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我的另外一篇文章《从IT工程师到服装设计师》提到过,梵高算是让我理解艺术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艺术家。当年我是在巴黎住的一个小房子里看到梵高的《星夜》后,一下子对艺术开窍的。
现在我的手边有一本这样的书:《梵高博物馆的杰作》中文版,是我2014年的时候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买的。文章后面的作品基本都选自本书,但那天晚上在巴黎读的那本并不是它。其实哪本书都无所谓,也可以说随便找一本介绍梵高的书都能让我们读懂梵高。
在看他的画之前,我们最好先知道这些:
我认为很多人无法理解梵高作品的原因,是因为有很多思想的误区没有打破。我们小时候被误导太深,看作品的时候,无论是文学还是诗歌,总要先从一个作品的社会意义,反应了什么残酷的社会现实,甚至还有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剥削,还有作者的历史地位什么的去谈一个作品。其实这些统统都是扯淡。离开“人”和“人的感情”本身去谈艺术,几乎是缘木求鱼。
我记得我小学美术书上出现的第一个梵高作品是这个《吊桥》。很明显编者完全把梵高当做一名普通的油画家来对待,这样的教育只能让我们的孩子走出而不是走进艺术大门。就像我的一个巴黎教授告诉我的(不知道他是怎么听说的), 中国的孩子小时候没有艺术方面的教育。在巴黎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常常见到一群小学生,一看就是学校组织的,我们的孩子去也是去看古董。
另一个比较普遍错误的观念就是我们很多人都认为艺术一定是美的。其实不是这样,艺术最重要的不是美不美,许多很丑的东西也是艺术。比如毕加索的很多画其实很“难看”,包括梵高的很多作品也谈不上好看,但这并不影响它们成为伟大的艺术品。
我认为还有一个需要知道的关键地方是:很多的艺术作品都是主观的,甚至是极度主观的,而这一点很多人内心无法接受。而一旦他们觉得艺术家都是疯子,神经病,那就很难走进作品本身了。看艺术作品的时候,不能觉得它很高深,要把自己和艺术家都当做一个“人”,平等的去理解他的感受。你就发现所谓艺术家很多的感受都是“人之常情”,如果你处在那个氛围里,或许你也能有类似的感受,只不过你懒得去想而已。而梵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感受实在超出了常人的想法,所以他超越了时代。
但是也不要陷入另一个误区,就是为了理解一个艺术家的主观性就去拼命的了解这个人的背景,故事什么的。这反而会耽误我们真正去理解他作品的艺术性。
那么艺术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这幅作品是否能够带给人一个很独特和奇妙的感受(看不懂的人除外,因为你看不懂,不代表这个作品没有这个作用)。要欣赏艺术,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和简单的方法就是感同身受。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可以说多数解释艺术作品的文章都是只顾自己说的热闹,但无法带领观众进入,因为观众没有去感同身受。
当然艺术品也有很多层级,有些艺术一般人容易懂,有些艺术一般人很难懂。另外只要是人做的东西都有历史局限性,有些作品当时NB地一塌糊涂,过些年可能一文不值。当然好的艺术通常深入人性,不会那么短时间就过时。
拿梵高的作品举个例子,他生前仅卖出过一幅画。跟他同时代的艺术家或者收藏家那么多,难道他们都是有眼无珠?都是伪艺术家?也不能这么说,因为在我看来这就是历史局限性,当年大多数的主流艺术家的作品现在看来都黯然失色,但梵高却超越了时代。毕加索或许是个特例,主要是因为这哥们太能折腾。毕大师的作品我就不随便评论了,以后有机会再谈我的理解。
从这一点上来讲,也可以顺带挖苦一下法国人,法国人自认为自己懂艺术世界第一,但很多人说白了也都是附庸风雅而已,梵高的作品如果不是梵高弟媳妇不遗余力的推,恐怕早就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理解了我上面说的,再看梵高的作品,其实没有那么难懂。理解他作品的伟大,也不需要知道他的生平历史,不需要知道他是否有精神病。并且认为现在看来他只是个抑郁症患者而已,偶尔自残一下,但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实在有点冲动。
根据时间先后,我选了几幅梵高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下。先看他的第一幅作品:《吃土豆的人》
这幅作品现在看来没什么特别的,像是一幅他的习作。整幅画看起来未加修饰,有种自然的粗糙感。至于画工如何,我认为那些不重要。
我们再看莫奈的一幅《风车》。
现在看来这幅画也没有好在哪里,但比梵高上面的一幅画清新和浪漫些,虽然画家没有刻意去美化。其实同时代的油画作品很多都是这样的调子,梵高自己也画过一些。但像梵高上面那幅有点土的作品不多。
我们继续看他的第二幅画:《梵高的自画像》。这幅画已经有了他强烈的风格。那种明显的有规律的着笔的痕迹,蓝色和黄色的对比等。这幅画已经与其他画家的东西不一样了。
我们接着看梵高的第三幅画《收获》。
这是在法国南部阿尔画的,为了让大家直接去理解画,我不介绍故事背景(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卵用),直接谈感受,画面看上去一片祥和。最吸引人的肯定是大面积的金黄色,很明显画家当时心情一定不错。作品整体感觉比较写实。抱歉,我看不出更多的特别之处了。
第四幅《向日葵》
金黄色依然是占绝对比例。背景是黄色,向日葵的花也是黄色,但我们第一眼依然能够注意到这些颇有点“宁死不屈”感觉的向日葵。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见到这么多支向日葵花插在瓶子里的样子,看起来都快成熟了,恐怕一般人也不会去折断他们吧?但我想说的是,他们放在瓶子里怎么那么的有力量啊!真实的样子会有那么强烈吗?还是梵高故意把他们画的那么张狂?如果有机会的话,我真的想采几只,插在家里的瓶子里看看到底是什么样子?梵高还有一幅《鸢尾花》,只不过花是蓝色的,给人的感受很相似,只是没有这个强烈。我觉得这幅画我们能感受这么多就已经够了。
第五幅《麦田上的乌鸦》
注意到了吧?仍然是金黄色占大面积,然后是蓝色。你看这幅画的时候感觉到压抑了吗?尽管麦田是金灿灿的黄,但天空很低,要下雨的样子,有种透不过气的感觉。麦田看的有点不清不楚的,路很宽,但也不清晰,恍恍惚惚的。麦田上方有一群大概被人惊飞的乌鸦。我是不想在这个环境中呆很久,还是赶紧逃离吧。不知道有人经历过这种压抑的状态没有,那是一种有点难受,想让人吐的感觉。
最后一幅:《星夜》。
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并没有收录这幅我认为是梵高最伟大的一幅作品,《星夜》也是梵高画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幅。我们仍然不说这幅画的任何背景知识,直接看图。这幅画主色依然是蓝色和黄色。不过这次大面积用的都是蓝色。首先我们看到的就是龙卷风似的天空,然后是被黄色光圈包围的月亮和星星,让我们感觉到了一股巨大的能量!左下方还有一棵形状如火焰般的柏树。
让我们想象这样的一个夜晚,我们置身其中看到了和这幅画一模一样的星空,这将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是兴奋?激动?眩晕?恐惧?可能都有点吧。但我想说:“太壮观了,太震撼了!太酷了!”因为这绝对是我们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象过的。或者说我们去梵高当年待过的地方,夜晚仰望星空,你能想象出这样子吗?这不禁让我们觉得梵高的天才之处。我想梵高当时一定认为只有这样的星空在他心目才算精彩和绚烂吧!从这幅画,我们能很清晰的感受到梵高内心那四处迸发的激情。
其实,梵高还有一幅叫《罗娜河上的星夜》和另外一幅叫《麦田》的作品与《星夜》有关。看懂了星夜,那两幅画很容易理解,这里就不上图了。
谈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对梵高的作品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个人觉得“感同身受”是个简单而重要的方法!但不同人的感受一定是不同的。
看懂了梵高的作品,再看其他同时代的艺术家,可能会感觉很多人的作品在《星夜》面前都黯然失色。
好了,今天先聊这么多吧。本来想接着讲一下我是如何理解其他艺术家的作品的,包括中国艺术家张洹、艾未未和蔡国强。但好像已经啰嗦太多了......下次再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