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重庆前首富入住泰康之家,“高端化”正推动养老产业悄然升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重庆前首富入住泰康之家,“高端化”正推动养老产业悄然升温

近半数机构亏损,如何走出“高投入低产出”怪圈?

图片来源:Unsplash-Marc Kleen

文|动脉网

近日,85岁重庆前首富、力帆集团创办人尹明善住进了养老院,据其秘书透露,这是尹明善自己的决定,对外给出的理由是不给儿女添麻烦。

虽然尹明善个人以及力帆集团都有很多故事可以讲,但这都不是动脉网所关注的重点,作为一家聚焦医疗产业变化的观察者,动脉网更想借此聊一聊离大家“又近又远”的养老产业。

养老,是不是只有热闹?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三个字不断被提及,越来越多的人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也意识到了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736万人,占总人口的18.9%;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056万人,占总人口的14.2%。以“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4%”的国际标准为参考,我国已经进入到了深度老龄化社会阶段。

但这还远没有终止,我国老龄化进程仍在加速。据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近日在公开场合透露,受1963年出生高峰影响,2023年将是中国老年人口净增长最多的一年,而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增长至近5亿人。

在庞大的市场体量刺激之下,过去几年,一大批保险公司和房地产企业都在争先恐后入局养老产业,甚至成为其业务标配。当然,在这一产业链条中,不是只有老面孔,也有很多“新人”加入,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近一年半,我国共有13家与养老相关的初创企业在一级市场完成了融资,其中投资者不乏有高瓴、长岭、腾讯等一线投资机构。

图1. 2022年-2023年8月我国养老初创企业融资情况(数据来源:动脉橙)

所以,说养老产业离我们很近是事实,因为大家都在默默地在关注着这一行业的变化。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似乎又离我们很远,这主要是指其覆盖率低,以及整体服务的不成熟和不连贯。

近期,一篇由新周刊发布的《存够300万,够不够你体面养老》的文章引起了行业热议,这其中的关注点有两方面,一是越来越来的中年人,甚至是年轻人开始关注自身养老问题;其次是昂贵的养老支出,据调查发现,我国一线城市养老院的月费基本都在万元以上,当然,一些高档养老院的月费会在5万到10万不等。

这并没有夸张,就以尹明善此次入住的重庆泰康之家渝园为例,“舒适一室一厅”的价格是每月11720元,而“温馨两居室”的价格是19960元,这其中还不包括其他的附加费用。

但“贵”还不是养老产业最核心的问题,最大的局限性其实是付费意愿不强。这需要拆分成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传统观念使得养老处于家庭支出的边缘化,老年人自身以及其子女都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后辈身上。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自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去年11月开始试点以后,71%的受访者虽然表示愿意参加,但最后并未付诸行动。

而付费意愿不强的另一面是指养老服务能力的缺失。天与养老创始人卜江勇此前在接受动脉网采访时表示,与购买有形的商品不同,养老相当于是一种无形的服务,所以如果养老服务质量能够保证实现“稳定的预期”,并且通过信息共享的透明机制形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共识,刚需型的付费意愿在现阶段就能获得打开,也因此可以实现良性的增长。反之,即便未来付费能力充足,也未见得能够打开用户的付费意愿。

据克而瑞康养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8月,30家入局康养行业的典型房企中,只有8家房企的床位规模进入TOP50榜单,典型房企中仅华润和保利的床位量超过1万张,万科、绿城的床位量紧随其后,规模不足1万张。另外,从未入榜的典型房企来看,除碧桂园和朗诗的床位量超2000张之外,其他典型房企的床位规模普遍在2000张以下,市场占有率普遍较低。

所以,从整体来看,虽然我国老龄化已是客观事实,相关的市场需求也真实存在,但由于我国养老产业当前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再加上行业本身壁垒性不高,未来如何脱颖而出开始成为这一潜力市场的关键课题。

十万亿市场,到底谁能挣钱?

前瞻产业研究院根据往年市场数据进行测算,截止2022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已达约9.4万亿元。而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白皮书》预测,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两项数据都交叉证明了我国养老产业已快速成长为10万亿市场。

图2. 2016年-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民政部、赛迪顾问、前瞻产业研究院)

但在市场持续扩张的同时,行业竞争也在加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养老机构近4万个。即便如此,进入2023年,不少机构仍在扩大布局,以泰康之家为例,截止8月底,泰康之家已在全国布局31个城市35个项目,入住居民超过9400人,预计今年还将有4地养老社区投入运营,入住居民也将突破万人。

这意味着,养老产业正在被行业广泛关注,但同时,市场竞争也在悄然提速。那么,到底怎样的养老机构会率先跑出来了呢?对此,动脉网进行了分析。

近一两年,纵观整个医疗领域,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更加关注用户需求本身,这当然也适用于养老产业,毕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养老具有一定的消费属性,对于服务本身自然也有更高的要求。

沿着这一逻辑,养老服务首先关注到的是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具体而言,养老机构应当建立完整的医疗服务链条,包括定期的体检以及及时的就诊能力,尤其是针对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等,更应重点布局。

以尹明善此次入住的重庆泰康之家渝园为例,在正式运营之初,泰康就与重庆松山医院、三博长安和三博江陵医院、重庆康华众联心血管病医院等单位签署共建协议,双方未来将在医养融合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当然,除了身体健康,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也在逐渐扩大。某位长期专注于养老产业的投资人向动脉网透露,当前在一线和沿海城市,75周岁以上的老人主动走进养老院已是普遍现象,这背后的原因在于,老年人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与需要,甚至已经成为家庭的负担,存在感极度缺失。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据中国科学院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80%的老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60岁以上老人中大约有15%的人患有抑郁症,远超成年人3.4%的患病率。

好在,这一“隐秘的角落”正在被更多养老机构发现,并已经开始有所行动。据动脉网观察,当前不少养老机构不仅引入了专职心理医生,与心理机构进行合作,还通过设置以唱歌、跳操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娱活动,促进老年人之间更多的交流和互动,使其增加归属感。

最后一点是建立养老服务闭环,并进行更细致的分工。在谈及为何要入驻泰康之家时,尹明善在采访中谈到,“相比于家里保姆一个人‘大包干’的方式,泰康之家将各项服务都进行了更细致的分工,并且每一个环节都配备有专业人士,这既能保证服务质量,也能极大提升效率”。

事实上,当前的养老机构已经从过去单一的住宿服务向综合性的生活服务快速转变,能够满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精神文化、社会交往等多重需求。同时,在此基础上,养老机构当前也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以此提升服务效率和满意度。

而在这个过程中,以数字化为底座的“智慧养老”开始展现出更多活力,并成为当前资本市场竞相追逐的新概念。以具体应用场景为例,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可实现线上预约、咨询、支付等功能;利用物联网设备可实现远程监测、定位、报警等功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情感分析等功能。而这些新功能的介入,正在让养老服务变得更完善,同时也更便捷。

也就是说,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诸多数字化技术的融入,正搅动着养老这一汪沉寂许久的池水,正在使其迸发出更多的潜力,不仅仅停留在提供一个场所的单一概念,而是为更多老年人提供一种健康、温暖并充满活力的全新生活方式。

近半数机构亏损,如何走出“高投入低产出”怪圈?

养老,在当下的的确确是一个正静静等待爆发的十万亿市场,但想要从中盈利,并没有想象当中的容易。据悉,万科地产已在养老产业扎根10多年,并在全国布局170个养老项目,但到目前为止,还几乎没有盈利。

其实这并非个例,某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动脉网,“根据当前市场行情,一家机构入住率要达到60%左右,才能支撑起养老机构的运营费用,而全国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不及30%,因此国内有进一半养老机构现阶段都处于亏损状态。”

这背后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比如市场渗透率低,使得养老机构需要将更多资金用于市场拓展;另外一点则是因为养老行业的固有特性,即初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运营成本高等,以最典型的运营成本为例,虽然数字化已经深入到各个服务场景,但人工需求仍然很大,再加上行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大趋势,养老机构的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经营压力也就更大。

所以,对于一家养老机构来说,前面提到的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全链条化服务的打造自然很重要,这是养老机构的“硬件”,是行业口碑也是基础。但在这之上,以运营为核心的“软实力”的加强也尤为关键。

比如在市场营销方面,要打造自身特色,精准定位用户画像,做好市场垂直度。事实上,做到这一点不仅可以使养老机构快速出圈,同时也能让市场营销费用花在刀刃上,避免“病急乱投医”。

而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高端养老机构正在成为这一行业的主流,不少中高端人群本着“更体面养老”的宗旨,都在向头部养老机构聚集。以泰康之家为例,据苏园宣传片显示,游泳池、门球场、健身房、舞蹈室等活动场所,均是泰康之家各社区活力中心的“标配”,另外还配备有老年大学、多功能厅、社交、康体、文娱和美食中心等载体。

另外在运营模式方面,要善于与自身产业相结合,打造服务闭环,降低成本支出。养老产业入局者众多,不仅有房地产企业和保险公司,还有一部分科技巨头,阿里、百度、腾讯都曾涉猎过养老产业,但如果按体量来算,房地产企业和保险公司在养老产业的身影显然最为活跃。

据悉,无论是房地产企业还是保险公司,布局养老产业都是为了找到第二增长曲线,所以在原有产业上做加法无疑是最有效的运营方式。以泰康为例,作为我国保险巨头,泰康将寿险与养老社区进行结合,通过“保险+医养”的方式实现了医疗健康闭环。一方面,泰康全方位发力保险支付端,努力扩大客户数量及业务规模;另一方面,则是推动实体服务端建设,打造一流医养社区,为客户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同时,泰康通过闭环内支付方与服务方的联动,实现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从而构建起竞争壁垒。

房地产企业同样如此。以保利为例,作为最早一批介入养老产业的地产公司,保利在2011年正式推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养老地产项目;在2012年,保利又推出了首个养老产品——保利安平和熹会•林语乐龄中心,这也成为保利养老地产成战略组成之一;而在2013年,保利养老公寓实体样板房首次公开展示,并推动51个社区进行适老改造。

最后一点是关于渠道拓展,养老机构需要与多方优势服务资源合作。正如前文所说,养老机构正在从单一的服务模式向多元化发展,所以与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旅游休闲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已成为养老机构现阶段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不仅能够拓宽产业链和价值链,同时还能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所以,泰康之家每在一个地方落地,都会很快与当地相关配套服务机构进行业务合作。

在电影《流浪地球》里,有这样一句话让人印象时刻,“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直到最后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这句话拿来形容当前的养老产业再合适不过,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养老似乎还是一件相当久远的事情,但人总会老去。

虽然作为个人来讲,在现阶段为养老焦虑大可不必,但作为一个创业者,或者是投资人,在一个可预见的庞大市场之下,提前精准布局,现在或是最好的时候。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重庆前首富入住泰康之家,“高端化”正推动养老产业悄然升温

近半数机构亏损,如何走出“高投入低产出”怪圈?

图片来源:Unsplash-Marc Kleen

文|动脉网

近日,85岁重庆前首富、力帆集团创办人尹明善住进了养老院,据其秘书透露,这是尹明善自己的决定,对外给出的理由是不给儿女添麻烦。

虽然尹明善个人以及力帆集团都有很多故事可以讲,但这都不是动脉网所关注的重点,作为一家聚焦医疗产业变化的观察者,动脉网更想借此聊一聊离大家“又近又远”的养老产业。

养老,是不是只有热闹?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三个字不断被提及,越来越多的人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也意识到了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736万人,占总人口的18.9%;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056万人,占总人口的14.2%。以“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4%”的国际标准为参考,我国已经进入到了深度老龄化社会阶段。

但这还远没有终止,我国老龄化进程仍在加速。据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近日在公开场合透露,受1963年出生高峰影响,2023年将是中国老年人口净增长最多的一年,而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增长至近5亿人。

在庞大的市场体量刺激之下,过去几年,一大批保险公司和房地产企业都在争先恐后入局养老产业,甚至成为其业务标配。当然,在这一产业链条中,不是只有老面孔,也有很多“新人”加入,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近一年半,我国共有13家与养老相关的初创企业在一级市场完成了融资,其中投资者不乏有高瓴、长岭、腾讯等一线投资机构。

图1. 2022年-2023年8月我国养老初创企业融资情况(数据来源:动脉橙)

所以,说养老产业离我们很近是事实,因为大家都在默默地在关注着这一行业的变化。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似乎又离我们很远,这主要是指其覆盖率低,以及整体服务的不成熟和不连贯。

近期,一篇由新周刊发布的《存够300万,够不够你体面养老》的文章引起了行业热议,这其中的关注点有两方面,一是越来越来的中年人,甚至是年轻人开始关注自身养老问题;其次是昂贵的养老支出,据调查发现,我国一线城市养老院的月费基本都在万元以上,当然,一些高档养老院的月费会在5万到10万不等。

这并没有夸张,就以尹明善此次入住的重庆泰康之家渝园为例,“舒适一室一厅”的价格是每月11720元,而“温馨两居室”的价格是19960元,这其中还不包括其他的附加费用。

但“贵”还不是养老产业最核心的问题,最大的局限性其实是付费意愿不强。这需要拆分成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传统观念使得养老处于家庭支出的边缘化,老年人自身以及其子女都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后辈身上。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自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去年11月开始试点以后,71%的受访者虽然表示愿意参加,但最后并未付诸行动。

而付费意愿不强的另一面是指养老服务能力的缺失。天与养老创始人卜江勇此前在接受动脉网采访时表示,与购买有形的商品不同,养老相当于是一种无形的服务,所以如果养老服务质量能够保证实现“稳定的预期”,并且通过信息共享的透明机制形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共识,刚需型的付费意愿在现阶段就能获得打开,也因此可以实现良性的增长。反之,即便未来付费能力充足,也未见得能够打开用户的付费意愿。

据克而瑞康养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8月,30家入局康养行业的典型房企中,只有8家房企的床位规模进入TOP50榜单,典型房企中仅华润和保利的床位量超过1万张,万科、绿城的床位量紧随其后,规模不足1万张。另外,从未入榜的典型房企来看,除碧桂园和朗诗的床位量超2000张之外,其他典型房企的床位规模普遍在2000张以下,市场占有率普遍较低。

所以,从整体来看,虽然我国老龄化已是客观事实,相关的市场需求也真实存在,但由于我国养老产业当前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再加上行业本身壁垒性不高,未来如何脱颖而出开始成为这一潜力市场的关键课题。

十万亿市场,到底谁能挣钱?

前瞻产业研究院根据往年市场数据进行测算,截止2022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已达约9.4万亿元。而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白皮书》预测,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两项数据都交叉证明了我国养老产业已快速成长为10万亿市场。

图2. 2016年-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民政部、赛迪顾问、前瞻产业研究院)

但在市场持续扩张的同时,行业竞争也在加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养老机构近4万个。即便如此,进入2023年,不少机构仍在扩大布局,以泰康之家为例,截止8月底,泰康之家已在全国布局31个城市35个项目,入住居民超过9400人,预计今年还将有4地养老社区投入运营,入住居民也将突破万人。

这意味着,养老产业正在被行业广泛关注,但同时,市场竞争也在悄然提速。那么,到底怎样的养老机构会率先跑出来了呢?对此,动脉网进行了分析。

近一两年,纵观整个医疗领域,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更加关注用户需求本身,这当然也适用于养老产业,毕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养老具有一定的消费属性,对于服务本身自然也有更高的要求。

沿着这一逻辑,养老服务首先关注到的是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具体而言,养老机构应当建立完整的医疗服务链条,包括定期的体检以及及时的就诊能力,尤其是针对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等,更应重点布局。

以尹明善此次入住的重庆泰康之家渝园为例,在正式运营之初,泰康就与重庆松山医院、三博长安和三博江陵医院、重庆康华众联心血管病医院等单位签署共建协议,双方未来将在医养融合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当然,除了身体健康,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也在逐渐扩大。某位长期专注于养老产业的投资人向动脉网透露,当前在一线和沿海城市,75周岁以上的老人主动走进养老院已是普遍现象,这背后的原因在于,老年人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与需要,甚至已经成为家庭的负担,存在感极度缺失。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据中国科学院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80%的老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60岁以上老人中大约有15%的人患有抑郁症,远超成年人3.4%的患病率。

好在,这一“隐秘的角落”正在被更多养老机构发现,并已经开始有所行动。据动脉网观察,当前不少养老机构不仅引入了专职心理医生,与心理机构进行合作,还通过设置以唱歌、跳操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娱活动,促进老年人之间更多的交流和互动,使其增加归属感。

最后一点是建立养老服务闭环,并进行更细致的分工。在谈及为何要入驻泰康之家时,尹明善在采访中谈到,“相比于家里保姆一个人‘大包干’的方式,泰康之家将各项服务都进行了更细致的分工,并且每一个环节都配备有专业人士,这既能保证服务质量,也能极大提升效率”。

事实上,当前的养老机构已经从过去单一的住宿服务向综合性的生活服务快速转变,能够满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精神文化、社会交往等多重需求。同时,在此基础上,养老机构当前也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以此提升服务效率和满意度。

而在这个过程中,以数字化为底座的“智慧养老”开始展现出更多活力,并成为当前资本市场竞相追逐的新概念。以具体应用场景为例,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可实现线上预约、咨询、支付等功能;利用物联网设备可实现远程监测、定位、报警等功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情感分析等功能。而这些新功能的介入,正在让养老服务变得更完善,同时也更便捷。

也就是说,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诸多数字化技术的融入,正搅动着养老这一汪沉寂许久的池水,正在使其迸发出更多的潜力,不仅仅停留在提供一个场所的单一概念,而是为更多老年人提供一种健康、温暖并充满活力的全新生活方式。

近半数机构亏损,如何走出“高投入低产出”怪圈?

养老,在当下的的确确是一个正静静等待爆发的十万亿市场,但想要从中盈利,并没有想象当中的容易。据悉,万科地产已在养老产业扎根10多年,并在全国布局170个养老项目,但到目前为止,还几乎没有盈利。

其实这并非个例,某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动脉网,“根据当前市场行情,一家机构入住率要达到60%左右,才能支撑起养老机构的运营费用,而全国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不及30%,因此国内有进一半养老机构现阶段都处于亏损状态。”

这背后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比如市场渗透率低,使得养老机构需要将更多资金用于市场拓展;另外一点则是因为养老行业的固有特性,即初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运营成本高等,以最典型的运营成本为例,虽然数字化已经深入到各个服务场景,但人工需求仍然很大,再加上行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大趋势,养老机构的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经营压力也就更大。

所以,对于一家养老机构来说,前面提到的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全链条化服务的打造自然很重要,这是养老机构的“硬件”,是行业口碑也是基础。但在这之上,以运营为核心的“软实力”的加强也尤为关键。

比如在市场营销方面,要打造自身特色,精准定位用户画像,做好市场垂直度。事实上,做到这一点不仅可以使养老机构快速出圈,同时也能让市场营销费用花在刀刃上,避免“病急乱投医”。

而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高端养老机构正在成为这一行业的主流,不少中高端人群本着“更体面养老”的宗旨,都在向头部养老机构聚集。以泰康之家为例,据苏园宣传片显示,游泳池、门球场、健身房、舞蹈室等活动场所,均是泰康之家各社区活力中心的“标配”,另外还配备有老年大学、多功能厅、社交、康体、文娱和美食中心等载体。

另外在运营模式方面,要善于与自身产业相结合,打造服务闭环,降低成本支出。养老产业入局者众多,不仅有房地产企业和保险公司,还有一部分科技巨头,阿里、百度、腾讯都曾涉猎过养老产业,但如果按体量来算,房地产企业和保险公司在养老产业的身影显然最为活跃。

据悉,无论是房地产企业还是保险公司,布局养老产业都是为了找到第二增长曲线,所以在原有产业上做加法无疑是最有效的运营方式。以泰康为例,作为我国保险巨头,泰康将寿险与养老社区进行结合,通过“保险+医养”的方式实现了医疗健康闭环。一方面,泰康全方位发力保险支付端,努力扩大客户数量及业务规模;另一方面,则是推动实体服务端建设,打造一流医养社区,为客户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同时,泰康通过闭环内支付方与服务方的联动,实现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从而构建起竞争壁垒。

房地产企业同样如此。以保利为例,作为最早一批介入养老产业的地产公司,保利在2011年正式推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养老地产项目;在2012年,保利又推出了首个养老产品——保利安平和熹会•林语乐龄中心,这也成为保利养老地产成战略组成之一;而在2013年,保利养老公寓实体样板房首次公开展示,并推动51个社区进行适老改造。

最后一点是关于渠道拓展,养老机构需要与多方优势服务资源合作。正如前文所说,养老机构正在从单一的服务模式向多元化发展,所以与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旅游休闲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已成为养老机构现阶段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不仅能够拓宽产业链和价值链,同时还能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所以,泰康之家每在一个地方落地,都会很快与当地相关配套服务机构进行业务合作。

在电影《流浪地球》里,有这样一句话让人印象时刻,“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直到最后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这句话拿来形容当前的养老产业再合适不过,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养老似乎还是一件相当久远的事情,但人总会老去。

虽然作为个人来讲,在现阶段为养老焦虑大可不必,但作为一个创业者,或者是投资人,在一个可预见的庞大市场之下,提前精准布局,现在或是最好的时候。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