJ论坛成功的原因,但也是它衰落的原因。玩家们可不希望被管理员“虐待”,他们见识到这里的“刻薄”之后很容易放弃然后去其他论坛。
Loderunner:我们在网上提供的信息其实从来不是简单就能看懂的。虽然“理论深挖“绝对算得上精确,但玩家们更喜欢Icy Veins这样直接告诉你怎么搭配技能,怎么出招的地方。我离开之后,大家也就没兴趣了。
这就是Elitist Jerks的一段口述史,公会也好,论坛也罢。一群有时候吹毛求疵的人全心全意投入到游戏之中。现在他们会一同庆祝生日,默哀死亡。他们仍然活跃在社会各处,并在人生这场伟大游戏中继续前行。
翻译:刘言蹊 陈伊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